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靓编著的《小学生越读越喜欢的发明故事书(双色版)》精心挑选了古今中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发明故事,内容涵盖了太空科技、通信技术、交通工具、家用电器、日常用品等领域,既简要讲明了其中的科学原理,又叙述了发明过程中的逸闻趣事。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每篇故事之后,有“知识窗”和“灵感泉”两个小栏目。前者讲述故事中涉及的科学小知识,旨在开阔小学生们的科普视野;后者提示了故事中蕴含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小学生们扩充科普知识,还能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启迪。相信这些发明故事,能帮助小学生们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每一个发明都像一座灯塔,引领着一个时期社会发展的方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唐靓编著的《小学生越读越喜欢的发明故事书(双色版)》精选了一些经典故事,内容涵盖了太空科技、通信技术、交通工具、家用电器、日常用品等领域。故事精彩,通俗易懂,既简要讲明了发明的科学原理,又描述了发明过程中的逸闻趣事,同时展现了发明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坚韧毅力。《小学生越读越喜欢的发明故事书(双色版)》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他们的科普知识,更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遨游太空的飞行器
被后人尊称为“宇航天文学之父”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有这么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们不断地向外探寻着生存的空间,起初是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就是征服整个太阳系。”确实,飞出大气层,进入浩瀚无垠太空探秘,这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同愿望。
然而,飞出大气层,进入太空又谈何容易!要知道,太空环境是极为恶劣的,那里有高真空、宇宙辐射、温度巨大差异等不利因素,会对人体产生严重伤害。人要想在这种条件下存活,必须要研制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绝的适宜人体的密闭环境来保自己。此外,遥远的距离也是个大问题。要知道似乎近在咫尺的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就达38万千米。
不过困难从来阻挡不了人类探索的脚步,到了20世纪中叶,许多有志于探求太空奥秘的科学家,都试图研制一种能载人在太空中遨游的飞行器——宇宙飞船。在这一领域,苏联和美国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20世纪50年代,苏联投入巨资,让成千上万的科学家、航天技术专家汇聚一起,研究外层空间的飞行、宇宙飞船的材料和结构等技术,试图制造出宇宙飞船把人类送入太空。可是,载人航天是一项异常庞大复杂并带有很大危险性的活动。专家们不得不非常谨慎、辛勤地钻研,大到宇宙飞船的模型设计,小到宇航员如何上厕所,每一个细节都不容一点马虎。
1959年春,苏联专家完成了东方号载人飞船工程的设计,并于第二年研制出了运载火箭和飞船。为了考核飞船的各种情况,苏联一共进行了9次无人飞船试验,在这9次试验中,失败4次,成功5次,其中最后两次连续成功。至此,决策机关认为已经完全具备了载人飞船的发射能力。
1961年4月8日,苏联国家航天委员会研究决定发射载人的东方1号飞船。10日晚,尤里·加加林被确定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12日,在苏联火箭之父、东方号总设计师科罗廖夫的指挥下,这艘名为“东方1号”的宇宙飞船,载着加加林,在空间绕地球一圈,飞行了1小时48分钟。
这一历史进程从发射到着陆才历时108分钟,但这意味着人类可以飞出地球,在宇宙空间中航行了!
这次胜利给了苏联的科学家们深深的鼓舞,他们以更大的热情继续研究,在1962年8月11日,发射了“东方3号”、“东方4号”宇宙飞船;在1965年3月18日,发射了“上升2号”宇宙飞船,都获得了成功。
看着苏联的成绩,美国自然不会甘拜下风,他们也进行着分秒必争的研究工作,组织研究的人员达40万人之多。终于,在很多次研制、发射的基础上,美国耗资240亿美元制造成了“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这艘飞船不光要冲出地球,还要载着宇航员登陆人类从未涉足过的月球。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由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飞船里载着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这3名宇航员。飞船升空后,先用两个多小时绕地球一圈半,然后飞向月球。又经过73小时的飞行,宇宙飞船于1969年7月20日到达月球上空。到达月球上空后,指令舱和登月舱分离,科林斯留在指令舱中驾驶它绕月球飞行,另外两名宇航员则乘坐登月舱登上了月球。
阿姆斯特朗首先踏上了月球,他激动地说:“这对一个人来说,只不过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对人类来讲,却是巨大的一步。”接着,奥尔德林也踏上月球,他们拿出一块薄薄的金属纪念牌,上面镌刻着地球东西两半球的图像和一段留言:“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了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进行了一次和平的旅行。”
接下来,两名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实地考察,采集了一些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他们在月球上逗留了21小时36分20秒后,驾驶登月舱进入轨道。这时,科林斯驾驶着的指令舱“哐当”一声,稳稳地啮合在登月舱上。登月舱和指令舱对接上了,3名宇航员又聚集起来,一起驾驶飞船回到亲切、温暖的地球。
人类踏上月球,使人们的活动范围向空间扩展成为可能,标志着载人航天已经走向新的高峰,人类就这样一步步实现了遨游太空、探索星辰的梦想。
知识窗
尤里·加加林(1934—1968),苏联宇航员,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1961年他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34岁时因飞机失事遇难。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加加林成为了宇宙时代的象征。
P9-11
在自然界中,人类不能像马儿那样驰骋千里,不能像鸟儿那样翱翔在天空,也不能像鱼儿那样在水里自由地穿梭,更不能像蝙蝠那样在黑暗中辨识方向……
不过,造物主却赐予人类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和一双灵巧的手。打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农业、工业、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无不闪耀着光彩夺目的发明之光。
如今,乘坐飞机,人类终于能在蓝天上翱翔;乘坐轮船,人类穿越了浩瀚的大海;凭借电话,远行的人在千里之外也能给家里报个平安;收看电视,人们可以了解国内外的大事,欣赏文化娱乐节目;借助电脑,任何复杂的运算都变得非常简单;通过网络,人们可以随时享受视频聊天……
回顾往昔,每一个发明都像一座灯塔,引领着一个时期社会发展的方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个个的发明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壮丽画卷。这些发明值得我们拍手叫好,其背后的故事更值得我们静心回味。
令人感叹的是,几乎每一项发明,不管其原理是简单还是复杂,耗时是短暂还是漫长,作用是微小还是巨大,都是发明家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结晶,它们的背后往往都有着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通过阅读这些发明故事,我们会发现,很多发明的问世,是源于一个一闪而过的奇思妙想,或者是一次特立独行的大胆尝试,甚至是一次不小心的失误。而且,许多发明根本就没有具体的发明者,是一代代发明家们经过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不懈努力的成果,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书精心挑选了古今中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发明故事,内容涵盖了太空科技、通信技术、交通工具、家用电器、日常用品等领域,既简要讲明了其中的科学原理,又叙述了发明过程中的逸闻趣事。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每篇故事之后,有“知识窗”和“灵感泉”两个小栏目。前者讲述故事中涉及的科学小知识,旨在开阔小学生们的科普视野;后者提示了故事中蕴含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小学生们扩充科普知识,还能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启迪。相信这些发明故事,能帮助小学生们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愿天下的小学生们都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一个勤于思考的大脑和一双乐于实践的巧手!
编著者
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