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上下第3版)》是一本介绍互联网及IT行业兴衰变化的书,书中的内容由吴军博士发表在Google黑板报上,历经多次改写和重构。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从一百年前算起,ATT公司、IBM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在这些公司兴衰的背后,有着它必然的规律。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本书不仅讲述科技工业的历史,更重在揭示它的规律性。
吴军著的《浪潮之巅(上下第3版)》不是一本科技产业发展历史集……
而是在这个数字时代,一本IT人非读不可,而非IT人也应该阅读的作品。
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崛起,绝非只是空有领导强人即可达成。任何的决策、同期的商业环境,也在影响着企业的兴衰。这不只是一本历史书,除了讲述科技顶尖企业的发展规律,对于华尔街如何左右科技公司,以及金融风暴对科技产业的冲击,也多有着墨。
此外,这本书也着力讲述很多尚在普及或将要发生的,比如微博和云计算,以及对下一代互联网科技产业浪潮的判断和预测。因为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
第一版读者赞誉
序言
前言 有幸见证历史
第1章 帝国的余晖—AT&T公司
1 百年帝国
2 几度繁荣
3 利令智昏
4 外来冲击
第2章 蓝色巨人—IBM公司
1 赶上机械革命的最后一次浪潮
2 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3 错过全球信息化的大潮
4 他也是做(芯)片的
5 保守的创新者
6 内部的优胜劣汰
7 后金融危机时代
第3章 “水果”公司的复兴— 乔布斯和苹果公司
1 传奇小子
2 迷失方向
3 再创辉煌
4 大难不死
5 i十年
6 乔布斯和盛田昭夫
第4章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
1 摩尔定律
2 安迪–比尔定律
3 反摩尔定律
第5章 奔腾的芯— 英特尔公司
1 时势造英雄
2 英特尔、摩托罗拉之战
3 指令集之争
4 英特尔和AMD 的关系
5 错失移动时代
第6章 IT领域的罗马帝国— 微软公司
1 双雄会
2 亡羊补牢
3 人民战争
4 帝国的诞生
5 当世拿破仑
6 尾大不掉
7 条顿堡之战
8 客厅争夺战
9 前门拒狼,后门进虎
第7章 纯软件公司的先驱— 甲骨文公司
1 硅谷老兵新传— 埃里森其人
2 钻了IBM 的空子
3 天堂下的帝国
第8章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 思科公司
1 好风凭借力
2 CEO的作用
3 持续发展的绝招
4 竞争者
5 诺威格定律的宿命
第9章 英名不朽——杨致远、费罗和雅虎公司
1 当世福特
2 流量、流量、流量
4 既生瑜,何生亮
5 红巨星
6 自废武功
7 浪淘尽风流人物
第10章 硅谷的见证人— 惠普公司
1 昔日硅谷之星
2 有争议的生死抉择
3 最有争议的CEO
4 亚洲制造的冲击
5 峰回路转
第11章 没落的贵族— 摩托罗拉公司
1 二战的品牌
2 黄金时代
3 基因决定定律
4 铱星计划
5 全线溃败
6 回天乏力
第12章 硅谷的另一面
1 成王败寇
2 嗜血的地方
3 机会均等
4 硅含量不断降低
5 亘古而常青
第13章 短暂的春秋— 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
1 太阳公司
2 Novell公司
3 网景公司
4 RealNetworks
第14章 幕后的英雄— 风险投资
1 风投的起源
2 风投的结构
3 风投的过程
4 投资的决策和公司的估价
5 风险投资就是投人
6 风投的角色
7 著名的风投公司
第15章 信息产业的规律性
1 70–20–10律
2 诺威格定律
3 基因决定定律
第16章 硅谷的摇篮—斯坦福大学
1 充满传奇的大学
2 硅谷的支柱
3 纽曼加洪堡的教育模式
4 创业的孵化器
第17章 科技公司的吹鼓手—投资银行
1 华尔街和美国的金融体系
2 著名的投资公司
