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修身十二条心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谭晓明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谭晓明编著的《曾国藩修身十二条心法》分为治身治心,圣有所生;灵活处世,王有所成两辑,主要内容包括:大人常怀君子心,齐家治国济天下;业精于勤荒于嬉,君踏实则霸业成等。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内容推荐

谭晓明编著的《曾国藩修身十二条心法》分为治身治心,圣有所生;灵活处世,王有所成两辑。虽然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但毫无疑问我们都应当学会做人,争取以最佳状态与人和睦相处,互相依托和帮助,这样做的好处是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从而更容易找到成功的利器。

《曾国藩修身十二条心法》是一本人生哲学。

目录

上辑 治身治心,圣有所生

心法一 大人常怀君子心,齐家治国济天下

 清廉节俭不忘根本,不贪不奢无欲则刚

 心无杂念不拘得失,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以诚驭人群伦影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倾力安邦达济天下

心法二 戒焦躁修身养性,常悔缺改过迁善

 荣也自在辱也自在,此心平常否极泰来

 怒上心头一忍最高,事到临头三思为妙

 闲谈之时莫论人非,祸从口出慎言最好

 人无自省如病入髓,应常悔缺改过迁善

心法三 人生当有人生志,誓从雉卵变蛟龙

 从大处着眼观天下,见人之未见断时局

 人生当有人生之志,志存高远不人俗流

 志不强者则智不达,活就要活出个样子

 人需自强自立精神,咬定青山便不放松

心法四 业精于勤荒于嬉,君踏实则霸业成

 莫以事小而不为之,滴水虽微渐盈大器

 勤成大事惰误人生,学无止境切莫倦怠

 想法太多堕入空想,君踏实则霸业有成

 不固己见亦不轻信,掌握根本拒绝盲从

心法五 宝剑锋从磨砺出,苦难面前要撑住

 不屈不挠不卑不亢,受辱受挫仍需振作

 君子持威重执坚忍,必然内大治外无敌

 英雄或可以被毁灭,但是绝不能被击倒

 自救之人天必救之,磨砺身心顽强自助

心法六 大度包容天下事,处处呈现英雄气

 处世要有豁达之心,成大器需靠英雄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以待人莫拘小节

 立身处世别太清高,宽能得众贵在雅量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有怨则不可不忘

下辑 灵活处世,王有所成

心法七 心急难吃热豆腐,缓中养得真功夫

 不随外物流转而动,平心静气稳中求进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循序渐进按部就班

 主次分明断出缓急,抓住关键分出轻重

 心有胜算再做行动,盲目冒险是真危险

心法八 刚与柔不可缺一,阴与阳二者相济

 为人一世傲骨莫失,刚健身心挺立人生

 困难面前别做懦夫,挺起脊梁逆境可破

 柔中有刚百攻不破,刚中无柔无以为坚

 刚柔相济阴阳互补,刚性太强以柔掩之

心法九 为大事能屈能伸,求安宁装装糊涂

 过刚易折骄矜招祸,为达己任忍辱负重

 能大能小能升能降,识时务者是为俊杰

 处处精明未必精明,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心法十 条条大路通罗马,就势择路顺势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生三变成就一生

 墨守成规不是执着,做人做事灵活变通

 昔日经验未必可信,不可泥于往事成败

 在不利中发现有利,化被动局面为主动

心法十一 树独矗不成市市,好汉要有好汉帮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去其糟粕

 一己之力毕竟单薄,寻些力量帮助自己

 店里有人才好吃饭,朝中有人才好做官

 巧用外力引东风起,借人之势成己之事

心法十二 从来高处不胜寒,还需防患于末然

 蛲蛲易折皎皎易污,才高自敛可保周全

 谦谦君子泰而不骄,在胜人处不可求强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弓满则折月满则缺,故快意时需早回首

试读章节

清廉节俭不忘根本,不贪不奢无欲则刚

人为欲望所控制,亦可称之为懦弱,若要摆脱欲望束缚,非莫大勇气不可。此勇非争强好胜之勇,而是超脱世俗功利、追求更高生命价值的大智大勇。以此护身,则心魔不生,百毒不侵,是故有言——“无欲则刚”。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曾说:“居官不难,听言为难;听言不难,明察为难。”曾国藩不仅能“听言”,也善于“明察”。明察什么?察为官一生不可贪婪、奢侈、骄横。

