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命的菩提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于仲达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谁都知道生病不好,长期有病会导致身体痛苦。但是,身体再苦也苦不过执迷不悟的心苦。心理健康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很乐观,心理有疾病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就是悲观的、消极的。佛学认为,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来,所谓心不正,心不净,人身就多病。

当我们的自我中心太强、自私心太重时,就会不断地向外追求,同时又不断地排斥外在环境中的一切,所以会带来许多痛苦。用佛法的智慧来告诉自己,自我中心是五蕴皆空的,不必那么执著、那么痛苦。如果我们常用这个方法来自我训练,就会发现,要在生活中“照见五蕴皆空”,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难。当我们渐渐放弃自我中心的烦恼,就能随时随地感受到豁然开朗、清凉自在的快乐。

人生本苦,而人生之苦都是由于心的迷失而引起的。《般若心经》有“无我”的空慧,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当“我”也能空,“法”也能空,我、法皆空的时候,百病还能不尽皆消除吗?

一个自认为正直善良的年轻人,生活中不如意,他时常为此烦恼。一日,便去请教一位修行很高的师父。

“为什么我总是感觉不快乐呢?是因为我拥有的财富、名誉和地位不够多吗?”

师父十分柔和地说:“不,不……你听我说,真正的快乐,不是依附外在的事物上。池塘是由内向外满溢的,你的快乐也是由内在思想和情感中泉涌而出的。如果你希望获得永恒的快乐,就必须培养你的思想,以有趣的思想和点子装满你的心。因为,用一个空虚的心灵寻找快乐,所找到的,也只是快乐的替代品。”

年轻人听了,还是怀疑。

“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经常会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很好?为什么父母把我生出来遭受各种痛苦?”

师父很慈悲地看着他说:“难道邪恶的人就不会感到痛苦吗?如果你的内心有痛苦,就说明你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你的内心没有任何恶,那么你的心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

年轻人辩解着说:“我哪是一个恶人呢?我天性善良!”

师父说:“内心无恶则无苦,你既然内心有痛苦,说明你的内心就有恶存在。请你将你的痛苦略说一二,我来告诉你,你内心存在哪些恶!”

他说:“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时感到自己的工资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够宽敞,经常有‘生存危机感’,因此心里常常感到不痛快,并希望尽快能够改变这种现状。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缠万贯,我感到不服气。像我这样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每月就这么一点收入,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时不听我的劝告,我感到不舒服……”

就这样,他向师父诉说了一大堆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师父点点头,不停地微笑,而且笑脸更加慈祥,并和颜悦色地说:“你目前的收入足够可以养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们全家也有房屋住,根本不会流落街头,只是面积小了一点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为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为你内心对金钱和住房有贪求心,所以就有苦。这种贪求心就是恶心,如果你已经将内心的这种贪求恶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会因为这些而痛苦。

“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文化的人发财了,你感到不服气,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种恶心;你认为自己有了文化,就应该有高的收入,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恶心;认为有文化就应当有高收入,这是愚痴心,因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原因,愚痴心也是一种恶心!

“你的家人不听你的劝告,你感到不舒服,这是没有包容心。虽然是你的家人,他们却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为什么非要强求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会心量狭隘,心量狭隘也是一种恶心!”

师父继续微笑着说:“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痴心也好,心量狭隘也好,这些都是恶心。因为你的内心存在着这些恶,所以你就有和这些恶相对应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将内心的这些恶彻底去除,那么你的那些痛苦也会烟消云散。

“要用知足的心态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况且你根本不会饿死和冻死,而那些富人虽然也有钱,其实也只是没有饿死和冻死。你应当看到,人是否快乐,不是取决于外在的财富,而是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态度。

“社会上没有文化的人发了财,你应当为他们高兴才对,要希望他们能够具有更多的财富、拥有更多的安乐才对。别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样开心;别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样难过。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善人!而你现在的心是别人的财富和安乐超过自己就不高兴,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种很恶的心,要坚决去除!要用随喜心代替嫉妒心!

“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超过别人,就自以为了不起,这是傲慢心。人一旦有了傲慢心就会对自己的不足熟视无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内心的种种恶,从而改过迁善。还有,傲慢者常常会有失落感,渐渐会有自卑感。一个人只有从自己内心深处培养起虚怀若谷的胸怀,心甘情愿地永远将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内心才会感到充实和安乐。”

