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著的《悲情宰相(李鸿章传)(精)》延伸李鸿章功与过;年表四千条,经纬分明,贯穿历史与相关人物;图片两百幅,拾遗补缺,全景展现李鸿章一生。
致敬经典,详加修订,保留经典的原汁原味。
雷颐五万字导读,字字珠玑,延伸李鸿章功与过。
最全年表,具体到每日所为,经纬分明,贯穿历史与相关人物。
全景图片,李鸿章本人图片全部收入,其他相关图片拾遗补缺,很多从国外报纸和网站搜罗的图片首度曝光,全景展现李鸿章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悲情宰相(李鸿章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梁启超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梁启超著的《悲情宰相(李鸿章传)(精)》延伸李鸿章功与过;年表四千条,经纬分明,贯穿历史与相关人物;图片两百幅,拾遗补缺,全景展现李鸿章一生。 致敬经典,详加修订,保留经典的原汁原味。 雷颐五万字导读,字字珠玑,延伸李鸿章功与过。 最全年表,具体到每日所为,经纬分明,贯穿历史与相关人物。 全景图片,李鸿章本人图片全部收入,其他相关图片拾遗补缺,很多从国外报纸和网站搜罗的图片首度曝光,全景展现李鸿章一生。 内容推荐 他是开启现代化的改革者;他是传统帝国的裱糊匠;他是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凝聚中心;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他就是悲情宰相——李鸿章。 梁启超著的《悲情宰相(李鸿章传)(精)》文字涉及李鸿章的早年落拓、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指出李鸿章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但受制于那个时代,又不由让人感叹“以一人而敌一国”的无望与悲恸。唐德刚在《顾维钧回忆录》中也提到梁启超这句“以一人而敌一国”,可见梁先生对于那段世纪历史的描绘已经在史学界形成了共鸣。 本书新增雷颐五万字导读,补充更丰富资料,立体解析李鸿章一生。 目录 导读 序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 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 第六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第十一章 李鸿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 结 论 附录一 《李鸿章历聘欧美记》节选 归轺新论 傅相游历各国日记卷下 附录二 李鸿章年谱 附录二 李鸿章图文影像 内政篇 外交篇 私人生活篇 试读章节 翻观国内之情实,则自乾隆以后,盛极而衰,民力凋敝,官吏骄横,海内日以多事。乾隆六十年,遂有湖南、贵州红苗之变;嘉庆元年,白莲教起,蔓延及于五省,前后九年,(嘉庆九年)耗军费二万万两,乃仅平之。同时海寇蔡牵等,窟穴安南,侵扰两广、闽浙诸地,大遭蹂躏,至嘉庆十五年,仅获戡定。而天理教李文成、林清等旋起,震扰山东、直隶;陕西亦有箱贼之警。道光间又有回部张格尔之乱,边境骚动,官军大举征伐,亘七年仅乃底定。盖当嘉、道之间,国力之疲弊,民心之蠢动已甚,而举朝醉生梦死之徒,犹复文恬武熙,太平歌舞,水深火热,无所告诉,有识者固稍忧之矣。 抑中国数千年历史,流血之历史也,其人才,杀人之人才也。历睹古今已往之迹,惟乱世乃有英雄,而平世则无英雄.事势如是。至道、咸末叶,而所谓英雄者,乃始磨刀霍霍,以待日月之至矣。盖中国自开辟以来,无人民参与国政之例,民之为官吏所凌逼,憔悴虐政,无可告诉者,其所以抵抗之术,只有两途,小则罢市,大则作乱,此亦情实之无可如何者也。而又易姓受命,视为故常,败则为寇,成则为王。汉高、明太,皆起无赖,今日盗贼,明日神圣,惟强是崇,他靡所云。以此习俗,以此人心,故历代揭竿草泽之事,不绝于史简。其间承平百数十年者,不过经前次祸乱屠戮以后,人心厌乱;又户口顿少,谋生较易;或君相御下有术,以小恩小惠徼结民望,弥缝补苴,聊安一时而已。实则全国扰乱之种子,无时间绝,稍有罅隙,即复承起,故数千年之史传,实以脓血充塞,以肝脑涂附,此无可为讳者也。本朝既龙兴关外,入主中华,以我国民自尊自大蔑视他族之心,自不能无所芥蒂,故自明亡之后,其遗民即有结为秘密党会,以图恢复者,二百余年不绝,蔓延于十八行省,所在皆是。前此虽屡有所煽动,而英主继踵,无所得逞,郁积既久,必有所发。及道、咸以后,官吏之庸劣不足惮,既已显著,而秕政稠叠,国耻纷来,热诚者欲扫雾雾以立新猷,桀黠者欲乘利便以觊非分,此殆所谓势有必至,理有固然者耶。于是一世之雄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等,因之而起;于是一世之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因之而起。 鸿章初以优贡客京师,以文学受知于曾国藩。