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重庆》以“重庆”为关键词,对徐蔚南在抗战时期及其后的有关文章加以编选。
第一辑“从上海到重庆”,底本为《从上海到重庆》。
第二辑“重庆生活素描”,底本为《圣诞礼物》。其封面作:徐蔚南著译《圣诞礼物》,书名之下,分列“世界名作译丛”和“重庆生活素描”,意指该书包括此两部分。
第三辑“重庆谈文说艺”,收录《创作的原则》、《<寄云妹的信>序》、《苏曼殊的小说》、《<丹孃>本事》、《从绘画说到工作竞赛》。这五篇文章,都是作于重庆时期,且是有关文艺方面的评述。
第四辑是“从重庆到上海”。《胜利杂忆》和《归来》讲述的是作者从重庆回归上海的经过。徐蔚南回到上海之后,其写作中便多了一种重庆元素,这在其《睡前漫笔》、《买书的癖好》、《昏昏随笔》诸篇中,都有所体现。另有《腐书》一文,大抵相关,亦收录。
徐蔚南是民国时期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和充分研究的一位学人。其在新文学、翻泽、出版、工艺美术以及上海历史研究诸方面,均成绩卓著。《从上海到重庆》以“重庆”为关键词,对徐蔚南在抗战时期及其后的有关文章加以编选,共分六部分,即序辑“关于徐蔚南”,第一辑“从上海到重庆”,第二辑“重庆生活素描”,第三辑“重庆谈文说艺”,第四辑“从重庆到上海”,另附录文章十四篇。
一 再会吧,上海①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十二月十日,逾太平洋战争周年纪念日的二天,我脱出了刺刀与枪杆所警戒着的上海而去了,到高扬着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的自由区里去,到我尊敬的亲长,亲爱的友侣面前去,去投入硝烟弹雨的血肉长城的怀抱里去!
上海!大上海!是我工作最久之地,是我最为活动之地,并且也是我安乐的小家庭所在地。我曾踏遍了上海的土地,搜索全上海的古迹遗物,采访了全上海各部门的情形,会合着同志写出了千万言的大上海的历史,充实了上海市博物馆的内容,我研究着上海,我装饰了上海。我是上海的,上海是我的。但是上海是沦陷了。上海是在恐怖中,铁丝网遮断了交通,刺刀威胁着胸膛,要每一个上海人匐伏着舔大和宝刀上的鲜血而过活,要每一个上海人为日本制造的新秩序而努力。不能!我不能!上海既然沦陷了,那就丢了上海吧。不能,不能,我不能丢它,要争回上海来的,我是上海的,上海是我的,我非夺回我的上海不可。今天我脱出上海,我撤离上海,明天我光复上海,我重回上海,我还是上海的,上海还是我的。
脱出上海的前夜,我的感情是这样兴奋,我的思想是这样的混杂,几乎陷入于疯狂的状态。脱出上海的前夜,我没有住在自己的家里,我是寄宿在胡达曾兄家中,我不愿儿女仆人知道我离开上海。脱出上海的前夜,在十二时后,我接连打几个电话给我的太太。每次电话总是她自己接的,而且立刻就接的。现在我推想她当时的情感必和我同样的兴奋,思想必和我同样的混杂,可是她又和我一样的明白非要我脱出上海不可。很清楚的,艰苦的明日就在眼前,她却不怕,她勇敢地面对着可怕的明天,她要亲眼看见我来光复上海。上海是我的,也是她的;我是上海的,她也是上海的。①她是我,我是她,我脱出上海,她仍留上海,我至少还有一半的我要目睹着上海一切的变化。
十日的清晨,太太到胡家来送我,她失眠的眼睛并没有失去光荣的勇气,她不特不表现悲哀,并且微笑着,我知道她的微笑②是鼓励着我离去,同时也祝福我此去的平安。再会!我和胡达曾兄一齐去了,去梵皇渡乘火车。
从慕尔鸣路穿过静安寺路,到爱文义路戈登路交叉点去趁③火车①,车上人那么挤,头等车上铁门都不开,因为没有人下车,拖车的门开了,乘客一涌而上,人是太多了,挤得脚跟也站不住,幸而一下子就抵达终点的静安寺了,下车后便叫三轮的脚踏车到梵皇渡车站去。
梵皇渡车站左首,白利南路的桥上,人山人海,他们在那儿称年糕,量白米,这是从北新泾农邨里输出的食粮,因为不能直接运人租界,所以农邨里乡人、租界上的小贩,都赶到这儿来,像旧时赶集一样做交易。日本的宪兵在人丛中警戒监督,雪亮的刺刀在阳光中闪闪发光,铁杖的高举,威吓着买卖的喧哗,听说租界上的小贩到这儿来买米买糕,每天只限一次,米限二斗,糕限五斤,买好后由宪兵在买户手上打一图章为记,当天不能再来购买。
到了车站前,看见相约同去的王国栋、陈文政、丁士雄三位先生已在等待我们了。我们简单的行李,是先托王先生等代为运到车站,买好行李票的了。在车站上经过一次严格的检查,才能走到月台,车子不久就到了。上车后没有坐位,后经日籍查票的安排,大家才有了坐位。
车子轰轰地开走,逐渐离开上海,再会吧,上海!假使在沦陷中的上海,能够容我居留时,我还是要居留上海的。因为我要亲自看着上海的如何变化,是不能了②。刺刀不仅逼迫着全上海的市民做顺民,而且要每一个上海市民做苦工的顺民。上海已成为太平洋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的据点。在这据点上,要人人紧张地工作,以争取他们的胜利。不仅重庆的抗战份子要被清除,并且要强迫疏散那不能为日本工作的男女。因为战争时如食粮等等的重要物资是决不能为不工作的男女所浪费的啊!我是不得不离开上海的了。再会吧,上海!但我仍要回上海来的!
