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成语作为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华文明的积淀、汉语言文化的精华、祖先丰富智慧的结晶和前人生活经验的累积,在世界文化史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言文化园地中的艺术奇葩。成语的内涵非常丰富,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道德伦理、治国理政、社会管理、智谋韬略等各个领域,蕴涵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各类思想和行为的趋向和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心态、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和生动写照。张兆端等编著的《说成语话管理(6民主管理创新管理)》从浩如烟海的汉语成语中精心梳理出500个具有历史性、故事性、艺术性、哲理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包涵着中华传统管理思想、智慧及方法意蕴的成语,紧密结合现代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进行阐释。
张兆端、何长清编著的《说成语话管理》共分为十个分册,分别为管理哲学;民本管理;战略管理;文化管理,管理精神;管理伦理;民主管理·创新管理;学习管理;基础管理·简单管理·精细化管理;权变管理·危机管理:谋略管理。其内容涉及治国理政、经济管理、组织及企业管理、个人人生管理等诸多方面。对每个成语均按照先“说成语”(包括释义、出处、故事),后“话管理”(包括管理要旨、管理案例)的体例,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从讲解成语文化入手,落脚于挖掘其管理价值及经验上,从而达到由成语学习管理智慧,借管理知识解读成语的双重目的。本册为第六分册《民主管理创新管理)》,主要讲解成语中蕴含的科学管理的机制和管理发展的动力。
独断专行
——“独行其道”辩证谈
【说成语】
独断专行
释义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
出处《金史·石琚传》:“朕为天子,未尝敢专行独断,每事遍问卿等,可行则行,不可则止也。”
国际象棋的传说
英国人威廉·琼斯1790年在《亚洲研究》上发表“印度象棋”一文,认为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据说两千年以前,印度有一个非常残暴的国王,他独断专行,为所欲为。国王有个亲信大臣,他想用“君王不能离开臣民而存在”的道理来劝告国王,但又不敢公开提出自己的意见。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暗示的办法:在木制棋盘上,用骨制的棋子组成两支军队进行战斗;每一方面有一个首脑——王,另有车、马、象、兵四个兵种,组合成一个阵容的整体,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战斗便结束;王同时又是很弱的一环,他只能依靠战友——别的更有力的棋子保护,这些棋子必须在整个战斗过程中同心协力来保卫王。棋子里面比王还要弱的,要算是兵了。但如果善于指挥,使兵深入敌垒,走到对方的底格时,兵就可以变成最强的棋子。这就是第一盘象棋的产生,并很快就传播开了。它一方面向西传到波斯、阿拉伯和欧洲,经过改变,形成现代的国际象棋:另一方面向东传到东南亚和中国。
【话管理】
管理要旨:独断专行与独行其道
“独断”与“专行”的含义相近,又不完全等同。前者可解释为独自决断,重在指决策,兼及行动。《管子·霸言》说:“独断者,微密之营垒也。”《韩非子·孤愤》说:“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知收,是人主不明也。”两书的作者都深谙其道,对于“独断”或肯定或否定,盖为着眼点有别,反映出“独断”可褒可贬,宜褒宜贬,要看具体所指何在。后者可释为专擅行事,重在指行动,兼及决策。《左传·桓公十五年》记载:“祭仲专,郑伯患之。”这其间的“专”即专擅,意思是秉持政务,独断独行。“独断”与“专行”合成一个成语,贬义自然就加重了,因而一般多用于贬义。
其实,从认识论来看,“独断专行”的本质在于“行其道”,不适宜于简单否定。《孟子·腾文公下》记载:孟子与景春辩论怎样才叫大丈夫,认为大丈夫应当“居天下之广居(指仁),立天下之正位(指礼),行天下止大道(指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从而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其间的“道”,即儒家奉为圭臬的仁、礼、义等基本原则,“不得志”时要“独行其道”,“得志”时“与民由之”,理所当然也要“行其道”。如果在“与民由之”而“行其道”的过程中,总是按照自以为正确的“道”去做,就有可能“独断专行”。
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在北宋熙宁二年至九年(1069~1076年)任参知政事,雷厉风行地实习新法,大兴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疫、市场、保马、方田诸法,任何批评或反对意见都不接受。其间的是非、正误、优劣、功过交错,决非一言可蔽之,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互见。唯有他的行事风格,能独断,敢专行,在位或去职时他都是个“拗相公”,大家对此的看法基本一致。
总之,对“独断专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掌握一级组织的主要领导者,既要注重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反对一言堂;又要在关键时刻或紧急状态下善于“独断专行”,以免贻误战机。当然,还要加强对领导决策的有效监督。
集思广益
——让组织各个层次都思考
【说成语】
集思广益
释义 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宋论·英宗》:“集思广益,而功不必自己立。”
诸葛亮的悲剧