3 科技公司的上市过程
4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5 华尔街与微软、雅虎和Google的三国演义
第18章 挑战者—Google公司
1 历史上最轰动的IPO
2 早期岁月
3 商业模式
4 个人英雄主义和群众路线
5 绝代双骄
6 感谢上帝,今天是星期五(TGIF)
7 不作恶
8 不败的神话
9 秘密军团
10 云计算和数据中心
11 Google的新气象
12 移动互联网时代
13 进攻,永远是最好的防守
14 佩奇新政
15 未雨绸缪
第19章 成功的转基因—诺基亚、3M、GE公司
1 20 世纪末的手机之王—诺基亚公司
2 道琼斯指数中的常青树—3M公司
3 最成功的企业联合体(Conglomerate)—GE公司
第20章 印钞机—最佳的商业模式
1 Google的广告系统
2 eBay和亚马逊的在线市场
3 戴尔的虚拟工厂
4 腾讯的虚拟物品和服务
第21章 互联网2.0
1 互联网的前世今生
2 互联网2.0的特征
3 著名的互联网2.0公司
4 是革命还是泡沫
第22章 金融风暴的冲击
1 金融危机的成因
2 瑞雪兆丰年:优胜劣汰
3 潜在的商机到处都是
4 欧债危机
5 格局的变迁
6 为什么看好G2
第23章 云计算
1 云计算的起源
2 云计算的本质
3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和工程
4 对IT 产业链的颠覆
5 云计算时代的企业级软件和服务
6 中国云计算的泡沫和机会
第24章 下一个Google
1 伟大的公司
2 岁岁年年人不同
3 新领域
4 关注亚太地区
后记
索引
从MCI和Sprint带来的销售额增长几乎是一次性的。华尔街在预测朗讯盈利时,已经把这笔收入计算进去了。朗讯的股票要继续增长,它的销售额和利润就必须不断超过华尔街的预期。可是,朗讯其实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为了能支撑高股价,朗讯走了一步后来被证明是败笔的险棋。在互联网泡沫时代,有无数的中小公司在兴起,大公司在膨胀,朗讯决定“促销”自家电信设备。具体做法是由朗讯借钱给各公司来买朗讯的设备。只要设备运离公司,朗讯就在每季度的财务报表中,计人销售额。仔细读朗讯的财报,人们可以发现朗讯总有一笔很大的“应收款项”,这笔钱其实从未进到朗讯公司。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借钱购买设备的公司纷纷倒闭,朗讯的这笔“应收款项”一下子变成了净亏损。在2000年初互联网泡沫尚未破灭时,朗讯就第一次没有达到盈利预期。当时整个互联网经济正处在第一次高潮,虽然朗讯的股价有所下跌,但是没有人注意到它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兴起,已经日渐衰落的朗讯居然再一次杀鸡取卵,将公司由那个后来在惠普做得很糟糕的女总裁卡莉·菲奥莉娜(Carrlv Fiorrina)经手再次拆分,主要是将它的无线设备部门Avaya分出去单独上市。当然,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和朗讯的一些高管,尤其是菲奥莉娜又在已经鼓鼓的钱包中赚到了一大笔钱。但是这以后朗讯公司就更是一天不如一天。等到互联网泡沫破裂,朗讯的股票从每股近百美元一度跌到每股0.55美元。到了2001年,朗讯公司不得不关闭贝尔实验室的几乎全部研究部门,只是象征性地留下了一两个实验室,以保住贝尔实验室这块招牌。这次裁员,使得世界上很多一流的科学家失业。从2001年起朗讯一次次裁员和变卖资产,人数从巅峰时的16.5万人减少到3万人,最终,苟延残喘的朗讯被法国的阿尔卡特并购,并购时的市值还不到1996年上市时的水平,只有其峰值的1/20。今天,贝尔实验室的牌子还在,只是联系地址已经改到法国。
AT&T的境况比朗讯略好些。它有相对稳定、利润很高的长途电话收入,以及发展得很快的移动通信业务,因此在分家的前几年继续支撑并且扩大了实验室规模。因为没有抢到贝尔实验室这块牌子,AT&T以信息论发明人香农的名字命名了它的实验室。这时互联网的崛起和无线通信的普及对AT&T的核心业务开始形成威胁。但是,AT&T在这两方面及快速发展的宽带电视业务上优势都很大。本来,AT&T最有资格成为这些新领域的老大,就像它成功地从有线通信扩展到微波通信一样,但是短视彻底毁了它!
