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生气的处世之道(长乐先生冯道的人生智慧)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蓝知客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蓝知客编著的《不生气的处世之道:长乐先生冯道的人生智慧》是首部心解冯道人生智慧的传记。

冯道,为很多人所不齿的“小人”,却偏偏得到古今很多名人的推崇。王安石、苏轼称他是佛位中人,李敖、南怀瑾也从不同角度为他正名,更有黄仁宇、葛剑雄等历史学者肯定他的功绩。

那么,冯道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冯道,历经5朝11帝,为相20余年,真正的职场不倒翁,自称“长乐老”。他以不生气的智慧,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一面明哲保身,一面尽力为国为民,创造了粗为小康的局面。

所谓“不生气的处世之道”,即以平常心对己,以宽容心对人,一方面修身养性,一方面乐于助人,这才是当下的我们最该学习的处世之道。

内容推荐

《不生气的处世之道:长乐先生冯道的人生智慧》由蓝知客编著。

《不生气的处世之道:长乐先生冯道的人生智慧》讲述了:

五代十国,军阀混战,人们朝不保夕。当此乱世,为官之难,难于上青天。然而,冯道却侍奉5朝11帝,当了20年宰相,是真正的职场不倒翁,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

究其原因,在于——不!生!气!

他忍辱负重,一言而救中原百姓,被王安石、苏轼称为“菩萨”。

他委婉进谏,不轻舍有用之躯,在乱世中尽力保一方百姓之平安。

他编修史籍,在乱世中保持文化之传承,成为官方编书的开创者。

他被毁谤、被中伤、被误解,但是,他不贪腐、不好色、不擅权、不争名夺利,乱世中独善其身,以“不生气的处世之道”,内修其身,外则为民为国尽一份力。

冯道,虽饱受争议,但是,仍不失为一个智者,其处世之道,尤为值得人们反思和学习。

目录

第一章 世事纷繁,淡入淡出

 未出茅庐,先“养”其思

 得意莫张狂,凡事都要适度

 钱财身外物,要看淡才好

 不抢镜,该出手时才出手

第二章 生旦净末丑,要各安其角

 人非圣贤,要给别人机会改过

 要演好自己的角色,也要顺天、应时、因人

 急流勇退,高情商,名角不败

 人生不是游戏,需要认真面对

第三章 机遇可遇不可求

 放下执念,不苛求

 人生不会总有好运气,小心驶得万年船

 量大福大,这是真理

 人生各有各的乐趣

第四章 心在身外,身在事外

 勿做怒目金刚

 物极必反,别玩儿得太狠

 把握火候,当退则退

 生气不如微笑

第五章 宠辱不惊,烦而不恼

 既来之,则安之

 如果没人生气,那么你赢了

 看淡悲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不逞口舌之能,不逞匹夫之勇

 听人劝,吃饱饭

第六章 就算身不由己,也要对得起良心

 心存善念,泰然自若

 不忘忠义

 安守本分,老实做人

第七章 眼光要放长远

 要看见将得到的,也要看到将付出的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自家的桃园要爱护

第八章 得意莫张狂,失意莫悲凉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多个朋友多条路

 远离争端,难得糊涂

 自知才能知人,自知才能知世

 不贪功名,安守本分

第九章 世间再无长乐老

 不争名利,烦恼全消

 心宽气顺,自然长乐

 气大伤身,世事沧桑要淡定

 屈身安人,佛位中人

 有勇还要有谋

 钱财都是身外物,死去谁能带几文

 人贵有自知之明

试读章节

人生不会总有好运气,小心驶得万年船

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的事,想当年,商鞅为了树立威信,在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宣布谁要是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就赏十金。老百姓看着觉得很新奇,十金可真不是小数,但却没人当真。哪有扛一趟木头就得十金的道理?因此大家只是围观看热闹,却没人动手。到了中午,赏金又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个小伙子站出来说,“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咱就扛一趟看看到底有啥猫腻!有些群众也跟在他身后,想看个究竟。谁知小伙子把木头扛到北门,真的就领到了五十金。这下大家都后悔啦,早知道人家说话这么讲信用,咱们也去扛呀!商鞅立即宣布说:“新法马上开始施行,遵纪守法的人,都论功行赏;违法乱纪的,也按律惩处,决不姑息!”就这样,商鞅推行新法,帮助秦孝公把秦国治理得国富民强,使各路诸侯都不敢小视,他也因此得到秦孝公赏赐的商十五城,成为“商君”。商鞅变法虽然富了秦国,但是却触及到了旧势力的利益,而且由于新法中“连坐”的罪名很重,很多人遭到株连,因此痛恨商鞅的人也很多。等秦孝公一闭眼,那些旧贵族就对商鞅进行反扑,商鞅落得个身死族灭,死后又被“车裂”,实在惨不忍睹。

