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家;最早将话剧等引入国内;中国开创人体写生的第一人;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把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中年向佛,精研律学;成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绚丽至极而归于平淡……
《慈悲旅人(李叔同传)》(作者瓦当)讲述了他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慈悲旅人(李叔同传)/现代文明人格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瓦当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家;最早将话剧等引入国内;中国开创人体写生的第一人;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把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中年向佛,精研律学;成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绚丽至极而归于平淡…… 《慈悲旅人(李叔同传)》(作者瓦当)讲述了他的故事。 内容推荐 李叔同(1880-1942),20世纪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是中国现代音乐、戏剧、美术的先驱,也是佛教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集佛学大师和艺术大师于一身。 他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撰写中国第一部欧洲文学史,开设中国第一堂人体写生课……他写下的《送别》传唱至今,他的书法征服了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启功、赵朴初…… 他是杰出的教育家,丰子恺、刘质平、曹聚仁、吴梦非的老师。 他曾是翩翩贵公子,有着无数风流韵事。 他在最璀璨的盛年遁入空门,终身苦行,慈悲度世,被称为“人天师范”。 他是生命绚烂到极致复归于平淡的典型,他悲欣交集的一生无法复制。 他是天地间一个孤寂的僧侣,更是一位神圣的使徒。 《慈悲旅人(李叔同传)》是“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系列之一。 《慈悲旅人(李叔同传)》的作者是瓦当。 目录 序言:人间已无李叔同 上篇 人生传奇 第一章 二十文章惊海内 一、津门早年 二、南迁上海 三、天涯五友 四、南洋公学·沪学会 五、母丧·出洋 第二章 曾经欢场色相因 一、杨翠喜 二、李蘋香 三、朱慧百·谢秋云·金娃娃·高翠娥 第三章 “向西洋艺术全面进攻” 一、东京·春柳·茶花女 二、南社与《太平洋报》 三、浙一师 四、弘门二子 第四章 索性做了和尚 一、助缘皈依 二、可敬不可学 三、李息逃禅有叹欷 第五章 孤云野鹤云水僧 一、发愿弘律 二、参礼印光 三、晚晴山房 第六章 一轮圆月耀天心 一、南闽梦影 二、悲欣交集 第七章 弘一遗案 一、近代佛学复兴思潮影响 二、佛学大师的悔忏精神 三、独特的人格际遇 中篇 代表作品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人生之最后 改过实验谈 律学要略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佛法十疑略释 清凉歌(五首) 晚晴集 下篇 开放讨论 讨论一:弘一大师的主要佛学思想是什么? 讨论二:弘一大师的文艺思想何以超前? 讨论三:如何评价弘一大师的书法艺术? 后记:深入大师的心灵之旅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到李叔同五岁那年,父亲筱楼公突然腹泻不止,自知寿将不永,于是延请高僧于榻侧诵《金刚经》。五岁的文涛(李叔同乳名)揭开帘子,偷偷窥视。最后,筱楼公安详而殁,如入禅定,享年七十二岁。灵柩留家七日,每日诵经不绝。文涛觉得好玩,便行模仿,此后时常带着侄儿李圣章等一帮小孩,仿效放焰口(佛教仪式,为一种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施食饿鬼之法事)游戏,而他自己披着床单居上座,扮演大和尚。 筱楼公病逝后,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亲为丧事点主。