因师事焉,日夕过从,讲求义理经世之学,毕生所养,实基于是。及人翰林,未三年而金田之乱起,洪秀全以一匹夫揭竿西粤,仅二年余,遂乃蹂躏全国之半,东南名城,相继陷落,土崩瓦解,有岌岌不可终日之势。时鸿章在安徽原籍,赞巡抚福济及吕贤基军事.时庐州已陷,敌兵分据近地,为犄角之势.福济欲复庐州,不能得志。鸿章乃建议,先取含山、巢县以绝敌援。福济即授以兵,遂克二县。于是鸿章知兵之名始著,时咸丰四年十二月也。 当洪秀全之陷武昌也,曾国藩以礼部侍郎丁忧在籍,奉旨帮办团练,慨然以练劲旅靖大难为己任,于是湘军起。湘军者,淮军之母也。是时八旗绿营旧兵,皆窳惰废弛,怯懦阒冗,无所可用;其将校皆庸劣无能,暗弱失职。国藩深察大局,知非扫除而更张之,必不奏效。故廷揽人才,统筹全局,坚忍刻苦,百折不挠,恢复之机,实始于是。 秀全既据金陵,骄汰渐生,内相残杀,腐败已甚.使当时官军得人,以实力捣之,大难之乎,指顾间事耳。无如官军之骄汰腐败,更甚于敌。咸丰六年,向荣之金陵大营一溃;十年,和春、张国梁之金陵大营再溃,驯至江浙相继沦陷,敌氛更甚于初年。加以七年丁未以来,与英国开衅,当张国梁、和春阵亡之时,即英法联军人北京烧圆明园之日。天时人事,交侵溶逼,盖至是而祖宗十传之祚,不绝者如线矣。 曾国藩虽治兵十年,然所任者仅上游之事,固由国藩深算慎重,不求急效,取踏实地步节节进取之策;亦由朝廷委任不专,事权不一,未能尽行其志也。故以客军转战两湖、江皖等省,其间为地方大吏掣肘失机者,不一而足,是以功久无成。及金陵大营之再溃,朝廷知合湘军外,无可倚重。 P13-14 序言 1901年11月初,李鸿章作为“大清国”的全权代表与占领都城北京的“八国”谈判、签订完《辛丑条约》即遽尔长逝。两个月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即写出《李鸿章传》,这是第一本李鸿章传记。此书又名《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诚如梁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亦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所以,读解李鸿章,也就是读解那四十年的中国历史。 再深再远一点,梁启超认为:“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是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候,也是中国历史、社会发展如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是中国被全球化狂潮巨浪席卷、国门大开、与世界历史深纠密缠联结一气的时代。 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李鸿章为千夫所指,声望一落千丈,一度投闲散居。梁启超却在此时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突然大放异彩的政治新星。由此,二人的政治生涯开始有所交集,直至李去世。 就在梁启超写此传大约两年前,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接到慈禧严旨,将康、梁在广东的祖坟铲平。梁启超震怒之下,甚至一度想雇人暗杀李鸿章。梁在此传中承认,自己与李鸿章“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但作为“新史学”的开端人物,他强调“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写此传“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虽然李鸿章“负谤于中国甚矣”,他却不随流俗成见,而是实事求是,客观评价其功过是非,得出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昔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结论与喟叹。他希望,若李鸿章地下有知,能“微笑于地下曰:孺子知我”。 梁启超此时流亡日本,正在紧张地进行保皇、立宪政治活动,为组织建设和理论建构日理万机,在李鸿章尸骨未寒之际却急急忙忙专门为其写传,确实不是为发思古之幽思,而是另有深意:“著者于时局稍有所见,不敢隐讳,意不在古人,在来者也。”不在古人在来者,就是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回顾、反思、总结,对那一段历史作一番回顾、反思、总结,在这历史的节点上,引起人们对大清王朝的未来走向、对中国未来走向的深思。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转型,但转型之路崎岖坎坷。重读梁任公的《李鸿章传》,将李鸿章放在中国文化、政治、经济、观念全面变革的时代背景中解读,可加深我们对艰难、复杂的中国现代性转型的理解。对过去的理解越深透,对未来的思考就越深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