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又名《黄石公素书》,旧题黄石公所撰,传之与张良,北宋末年的张商英为之作序并刊行于世。《素书》基本是从《三略》推衍而来的,将《三略》所讲的道、德、仁、义、礼,应机待时,尚贤重民等思想加以发挥,与《三略》在精神实质上完全一致。郑京辉主编的《黄石公素书三略图说精解》搜集多种珍贵原版古籍,择其善者而从,编校认真,原典可靠;积极吸纳了后人对《素书》和《三略》的研究成果,注释简洁,译文严谨,解读精到,内容宏博;还精选了多幅贴切的图片作为插图,使阅读更加轻松有趣,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全书的思想精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石公素书三略图说精解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郑京辉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素书》又名《黄石公素书》,旧题黄石公所撰,传之与张良,北宋末年的张商英为之作序并刊行于世。《素书》基本是从《三略》推衍而来的,将《三略》所讲的道、德、仁、义、礼,应机待时,尚贤重民等思想加以发挥,与《三略》在精神实质上完全一致。郑京辉主编的《黄石公素书三略图说精解》搜集多种珍贵原版古籍,择其善者而从,编校认真,原典可靠;积极吸纳了后人对《素书》和《三略》的研究成果,注释简洁,译文严谨,解读精到,内容宏博;还精选了多幅贴切的图片作为插图,使阅读更加轻松有趣,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全书的思想精华。 内容推荐 《黄石公素书三略图说精解》简介:黄石公相传为汉初隐士,对张良经圯桥纳履考验后授其一部兵书,并说:读此书,可为帝王师,不出十年必能成就一番功业。张良认真研习,凭借此书中的奇谋密计成为“汉初三杰”之一,汉高祖刘邦自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黄石公授张良之书共有二说,即《素书》和《三略》。《素书》的出现和流传最具传奇色彩,直到张良故后五百多年的晋乱中,有盗墓者发掘张良之墓,在玉枕中发现了此书,书中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从那时起,此书才始得再次流传于世。东汉初年光武帝诏书中引用《三略》内容,后来在《隋书·经籍志》也有记载,北宋神宗元丰年间,《三略》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取得了兵学经典的地位。《三略》无论从内容还是思想体系上看,都与《素书》密切相关,可以将它看做是《素书》的基本原理在军事学上的运用。 《黄石公素书三略图说精解》编者郑京辉搜集多种珍贵原版古籍,择其善者而从,编校认真,原典可靠;积极吸纳了后人对《素书》和《三略》的研究成果,注释简洁,译文严谨,解读精到,内容宏博;还精选了多幅贴切的图片作为插图,使阅读更加轻松有趣,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全书的思想精华。 目录 上卷 素书 原始章第一 1.五德一体,为人之本,不可无一 2.贤人君子,潜居抱道,以待其时正道章第二 1.俊者,德可怀远,信可一异,义可得众,才可鉴古,明可照下 2.豪者,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使守约,廉可使分财 3.杰者,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 得求人之志章第三 1.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2.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3.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4.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5.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6.任材使能,所以济务;瘅恶斥谗,所以止乱 7.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8.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9.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1.长于博谋,安于忍辱,先于修德,乐于好善 2.神于至诚,明于体物,吉于知足,苦于多愿 3.悲于精散,伤于无度,病于无常,短于苟得 4.幽于贪鄙,孤于自恃,危于任疑,败于多私 尊义章第五 1.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 2.