点主身份越高,死者及其家庭的荣耀就越显赫。至于津门李家与合肥李家的交往,传说甚多。一说李鸿章与李世珍为同年进士,一说李鸿章之子李石曾与李世珍次子文熙同为津门另一盐商姚学源家的女婿。总之,两家关系非比寻常。李叔同后来还曾为李鸿章刻过两枚印章: “鸿章之印”和“少荃”。 父亲去世后,李叔同也到了上学读书的年龄。他童年和少年所受教育经历,大致情况如下:五岁随母诵习名诗格言,六岁学习家规,七岁从兄文熙开蒙,依次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百孝图》、《返性篇》、《玉历钞传》、《格言联璧》等。文熙对叔同教督甚严,教其待人接物不得越礼。八岁从常云庄读《文选》,“日诵五百,过目不忘”。九岁读《四书》、《诗经》、《孝经》及唐诗,开始从书法家唐静岩先生学习篆刻。十二岁攻《史记》、《汉书》,临《张猛龙》、《张迁碑》、《龙门二十品》等。十六岁入辅仁书院学习新学。十七岁,拜津门名士、诗人、书法家赵幼梅学词,以童生资格入天津县学。少年李叔同才思过人,常提笔干言,纵横满纸,曾因文长纸短纸不敷用,而在一格中写下双行文字,由此,被人戏称“李双行”。同窗友人王吟笙有诗称颂李叔同: “聪明匹冰雪,同侪逊不如。少即嗜金石,古篆书虫鱼。” 李叔同七八岁时,有个曾到普陀山出家的王孝廉回到天津老家,居住在无量庵。叔同的大侄媳妇早寡,生活悲苦,常从王孝廉学大悲咒、往生咒等。叔同见而甚喜,常从旁听其唱诵,随即也能背诵。叔同的乳母刘氏,能背诵《名贤集》,经常教其习诵,如“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人贫志短,马瘦毛长”等等。李叔同出家后曾自述“七八岁时,即有无常苦空之感,乳母每诫之,以为非童年所宜。及慈亲早丧,益感无常,悟无我理”(蔡冠洛《戒珠苑一夕谈》)。传说,他十二岁时,已经写下了“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瓦上霜”这样苍凉的诗句。 少年李叔同见兄长待人接物,礼仪常随人之贵贱而异,心里颇为不平,遂反其兄之道而行之,遇贫贱者敬之,富贵者轻之。他喜欢养猫,甚至于敬猫如敬人。在东京留学时,给家中写信都不忘询问家里养的猫的近况。 十八岁时,李叔同奉母命与茶商之女俞氏结婚。俞氏长叔同二岁,端庄素雅。李叔同属龙,夫人肖虎,李家老保姆曾说他们夫妻是“龙虎斗”的命相,一辈子合不来,虽荒诞无稽,但却不幸言中。两人相处,前后只有七八年的光景,即便如此,李叔同在这七八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学校和社会中度过的。李家大办婚事,文熙拨家产三十万元供叔同家用。婚后,李叔同买了一架德国钢琴,开始学习车尔尼的《钢琴初步教程》和拜厄的《钢琴基本教材》。 总的说来,李叔同在天津的早年生活富贵殷实、风平浪静,使他得以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 1898年6月,光绪帝从康有为、梁启超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行变法维新之议,史称戊戌变法。当时在辅仁书院读书的李叔同已受新学影响,亦认为“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自存”,对维新运动发自内心拥护,并传曾刻有“南海康君是吾师”的印章。然而,维新百日即告破灭,谭嗣同等六君子弃市。此后不久,李叔同奉母携妻南下,定居上海。 关于李叔同离津赴沪的原因,坊间传说多称其为康梁余党避祸而走,“北方事已无可为”。此说并不确切,没有资料显示李叔同与康梁二人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交往。李叔同次子李端在《家事琐记》中提供的另外一种说法,似更合情理:“据我家的老保姆王妈说,我父亲当时的南下,是想从此脱离开天津这个大家庭,去南方扎根立业。因当时我们家资富有,上海也有我家钱铺的柜房,可照顾我们一家的生活”。不难猜测,丈夫去世后,李叔同母亲在大家庭里的地位难免比较尴尬。儿子既已结婚,遂有自立门户的想法,这十分正常。加之时局动荡,南迁也很自然。 李家在沪上申生裕钱庄设有柜房,这成为李叔同母子在沪生活的经济来源。初到上海,李叔同改名李漱筒,全家赁屋居住于法租界卜邻里(今金陵路附近)。李叔同一生所用名字甚多,据他在俗时的弟子刘质平考证,足有二百多个。除叔同、文涛之外,比较常用的俗家用名还有成蹊、李息、李哀等。个中涵义,颇值得玩味。 十里洋场,春风沪上。当其时,上海领风气之先,名流汇聚,卧虎藏龙。李叔同到上海后如鱼得水,很快便融入了当地文化圈,自此展开绚烂的文艺生活图卷。 1897年秋,宝山名士袁希濂(?-1950)组织发起城南文社,旨在切磋诗词文章技艺。文社每月活动一次,活动地点设在诗人许幻园(1878—1929)位于沪南青龙桥的城南草堂。