在2000年前后,短线投资者发现最快的挣钱方法不是把一家企业搞好,而是炒作和包装上市。将公司的一部分拆了卖无疑挣钱最快。于是在朗讯进行第二次拆分的同时,AT&T也决定分拆成AT&T(含企业服务和个人业务)、AT&T移动和AT&T宽带等公司。其中最大的手笔是将移动部门单独上市。2000年4月,AT&T移动(AT&T Wireless)在华尔街最好的投资公司高盛的帮助下挂牌上市,募集到现金100亿美元。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大的上市行动之一。当时AT&T的董事和执行官们给出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讲述拆分后对发展如何有利,但其实,正如AT&T实验室的一位主管所言,原因只有一个——贪婪。AT&T在一次性发了一笔横财时,也失去了立足于电信业的竞争能力,因为它只剩下一项收入不断下滑的传统长途电话业务。
2000年前后,正是全球从传统电话到移动电话普及的关键时期,随着互联网崛起的是移动电话业务。本来拥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和领先的无线技术的AT&T完全可以走在世界移动通信前列,在当今的通信业一拼高低的。但是,分家以后,长途电话公司和移动电话公司都残缺不全,前者没有发展的潜力,后者没有资金可以支持迅速扩张。这个双输的结果,在分家的第一天就已经注定了。这个失败不仅将AT&q’推向死亡,而且使得美国在第二代移动通信上彻底输给了欧洲。如果看看大洋彼岸的中国在那个时代电信发展的状况,也会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拥有庞大固定资产、一度不可撼动的老大中国电信一下子停滞下来,而仅仅有无线业务的中国移动迅速后来居上。
同时,香农实验室萎缩到1996年成立时的规模。2001年发生的“9·11”恐怖袭击,导致AT&T在纽约的很多设备被毁,而它几乎拿不出修复设备的钱。半年后,AT&T香农实验室也几乎解散了。在该实验室解散前,其主管拉里·拉宾纳(Larry Rabinar)博士已经预感到情况不妙了,他很有人情味地为他的老部下们安排了出路,然后自己退离了香农实验室第一把手的岗位。身为美国工程院院士的拉宾纳,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管理水平,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但是他根本无力扭转AT&T实验室的困境。这也许就是命运。
P10-12
最早看到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是在Google黑板报上。2007年,任Google资深研究员的吴军,应邀为Google黑板报撰写文章,介绍他对互联网和IT业界兴衰变化的观察和思考。由于文章篇幅较长,被单列为“浪潮之巅”栏目分次刊出。设立该栏目的直接收获就是,Google黑板报随后人气大增,增加了大批的追随者。作为《浪潮之巅》的最早一批读者,我当时就感觉,这个系列完全应该编纂成书,如今,这个感觉变成了现实。
对于吴军,我比较熟悉,因为在语音识别领域,我们都有着共同的研究兴趣,并曾作为同事有过很多交流。吴军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致力于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研究。我在2005年加入Google时,吴军已经在那里工作多年。他在Google期间参与主持了许多研发项目,并在国内外发表过数十篇论文、获得和申请了近十项美国和国际专利。
我认识很多顶尖的工程师,但具备强大叙事能力的优秀工程师,我认识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吴军是其中之一。从AT&T、微软、Google、思科等引领整个时代浪潮的公司历史叙述,到硅谷之所以成为科技中心所依靠的天时、地利、人和因素,再到科技公司发展壮大过程中风险投资、银行、产业规律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新时代背景下金融危机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为科技产业带来的冲击和革命……虽然每个人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通过这本书中看似波澜不惊的行文,你会读出一个从事互联网行业十多年的“老行家”个人独到的见解,以及一个身处“浪潮”中的“弄潮儿”的切身体会。
作为“兼才”,《浪潮之巅》恰恰因此具备了两方面的优势。首先,作为一位曾每天与程序、算法、科研打交道的Google最优秀的研究员,势必能更客观地描述那些科技公司的兴衰得失,不会人云亦云,更不至于离题万里;第二,作为一位拥有写作天赋的工程师,吴军能够确保文章的有趣与可读,不会容忍自己的作品成为一本呆板的教科书式读物。
《浪潮之巅》又不仅是一部提供“快乐阅读”的大公司商业史,它融汇了作者多年来的所见所闻,更包含了大量的独立思考与独特见解。这份心血,不仅是他个人的天赋使然,也是他始终在研究领域孜孜不倦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吴军的文章,没有将目光局限在大洋彼岸,内容上也不仅是停留在对若干巨头企业的探查。作者试图从整个产业链上向读者揭示科技公司的运作规律,并通过大量的调研与观察,客观分析中国本土企业在这次科技浪潮中的地位与影响。实际上,作者吴军本人也已离开了Google,目前正在一家中国著名互联网公司担任其核心业务的领军人物。
《浪潮之巅》不是一本历史书,因为书中着力描述的,很多尚在普及或将要发生,比如微博与云计算,又比如对下一代互联网科技产业浪潮的判断和预测。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科技、对创新、对互联网都充满“虔诚”信仰,并为之激情四射。
我想,对所有身处并热爱高科技行业的人来说,对所有渴望创新、欣赏创新的中国创业者来说,《浪潮之巅》都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作品,足以做到“开卷有益”!