P3-5

目录

第一章 身:简朴、空灵、明朗、自在

一、身体的病应该叫痛,心里的病才叫做苦/3

二、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消融了自己/10

三、人之所以受苦,是因为执著于自我/16

四、当守住“不动心”时,清净的本性就自然呈现/22

五、以平常心看待一切,时常做点心灵环保/27

六、善用生命的低潮,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34

第二章 心:专注、持戒、慈悲、静寂

一、与其追逐自由,不如守护心灵/43

二、最毒的药是情,最易变的是人心/50

三、以佛陀的心为心,以众生的命为命/56

四、悲欣交集:寂、寂、寂/65

五、用本心做人,不为外物所动/73

六、独处的时候,管住自己的心/81

七、一只小小的蚂蚁,一个鲜活的生命/90

八、不要苛求完美,不圆满才是真相/98

九、空者,乃是最大的有/105

十、佛性,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114

十一、有因,就有果/121

第三章 人:同体、共生、圆满、自在

一、用“空”的心,融化一切/129

二、比世界还要广阔的,是人的心灵/138

三、人的生命以外,有一个宇宙大生命/147

四、从恐惧中清醒过来,坦然面对死亡/154

五、决定自己命运的主人,只能是你自己/163

六、最大的无知,就是对于生命真相的无知/172

七、在缺陷和痛苦之中追求,活出生命的意义/182

第四章 道:一粒沙尘、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一个天堂

一、真正的道,就在你自己身边/195

二、要保持内心的清净,必须先从日常之处做起/202

三、爱一切世人,设法消释世俗之累/208

四、最好的生活态度就是“随缘”/214

五、放下一切,岸就在当下/220

六、孤零零地坐在古庙里,不意味着就成佛了/226

七、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情,心灵就少了一些浮躁/229

八、不向灵山塔下求,灵山就在你心里/235

九、修行到一直没有自我为止,你便进入了开悟的境地/241

十、回归自然,找回失落的天然灵性/248

序言

人的生命从赤裸裸地诞生到孑然而去,生命如许短暂,转瞬即逝。灵魂何所居?

晋代大诗人陶潜(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滚滚红尘、嘈杂人海中能留下一片“安心”的净土,哪怕有一瞬间的“心安”;在宁静祥和的辉光中,有一刻物我俱忘、天人合一的感觉,那是何等的惬意啊!

晨钟暮鼓敲醒迷路之人,青山绿水洗涤俗世心灵。没有精神的人生是荒芜的、沉寂的。唐人李商隐在《锦瑟》中写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人生恍惚迷离、如梦似幻,如果稍不留意,就会唯余一片空白和沉寂的怅惘心情。

一粒尘埃,多么渺小;一个世界,多么广大。俗人看不见尘埃,只看到世界,一如求佛之人,误认为佛在星空。

六祖慧能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见永恒,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洞尽宇宙之奥妙。没有顿悟的人生无法清凉。心为菩提,只是生活为心蒙上尘埃。

汲取佛的智慧、参透其中的禅机,你的心就会变得平和而清净,凡事也看得开、放得下,嗔怒之火自然也不再炽热。再进一步如果你能以苦为乐,化嗔怒为快乐,你就是自己的佛。觉悟了人心从浮动处获得纯善的本性,那么随着静坐凝思,一切杂念都会随着天际的自然消失。觉悟了,任何地方都是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玄机。这就是“心砥菩提亦空明,静坐凝思天地空。”

世事如落花,心境自空明。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藏一份悠闲,守一窗灯光,放飞淡淡的心情,让清澈的思绪净化岁月的浮华。心似白云,意如流水。拥有一种无拘无束的胸怀,心无牵挂,开阔空明,让一袭云水胸襟超然于环境之外,潇洒自在。

达摩祖师说:“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穷也安然,富也安然。这才是真正的超脱。如果内心淡定,就会俯仰无愧。

天下熙熙,人生如旅。行、住、坐、卧,皆是道场。当如苏轼的《定风波》词作所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清茶经过春雨的清幽,夏阳的炽热,秋风的清凉,冬霜的清冽。在薪燃火炽、浮沉不已之时,愈加散发自己的醇香。无论处贵处贱,顺遇或者逆境,都能保持本真,释放生命的滋味。

沐浴煦风和畅,聆听耳畔鸟语清脆,顿悟天地之悠然,感怀人世间此乐,挪步山巅,俯揽万物,千山万峪而尽入视野。天下唯大,物我两忘而神思八极,一生之乐,一生之忧,一忧一乐,皆在心中。

化红尘为净土,也要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在我们的心里建起一座寺院。让我们疲惫的心灵得到一些宁静,在喧嚣中回归纯净,回归本位和自然。

内容推荐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生命的菩提》由于仲达编著,《生命的菩提》意在化解世人内心的苦痛,使迷惘者渡过心灵苦海,心生净土,修出佛心禅性,回归自性的灵山。愿人人都能以一颗阳光健康之心,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编辑推荐

《生命的菩提》由于仲达编著,心有菩提,无相无物,身心自在。佛教的禅宗说“明心见性”,就是要我们明了心的虚妄性,不被它的变化所迷惑,从中进一步见到自己清净的一性和真正的生命。所以,佛曰: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生命奥秘玄机就在这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9: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