1898年底,李叔同首次参加城南文社会课,便以“写作俱佳”名列第一。P14-17 序言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这种对文明人格的关注正是一切文明得以立足的核心,从古希腊的“认识你自己”、古印度的“自度度人”的伟大觉者,到古中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君子人格、圣贤儒行……都说明个体人格之于文明社会的意义。东西方文明为此都发展出自家关于爱与正义、关于觉悟与回向、关于明德新民与至善的教导。在古代中国圣哲那里,哲人即哲学,—个人可以不著书立说,他只须活出一至善至美的人生,其人生的完成即在于塑造一完美人格。君子大人之道即人格的养成。人格不仅是道德常识,不仅是心理性情,而且是义理层面、认知层面的。即使大字不识,也可以成为圣贤,是以慧能那样的文盲可以成为伟大的导师,而中国民间社会众多的武士、拳师、贩夫走卒,在人生的完善阶段,英气霸气内敛,气度华美儒雅。 无论常识意义、心理学意义或法律意义,人格一词都有相当重要性,与我们个人乃至生活的世界密切相关;或品性之不修,或个人特质之不具,或法律人格之不备,则均难以称之为完整的人,难以益人益己,难以为文明世界提供有效的服务。 启蒙运动以来的口号之一,“自由、平等、博爱”,正是在文明的向度上要求个体人格;另一口号,“人是目的”,同样要求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跟中国人一样,西哲有言: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 借用古代中国人的话,人为天地之间三才之一,个体生命可以贯通天地,成其为君子大人人格,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中国现代的伟大学者陈寅恪在给另一个学者写下如此赞辞: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也正是这种对人格的自觉和至上信念,现代人类开启了一系列的解放运动,从黑人权利、妇女权利到动物权利……在这些争自由解放的运动里,人格的示范和成就是惊人的。以马丁·路德·金为例,他那些与天人争战般的先知演讲道尽了我们众生的梦想、信心和正义感,对争取正义的人们,金曾以雷鸣电闪般的修辞唤醒他们的道义勇气,唤醒他们的人格尊严,金说:“我们没有错。我们要做的事没有错。……如果我们错了,这个国家的最高法院也错了……如果我们错了,万能的上帝也错了!……如果我们错了,拿撒勒的耶稣就只是个乌托邦的梦游者,从来也没到地球上来过!如果我们错了,正义就只是一个谎言。” 东西方文明都为此向自己和他人的先知先觉者致意,以感念他们创造的生命价值和文明财富惠泽当时后世。勒石纪事、树碑立传、先贤祠、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等等,使这些文明之子永远活在后人心中,激励人们正念、正信、精进努力。中国传统有着大量的月旦、风评人物品格的成果,王朝统治甚至有过“九品中正”来检验人的人生成就。现代文明社会则有着公民人格一类的道德律,以要求每一个体成全自己、服务社会。 今天的人类文明正处在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奇变”的现代化转折阶段。 在这种现代化过程中,文明单向度求新求变的创造力竭衰殆尽,经济学理性或人性自私假设将社会带入到层出不穷的危机之中。关于“西方的没落”、“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等等的忧虑延绵至今,无有解决之道。虽然我们中国以一个世纪之久的坎陷和当代艰难的复兴,终于度过了现代社会的温饱阶段,而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但如有识之士看到的,中国人也经受着现代化的负面效应。“中国人失去了想象力”、“社会上下之间贫富之间缺少最低限度的伦理共识”、“当代中国极度缺乏人格力量”…… 我们注意到现代化带来的污染和匮乏,管制和异化。我们理解,文明说到底是个人、家庭、种族,进而人类的生存方式。当代文明,如果不能在人类的经济产能和自然承受之间达致平衡,如果不能在个体的欲望满足和身心承受之间寻求和谐,如果不能在创造和消费之间获得圆满……一句话,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自觉”进而文明人格自觉,无论有多少技术或制度的修补之道,这种现代化仍会给人类的个体和整体带来罪苦和灾难。 尽管现代化的成就得益于文明之子们的努力和奉献,但其空前的技术成就、财富积累和制度安排,已经日渐遮蔽了人格的意义,“搭便车”一类的懒汉思想和丑陋意识已经浸入并扎根人心。在管制和异化中,现代人驯服于生态、世态和心态的污染而无愿为力。