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浪花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道弘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记述了作者与一些老作家的接触,老作家的言谈,对他的启示;追忆早年老师对他的鞭策,对他成长的影响;编辑工作中的点滴,给他的感受;家庭与生活的苦与乐……七十多年的人生和五十多年的工作步履,在这本小小的集子中都有反映,虽然只是一点浪花,大海中一小点浪花,但是对读者可能有些回响。读者从中可以体会到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一位编辑的成长和感受。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吴道弘平日写下的散文,内容反映了他一生的工作和生活。他出生于那晨烟暮雨的嘉兴南湖之滨,大家都熟知南湖是革命的圣地,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从上海移到南湖画舫开会的地方。这里的光荣史迹,也许在他心灵上会留下些小印痕。他父亲早年去世,幼年受母亲全心培育。母亲知书达理,他从小得到家庭很好的教育,幼年就学习和背诵古典诗文。

目录

《浪花集》序

蓝色大海中的浪花:一位老编辑的心声许力以1

《浪花集》序  徐柏容5

甲辑 书缘书情

 嗜好

 新千年寄语

 闲谈读书

 图书质量:一刻也不能放松

 火红的日子

 四十个春秋

 未完成的编辑工作

 丁景唐六十年耕耘的文化硕果

 陈原、余获与世界语

 张慈中与他的书籍装帧设计

 编辑的知心朋友

 如歌岁月的诗

 台北的书店印象

 汉城书店、书城(外一则)

 国外书展(两题)

 尹炯斗和他的随笔创作

 “选本”出版的思考

 真情传友谊通讯皆史料

 《书旅集 》题记

 写在赠书的扉页上

乙辑 居京散拾

 两株树

 居京七迁

 重返汀泗

 最后的日子

 尘世间

 鼾声

 枕上听雨

 阵雨

 秋雨

 住院小记

 陈原散文

 陈原先生常在我心中

 润物细无声——记至善先生几次谈话

 晚年宋原放的出版情结

 可敬的韦老太

 编辑家的风采——怀念仰晨兄

 痛悼边春光同志

 沉重的怀念

 悼念李庆云学长

 朱南铣诗词遗作的发现

 候机的无奈

丙辑 旅美见闻

 白云深处访旧友

 在加州坐火车

 优山美地

 飞向纽约

 蜂鸟

 钟声送尽流光

 寄自旧金山的五封信(2006年3—5月)

 诗四首(蓝天、满窗的新绿、梦、无题)

丁辑 魏塘杂忆

 母亲的墓志铭

 母亲的回忆

 思乡漫-}乙

 往事

 我的中学老师

 西出阳关有故人

 吴山忆旧

 访缘缘堂

 哇日

戊辑 晚年吟稿

 述怀

 偶成

 重游庐山宿枯岭

 重谒富华山胡耀邦同志墓

 敬呈出版家张石秋先生,诗属打油

 然言为心声也

 过江西吉安访白鹭洲书院

 记海汀初登八达岭长城

 武当山南岩即景

 在南岩榔梅祠听道教音乐

 代虹拟题加拿大哈市著名教堂前留影

 游大理洱海

 角直行

 丙子挂历小诗

 怀柔南华园牟氏新居

 1996年11月,与虹同游雁荡山灵峰景区

 观音洞

 天台

 无题

 南行夜归

 题赠太阳岛出版之家

 访王昭君墓并序

 又见中秋月

 只有花红似旧时

 贺人民出版社50周年纪念

 题友人郇中建《渔舟唱晚(镇江)

 摄影作品

 无题有感并记

 凤凰吟

 寄儿孙

 贺朱念慈扇面艺术馆成立

 奉和吴怀祺教授

 【附】吴怀祺:《寄道弘先生》

 敬步辛柳《都城春又绿》韵

 【附】辛柳:《都城春又绿》

后记

试读章节

两株树

鲁迅先生的《(秋夜)》名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那是他居住在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时的写实。记得50年代初,我去参观鲁迅故居时,站在鲁迅称为“老虎尾巴”的北屋里,还能够见到那两株并不很大的枣树。以后几十年却一直没有再去,现在不知道那两棵枣树怎样了?

