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柏杨讲人生》由闻铭著,本书的主角是颇具争议、充满强烈责任感的“愤老”——柏杨。这是为数不多的同题材图书中,研究柏杨人生、思想、言论最全面、精准,可读性极强的佳作。
根据柏杨思想观念的特点,本书剖析了中国人为何是“丑陋”的,中国文化怎会是“酱缸文化”。
柏杨的一言一行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他的言论被称作:“一辈子说真话,苦于没人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听柏杨讲人生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闻铭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听柏杨讲人生》由闻铭著,本书的主角是颇具争议、充满强烈责任感的“愤老”——柏杨。这是为数不多的同题材图书中,研究柏杨人生、思想、言论最全面、精准,可读性极强的佳作。 根据柏杨思想观念的特点,本书剖析了中国人为何是“丑陋”的,中国文化怎会是“酱缸文化”。 柏杨的一言一行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他的言论被称作:“一辈子说真话,苦于没人听”。 内容推荐 《听柏杨讲人生》由闻铭著,以我国著名作家柏杨先生的著作为依据,以其与众不同的思想和理论为前提,细说柏杨先生对中国人特点的论述,讲述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可以说,柏杨先生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照应出来人性最真实、最隐晦的一面,从而也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也重新认识和发掘我国文化中的“美丽”。 《听柏杨讲人生》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别扭的酱缸蛆 ◎人生的发现 ◎知耻近乎勇 第二章 走出回忆 ◎遥想当年的光彩 ◎翻过光荣的一页 第三章 爱在变质 ◎古今孝道 ◎男女情感 第四章 中国式团结 ◎一盘散沙 ◎政治友谊 ◎绝顶聪明 ◎变化奇大 第五章 镜中百态 ◎人苦于不自知 ◎做不做海归 第六章 富贵功名是“正路” ◎钱与话语权 ◎为名利忙 第七章 炫耀与文化交流 ◎从张嘴到伸脚 ◎现代丝绸之路 第八章 做个文明人 ◎以音量为标准 ◎从细微处做起 第九章 换种发泄方式 ◎牢骚满腹 ◎素质检测器 第十章 也说崇洋媚外 ◎东西文化差异 ◎崇洋不媚外! 第十一章 恶婆媳心态 ◎婆婆的权力 ◎一旦他当权 第十二章 泡在酱缸里的历史 ◎是王非王 ◎文化欺诈 第十三章 真的不能说 ◎文人相轻 ◎不能批评 第十四章 改革与变法 ◎易碎的政权 ◎改革与发展 附录 柏杨大事年表 柏杨小传 柏杨著作概述 试读章节 ◎人生的发现 再大的力量都无法拂去生命在脸上刻出的轨迹。那轨迹刻到男人脸上,表示的是他经验丰富和可以信赖的权威。人们生病,如果请来的医生是一个油头粉面的年轻小子,准不放心,如果该医生鸡其皮而鹤其发,就忍不住肃然起敬。可是那轨迹如果刻到女人脸上,那代表的意义只有一个,就是衰老,也就是爱情生活的陷阱。 ——《堡垒集》 (一)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条老猎狗,它在年轻力壮的时候是主人狩猎的好帮手。但是,当它老了时,它虽然勇敢依旧,却再也无法像以往那样敏捷。一天,主人再一次带它去森林中狩猎,它发现了一头野猪,就不顾一切跳上去咬住了野猪的耳朵,可是它的牙齿因年老松动无法牢牢地咬住那头野猪,最终被它逃掉了。主人看后十分生气,训斥了它一顿。老猎狗无奈地抬起头说:“主人啊!这不能怪我不行。我的勇敢精神和年轻时是一样的,但我不能抗拒自然规律。从前我的行为受到了你的称赞,现在也不应受到你的责备。” 我们的生命就像东逝的河水,只能奔走不能停息,这是自然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享受了童年的纯真幸福,少年时的狂妄潇洒,青年时的拼搏活力,中年时的稳重成熟。那么老年呢?当我们失去青春,当我们年华老去,我们的生命又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馈赠呢?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笑话: 上帝创造世界以后,发现这个世界虽然有花有草,却没有生命,很是寂寞。于是第一天,他创造了一头牛,对牛说:“你要整天在田里耕田,供应牛奶。你要工作直至日落,而你只能吃草。我给你五十年的寿命。”牛听了抗议说:“我这么辛苦,还只能吃草?我只要二十年寿命,余下的还给你。”神答应了。 第二天,神创造了狗。神对狗说:“你要站在门口吠。你吃主人吃剩的东西。我给你二十年的寿命。”狗抗议:“整天坐在门口吠?我要十年好了,剩下的还给你。”神答应了。 第三天,神创造了猴子。神对猴子说:“你要娱乐别人,令他们欢笑。你要表演翻筋斗,而你只能吃香蕉。我给你二十年的寿命。”猴子抗议:“要引人发笑,还要翻筋斗,这么辛苦,我活十年好了。”神又答应了。 到第四天,神创造了人。神对人说:“你只需要吃喝玩乐,不用做任何事情,我给你二十年的寿命。”人抗议:“这么好的生活只有二十年?”神没说话。人对神说:“这样吧。牛还了三十年给你,狗还了十年,猴子也还了十年,这些都给我好了。那我就能活到七十岁。”神答应了。这就是为什么头二十年我们只需要吃饭、睡觉和玩耍。接下来的三十年,我们要像牛一样辛勤劳作。之后的十年,我们却像猴子一样,逗自家的孙儿玩耍。最后三十年,我们做不动了,于是只能坐在门口看家,回忆过往的岁月。 随着我们生命的流逝,我们的快乐似乎也越来越少,生命在最后阶段的馈赠似乎只有孤独和寂寞,它的意义也仅限于一种使人悲观的消耗。但是,生命的奥秘,又怎会这么简单,它的真谛从来都不在于永恒。它是一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拥有享乐的时光,同样也会有辛苦工作的时候;我们拥有众人陪伴的热闹,自然也会有。