P10-13
徐蔚南(1900.04—1952.01),原名毓麟,笔名半梅、泽人、泽生。苏州吴江人。其父徐儒隽,有兄徐蘧轩,娶妻吴云(企云),育女徐天明。精通英、法、日、俄等国语言,在创作、翻译、出版、工艺美术以及上海历史研究诸方面,成绩卓著。有关其生平,李炳华《徐蘧轩徐蔚南》①一文介绍颇详,兹不赘述。惟就其抗战部分,摘录如下:
“1937年,应邵力子之邀,任南京中宣部主任秘书。是年秋,日军侵华,蔚南随邵力子撤至武汉。邵因同意出版《新华日报》一事,受到陈立夫的责难,遂愤而辞职。蔚南于此时亦离职返沪。1938年秋,蔚南与胡朴安一起创办《正论》社,致力于制造抗战舆论,爱国的学者教授多为撰稿,然后寄各报采登。其间,蔚南常与共产党驻沪人员接洽,商谈抗日反汪事宜。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蔚南闭户不出,以典卖衣物度日。东亚同文书院院长大内原与蔚南相识,胁使他当该院研究员,蔚南毅然拒绝,但他的居处已受敌之监督。1942年底,蔚南于夜间从屋顶露台越墙出走,经屯溪、转桂林、抵重庆。张道藩邀他任中宣部专门委员之职,蔚南婉言谢绝,因而生活困顿,无暇顾及在沪的妻子儿女。1943年秋,因邵力子之邀任重庆国民参政会秘书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蔚南返沪参加《民国日报》的复刊工作,任该报‘觉悟’副刊主编。”
具体而言,徐蔚南离开上海的时间,是在1942年12月10日,几经辗转,于1943年2月26日,方抵达重庆。抗战胜利,1945年9月18日,徐蔚南自白市驿乘飞机到南京;次日,又从下关车站坐火车回到上海。其寓居重庆,有近两年半的时间。徐蔚南在重庆的生活与工作,就目前收集的资料来看,尚难做出详切而明晰的描述,不过,从其文章中,还是可窥知一二。
本书即以“重庆”为关键词,对徐蔚南这一时期及其后的有关文章加以编选。现略作说明。
鉴于目前的学界对徐蔚南的研究还不充分,一般读者对其更是知之甚少,因此,编者拣出三篇文章,以“关于徐蔚南”为题,汇为序辑。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文章的部分信息,出现了明显的失误,所以不能全盘接受,而是有待辨析。
第一辑“从上海到重庆”,底本为《从上海到重庆》。据该书版权页,其发行者:独立出版社(重庆江北香国寺上首);印刷者:独立出版社;经售处:正中书局(重庆中一路二三四号),中国文化服务社(重庆磁器街三十九号);清校者:程光裕。“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初版(〇〇〇一——一五〇〇)”,“熟料纸全一册定价国币一元五角”。此为“独立文艺丛书”之一,祝秀侠、韩侍桁主编。文章曾连载于《时与潮副刊》①第3卷第1—5期,署名“徐泽人”。其中一至五节,发表于第1期,第7382页,1943年8月1日出版;六、七节发表于第2期,第77—82页,1943年9月1日出版;八、九两节发表于第3期,第7277页,1943年10月1日出版;十、十一节发表于第4期,第74—82页,1943年11月1日出版;十节发表于第5期,第79—82页,1943年12月1日出版。两者相较,除字句略有差异外,“独立”版在第五节“前线富春江”中,增补了前人的大量诗词。此种写法,与周瘦鹃的《绿水青山两相映带的富春江》②颇为接近。
第二辑“重庆生活素描”,底本为《圣诞礼物》。其封面作:徐蔚南著译《圣诞礼物》,书名之下,分列“世界名作译丛”和“重庆生活素描”,意指该书包括此两部分。前者十篇,即《圣诞礼物》(美国窪亨利作)、《慈母心》(法国.Andre·Theriet原著)、《孝子歌》(美国马腾OrisonSwettMarden原作)、《爱人》(俄国契诃夫原作)、《绅士朋友》(契诃夫原作)、《丈夫的著作》(苏格兰JamesMatthewBarrie作)、《隐士》(法国伏尔泰原作)、《水手辛八》(天方夜谈)、《项圈》(法国莫泊①桑原作)、《圣诞前夜》(法国莫泊桑原作)。后者的篇目有《衣着的故事》、《食三题》、《单身汉的住屋》、《风雨一庐》、《猫的故事》、《手杖与电筒》,大致按“衣、食、住、行”的顺序排列。另有《重庆的花》一文,是从其住屋引发开去,故将其插入《风雨一庐》与《猫的故事》之间。本书的版权页,提供了如下信息:出版者:百合书房;印刷者:说文社出版部;总经销处:大东书局(重庆中华路)。“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出版。上述文章,既有轻陕的幽默,也不乏沉痛的悲慨。