在早先北京的四合院或是一般的民房里,院前宅后种枣树是极其常见的。我结婚后住过的东城大牌坊胡同72号,就是老式的四合院,原先一定是大户人家,有几进院落,中间大院有大槐树,后院就有枣树。那枣树不很高大,并不显眼,平时也少见有人护理,但每年秋天总能结出果实,满树大大小小的红枣,用竹竿打下来,由全院的住户们分享,孩子们高兴极了。其实,北京的旧式民宅,常见的除了枣、槐,椿树也很普遍。

记得在南方有一种叫香椿的,春天里,它的嫩绿细芽叶子,切碎后用来拌豆腐,或者用百叶(一种豆制品)包裹起来,蘸着用香油调和的酱油,清爽可口,十分鲜美,在江南一带是一种受人欢迎的食物。在北方就很少见有这种食法的。北方有一种俗称臭椿的,似乎不大惹人注意。不过有的生长得枝粗叶茂,挺拔高大。夏季时浓荫覆盖,迎风而舞,发出沙沙的声音。假日孩子们在树荫下玩耍,晚风送凉的时分,老人们在树下品茶闲聊,也有下棋打扑克牌的,确是又悠闲又有情趣的。

我住的是四合院的南房,南门通着一座很小的败落的庭院,大致房屋几经改建,如今这小院由我们一家使用了。昔日雕砖砌成的花坛面目犹在,而当年的莳花果木早已荡然无存了。那时我们也无心收拾,只记得妻子种过鸡冠、葵花,至多买过几盆秋菊放在花坛。只有那株椿树也许还是旧时主人的手植,依然一直站立在西南院角,保持着生命的活力。我说不清楚这树有多少年了,在我以它为邻的十多年里,一年四季不用浇水施肥,只在秋天为它打扫落叶或者偶一修整蔓枝,它就这样默默地守护着这破败的院落。每当春夏季节,一片浓郁的绿色,散发出生机和希望。有时在晨风中摇曳,体态多姿,特别是它会吸引飞鸟来栖息,枝头呜叫,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1969年我们全家到五七干校以后,就离开了这座四合院,从此就再也见不到它们了。四合院早已拆除,如今这里是一座立交桥的东西马路了;原先的枣树、槐树和曾经朝夕相处的那株椿树也早不知下落了。只是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去年9月,妻子和她的两家弟妹相约,结伴成行一起到苏州去。苏州是她们的故乡,我也很喜欢这座古老的名城。它以秀丽雅致的园林和诗情画意的名胜,以及充满魅力的许多历史传说,令人向往。我虽然多次到过苏州,但每次都因事匆匆,从来没有自由自在地小住过。有一年5月,我和同事住在苏州大学,校园环境极好,就是夜间蛙声格格,彻夜不息,次日清早,农民划小船放着鸭群,也喧闹得很。这回住在观前街附近的史家巷,小巷古宅,天井院落,很觉幽静,何况人闲心宽,就安心地住了下来。十分凑巧,在后院的西南墙角边见到一株挺拔的树,仔细一看,原来又是一株椿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大家正在赞赏这里的环境,一位亲戚说,这几年苏州城市建设发展,拓宽马路,拆了不少房子。这座房也属于计划中的拆迁之所。我听了不禁担心这椿树的命运了。江南的秋色胜似春光,集市上有新鲜的蔬菜和鱼虾,附近的怡园、曲园,随时可去。即使遇到雨天,围坐着漫无边际地闲谈,也会唤起不少往事的回忆。那檐前的滴雨,迎风摇落下来的椿树叶上的雨滴,像是一种自然的节奏,使这宁静的生活增添雅韵。也是老年人退休生活的乐趣吧。回到北京以后几个月,苏州的亲戚来信时提到,史家巷小院里的那株椿树不知出于什么动机被人莫名其妙地砍掉了。我听了不觉一阵悲哀,房未拆除,树已先毁,又有什么可以说呢?