李开复
2011年4月于北京
很多人读了《浪潮之巅》后都问我:“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家,你为什么写了这么多书,而且涉猎如此广泛?”甚至有人以为我曾经是Google研究经济的科学家。
这本来不应该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的教育原本就是应该培养具有多种特长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一个很窄的领域的专家,这一点我在拙作《大学之路》中反复强调。但是,由于国内的教育实际上走的是专才教育的道路,能撰写论文之外其他专题书的人很少,大家才会有此疑问。
其实,大部分科学家并非如同宣传的那样,戴着厚厚的眼镜,言语木纳,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在真实的世界里,很多科学家,比如在《浪潮之巅》中提到的斯坦福大学前校长亨尼西院士,Google董事会主席施密特(美国工程院院士),太阳公司的创始人贝托谢姆,DSL之父西奥菲院士,WebEx的创始人朱敏,以及大家熟悉的李开复,这些科学家在商业上都非常敏锐(Business Savvy),而且取得过成功。另外,有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在学科之外的领域也是出类拔萃的,比如图灵博士是世界级的长跑好手,曾经战胜过奥运会亚军,索尼公司前总裁大贺典雄既是一流的工程师,也是专业音乐人士,他定义了我们今天激光唱盘的格式。在中国提倡大众创业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通才,特别是企业家们需要了解技术,工程师们需要具备商业头脑。当然,人的商业知识和眼光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断地、用心地学习。Google早期的时候,创始人拉里·佩奇经常是一边和我们一起吃晚饭,一边研究着某个公司的财务报告,一边分享他的体会。Google最早的许多员工同样对商业很感兴趣。当然,要系统了解商业,就需要有专业的老师。因此,我要感谢自己身边的很多专业人士,包括投资银行的基金经理,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家,跨国科技公司的执行官,以及很多成功企业的创始人,这些朋友都是我的老师。我用心去了解商业的规律,本意是为了投资;不仅仅是为了让我管理的基金投资有好的回报,更重要的是让我一生的时间投资有效。对我而言,时间才是最大的财富,我要把它投到最有意义、最有影响的地方去。经过我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认定这样一个规律: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对个人来讲,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便不枉此生。
读者们问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你为什么要写《浪潮之巅》?”
我的初衷是为了让中国的读者了解美国,了解科技产业,而不是写一部IT史记。正如大部分美国人不了解中国一样,很多中国人也不了解美国。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很多来自于好莱坞的电影、麦当劳、名牌时装和化妆品;2008年以后还包括了金融危机、债务、霸权等很多负面因素。这些东西固然是美国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也仅仅是一部分。科技公司、创新力及商业的公平性也是美国的一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面。正巧2007年,Google中国黑板报给我提供了这么一个版面,让我有机会向中国的读者介绍世界级的科技公司及它们的成长规律。
科技工业和传统工业不同,它的发展很快,能够赶上并抓住机会的是少数人,我们早年使用的很多科技产品,包括卡式录音机、录像机、胶卷照相机、针式打印机、计算机软盘、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的电视机和显示器,现在已经消失了,而我们的子孙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找到它们。当然,和它们相关的技术也就不再需要了,这让很多风光一时的公司落伍,很多专家被淘汰。中国有句古话“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的确如此。我写这些内容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帮助更多的人看清科技工业的发展规律,抓住机遇。
科技工业的快速变化,使得我需要不断更新这本书的内容。而每次更新内容,又督促我认真地了解产业发展,学习新知识并总结各公司的经验,因此,写作和修订这本书也成为了我学习的过程。从2014年底开始,我辞去了Google的职务,专职做投资,主要目的就是便于把握IT行业的变化。今天,《浪潮之巅》已经出到第三版了,如果算上最初的黑板报,这应该是第四版了。在这一版的很多章节里,我有选择地保留了前面几版的内容,以便读者对照,看到科技工业的变化,也看到我思考问题的方法。
读者们经常问我的第三个问题是,“你的写作是跟谁学的,因为很多学文科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也不如你生动?”