冯道虽然深受李嗣源器重,但处世仍然十分淡定。当时,有些人要么是利用权势来谋取私利,要么拉帮结伙搞山头,冯道却洁身自好,跟谁也不掺和。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不能长生不老,如果仗着皇帝信任自己,做些过分的事,到将来秋后算账的时候可就不好过了。

遇到灾荒年,冯道提议李嗣源减免税收。到丰收年时,李嗣源问冯道,老百姓现在是不是都过上好日子了?冯道叹着气说,常言说“谷贵饿民,谷贱伤农”,臣记得一首《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这首诗听起来虽不悦耳,但却说尽了农家的辛酸,希望君王能放在心上啊!李嗣源听了大为感动,他让人把这首诗写下来,贴在自己的桌上,常常背诵。

冯道怕李嗣源在安逸中放松对国家的治理,就说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有一次他骑马路过一处陡峭的山崖,心里十分害怕,就小心翼翼地走,一路平安无事,可是到了平坦的路面,就放松了警惕,缰绳也抓不紧了,大胆地跑起来,结果从马上掉下来,差点摔死。冯道说:“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也可以比喻大事。陛下用高尚的德行治理天下,上天就用丰收的年景指示吉祥,不过还需要长期的坚持。人在危险的境地都知道小心谨慎,反而是安逸时疏忽大意容易发生事故。现在天下太平了,也希望陛下不要安于享乐,疏于治国,应该像从前一样兢兢业业才可长治久安。”

在冯道的不断提醒下,李嗣源一直保持着比较清醒的头脑,能够“近贤臣而远小人”,对于清廉的官员给予表彰,评标兵树典型,使官场的风气大有改观。有一次,一名地方官谎报有人聚众闹事,李嗣源就派女婿石敬瑭去处理,石敬瑭过去就杀了那两名少年。但是后来查明,那两名少年只是用竹竿当做刀枪互相打斗玩耍,竟然就被冤杀了。李嗣源对此万分愧疚,他很后悔自己的武断,也怨石敬瑭没有仔细调查一下,于是他自罚十天只吃最简单的饭菜,罚石敬瑭一个月的俸禄,将那个谎报的官员打了二十大板后撤职,并将其发配到边关劳动改造,同时给两名少年的家属赔偿。李嗣源告诉官员们要以此为戒,往后一定要慎重裁定死刑,不要再草菅人命。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能够主动承认错误,而不是想尽办法掩盖罪责,用卑劣的手段堵老百姓的嘴,这实在是极其难得。

有一次,清理河道的民工打捞出一只玉杯,上面写着“传国宝万岁杯”,就献给了李嗣源。李嗣源非常喜欢,经常拿在手上,时不时还让大臣们品鉴品鉴。冯道担心皇帝沾染上玩物丧志的坏毛病,就适时对李嗣源说:“这不过是前世的有形之宝,不足为奇;圣上拥有无形之宝,这才是旷世罕见呢。”  李嗣源没明白,就问:“我有什么无形之宝?”冯道赶紧郑重其事地说:“仁义,即是帝王之宝。古人说‘皇帝的宝座叫位,只有仁才能守住位’。”李嗣源听着冯道说得不错,但以他的文化水平理解不了,等冯道走了,他把身边的侍臣叫过来问,侍臣仔细地讲解了一番,李嗣源才明白冯道的良苦用心,就把玉杯交给旁人保管,此后对冯道更加器重了。