第三辑“重庆谈文说艺”,收录《创作的原则》、《<寄云妹的信>序》、《苏曼殊的小说》、《<丹孃>本事》、《从绘画说到工作竞赛》。这五篇文章,都是作于重庆时期,且是有关文艺方面的评述。
此一时期,徐蔚南还于1943年底创办了《出版界月刊》②。据其创刊号的版权页,该刊编辑者:出版界月刊社(林森路羊子坝十八号,电话四二四〇五);发行人:徐蔚南;印刷者:中心印书局;总经售:中国文化服务社;分销处:各地大书店。《<飘)的我见》即发表于该期的“书评及提要”。另外,创刊号的《发刊词》,虽未明确署名,但按照常理推断,也当是创办者所作,故将此一并收入。值得注意的是,第1卷第5期有短讯一则:《本社社长徐蔚南先生在渝出版各书》(第31页),其中包括:“《她的一生》:世界名著,莫伯桑原著,已经再版;《美国大学生活》:美国学生生活之特写;《时代之智慧》:即将由生活书店出版;《新婚之夜》:莫伯桑原作,即将由大华书局出版;《从上海到重庆》:著作旅行记,即将由独立出版社出版;《战争与恋爱》:剧本,即将由作家书屋出版。”
第四辑是“从重庆到上海”。《胜利杂忆》和《归来》讲述的是作者从重庆回归上海的经过。徐蔚南回到上海之后,其写作中便多了一种重庆元素,这在其《睡前漫笔》、《买书的癖好》、《昏昏随笔》诸篇中,都有所体现。另有《腐书》一文,大抵相关,亦收录。
“独立”版《从上海到重庆》,曾附录五篇短文,“一、沪屯骖鸾录”,“二、正论社”,“三、赠吴开先先生”,“四、文化战士的归来”,“五、杜刚同志成仁始末”,与正文的人和事都密切相关,并有《跋尾》,现一并作为本书附录。《闲话英国》取自《半月文选》1945年第3卷第7期,文章末署“本文原载重庆中央日报”,但具体日期不详,故暂未找到原文。细味该文,应是徐蔚南的演讲记录。《我们要求语体文的宪法》,发表于《民心半月刊》的创刊号,1945年9月9日出版。从目前搜集的资料来看,或是徐蔚南在重庆公开发表的最后一文。上述两篇文章,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均未收录,似是重庆图书馆独有,故颇具文献价值。此外,则补入《柳亚子先生》、《郑佩宜夫人》、《叶楚伧先生的生平》、《存见》和《美国大学生活》的《序》与《跋言》。柳亚子、郑佩宜夫妇及叶楚伧其人,在正文亦有出现,故选此三篇,以作其注脚。《存见》则比较集中地代表了徐蔚南对这场中日战争以及日本的中国研究的看法。关于《美国大学生活》,原是日人岩堂保的英文著作,徐蔚南、吴企云合译,“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四月初版”,发行人:章桂;发行者:万光书局;发行所:万光书局(重庆民生路冉家巷十三号;桂林:桂西路九十八号;昆明:光华街五十四号)。此为“万光译丛之二”。
近年来,学界对于徐蔚南的关注,日见增多。2014年6月,海豚出版社出版了李军所编的《上海鬼语》,收文六篇:《上海鬼语》、《上海的倭寇》、《上海棉布》、《顾绣考》、《歇浦琐谈》、《上海商埠的开辟》。是书为“海豚书馆”之83。2015年2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将其《龙山梦痕》与陆蠡的《囚绿记》合为一册,列入“民国首版文学经典丛书第二辑”,影印出版。7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诺贝尔文学奖大系”,择其所译法朗士的《泰绮思》再度出版。8月,《旧日滋味:民国名家美食记》(南蛮兄弟编)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其中辑有徐蔚南的三篇文章《茶与咖啡》、《点心与茶食》和《重庆的水果》。“癸巳春分后二日”,李军在《上海鬼语》一书的《出版说明》中曾表示:“希冀他‘在上海出动,而后推行于全国’,获得愈来愈多读者的关注。”这一愿望,看来正在逐步实现中。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抗战时期的印刷品,囿于战时的艰困,纸张与印刷均极恶劣,加之后来保存不善,又兼不断地翻阅使用,毁损更甚,因此,在整理过程中,颇费目力与思量,有时为辨认一字,需踌躇良久。本书虽然编成,但在阅读时,可能因为注释过多而失去流利,至于意料之外的错误,更是难以避免,敬请读者诸君鉴谅。 熊飞宇
2016年1月7日于重庆“师大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