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当下的幸福(我们并非不快乐)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这本《当下的幸福(我们并非不快乐)》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人何时最快乐;如何经由掌控自己的内在意识与体验,品尝生活的快乐以及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转换为乐趣的泉源。书中还提到,快乐并非瞬间发生,也不受外在世界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在事物的阐释。同时快乐须靠个人修持,事先准备,刻意培养。只有学会控制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而如果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内容推荐

人们总爱假定幸福是有条件的,喜欢为自己的人生设定各种标准。而实际上,幸福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是此时此刻你的意识对外界信息的判断和反馈。它不是通过比较得来,也不需要设定任何的时间地点等附加条件。我们并非不快乐,而只是让思维定式蒙住了享乐的心。掌控意识,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将当下的每一个细节都转换为乐趣的泉源。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这本《当下的幸福(我们并非不快乐)》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人何时最幸福、如何通过掌控自己的意识来感受生活的乐趣。《当下的幸福(我们并非不快乐)》中分析了乐趣产生的八大要素,包括挑战与能力相当的工作、知行合一、目标明确、即时回馈、掌控自如等,方法既简单又不失深度,值得每个人细细品味。

目录

序一 听见喜悦的声音

序二 快乐需要用心学习

第一章 新快乐·心快乐

 追寻幸福的青鸟

 人类不满的根源

 文化编织的神话

 善用自己的体检

 释放内在的生命

第二章 意识,快乐的泉源

 意识的内涵

 意识的极限

 注意力:无价的资源

 关于自我

 内在失序

 意识井然有序

 自我的成长

第三章 欢喜三昧

 幸福的假象

 享乐与乐趣

 构成快乐体验的要素

 目标不假外求

第四章 快乐心流何处寻?

 心流活动

 心流与社会文化

 自得其乐的性格

 在困顿中体验快乐

第五章 感官之乐

 人值多少钱?

 “动”的乐趣

 爱到最高点

 控制的最高境界

 视觉之乐

 聆听喜乐的乐音

 美食乐无穷

第六章 知性之乐

 身体与心灵相辅相成

 记忆:科学之母

 心灵游戏

 文字的游戏

 挖掘历史宝藏

 科学的兴味

 爱智之学

 业余与专业

第七章 工作之乐

 工作的乐趣

 像玩游戏一样去工作

 工作与休闲

 如何有效使用闲暇时间?

第八章 人际之乐

 微妙的人际关系

 寂寞之苦

 驯服孤独

 天伦之乐

 胸怀大我

第九章 改写命运交响曲

 扭转悲剧

 纾解压力

 化腐朽为神奇

 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

第十章  追寻生命的意义

 何谓意义?

 培养方向感

 下定决心

 重获内心和谐

 一贯的人生主题

试读章节

善用自己的体验

除非个人自觉担负起责任,否则不可能摆脱这种困境。当旧的价值观与制度架构不足以提供支持时,每个人都必须运用现有的工具,为自己塑造有意义的快乐人生。心理学便是其中最有用的工具。蓬勃发展的心理学一直被应用于研究过去的事件对现在的行为有何影响。它告诉我们,成年人的非理性行为植根于童年时所受的挫折。但心理学还有其他用途,它有助于解答以下问题:如果我们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有种种烦恼和压抑,我们该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呢?

做自己的主人

要克服现代生活的焦虑与沮丧,必须先从社会环境中独立出来,不再孜孜以求,只以社会赋予的赏罚为念。要具备这样的自制力,个人首先得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必须能不受外界影响,自己找到快乐和目标。这项挑战说易不易,说难不难。说容易是因为这种能力就在每个人的掌控之中,说困难是因为它需要的毅力相当难能可贵,在现代更是少见。更重要的是,在控制体验之前,对决定事情先后顺序的态度必须先作大幅调整。

我们从小就以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未来。父母教孩子养成好习惯,为的是长大后对他们有益;老师向学生保证,无聊的课程日后有助于他们谋职;公司主管告诉新员工,要有耐心,努力工作,因为有朝一日会晋升为主管——然而在漫长的晋升之路尽头,退休的时刻也会同时到来。爱默生曾说:“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一个穷困的小女孩也从童话故事中学到:果酱和面包永远是明天的事,今天就是吃不到。