谈到写作,我在这里要感谢两个人。第一个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余顺吾先生,他曾经是一位编辑。几乎所有的中学生,为了文章写得漂亮,常常苦思冥想编造动人的情节,寻找华丽的辞藻。我曾经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但是我的这位语文老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彻底改变了我写作的方法。他让我关注内容,用朴实的文风表达自己的体会。第二个人是我在美国的导师库坦普(Sanjeev Khudanpur)教授,他训练了我讲话和写作的逻辑性,比如怎么立论,并用论据支持论点。他是一位细节大师,要求我做到在公众场合讲话时,不多说哪怕是一句废话,也不落掉任何一句关键的话。其实,要想写得好,首先要说得清楚。然后,再用大家喜欢的语言,把要说的话描述出来,就形成了好的作品。
第四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美国是否没落了,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吗?”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个人的看法是美国依然会很强大,虽然它可能没有半个世纪前强大。从以下表中所列的改变世界的发明,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有科技竞争力的国家。其实即使在经济上,美国的问题也远没有大多数中国人想象的那么严重(比如,美元的发行量其实比人民币少很多,这个我会在今后的博客或书中讲到)。中国成为G2中另一极的希望很大,能不能成功,关键要看能否像日本那样有真正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的精髓。要想超越美国,路还很长,大家要有信心和耐心。希望在一个世纪之后,后人再次填写这样一张表格时,在“国家”这一栏里大部分填的是中国。
吴军的《浪潮之巅》,是我读过的有关高科技对人类社会带来影响论述最深入浅出的一本书,同时我们也从中了解到了高科技和公司的互为作用,公司是高科技的发源地和推广地,高科技促进公司发展的同时,也对公司的更新换代提出了重大挑战。人类社会在这些挑战和交替中不断前行。单个公司的生生死死,阻挡不住社会不断走向未来的脚步!
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
中国大学计算机、软件和信息专业学生必读。
邹欣/微软研发总监,《构建之法》《编程之美》作者
讲述信息产业历史或是硅谷传奇的图书,10年来不知看了多少,但几乎没有一本能像《浪潮之巅》这样让我感觉如此震撼。读到精彩处真是热血沸腾,不忍释卷。如果你想更透彻地了解整个产业,鉴信息技术之兴衰,考互联网之得失,《浪潮之巅》是必读之书。如果你是一位互联网创业者,尤其莫错过这本杰作!
冯大辉/丁香园CTO
通过对各大IT公司从技术轨迹到经营理念的剖析,作者吴军想向读者展现的并不仅仅是一幅有关科技产业更迭和大公司成长规律的历史景观,而是为了让中国的读者能更真实地了解美国、了解科技产业,以此理解科技创新和商业公平在美国文化生活中的深刻意义。希望每一个同学都去看,看过之后一定会感激我的推荐。
王璩/新冠投资集团董事长、长江商学院校友理事会副理事长
《浪潮之巅》对我意味着什么?科技的故事原来可以这样讲,故事主角是那些专家,是工程师,是创业者,是创新者……这种故事的表达,如同一首交响曲,不知不觉地铺陈进入,时而舒缓,时而陡峭,时而湍急,时而静谧……
我是一名纪录片导演,按理说,讲故事是一名导演必备的武器。但看了他的《浪潮之巅》以及一系列丛书之后,自愧不如。
他的作品具有强大的空间感,这种空间感是用文字塑造的。一个人物,一段口述,一个文件,一个场景,一幅图片,仿佛就在你的眼前。我被他的故事牵着走,常常忘记了“我”的存在。我在想,能拥有这等文笔的人,不多;能有这样经历的人,不多;能有清华大学理科背景又对文字有审美要求的人,更不多。
《浪潮之巅》像小说那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像散文那样,文字优美而隽永;像电影一样,有主角、配角,有悲欢离合,有爱恨情长。它是一部关于科技企业成长的书,是一部关于这个时代的书,是一部充满感动与理性的书。
李成才/中国纪录片导演,作品《华尔街》《大国崛起》《创新之路》《百年金融》等 除了当年第一次读金庸的武侠之外,《浪潮之巅》是到目前为止第一本看过第一遍之后马上就想重读一遍的书。因为第一次读真的像饥饿的人看到面包一样,被心理的快感所控制,贪婪地读下去,有太多的地方点燃了灵感,反而无法消化。而在第二次读的时候,这种“快感”才会消失,才能平静下来吸收营养。因此,精读的时候才是真正地把这本书的精华吸收进来的过程。为此,我也付出了好几个不眠之夜。
