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把萨尔茨堡称做“深藏在欧洲腹内的一颗珍珠”。这颗珍珠异常独特和神奇——
它创造出人类最伟大的神童莫扎特;它是古代欧洲的“白金之城”与宗教之都;它是今早日世界著名的滑雪胜地;它有罕世绝伦的风光美景……作家冯骥才一直对这座世界文化名城心怀崇敬与好奇。终于,在他今拍第三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时,在与莫扎特专家、历史学者、山民、艺术家、大主教、手艺人、“萨尔茨堡通”等人的访谈交流之后,这本中国作家笔下的萨尔茨堡展现在你的面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冯骥才域外手札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冯骥才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们把萨尔茨堡称做“深藏在欧洲腹内的一颗珍珠”。这颗珍珠异常独特和神奇—— 它创造出人类最伟大的神童莫扎特;它是古代欧洲的“白金之城”与宗教之都;它是今早日世界著名的滑雪胜地;它有罕世绝伦的风光美景……作家冯骥才一直对这座世界文化名城心怀崇敬与好奇。终于,在他今拍第三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时,在与莫扎特专家、历史学者、山民、艺术家、大主教、手艺人、“萨尔茨堡通”等人的访谈交流之后,这本中国作家笔下的萨尔茨堡展现在你的面前。 内容推荐 萨尔茨堡,无论是城市还是辽阔的山野与乡间,都拥有着绝世之美。但作家的工作远非欣赏美与描述美,而是寻找内在的个性和魂灵,使读者与其神交。作家冯骥才在与莫扎特专家、历史学者、山民、艺术家、大主教、手艺人、“萨尔茨堡通”等人的访谈交流之后,撰写了本书,希望能够满足读者,也不辜负这座世界的文化名城——这个乐神莫扎特伟大又奇妙的摇篮! 目录 “钻进你们的肚皮!”(分卷序) 莫扎特糖球 音乐之声与音乐之乡 真实的故事 电影的故事 旅游的故事 神童·巨匠·上帝 关于神童 走出大主教的阴影 清贫与自由是天生的一对搭挡 他们为莫扎特做了什么? 萨尔茨堡的性格 白金之城 大主教的故事 大主教和他们的徽 与大主教谈话 老墙里的宝藏 一千年的手工 木偶大师艾威尔 木偶是有生命的 我哪有时间结婚? 奇幻的世界 这里是木偶们的天堂 锤子捶出来的艺术 墓园听鸟 在故乡也找不到他 圣彼得墓地埋着一部厚厚的历史 守墓人的自白 记住《平安夜》 民间的记忆 历史的记忆 今天的记忆 又唱又跳又一年 阿尔卑斯山的精灵 雪山上的音乐 世外美髯公 收藏家园 后记 试读章节 莫扎特糖球 第一次到萨尔茨堡时,主人见到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笑呵呵地把一包漂亮的糖球塞在我手里。每个金光闪闪的糖球都印着一个彩色的莫扎特头像。进入旅店客房,一眼就看到一盒包装精美的莫扎特糖球和几本旅游性的风光画册放在桌上,以示店主热情好客。此后每晚回到旅店,都见一枚五彩的糖球放在雪白的枕头上。这期间,我还发现城中随处可见这种糖球,甚至还有莫扎特糖球的专卖店呢!我脑袋里闪过一个想法,他们在把自己的音乐大师当做一种城市广告或旅游商品吗? 这次再来萨尔茨堡,我把这个猜测和看法告诉给一位朋友。这朋友是萨尔茨堡人。他听罢,笑而不答。把我带到市中心两个小广场中间的一条走道上。道路一边,有一个不很起眼的小店。很小的门,不到十平米的铺面,简朴又古雅。店名叫做“福斯特”。 我的朋友把这家店主请出来一聊,才知道这小小的店铺就是著名莫扎特糖球的老店,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店主名叫罗伯特·福斯特。店名是他家族的姓。这家店是他爷爷保尔·福斯特于1884年开创的。最早是一家点心咖啡店。那时,萨尔茨堡有十三家这样的小店。他爷爷精于甜点的制作,所以在城中很有些名气。 1891年萨尔茨堡人隆重纪念莫扎特逝世一百周年。保尔·福斯特也要有所表示,就想到做一种甜美的糖球作为心中的敬献。他用一种香味独特的绿色的“阿月浑子果”做成球心,插上牙签,把它放在溶化的巧克力中裹上一层,然后取出来晾干,拔去牙签,再用巧克力堵上牙签留下的小洞,最后包上一张印着莫扎特头像的银纸。莫扎特糖球就这样诞生了。这种糖球在纪念莫扎特一百周年时大受欢迎。1905年在巴黎博览会还获得金牌奖。从此名声大噪,每一个来到莫扎特故乡的游人都会买一些糖球带回去,“莫扎特糖球”已经传遍世界。甚至成为巧克力的一种名品,在很多国家的机场商店里都可以买到。 现在,在萨尔茨堡见到的莫扎特糖球有两种,一种是金色糖纸,印着彩色的莫扎特头像,包装华丽,糖球是用现代技术制作的;生产这种糖球的厂家不但有奥地利人,也有德国人。