当然,强调“享受在未来”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弗洛伊德及其他心理学家指出,文明就是建立在压抑个人欲望基础上的。社会成’员不论乐意与否,都被迫接受既定的习惯与技能,否则就不可能维持社会秩序和复杂的分工制度。个人社会化是必然的;社会化的真谛在于使个人依赖社会的控制,并对赏罚有既定的反应;社会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使每个人都完全认同社会秩序,根本不想触犯任何规则。

社会为了使我们实现它的目标,有若干手段:生理需求和基因制约。比方说,所有社会控制都建立在对求生本能的威胁上。受迫害国家的人民会被迫服从征服者,纯粹是因为他们想继续生存下去。甚至到最近,即使是文明国家(例如英国)的法律,仍有鞭笞、残肢、处死等刑罚,以加强其权威。

除了痛苦,社会控制也以快乐作为使人就范的诱饵。工作一辈子并遵守法律的报酬就是美好生活,这一招其实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人的每个欲望——从性欲到侵略,从寻求安全感到接受改变——几乎都成为政客、教会、企业及广告界控制社会的手段。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君主为招徕壮丁参军,承诺士兵可以在征服的土地上奸淫掳掠,而现在的征兵广告则邀请年轻人去“看看世界”。

我们应该了解,寻求快乐是基因为物种延续而设的一种即时反射,其目的非关个人利益。进食的快乐是为确保身体得到充足营养,性爱的快乐则是鼓励生殖的手段,它们实用的价值凌驾于一切之上。当一个男人在生理上受一个女人吸引时,他会想象(假设他会思考这种事)自己的欲念是发乎个人意愿的。但实际上,他的性趣只不过是肉眼看不见的基因的一招布局,完全在操纵之中。当这种吸引力只是基于生理的反射作用时,个人意识的影响力微不足道。跟随基因的反应,享受自然的乐趣,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我们应该认清事实真相,在必要的时候,按照自己的优先顺序,做自己的主人。

放任的争议

问题是最近盛行把内心的感觉当做发乎真性情的行为准绳。许多人只信任直觉,如果某件事感觉不错,自然而不做作,就必定是好的。如果我们不加诘问就服从基因和社会的控制,不啻就放弃了对意识的控制,成为非人性力量的玩物。如果无法抗拒食物或酒精的诱惑,或无时无刻欲念缠身的人,就无法自由控制内在的心灵。

人性解放论认为,所有的直觉与冲动都可以接受,都应该支持,但常会产生严重的反作用。现在所谓的“写实主义”,事实上只是宿命论的老调新弹:把一切行动的责任全都归咎于自然。然而,人生而无知,难道我们就不该学习吗?有些人男性荷尔蒙特别发达,攻击性较强,难道他们因此就有权使用暴力吗?尽管不能否定自然,但我们更应该改进自然,追求至善。

向基因屈服有时相当危险,因为这会导致我们彷徨无助。不能在必要时反抗基因指示的人往往很脆弱,他们非但不能根据个人的目标决定行动方向,反而被肉体的欲望牵着鼻子走。摆脱社会制约的首要之务便是控制本能的冲动,因为只要我们凡事跟着感觉走,一举一动就不难预测,别人就很容易利用我们的好意,达到他们自私的目的。

彻底社会化的人,只追求周遭他认定应该期望的东西——往往也是与天性密切结合的欲望。他可能会经历许多难能可贵的事,但因这些事与他的欲望不符,他就会完全忽略它们。他在意的并非现在拥有的,而是满足别人的要求后能获得什么。这种沦为社会控制奴隶的人,只知道周而复始地追逐一到手就化为泡影的奖赏。

