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由无数鲜活的细节组成的,复原这些细节,是历史学家的责任。例如历史人物,无论是皇帝、名相,还是大盗、枭雄、悍匪、毛贼,都应以一种丰富的形态更有力度地呈现出来。在呈现的过程中,注重心理转换的细致描摹,形象刻划的丰盈和血肉感,叙事语言的灵活生动,读者在阅读中可以体会到历史车轮转动中的沧桑与巨变,人性与情感在冰与火较量中的激荡和震撼,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悟和感慨。
历史的研究、书写和阅读,既要有思想的激情,也要有伦理的责任,也就是说,要有勇气并理性地把历史的伤口及其镜鉴告诉大家,把通过峰回路转而探索出来的历史真相告诉大家,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告诉大家,把“非正统”的历史的丰富性告诉大家,把运用逻辑推理而还原的历史场景告诉大家,把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讲给大家听。
历史是由无数鲜活的细节组成的,复原这些细节,是历史学家的责任。历史的研究、书写和阅读,既要有思想的激情,也要有伦理的责任,也就是说,要有勇气并理性地把历史的伤口及其镜鉴告诉大家,把通过峰回路转而探索出来的历史真相告诉大家,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告诉大家,把“非正统”的历史的丰富性告诉大家,把运用逻辑推理而还原的历史场景告诉大家,把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讲给大家听。
《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文种陈述破吴谋略,第四条就是“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于是勾践“使相者国中,得苎罗山鬻薪之女日西施、郑旦,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西施身吴心越,为越国雪耻灭吴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故事,主要是根据袁康的《越绝书》的记载逐步演变而来的。,东汉初期,距吴、越争霸已经500多年了,这些著作对吴越争霸的记述,在真实性上应该是大打折扣的。
勇于自愧慷慨赴死
史学界认为,吴国灭亡的原因一个是放虎归山,另一个是穷兵黩武并赶上自然灾害。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吴王夫差与齐国、晋国连年征战,争霸中原,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国力空虚。公元前478年,恰逢吴国大旱,百姓饥饿。越王勾践乘机攻吴,大败吴军于笠泽(今苏州南),从根本上改变了吴、越力量对比。
勾践自公元前475年开始,对吴国首都吴(别称姑苏,今江苏苏州)实施长达5年的围困,吴王夫差被越军长期围困,力不能支,遂派使臣袒衣膝行向勾践求和。勾践于心不忍,正要应允,范蠡上前说:“大王您忍辱受苦20余年。为了什么?现在能一旦抛弃前功吗?”转头又回绝吴国使臣:“过去是上天把越赐予吴国,你们不受;今天是上天以吴赐越,我们不敢违背天命而听从你们的请求。”范蠡毅然鸣鼓进兵。吴国使臣哭着离去。勾践动了恻隐之心,派人对吴王夫差说:“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大意是:我将你安置在舟山群岛,统领百户人家。吴王回答说:“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临死时吴王夫差说:“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吴王夫差感到无颜面对一直对他谏言灭越的伍子胥。勾践灭吴后,埋葬了吴王夫差,而诛杀了太宰伯豁。
P8
真正的历史没有定论,也没有穷尽,它总是在不断的发现中曲折而持续地走向真相。
东汉的蔡伦是个声名显赫的人物,他采用植物为原料,通过“捣浆”等工艺,终于研制出“蔡侯纸”,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在中国名人中仅次于孔子。
然而,历史学家柏杨却认为蔡伦是个坏东西。蔡伦自15岁入宫后,颇善察颜观色,看风使舵,很快便成为宫中实力派窦皇后的亲信。窦皇后没有儿子,宋贵人的儿子便被立为太子。窦皇后担心自己失宠甚至被取代,于是策划于密室,然后无中生有地向汉章帝告密说,宋贵人大逆不道,诅咒皇上。汉章帝命蔡伦主审此案。蔡伦不问是非,对宋贵人严刑拷打,其手段令人发指,宋贵人姐妹被折磨得生不如死,违心地认了罪,然后在狱中服毒自尽。
柏杨在书中行文至此时,无比愤慨地写道:“中国人宁可永不用纸,也不要这种丧尽天良被阉割过的酷吏。”是啊,蔡伦不发明造纸术,自然会有张伦、赵伦发明,顶多晚几年而己,中国人不可能还用竹简。即使有了纸,那些心术不正、卑鄙无耻之徒,也断不会写出锦绣文章。
柏杨可能有些偏激,把历史和历史人物过于道德化也有失冷静和理性。蔡伦虽然人品低下,但他发明的造纸术,由于原材料易得,不仅宫廷,而且寻常百姓也能使用,这对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其划时代的意义不容抹杀。造纸术传到海外后,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功莫大焉,也是中国人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问题是,蔡伦在伟大发明的光环中,其人性的阴暗和残暴多年来都被屏蔽或忽略了,人们很难看到历史的全貌和真相。而且,说到底,蔡伦不过只是窦皇后的一个凶残打手而已。
人性是复杂的。人性中有天使,也有魔鬼。不同的境况会激发人性美,使之得到发扬和光大;也会诱发人性恶,从而做出伤天害理之事。“告密者”为人所不齿,而封建专制制度更是万恶之源。
那些毁灭人性的事件,是历史的伤口,我们的责任是正视而不是惧怕,是铭记而不是遗忘。社会的和解和进步,不是“不记”前嫌,而是“不计”前嫌。认真地对待历史的伤口,要有直面人生与真相的勇气,探索造成伤害的种种原因,剖析人性弱点形成的过程和自我救赎之路。“鸵鸟政策”既不利于灵魂的涅和净化,也不利于历史伤口的诊治和修复。
重视历史事实本身,而不是把事实的背后做为重点,剥离附着在历史身上的政治铠甲和道德含义,反对主观人为、急躁粗暴,不溢美,不掩恶,不过度诠释,既是科学历史观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一流历史学者必备的素质。
基于上述这些考虑,我们从近一二年来大量散见于报刊的文稿中遴选编成此书,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也力求独具特色,更加贴近读者。
对历史真实的笃信、痴迷和追求,就要把历史从意识形态的概念中解放出来,从把历史神圣化殿堂化、以枯燥深涩为美的情结中解放出来,从呆板、狭隘的官场范围呈现事件和人物的范式中解放出来,把历史还原为有用并且有趣的知识。提倡多元的叙事模式,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各个时代历史群体的状态和立体图景。
历史是由无数鲜活的细节组成的,复原这些细节,是历史学家的责任。例如历史人物,无论是皇帝、名相,还是大盗、枭雄、悍匪、毛贼,都应以一种丰富的形态更有力度地呈现出来。在呈现的过程中,注重心理转换的细致描摹,形象刻划的丰盈和血肉感,叙事语言的灵活生动,读者在阅读中可以体会到历史车轮转动中的沧桑与巨变,人性与情感在冰与火较量中的激荡和震撼,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悟和感慨。
历史的研究、书写和阅读,既要有思想的激情,也要有伦理的责任,也就是说,要有勇气并理性地把历史的伤口及其镜鉴告诉大家,把通过峰回路转而探索出来的历史真相告诉大家,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告诉大家,把“非正统”的历史的丰富性告诉大家,把运用逻辑推理而还原的历史场景告诉大家,把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讲给大家听。
张秀枫
2010年4月13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