当我们游览成都武侯祠时,站在清人赵藩撰书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名联前,对诸葛亮一生的成败得失不禁感慨。想当年,诸葛亮计出奇谋,三分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百年来,他作为智慧与道德的双重象征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然而,他不仅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而且蜀国还是三国中最先亡国的一个,他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结局呢?P3-5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成语作为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华文明的积淀、汉语言文化的精华、祖先丰富智慧的结晶和前人生活经验的累积,在世界文化史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汉语言文化园地中的艺术奇葩。成语是汉民族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提炼而成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作为汉语言使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集成电路”,成语浓缩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积淀、负载、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大多数成语的产生都有一个特定历史背景,蕴含许多精彩的历史瞬间、动人的传奇典故、深刻而丰富的哲理。
汉语成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成语在其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中,从它的结构形式、表达方式到内容,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语言词汇的序列性体现。汉语成语作为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凝练精警,结构严谨,音律和谐,言约旨远,意蕴深邃,充分表现了汉语的语言特色和魅力。成语,由文所出,经人所录,用于作文或口语;借其典故,以明其论点,久而久之,成为以固定字书,固定排序之辞也。书面用之,能收画龙点睛、意境深奥之效;口语用之,则收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之效,
汉语成语的内涵非常丰富,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道德伦理、治国理政、社会管理、智谋韬略等各个领域。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各类思想和行为的趋向和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心态、集体经验和智慧结晶的生动写照。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侧面就是五千年的管理史。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历代哲人、学者及各类管理实践者对于如何对人、社会以及人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都做出了各自的回答。其优秀成果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丰富多彩、深邃睿智的画卷,其中有不少优秀的管理思想、智慧及方法即被浓缩在成语之中。
本丛书从浩如烟海的汉语成语中精心梳理出近500个具有历史性、故事性、艺术性、哲理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包含中华传统管理思想、智慧及方法意蕴的成语,紧密结合现代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进行阐释。丛书共分为十个分册,分别为管理哲学;民本管理;战略管理;文化管理·管理精神;管理伦理;民主管理·创新管理:学习管理;基础管理·简单管理·精细化管理;权变管理·危机管理;谋略管理。其内容涉及治国理政、经济管理、组织及企业管理、个人人生管理等诸多方面。对每个成语均按照先“说成语”(包括释义、出处、故事),后“话管理”(包括管理要旨、管理案例)的体例,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从讲解成语文化入手,落脚于挖掘其管理价值及经验上,从而达到由成语学习管理智慧,借管理知识解读成语的双重目的。本册为第六分册,主要讲解成语中蕴含的科学管理的机制和管理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有关管理学理论的一般图书和各种各样的汉语成语词(辞)典多有出版,但尚未发现有探讨汉语成语中蕴含的管理智慧或从管理学角度解读汉语成语的知识读本。无疑编写出版这样一套《说成语 话管理》的书,既是一种研究汉语成语文化的新探索,也能够为广大读者学习管理知识提供一种新的趣味性载体。成语是一种精巧别致的文化快餐,古老而又崭新,随时翻阅就可以进入一片幽深而宽阔的精神世界,能使人们从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人文知识与管理智慧的陶冶。既然是一种新探索,书中定会有某些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同时,在编写过程中,作者查阅了大量汉语成语词典,借鉴了国内外管理学界的许多理论与案例资料,除在本丛书第十分册(谋略管理)末注明主要参考资料外,在此向有关著译者及编者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书中插图除注明出处者外,其余均为商树春先生所绘,特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