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直辱人者殃 3.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4.近色远贤者惛,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 5.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 6.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 7.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8.薄施而求厚报者不得,贵而忘贱者不久,安而忘危者不祥 9.念旧怨而弃功者凶,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 10.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11.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 12.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13.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14.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15.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安礼章第六 1.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2.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3.上无常躁,下无疑心 4.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5.求贤以诚,待贤以厚 6.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7.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8.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9.物以类聚,自然之理 10.克己正身,顺理而为 下卷 三略 上略 1.主将之法,务揽人心 2.柔能制刚,弱能制强 3.因敌转化,动而辄随 4.若能守微,乃保其生 5.刚柔相济,强弱相依 6.为国之道,恃贤与民 7.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 8.祖祖为亲,下下为君 9.用兵之要,崇礼重禄 10.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 11.统军持势,将也;制胜破敌,众也 12.良将统军,恕己治人 13.将之品行,国之命也 14.良将养士,粮草为本 15.乱国十祸,不可不防 中略 1.因时而变,制士以权 2.出军行师,将在自专 3.军之微权,因人施用 4.圣王御世,顺时而治 5.功高盖主,功成身退 6.霸者之略,削权以术 下略 1.降体以礼,降心以乐 2.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 3.正人先正己,为治之要 4.夙兴夜寐,礼之制也 5.政令通达,国泰民安 6.千里迎贤,国安善至 7.众疑无定国,众惑无治民 8.明君求贤,招之有术 9.圣王用兵,以诛不义 10.君子进贤,美名自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译释】 道、德、仁、义、礼,这五种思想体系实为一体…(张商英注:把它们分离开而加以使用就是五个不同部分,把它们合拢并混同起来则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贯穿于五个不同的部分,而这五个不同部分又衍化归合为一个整体。) 所谓道,就是人们所应当遵循的自然法则,它支配着世间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而天地万物却不知这种运动变化的由来。(张商英注:“道”对天地万物施与的恩泽,如此广阔而浩大!一动一静,一语一默,一行一止,一饮一食,大至八方极远之地,小至芒芥之类细小东西之内,无处不含有“道”。用仁不足以指明它,所以仁爱的人看见仁的方面就称之为仁;用智不足以探究它,所以智者看见它就称之为智;而普通百姓不足以察觉它,所以时时与道打交道却毫无所知。) 所谓德,就是人们顺应自然法则的安排而各有所得,它支配天地万物,使之各得其所而尽其所能。(张商英注:有所需求则称之为欲,有欲望却不能得到满足,那就达不到“德”的最高境界。借助圆规和曲尺可以求得方和圆,借助秤砣和秤杆可以求得事物的轻和重。而遵循具体事物的自然规律则没有什么需求不能实现的。