手上抓的东西多了,最后你一样也抓不住。外物无限,但你的心力有限,好东西是要不完的,别让它们断送了自己。

孟子也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意在告诫世人应收敛自己日益膨胀的欲望,不然品性将会变质,即所求越多,所失越大。对此,郑板桥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干仞,无欲则刚。”意思是说:大海之所以无限宽广,是因为它可以容纳众多河流,这里借指人心;干仞绝壁之所以能够巍然耸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清心寡欲,才能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清末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禁烟时,将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意在告诫自己:只有广纳入言,才能博取众长,把事情做得更好;只有杜绝私欲,才能如大山般刚正不阿,屹立于世。林则徐受命于民族危难之际,以此言来警醒自己,他所倡导的这种精神着实令人敬佩,对于后人而言也有莫大的借鉴意义。

事实上,欲是人的一种生活本能,人活于世,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欲望也是促使人上进的一种动力。所谓“无欲则刚”,并不是要人们彻底压抑欲望,而是要有尺度地克制私欲。人一旦能够克制住私欲,就能清心寡欲,淡泊守志;能够克制住私欲,就能刚锋永在,清节长存。相反,欲望过度,就会心生贪念。人一旦与这个“贪”字挂钩,必然欲壑难填,攫求无已,最终导致纵欲成灾。

常言道“人若无欲品自高”,人若能够节制住欲望,品性自然会愈发趋于高尚,少染尘泥,便可如苍松翠柏般昂然而立,永不摧折。

曾国藩通过几十年的宦海生涯,总结出无论是居和平之世还是居离乱之世,奢侈都必定导致失败。他举和坤的例子说,和坤当年受高宗宠信,二十几年任军机大臣,积累的财富几乎和国家差不多,这是极盛之时的事,但最后还不是一条白帛结束了性命。他说,人无论贫富,都只能居住一间房子,睡一张床。他说的是人的,消费是有限度的。

1859年6月,曾国藩奉清廷之命,前往四川,至武昌而止。是年,他的九弟曾国荃在家乡建造一座华丽的新居,前有辕门,后仿公署之制,有数重门。一时乡人颇有浮议。据崇德老人——曾国藩的女儿说,曾国藩得知此事后,立即写信给曾国荃,令他将新居毁掉。曾国荃起初不以为然,曾国藩晓以情理,这位九弟才将其毁掉。曾国藩的女儿时年八岁,她后来回忆说:“余犹忆戏场之屋脊为江西所烧之蓝花回文格也。”

在曾国藩的日记中曾记有这样的历史典故:田单攻打狄人的城邑,鲁仲连预料他攻不下,后来果然三个月没能攻克。田单向鲁仲连询问原因。鲁仲连说:“将军您在守卫即墨时,坐下就编织草筐,站起就手持锹镬,做士卒的榜样,全军上下都抱着舍生忘死之心,一听到您的号令,没有人不挥臂洒泪而跃跃欲试的,这就是能打败燕国的缘故啊。现在,您东边有府邑进献的珍奇,西边有遨游淄上的快乐,身披黄金饰带而驰骋在淄渑大地,尽情享受活着的欢乐却没有殊死作战之志,这就是不能战胜狄人的原因啊!”曾国藩说,我曾对鲁仲连这番话深信不疑,认为是正确无比、不可更改的高论。1864年,收复了江宁城后,我看到湘军上下一派骄矜自得、纵情逸乐,担心他们不能再使用,就全部遣散原籍务农去了。到了1865年5月,我受命前往山东、河南一带围剿捻匪,湘军跟随的极少,专门任用皖沪的淮军。我看到淮军将士虽然士气高昂,但也缺少忧患危机意识,暗暗担忧,恐怕他们不能平定流贼。《庄子》上有“两军相对哀者胜”的话,鲁仲连说的凭借忧和勤能胜,而由于娱乐失败的话,也就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后来,我因为生病而上疏请求退休,于是解除了兵权。然而李鸿章最终用淮军削平了捻军,这大概因为淮军士气还很旺盛的缘故吧。用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来感染战士,用昂扬的斗志来振作三军的士气,这两种做法都能够获胜,只在于主帅审时度势,善于运用罢了。我以往单单主张“忧勤”这一种说法,恐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姑且记载在这里,用来记住我的偏颇,同时也可知古人的精言妙论不能举一概百,每一种说法都有它所适应的情况。但是,我们做事总不能没有忧患的意识。