——吴楠/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
首先,我非常感谢这本书。在读此书之前,我只是个会编几行代码的学生而已,我对科技界历史不了解,对许多知名的大公司也只是听说或者用过它们的产品而已,更别说什么风投和投资银行,金融危机等与我的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了。当然因为知识和见识所限,我更没有考虑过IT业的发展浪潮这些未来要发生的东西。
因为是利用闲暇时间读的这本书,所以花了差不多2个月的时间,其中有许多内容现在都有些遗忘。但是它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以后可以作为我的工具书,让我可以时常翻看来得到我想要的东西。
——Knightley/豆瓣读者
我认为不懂历史的人是不懂现在,也看不到未来的。作为一个互联网行业,更大一点说是信息技术行业的从业者,不懂历史就是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就会迷失。《浪潮之巅》这部IT史记就是告诉我们自己在哪里,追逐的又是什么。
《浪潮之巅》的价值不是在于陈述了事实,而是在于总结出来的规律,所以写历史的人不是知道就可以了,很重要的是在于他的理解和总结。其中的很多定律是我们这些IT从业人员必须理解,并体现在工作上的。
吴军作为一个计算机博士,不仅有对技术的理解,还有对行业的看法,有非常好的文笔。我觉得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来说,千万不能把自己局限于一个方面,广泛地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给自己画个圈圈起来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潘晓良/百姓网技术总监
终于把吴军博士所著的《浪潮之巅》读完了。由于工作太忙,读这本书的时间基本上是在上下班坐地铁的时候。平日在地铁上的单程要45分钟,这时候会十分枯燥。但这几天在地铁上读这本书,45分钟却过的异常的快,每到最后一站时,都意犹未尽。
——龚天乙/Starn,Media(星点传媒)CTO
《浪潮之巅》是近期科技、商业领域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我想,它甚至在“史学”书架里也预订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格子。个人电脑带来的技术革命浪潮奔涌了三十年,每个人都被它改变,连时代都以“信息”二字命名。那些弄潮者是如此神奇,它们的波澜壮阔与分崩离析,一定会被人们津津乐道。因为资本主义地球下的企业,就像冷兵器时代的乱战之国,每一个革命性的新技术或致敌死命的市场行为,就像英雄的宝剑神兵或暗器剧毒。再过二十年,它们可能都会成为电台评书的题材,当人们说起“世纪之交,经济衰退”,就如同袁阔成拍响惊堂木后的“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一样。
——刘阳子/《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
在北京飞往重庆的飞机上,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做了22条读书笔记,望着窗外的云层,脑子里想到的是父亲在我小的时候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做企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说,吴晓波先生在《大败局》中所讲述的很多传统工业企业的失败案例对于我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大多数仅仅是一些不太完整的记忆的话,吴军先生的这本《浪潮之巅》无疑让我有了更强烈的体验感——毕竟,对于1993年开始用一台286电脑写Basic程序,后来又一直把计算机作为专业读到了博士毕业的我来说,书中提到的这些IT企业的变迁似乎和我的成长是共同完成的,并且,我们的变化今天仍然在继续。
——Walkman/豆瓣读者
《浪潮之巅》中的“浪潮”指的是互联网和IT行业的发展浪潮,IUSTPUB的周筠老师称这本书是“所有立志进入IT行业的年轻人必读”。而我觉得,这本书值得商科同学一读;再往小了说,这本书值得学习金融的同学一读,因为不论你将来从事卖方抑或买方的工作,不管你是要配置一个资产组合、为一家IT公司承销上市、为一家新创的互联网公司做风投,你都需要了解互联网和IT行业。从这个意义来讲,我觉得这本书是很好的入门书籍。
——蒋科/富坤创投高级投资经理
一边看书,一边想起了我前阵子去听的交响乐。书看到最后,犹如交响乐达到最高潮,竟然有种莫名的感动在心里。
作者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的。