在复杂的社会中,有很多强势团体执行着社会化的工作,有时它们的目标乍看似乎相互矛盾。一方面,学校、教堂、银行等官方机构致力于把我们塑造成拼命工作与储蓄的负责任公民;另一方面,商人、厂商、广告商却不断哄骗我们将辛苦赚来的钱悉数购买令他们获利的产品。此外,还有赌徒、皮条客、毒贩组成的地下组织,提供禁忌的快乐,它们完全与官方那一套相呼应:只要付钱,它就提供放荡的快乐。尽管透露出的信息截然不同,但结果基本上是一样的:剥削我们的精力以逞其私欲,使我们沦为社会制度的附庸。P20-23

序言

快乐是人的本能,但人们往往需要经过学习才能得到快乐。既然经过学习能得到快乐,我们为何不努力去追求呢?倘若在追求的过程中,也能体验快乐,享受幸福人生,不是一件更完美的事吗?

就如快乐是人的本能一样,自然、放松也是人的本能。但一位音乐表演工作者,往往需要用三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学习剔除外在的因素,克服紧张,使自己的表演能够放松、自然、快乐。可见学习快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几年来,打击乐团的演出非常频繁。常常有朋友和听众告诉我们,每次观赏我们的演出,看到团员沉浸在音符、乐器中自得其乐的样子,也不禁感受到这份喜悦。团员在舞台上的默契与交融,甚至感染了台下的所有听众,使大家有融为一体的感觉。所以,看我们的表演是一种享受。这样的结果,其实正是我们想要的。

我自从事演奏工作及创办打击乐团开始,就不断要求自己及所有团员注意”演奏”二字。所谓“演奏”,“演”是摆在“奏”之前的。当然,对音乐、音符,乐器等技巧的准确、精致,是本来就必须做到的。随着基本技巧的提高及演奏基础的巩固,演的方面更要注意,也就是如何从内心抒发出对音乐的感受,直接表现在乐器及音符上,使音乐。活起来”,使人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这样不但能享受音乐,自得其乐,还可以加强演出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听众也才能真正享受到聆听的喜悦。这是我不断努力追求的,也是我亲身体验学习快乐的一个例子。

另一个例子是除了演奏、巡回推广打击乐之外,从事儿童音乐教育的心得。我一直认为,从事教育是所有推广活动中最重要、最扎实的一项工作,基础教育更是重要的一环。在台湾,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的风气很盛行,然而据我所知,80%的小孩儿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就中断了。这是因为以往家长太重视技巧及速成,认为学音乐是学一技之长,使小孩儿的学习成为负担,自然无法从中得到快乐。所幸的是,这几年,家长揠苗助长的心态已有逐渐改变的趋势。我一再强调,学音乐不等于学乐器。不论家长让小孩儿学音乐是希望他们将来能够成为音乐家,还是要使音乐成为孩子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他们的起步都是相同的。最为重要的是,在音乐教育中,儿童学习把精神集中在优美的节奏与和谐之中,感受音乐、享受音乐,也是学习快乐的一个渠道。如果太强调技巧而不重视感受,家长的期待就会成为压力,快乐也就无处可寻了。

通过最近几年的演出,我深深体会到,在繁忙,拥挤的社会中,人们精神生活的匮乏及渴求。站在一个音乐工作者的立场而言,以美丽的音符充实人们的心灵、提升社会的文化气息,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当然,除了音乐,书籍也是一股净化社会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人何时最快乐;如何经由掌控自己的内在意识与体验,品尝生活的快乐以及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转换为乐趣的泉源。书中还提到,快乐并非瞬间发生,也不受外在世界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在事物的阐释。同时快乐须靠个人修持,事先准备,刻意培养。只有学会控制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而如果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这本书强调,快乐与否取决于内心是否和谐;而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握意识着手。学习从生活中创造乐趣,需要再三练习。书中分析了八种乐趣产生的元素以及心流产生的基本步骤,对,此我感觉特别有趣,而我深信这对读者也大有帮助。根据这些原则,发掘各种方法,把例行的细节转变成具有个人意义的。游戏”,化无聊为有趣,也就是所谓的兴味盎然。方法既简单又不失深度,十分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现代社会不快乐的人太多,快乐的人太少。希望这本书能对忙碌的现代人有所启发。  (朱宗庆。台湾打击乐团总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6: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