独守一处时的寂寞凄凉。生命是一份厚重的礼物,它就像潘多拉的盒子,即使你知道前面都是灾难,却无法预料接下来的一个会是什么。所以你只能接受,在无从选择中将它们珍藏。即便这里面是不幸,它也是上天的一种恩赐,而绝非愚弄。这些我们经历过的时光,汇聚到一起,共同铸建了我们生命的那份厚重和美丽。 让生命丰富起来与时间赛跑,让它的每一个阶段都丰富充实,不让一分一秒在感叹与悲秋中度过,这才是真正珍惜生命的表现。纵使今天我们年逾古稀,只要我们继续奋斗,明天就会是新的,就会充满希望,就不会白白流逝。我们的生命是种在时间中收获果实的神奇造物,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流逝掉的时光为我们换来丰富的阅历、经验。这是生命中最华美的装饰,正是这些使我们的生命美丽长青。然而,美玉虽无暇,却是顽石点化。不懂得珍惜岁月的馈赠,而日夜为青春的流逝苦闷的人,是无论如何都发现不了它的。时光对于他们而言是穿肠的毒药,于是,他们只能在时光中蹉跎、哀叹。生命对他们而言,永远是苛刻的。他们的生命也是简陋破旧的,他们始终不懂,生命只厚爱那些珍惜岁月的人。P3-5 序言 有人说,人生是一种境界;也有人说,人生就是人一路留下的脚印。人们将自己一生中的所有活动,叫做人生;也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漫长过程称为人生。但是人生究竟是什么,什么又是被我们歌颂的人生呢? 带着无尽的疑问,我们在坎坷的人生路上一直探访,不断追寻。耳边似乎总有一个声音说道:懂得了人生,才懂得幸福。于是我们将人生与幸福画上等号,在探讨人生的同时,更愿意去思考“幸福”。 一位“幸福学”研究者就人生与幸福给出了这样一种说法:人生是人们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之所以会得到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人类的天性是“不知足”。其实幸福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绪感觉,当这种感觉强烈时,人类才会生成一种名叫满足的情感。但是这种感觉一旦变弱,甚至消失时,人类“不知足”的本性就会重新占据主导地位,促使人们不断地追寻,直到这种感觉再次袭来。在这种无休止的循环下,也就产生了我们的人生。 幸福之于人生如同水之于生命。生命不能离开水,没有水的滋养,生命失去的不仅是光彩,更可能是存活的根基;人生亦然,没有幸福的陪伴,人生将缺失自我价值,甚者同样会导致可悲的结局。 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每天黄昏时分,一对卖烧饼的夫妻都会坐在家里数着这一天的收入,只要看到当天的收入比前一天增加两块,夫妻俩就会开心的大笑,他们感到天地间没有比这个更美好的了;而就在同样的这个黄昏,另一对腰缠万贯的富翁夫妇仅仅因为所持股票面值下降了30个百分点而饮毒自杀。 事实上,人生的幸福在于我们将目光放在何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们总将目光放在八九成的不如意的事情上,是不会感到幸福的;但若是常想一二的如意事,人们将会簇生幸福感,保持并利用这种积极地动力去鞭策自己实现人生的目标。 故事中的富翁若将不动产折合成钱,也足够他们吃上几辈子的,但他们却只看到了暂时的失利,错失自己未来的人生。一个人能否快乐地生活,主要还是取决于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所以说,每一个人走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由人性决定的。就好像是物质和精神,作为上层建筑的精神,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保障,其结果显而易见。人性决定了人类的行为,因此,人类行为的结果是由人性的作用衍生而来。 《三字经》中说“性相近,习相远”。孟子认为人性是善,苟子认为人性是恶,告子说“食色性也”……这些无非是先贤从社会伦理角度所阐述的关于人性的一个点,至多不过是一个面,而推翻封建制度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是从人的本质存在和天然权利等角度来阐述人性,认为人性是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 人性就是从根本上决定人类行为的那些固有不变的天性。对于人类来说,这种人性具有一种普遍性,并决定着人类的行为。人性是目的与智慧的统一体,是运用自身智慧以实现其目的的过程。就像柏杨先生说的:“人性是统一的,而人格则不然。有时圣人,有时禽兽;有时君子,有时小人。” 读懂人性才能了解人生,这好像剥洋葱,过程是辛辣难挨的,结果却是清晰明了的。很多著名文学家都通过中国人的人性理论来解读中国人的人生,像鲁迅、林语堂等。1988年,当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在国内发表时,这种“国民性的批判”要比鲁迅先生的“呐喊”更加猛烈。 二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又出现了很多这个时期的通病,也有很多人失去了批判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柏杨先生的批判精神显得尤其珍贵。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所说:我们一直需要柏杨,即使是50年后,这种“国民性批判”也是必要的。 2008年4月29日,柏杨先生在台北县新店耕莘医院病逝。他的去世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幸运的是先生的言论被编著成了书籍留在人间。我们仍然可以循着先生的脚印,踏查不一样的人性背后的不同人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