君臣、父子遵循了它们之间的法则才称之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遵循了它们之间的法则才称之为昆虫、草木。天地万物有“大得”则成就其为大,有“小得”则成就其为小。近到生命个体,远到天地万物,没有任何事物不是在自然法则的安排下而求得其所的。) 所谓仁,就是人与人间的亲情关系,它包含了慈爱、施惠、同情之心,人之亲情随之产生和形成。(张商英注:仁爱是主体,是根本。它如同上天,上天没有覆盖不到的地方;如同大海,大海没有容纳不了的河流;如同雨露,雨露没有滋润不了的万物。慈爱、施惠、同情之心都是包含在仁之中的,是实现仁的具体方式。遵循仁的这种法则去做,不必孜孜以求如何亲近天下之人,只要顺应自然,天下之人自会去亲近他。如此推广仁爱于天下,则天下万物没有谁不顺乎各自本性而生存和发展的。《尚书》上说:“鸟兽鱼鳌都各顺其性,各应其时,这都是仁广推天下的结果。”《诗经》中说:“路旁聚集丛生的苇草,也不要放牧牛羊去践踏。”这大概就是仁的最高境界吧。) 所谓义,就是人们的行为所遵循与事理相适宜的原则,根据这种原则,奖赏美善、惩罚罪恶,建立功劳、成就事业。(张商英注:合乎事理就称之为义,按照事理而决断什么事该做和什么亨不该做,就是施行义。奖赏美善、惩罚罪恶,就是义的道理和法则的体现;建立功劳、成就事业,就是依据义作出正确决断结果的体现。) 所谓礼,就是人们天天身体力行,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序长幼、别尊卑的一种伦理纲常。(张商英注:礼,就是一种实践。人们从早到晚所身体力行而不丧失的伦理秩序,都是礼。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若能严格地遵循这些礼仪规范,那么放荡、邪僻、邪恶、奢侈的坏毛病又从何而生呢?) 人有其根本与主体,而想求得这一根本和主体,道、德、仁、义、礼这五种思想体系相互为用,不可缺一。(张商英注:老子说:“道丧失了而后才有德,德丧失了而后才有仁,仁丧失了而后才有义,义丧失了而后才有礼。”老子所说的失,即散失之意。如果道散失了,得不到道,就只有求于德;如果德已散失,就只有求于仁;如果仁已散失,此时就只能求之于义;如果义也已散失,就只有求于礼。这五个方面相互为用,相互贯通,是一个整体。而要使这,五者各不散失,成为一整体,只有掌握道的神妙之意,也就是得道。老子强调的是道、德、仁、义、礼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所以又说:“到了只依靠礼法治天下时,意味着忠信衰微,社会秩序混乱开始了。”而黄石公强调的是道、德、仁、义、礼的功用,所以他说:“这五种思想体系是缺一不可的。”) 【解读】 《素书》是一部经典的权谋之作,但作者开篇却言似与权谋无关的仁义道德,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权谋为表,道、德、仁、义、礼才是统摄一切权谋的纲领,是最高境界的权谋。自古建功立业者无不依恃道德仁义,特别适逢改朝换代之际,道德仁义可谓志取天下者所向披靡的利剑。商汤建商即是如此。 商族兴起在黄河下游,即今天的河南、山东一带。汤为商部落首领。商汤继主癸称诸侯时,正是夏桀暴虐无道、天怒人怨的时候。《史记·夏本纪》称:“好方鬼神,事淫乱。”于是汤选择了这个有利时机,施行仁义道德之术,开始了灭夏争天下的准备。有一次汤外出巡视农耕、畜牧时,在郊外山林中看见在一个树木茂盛的林子里,一个农夫正在东南西北四面张挂捕捉飞鸟的网。待网挂好后,这个农夫对天而拜,祷告道:“求上天保佑,网已挂好,愿天上飞下来的、地下跑出来的、从四方来的鸟兽都进入我的网中来。”汤听到后,非常感慨地说:“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网尽矣!要是如此的张网,就会完全都捉尽啊!这样做实在太残忍了。”于是叫农夫把张挂的网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农夫依言而行。然后汤也跪地对网祷告日:“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往右的就往右;不听话的,就向网里钻吧!”说完起身对那个农夫和随从们说,对待禽兽也要有仁德之心,不听天命的毕竟还是少数,我们要捕捉的只是那些不听天命的,而不能捕尽捉绝。商汤“网开三面”恩及禽兽的事传开后,人民都称赞他对待百姓宽厚仁慈,纷纷拥护。诸侯闻之,也都齐声称颂汤的仁德。而对于那些“不听天命”死心塌地跟随夏桀的诸侯主,商汤依然是先施之以仁义。 P5-7 序言 黄石公相传为汉初隐士。《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与结交的一位大力士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结果误中副车,没能成功。张良逃亡后遭全国大肆追捕,于是被迫隐姓埋名藏匿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一日他信步闲游经过圯桥,遇到一位身着粗麻短衣的老者。老者三番五次提出近似无礼的要求考验张良,张良圯上敬履,始终恭顺。