另一种是银色糖纸,印着蓝色的莫扎特头像,看上去简单又古朴,就是福斯特家族百年不变的老牌糖球。他们至今依然严格地使用保尔·福斯特的手工制法。店铺也是老样子,不追求太大。城中只有三家分店,都是这样又小又精,香气四溢。他说,店铺小,糖球不会积压,材料现用现进,总是新鲜和芬芳的。他们坚持手工制作。因为手工做的糖球不太光滑,口感很舒服,容易感受原始的风味。 他说,他们除去“莫扎特糖球”,还出品过大主教莱特瑙和音乐家巴赫的糖球。 我对他说,你们萨尔茨堡还有大指挥家卡拉扬以及《平安夜》的作者摩尔与格鲁伯,为什么不做系列化的音乐家巧克力糖球呢? 他摇摇头说,他们做巴赫和莱特瑙的糖球,是因为当时有纪念巴赫和莱特瑙的大型庆典。有的是活动的组织者请他们做的。不单单是商业考虑,主要是为了纪念。比如今年他们还要出品一种糖球纪念罗德龙大主教去世三百五十周年。罗德龙在任时曾下令建立萨尔茨堡大学,人们至今还感激他。 我说,我明白。你们的糖球是一种甜蜜的纪念。 他笑了,感谢我理解他们。他说: “这也是我们这家店的传统。从纪念莫扎特那时就是这样。” 他说这话时还有一点点自豪。 我的朋友站在一旁微笑点头,很高兴我理解了他们。 我心里却略感歉疚,因为我曾误解了他们,或者说冤枉了他们。 P19-23 序言 游记的立场 游记是我最喜欢的文体之一,尤其是域外游记。 “游”的最大快乐是遭遇,“记”的意义是把这快乐记录和保留下来。然而,为什么把遭遇视为快乐呢?什么样的遭遇可以成为快乐? 这里所说的遭遇,不是邂逅旧友熟人,或重逢阔别已久的事物,而是突然进入一片不曾见过的全然一新的天地。无论是风光、面孔、文字、语言,还是习俗、审美、生活与思维的方式,这种遭遇让你亮起眸子,竖起耳朵,敞开心怀,感觉空前鲜活。然后,陷入思索:这一切为什么与自己不同。因此说,“游”的快乐是遭遇不同。 世上最大的不同是两样。一是人的不同,一是文化的不同。人的不同多半也与文化相关。然而正是文化的不同,人类的智慧才丰富,思维才多样,大脑才多面立体,文明创造才多元灿烂。故而,文化的视点是我游记的立场,即从文化上去发现不同、感知不同和享受不同。 因此说,游记所写的,不仅是耳闻目见,更是所思所想。文学的血肉是形而下,文学的灵魂是形而上。写作的能力表现在形而下方面有多少独特的感受,在形而上方面就有哪些思想发现。这也是我写游记时给自己设置的标准。 还有一个立场是我不能拒绝的,就是审美的立场。对艺术的偏好使我不自觉总从审美的角度去选择生活和发现生活。美常常是一种文明的外化与表达,往往从美的入口进去,便可以找到另一种文明独特的本质。于是,表述美和解读美是我在游记中常用的方式。 三十年来,我的域外游记超过一百万字,本丛书从中选编四种,全是个人的偏爱。每集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以突显其文化个性和情味,并使到访过这些国度的读者得以一种深度的重温,也给未曾趋访的读者一点类似我经验过的快乐的遭遇吧。 是为序。 冯骥才 2010年1月26日 后记 由奥地利返回天津,调好了身体里的生物钟,便一头扎入书房,开始了本书的写作。此间谢绝了一切活动与邀请,以致得罪了两三位朋友。这样做是担心那些来自萨尔茨堡的种种感觉,日久便会散失。文字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些感觉!因之,一边把那些从萨尔茨堡带回来的音乐——包括阿尔卑斯山山民们唱的歌,一遍又一遍放个不停,用音乐来维持住那些感觉,那种特定的心理氛围;一边用发疯的速度写作。谁料,在三个星期过后,就在本书最后一章的文尾画下了终结的句号。我能如此之快写完这本书,还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的一种激情。 实际上,对于萨尔茨堡,我写在书里的比起我所知道的,不足三分之一。这是最舒服的一种写作——没有一点点捉襟见肘,完全是任意挥洒,随心所欲,信手拈来。 应该提到的是,这本书的写作得到了几位生活在萨尔茨堡的朋友的热情帮助。他们有的是中国人,有的是奥地利人。地方史学者、民俗学家威力先生,凭仗着他的博学广闻,使我尽快地进入到萨尔茨堡文化的深层;而严建珍女士可谓竭尽全力,从查找资料、翻译,一直到本书最后一稿,还通过电子邮件为我校勘史实上每个差错。此外,还有萨尔茨堡旅游局的张琼小姐和奥利文先生。由于他们的努力,大大丰富了我在萨尔茨堡的见闻与感受。而孙书柱先生对于大主教谈话的译文,胡博特·伯尔泽先生提供的一些民俗生活照片都为本书增辉。如果没有这些朋友的帮助,我的工作会大大减色。 “后记”是作家必须记下来的事情。它不能写在书内,只能写在这里。而且它不是为读者写的,而是作者为自己写的——为了一种美好的回忆和纪念。尤其对那些受惠于人的事都应当长记不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