阅读此书犹如听交响乐,各乐章各有其特点,又高潮迭起。整本书介绍的内容很多,但似乎又让人感觉并不发散,有条主心骨在。
——谭恩/京东智能硬件战略分析师,自由撰稿人
书里有句话特别有道理“评价一个上市公司的好坏,其实只要看那些最优秀的人是流进这家公司,还是流出这家公司即可”,如果你自己没有把握去评价一家公司成功的几率,不妨看看那些最优秀的人是如何用脚投票的。你可以凭这个去买股票,去选工作,去找男(女)朋友……
书中还有一个个关于人才的观点,说一流的工程师能顶得上10个二流工程师。一流的工程师天生充满了责任感和好奇心,他们大都满怀信心但却虚怀若谷,他们直接但不粗鲁,他们不推诿,他们不在乎工作边界,以团队任务而不是自己的工作任务为目标。我不止一次领教过一流工程师的威力,
他们不止能把事情做对,还能把事情做好。他们能在完成开发的同时还能把团队内不必要的沟通、返工和流程成本降到最低,更能防患于未然,把各种凶险消弭于无形。
——邱岳/丁香园产品经理
《浪潮之巅》如《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一样,把一幕宏大的行业历史用比较轻松易读的文字写了出来。跟《物理史话》的作者不同,《浪潮之巅》记录的历史与作者的亲身经历有更紧密的联系,因此认为作者立场偏颇的评论不在少数。但尽信书不如无书,没有人了解全部历史真相,所有的观点都站在了一个自己的角度,而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工程师的角度看历史。
——Chesanqi/豆瓣读者看黑板报的连载的时候就很好奇,一个搞技术搞研究的家伙,怎么能对这些事情了如指掌。之后听吴军老师介绍他在整个IT领域的经历才明白,只有这样的经历才能对全局有足够的把握。清华大学毕业;参与过中国最早对Apple II的仿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师从名师,研究自然语言处理;在Google的早期加入其中,经历了互联网在美国的潮起潮落;加入Google中国,体验过国内互联网的种种是非;再到现在的腾讯。很难想象,没有这样的从业经历,如何能把握这类企业的沉浮。
——陈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所研究员
《浪潮之巅》是我在2011年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没有之一!好书大致分两种,一种讲“道”,一种讲“术”。“道”给人指明方向,“术”给人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吴军老师这本书讲的就是IT产业的“道”。在读本书之前,我对IT产业有了解,但都是碎片化的,如同盲人摸象。阅毕这本书,我终于将IT这头大象的腿、耳朵、尾巴连了起来,形成了一张完整的IT产业地图。这种融会贯通的感觉,着实令人酣畅淋漓。力荐!
——许维/明道企业社会化协作平台副总裁通信、计算机、互联网等行业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并且揭开了商业运作的具体方法与规则,特别适合门外汉之类的小白。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赶上了一波浪潮,即使什么都不用做,也能顺着波浪往前运行好长一段距离。顿时如醍醐灌顶,明白了做个时代的弄潮儿是多么幸福而又幸运的事儿。这本书,让我养成了关注社会产业发展趋势的思维习惯。
如果是一本规规矩矩的教科书,未必能产生寓教于乐的效果。
——薇薇安/豆瓣读者
从8月30日拿到书起,基本上每天晚上都会抽空读上一两章,今天终于读完。整体的感觉是——还好没有错过它!
这本书乍看书目好像是在讲IT发展史,但其实看完以后你会发现,从书里面补上的IT发展史也许只占你收获的1/3不到,更大的收获来自于其他方面。每个人的阅历和知识结构都不同,所以在接收完一块信息以后的体会都不同。《浪潮之巅》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作为一个工程师,关心和学习一些经济知识真的非常有必要,这在通常情况下能让你更接近问题的本质。我们都说以史为鉴,看了吴军先生对AT&T、摩托罗拉等公司的兴衰分析,颇受启发。我们不仅看到了一家家公司沉浮的过程,还看到它们背后的原因(管理的、基因的、经济的),既有鱼吃,也有渔学,受益匪浅。
之所以说补IT发展史只占读后收获的1/3是因为我觉得《浪潮之巅》同样可以作为一本经济学读物来翻看。在读完前十二章以后,我觉得《浪潮之巅》值得通读两三遍,但是在看了第十三章“幕后英雄——风险投资”、第十六章“科技公司的吹鼓手——投资银行”和第二十一章“金融风暴的冲击”之后,我觉得至少在这些章节上,我得精读个四五遍!
——2ndboy/豆瓣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