这种共业已经超迈“人与天地参”的人格德行,我们的傲慢和无知更使得我们以成功的名义,将创造偷换成掠夺和垄断,我们以科学的名义解构了精神,以技术的名义挑战了道德,以人类的名义征服了自然。 我们的生存在除魅中也日益简单化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成为简单的水火世界。砍伐过的山林不再滋润,失去了灵气,成为夏天泥石流和冬天草木自焚的剧场。都市也是火气、水气轮番夹击,它截断江河、打井于地下,从各地调水支援,它仍然缺水;它建立花园、林地,以喷水车、加湿器灭火,它仍然上火。 我们生活在一个水深火热的世界。自然的遭遇也集中到我们的身上,我们的身体深受水火的煎熬。我们化妆,在聚光灯下烘烤,我们吃各种药丸,我们美容,我们做手术,让各种大夫和专家在我们身上刀耕火种,人工降雨。我们很容易上火、发炎,但我们仍酷爱触电,酷爱香烟、美酒,辣椒、超级辣、变态辣,我们也深受水的毒害,一不小心就身染湿毒。去观察或感受我们的脾湿、肾湿,去感受我们的肝郁气滞,去看看我们脸色的灰白或干枯。想象我们身体内的大小河流,那些血脉、经脉、气脉,像污染严重、臭气熏人的水沟、江河一样,有的地方郁结,有的地方断流,有的地方泛滥。水火未济,水火过度,水火轮番侵略。我们小小的年龄就有了糖尿病、肿瘤、高血压、各种炎症和湿症……那些水灵的女子,那些英气勃发的男儿,那些自然天籁的色声香味,似乎都成了传说。 万象昭昭,我们似乎难以活出精气神来,我们难以洞明此生和文明的道理和性情。但只要感知到问题所在,道路就随之展开。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愿在此浮华的时代静心以尽绵薄,于是有了这套“现代文明人格丛书”。包括哲学史在内的学术史上,人类的思想家们为了寻找出路,不断有“转向”、“回向”、“复兴”之运动,“回到康德去!…‘回到五四去!”“回到古希腊去!”对我们来说,对大众社会来说,则是回到个体的文明人格那里去! 为此,我们愿意跟关心中国社会和文明世界的众多志者一道,关注我们文明的来处和去处,寻求个体和人类的自处、共处和相处方式。我们希望回向文明史上那些为我们提供了各类建设性服务的人物,他们提供的大到现代宇宙观念、时空观念、人类目的观念,生老病死的人性制度发明发现,小到衣食住行的现代样式设计,以及慈善、公益、计算机、娱乐产品,等等,都如此神奇地充实了我们的当代。温习他们的创造性人生,关注他们人格上的成就,将有益于我们获得生存的背景共识,有助于我们生命的自我完善。我们认为,关注文明人格也是现代文明能否走出现代性危机的关键。 组织、写作这套丛书,并非简单地呈现传主的人格。对我们来说,这也是检验自身人格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时时感受到外界名利的诱惑、网络冲浪的快感、社会交往的简单拥有,如何在变动不居的时流中把握住自己的一段人生,将其奉献给一种还算踏实的事业,仍是一个挑战。对比出版史上的百科全书派运动、丛书启蒙运动,我们这套丛书只能算是一个探路,聊以自慰的是,我们以平实要求自己,尽可能地做到平实。在这样一个信任匮乏的时代,我们愿诚实地向社会介绍人格的可能性。 虽然这一工作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但仍得到了不少朋友和出版界同行的支持。人们说,这是做了一件大好事,这是当代社会最需要的……但对于社会和读者们是否接受,人们却没有信心。不过,这已经不是我们最为关心的,因为组织者、写作者都从这一工作中受到了教育。一个编委通读书稿,不无感慨地说,像是经受了一次人生的洗礼,自己的中年生活如此密集地听从传主说法,真是受益,如饮甘泉。我们因此相信,对读者来说,你寻找,你就能找到。作者乃至中外传主都静默地驻留在书页之间,等待跟你的对话,等待着你的呼应、决定和人生创造。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当大律师张思之先生受托,请107岁的周有光先生支持时,周先生欣然答应出任主编,对内容、封面和版式设计一再叮嘱如何用心。周先生还回忆他当年见爱因斯坦的印象,他说爱因斯坦的人很好,爱因斯坦向周先生强调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周先生大概是在世的唯一见过爱因斯坦的中国人了。以百岁老人之身出任主编,督促后生小子们来盘点现代社会的人格成就,这本身即让人感叹造化的神奇。其中的愿心更让人不敢堕入轻薄。 因此,我们不揣谫陋,向读者呈现这一丛书。古中国人说,立天之道,为阴为阳,立地之道,为刚为柔,立人之道,为仁为义。 是有望焉。谨序。 《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编委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