在北京,我从搬出四合院住上楼房,算来也有二十多年了。有许多方便,也增加了一些苦恼。住地的周围树木少了,晨问暮霭之时,听不到鸟雀噪鸣,有时就难免会想起这两株普通的小树来。

P84-86

序言

岁月不言,往事无声。

一个人在一片土地上默默地耕耘五十多年,这是很艰难的。吴道弘同志从青年时代开始,就进入出版编辑工作领域。他1950年考入上海三联书店,之后辗转来京,就一直在人民出版社工作,直至退休。现在已年逾古稀,还在这个领域埋头苦干。可以说他是在出版方面,从新中国诞生到现在的见证人。他长期从事编辑工作,有如一位老农民,日复一日,历尽风霜雨雪,辛勤劳作,任斗转星移,始终如一。从50年代初期开始,我因在中宣部和国家出版局工作,与他时有接触,特别是70年代下半期以后,与他接触较多,深知他文化底蕴深厚,富有编辑工作经验,与社会各方面的学者和作家有较多联系,为人处世敦厚、笃实。

80年代初,我们在一起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和《中国出版百科全书》。这两部大型辞书的编撰,都是开创性的工作,难度较大。《中国出版百科全书》虽然由我担任主编,但主要工作靠戴文葆同志和他在操作。一些具体工作,如组稿、排校、组织专家审阅,都由他负责安排,当时还得力于周文熙和杨寿松两同志的全心协助,使工作顺利展开。这部出版全书计160万字,收有2900词条,内容含量比《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的出版部分大一倍还多。正是由于大百科新闻出版卷条目有限,业内同行才倡议另编撰一部,以弥补前者的不足。但是由于这部《中国出版百科全书》工作量大,既缺少经费,又无专职人员,致使工作一拖再拖,一段时间曾陷入困境。由于出版时间推延,一些条目不得不加以修改和补充,幸好得到在中宣部出版局主聿的高明光和邬书林同志的帮助,本来他们也是此书的主持人和主要撰稿者,但平时因行政事务繁忙,未能经常顾及,此时遇到困难,他们积极推动,书林还仔细审阅条目,并着力进行修改和补充,才最后完成书稿。这部书从开始编撰到出版,经历了整整十年时间,这十年使吴道弘花了不少精力,还伤透了脑筋。

道弘新出一本集子,称《浪花集》。这个集子收入他平日写下的散文。他长年埋头于编辑业务,审稿、改稿,忙得不可开交,但长袖善舞,运作自如,还抽空写些文章。他曾是人民出版社的副总编辑,现在又是中国出版协会学术委员会的主任。他对出版与编辑专业多有研究,撰写有不少理论研究性文章,对出版的图书发表评论,并对同业与新人培训班讲课,能者多劳,他付出了多少汗水。同志们对他的辛劳与业绩,予以肯定,他荣获出版界的至高荣誉韬奋出版奖。道弘工作勤快,涉猎广泛,勤于思考,善于著述,他已出版的著作有《书评例话》、《寸心集》,还主编有《编辑工作二十讲》,这都是多少年的心血凝结。正是岁月不言,自有言,往串无声,也有声!

道弘的这本《浪花集》,本子不厚,文字不多,但内容反映了他一生的工作和生活。他出生于那晨烟暮雨的嘉兴南湖之滨,大家都熟知南湖是革命的圣地,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从上海移到南湖画舫开会的地方。这里的光荣史迹,也许在他心灵上会留下些小印痕。他父亲早年去世,幼年受母亲全心培育。母亲知书达理,他从小得到家庭很好的教育,幼年就学习和背诵古典诗文。

家庭环境和教育,对每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少年时所受的熏陶,一生一世都有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千百年启示着国人。道弘《浪花集》中,有些游记,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如关于美国山川的游记中,作者借中国古典诗词加以描绘和衬托,另有一番情趣。也许这就是得益于他自小对古典诗文的修习吧!

作者的《浪花集》,记述了他与一些老作家的接触,老作家的言谈,对他的启示;追忆早年老师对他的鞭策,对他成长的影响;编辑工作中的点滴,给他的感受;家庭与生活的苦与乐……。七十多年的人生和五十多年的工作步履,在这本小小的集子中都有反映,虽然只是一点浪花,大海中一小点浪花,但是对读者可能有些回响。读者从中可以体会到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一位编辑的成长和感受。社会发展的浪潮,汹涌澎湃,我们瞻望伟大的未来,也可不时回头看看过去。从大海的小小浪花中,在闪耀的阳光下可以看到折射的云霞。

2006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