终于半月后,老者授张良一部兵书,并说:读此书,可为帝王师,不出十年必能成就一番功业,三十年后济北(今山东泰安县东南)见我,谷城山下黄石即我。说完老者离去,再不见于史载。张良得书,潜心研究,辅佐刘邦取得天下。恰十三年后汉高祖率军路经谷城山下,张良果见山脚下有一黄石,便将这块黄石带回家供奉祭祀,临终前嘱咐家人将他连同黄石一起下葬。从《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来看,下邳老者就是黄石公,他送给张良的兵书为《太公兵法》,即后世所传的《黄石公三略》。不过据宋代张商英《素书序》中所言,黄石公所赠兵书并非《太公兵法》,乃是《黄石公素书》。总之两部书相传皆黄石公所赠张良。 《素书》的出现和流传更具传奇色彩。《素书》一卷,旧本题汉代黄石公撰,宋代张商英注。据张商英在《素书序》中所讲,由于张良在世时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传人,所以就将此书连同自己一起埋葬掉了,该书也随之湮没。直到五百多年后的晋乱中,有盗墓者发掘张良之墓,在玉枕中发现了此书,书中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从那时起,此书才得以再次流传于世。 《素书》的“素”是朴素、简单之意,全书共有六篇,仅1336字,语言高度精练,内涵却极其丰富、深邃,字字珠玑,句句哲言。书中作者对人性把握精准独到,对事物变化观察细致入微,对谋略指点恰到好处,对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人处世、理家经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总结了一整套法则和经验,可谓是一座教人智慧的宝库。张良凭借此书成就了功名: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张良用之劝刘邦答应封韩信为齐王,刘邦才得以灭项羽取天下;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张良用之劝刘邦封雍齿为侯,刘邦才得以平息众将争功之乱;书曰:“吉莫吉于知足”,张良用之自弃“择齐三万户”而为留侯;书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张良用之弃荣华富贵明哲保身而得以善终。虽然张良凭借此书成为“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的一代英杰,但也并未完全精通这本书的奥妙,不过仅仅运用了书中十分之一二的谋略罢了。故张商英感慨地说,张良仅用此书中这些旁枝末节的谋略尚能取得如此成就,而若是领会书中的精华奥义并灵活运用发挥那又将是怎样大贤、大智之人! 最早著录《黄石公三略》的是《隋书·经籍志》,《隋志》曰:“《黄石公三略》三卷,下邳神人撰。”所谓下邳神人,就是授给张良兵书的圯上老者。相传《黄石公书》本于《太公兵法》,它是下邳老父对《太公兵法》的阐发。《三略》无论从内容还是思想体系上看,与《素书》密切相关,可以将它看做是《素书》的基本原理在军事学上的运用。与其他古代兵书不同,《三略》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既是一部兵书,亦是一部政治谋略之作。此外,它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尤其以吸收儒、道学说为多,而专论战略的兵书。书中主张重仁、重义、重礼反映了其儒家思想;推崇三皇无言之教、主张柔弱胜刚强则是道家的观点。全书分上略、中略、下略3个部分,共3800余字。作者在《中略》曾概述全书内容:“‘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 正是由于《三略》揭示出了治国方略、用兵韬略的一些普遍规律,所以自此书问世后便受到世人的普遍重视。东汉光武帝诏书中引用《三略》内容,说明《三略》在东汉初年已经广为流传。东汉末年陈琳在《武军赋》中已经将《三略》与《孙子》、《吴子》、《六韬》相提并论。唐朝初年魏征将此书内容收入《群书治要》,以供帝王治国安邦借鉴。北宋神宗元丰年间,《三略》被列为“武经”之一,取得了兵学经典地位。南宋著名学者晁公武称此书“论用兵机权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高度评价说:“其大旨出于黄老,务在沈几观变,先立于不败,以求敌人可胜,操术颇巧,兵家或往往用之。”由此可知《三略》其巨大的谋略实用价值。正如书中所言:“人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 编者搜集多种珍贵原版古籍,择其善者而从,编校认真,原典可靠;积极吸纳了后人对《素书》和《三略》的研究成果,注释简洁,译文严谨,解读精到,内容宏博;还精选了多幅贴切的图片作为插图,便阅读更加轻松有趣,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全书的思想精华。 郑京辉 2012年4月8日 于河北保定朗月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