戒奢侈则务要尚勤俭。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体勤快就强,安逸就病弱。家勤就兴,懒就衰败。国勤就治,惰怠就会发生动乱。军勤就胜,懒惰就败。懒惰是没有士气。提升军队的士气最为重要!

军事上骄气、惰气,都是败兵气象。孔子的“临事而惧”是断绝骄气的本源,“好谋而成”是断绝懒惰的本源。无时不谋,无事不谋,自然没有懒惰的时候。

曾国藩说,翻阅张懿敬先生所编辑的《课子随笔》,其中都是节抄古人的家训名言。大凡使家族兴盛的途径,无外乎内外勤俭、兄弟和睦、子弟谦虚谨慎等等。家族衰败的原因与此相反。夜里接到周中堂之子文翕感谢我资助他家办理丧事的信,信中别字很多,字迹又潦草不堪。大概是他的门客写的,而主人全然没有过目。听说周少君平时眼光很高,喜欢毫无根据地乱发议论,而丧事又办得潦潦草草,真令人为他叹息啊!大概达官贵族的子弟,听惯了高谈阔论,见惯了奢侈排场,往往轻视怠慢长辈,无视为人之道,讥讽别人的短处,这就是所说的“骄”。由“骄”字进而奢侈、无节制、放荡以至于无恶不作,这些都是“骄”的恶果。而子弟的骄傲,又多出自于作为达富贵人的父兄,乘着时运,幸而得官职,就忘了他本领的低下,学识的浅陋,骄傲自满,以至于子弟们效仿而不觉察。我家的子侄们也有很多轻视怠慢长辈老师、指责别人缺点的恶习。要想有所建树,必须首先戒除这种恶习,戒除骄傲;要想戒除子侄们的骄傲恶习,必须先戒除我自身的骄傲惰性,我愿意终生自勉。因为周少君的荒谬不堪,我既以此当面教育儿子纪泽,又详细地在这里记载下来。

曾国藩的一生,可谓是简朴清廉的。他虽一度权倾天下,但并没有像大多数封建官吏那样卷入名利是非之中,不但留下了好名声,同时也合情合理地维持了家族利益。而这一切,是与他正确的为官之道分不开的。做人,只有用理性控制住心中的私欲,才能做到刚毅正直,办事才能公正有度。这既是一种高洁的品行,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智慧。

试想,倘若我们不被那么多的私欲所左右,‘能够做到淡然处世,是不是就会少了很多羁绊和恩怨?从某种意义上说,人能控制私欲,也是对心灵的一种保护,从而使心灵充满阳光,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如此便能活得更为轻松、更为幸福。

遗憾的是,很多人太执着,多数人看不透,是故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身心俱惫、无法自拔。须知,境由心生,欲望太多,人便会受控于此,在欲望中折腾沉浮,无所不用其极,致使人生逐步踏入歧途,心灵亦因此被折磨得千疮百孔,最终留下的或许只有悔恨和遗憾。

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古往今来,多少人因为欲望沟壑难填,而弃礼义廉耻、恩情道义于不顾,不择手段地索取,最终身败名裂甚至踏上黄泉路,这是不是该让我们所有人警醒呢?孔子说“枨也欲,焉得刚?”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性中的一大弱点——“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也并不少见,某些人在欲望的驱使下,以非正当方式从别人那里得到利益,那么在对方面前他就很难刚强起来了,也因而做出一些丧失原则,甚至是有违法律道德的事情。

于是有人感叹自己不够刚强,不能秉公办事,譬如一些有靠山的下属即便犯了错,也不敢按章办事、合理处罚。仔细想想,这难道不是“欲”在作怪吗?倘若我们真能做到无欲无私,又何惧得罪人、又有什么理由向别人的错误妥协呢?

无止境的欲望往往是将一个人彻底毁灭的主要原因。但客观一点说,要做到无欲无求,真的是在强人所难。一般而言,一个人很难真正做到刚毅不屈,无私正直,其原因就在于心中还有私欲,而私欲又是人的一种本性。这种矛盾几乎存在于每一个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身上,因此,对于他们来说,用正直来压制私欲的过程就几乎成了奋斗的大部分内容。其实,不仅仅是名人志士需要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去控制自己心中的欲望,令其守恒在一个合理的尺度上,因为欲望多了、大了,势必会生贪心,贪心一生则心窍易迷,终致纵欲成灾。而少了世俗的欲望,人才能变得愈发刚强耿直。P3-8

序言

无论我们现在的境况如何,我们骨子里都希望自己能够出入头地,不说在某一领域叱咤风云、说一不二,但至少要顶天立地,有模有样地做人,这一点,相信没有人会否定。

问题是,我们虽有凌云之志,但做起事来往往不能如人意。于是,很多人开始怨天尤人,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咎于命运、机遇,认为是社会对自己不公。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世界、同样的环境,为什么有些人就能闯出一番天地,而你却一直一文不名?

归根结底,这与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法有关,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法,自然会引发不同的结果。

按照曾国藩的观点,一个人能否治心养身,乃做人之始。他的意思是:只有善于修养身心的人,才有可能培养做人的广阔胸襟,不求名利,不为是非纠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在这里,我们将曾国藩做人做事的态度大体归纳一下。

其一,欲成大事,不应拘泥小节、小利。在生活中,有些人做人做事总是鬼头鬼脑,爱打“小算盘”,“偷吃”别人利益,这类人可能会因一时得逞而窃窃自喜,但不可能长久如意。因为他们失去了做人的基本。相反,像曾国藩那样善于根据自己性格特点,取长补短,完善做人之道的人,才能做大人生局面。

其二,把握人脉,就势结网。虽然人人性格不同,但毫无疑问我们都应当学会做人,争取以最佳状态与人和睦相处,互相依托和帮助,这样做的好处是造就一股强大的人势。有了人势,就容易找到成功的利器。

曾国藩在做人做事方面可谓精于世故,老谋深算,真的令人折服,如:

他善思多变,时时训练自己灵活变通的手法,在绝路处求生路,在逆境中谋顺境,因此尽管在他的面前出现的是羊肠小道,但在他的心中总是阳光大道,由此渡过了人生一个又一个险境,成就了自己的一生大业。由此可见,以变应变,是成大事的基本手段,万万不可视之为儿戏。曾国藩一生求稳,从不急于在两眼一摸黑的情况下就显露身手,而是左右盘查,细心审视,上下琢磨,前后思量,此等功夫铸造了一个步步为营、稳中求胜的曾国藩。求稳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一贯之理,曾国藩如此,我们做事也应当如此,才能稳操胜券。因此一定要学会走慢祺而不走快棋,此乃成功之大要。

曾国藩的本领之一就在于训练自己的圆通性格,不与普通人一般见识,看透是非纠缠,明晰人生真谛。守住“清淡”两字,读自己的书,做自己的事,滋养品性。故他总是高人一筹。这说明,不知圆通者,绝对成不了什么人生大气候。尽管圆通不能代表一切,但它是成大事者的人性优点之一。

曾国藩绝对是一个善打“太极拳”的大师,他把对手之长短尽收眼底,先观其表演和抖动功夫的架势,然后乘虚而入,轻手一点,就让对手匍匐在地。他明白:软如藤条,硬如钢铁,不在于它们是什么,而在于它们究竟能在什么样的场合发挥相同的效果。这就是曾国藩惯用的软硬术。本书以全新角度,结合发生在曾国藩身上的真实故事,去分析他做人做事的态度与手段,总结出了曾国藩为官修身的十二类心法。这些心法是供我们学习的一面镜子,这令人想起唐太宗的一句名言:“知人,可以明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1: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