如果没有遇到李嗣源,冯道的一生将失去很多光彩,不过冯道并不打算借此机会继续攀升,他知道官运可遇不可求,之所以那么多皇帝都重用他,是因为他的学识和品行出众,但如果没人重用,他也绝不会为此失落。冯道在《仕赢学》里边说过,做忠臣容易,做贤臣却难。忠臣嘛,只要拼命进谏,被主子杀掉就得到名声了;而贤臣,则既要有所作为,又要全身而退。自己的死活倒不重要,可是若一死了之,社稷黎民又有谁来拯救呢?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能够勉强纳谏的主子可不多,恰巧被魏征碰上了,于是成就了魏征的美名,换一个主子就不会有魏征的活路了。

魏征这个人骨头有点硬,他喜欢逆水行舟,就像冯道说的,他恰好遇上唐太宗这个明君了,所以才没有翻船。魏征向来以“强谏”而闻名,如果他觉得唐太宗哪句话说得不对,当时就会指出来,不管旁边有没有人。有一次唐太宗对魏征说:“就算我做得不对,你能不能等没人的时候再跟我说呢?好歹我也是你的老大,给咱留点面子就不行吗?”魏征却说:“上古的明君舜帝曾经告诫群臣,不要当面一套,背后又一套,那不是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皇上的看法,请恕微臣不敢苟同。”唐太宗一听,咱要不学明君舜帝,可就成了昏君,只好偃旗息鼓。唐太宗喜欢玩鹞鹰,一天,他把鹞鹰放在肩膀上,正玩得高兴,远远看到魏征来了,怕魏征批评他,就赶紧把鹞鹰藏在怀里,紧紧捂着。魏征早就看到他搞的猫腻,但假装不知道,他故意跟唐太宗说了一大堆话,唐太宗听得直着急。等魏征走了,唐太宗赶紧把鹞鹰掏出来,一看,断气了!这个事儿让唐太宗越想越憋屈,他终于忍不住了,回到宫里头大声嚷道:“早晚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好在长孙皇后非常贤德,她听了这个话,赶紧正正衣冠向唐太宗施礼说:“臣妾恭喜皇上!能有如此忠直的大臣,说明圣上是一位难得的明君啊!”长孙皇后表面上夸他是明君,其实是在讲魏征是个忠臣,唐太宗听了不禁对自己的皇后肃然起敬,一个妇道人家都有如此的见识,自己还有什么想不开呢?

像唐太宗这样的,在皇帝堆儿里也算国宝级的了,历史上能有几个唐太宗宁可捂死自己心爱的宠物也不与大臣翻脸?又有几个长孙皇后能够心系江山社稷,而不是一心取宠营私?天底下最绝配的老板和老板娘都叫魏征碰上了,这等好命放在今天一定能中上头等彩票,用句时髦的话说就是,魏征的成功难以复制。

那极少数能与魏征PK比命的,要算青天大老爷包拯了,因为他也遇到一个好脾气的皇帝——宋仁宗。有一次,宗仁宗打算给小老婆的叔叔安排个好工作,就给了他个财政部长当。结果,包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说,那个叔叔平庸无能,纯属草包一个,让他管财政,还不得把国库管得一塌糊涂!但草包也是绣着金边的草包,别人巴结还来不及,可包拯硬是要让宋仁宗给换个官职。宋仁宗也玩了个小把戏,把那叔叔从财政部长上撤下来,又给封了四个大大小小的官衔,愣是让他跟宰相平齐了。包拯也较上劲了,每天缠着皇帝说这件事,有一次下了早朝,宋仁宗打算赶紧溜回后宫,可是包拯却拉上一伙大臣,围住宋仁宗理论,由于太过激动,竟然喷了皇帝一脸的唾沫星子!宋仁宗只好拿自己的龙袍袖子擦了又擦,狼狈地逃回后宫。在此不得不表扬一下宋仁宗的宽容大量,皇帝的脸,那是随便乱喷的吗?治你个欺君之罪不也冠冕堂皇?但宋仁宗没那么做,后来到底把那个叔叔从重要职位上撤下来,包拯才算罢休。

机遇的事,不可强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一点冯道想得通。甭指望你的主子有理智,一切还是小心为上,性命攸关,切不可疏忽大意。

P64-68

序言

在险恶局面中进退裕如的冯道

先从一个小故事开始。

北宋徽宗时,宰相蔡京到苏州出差,苏州市长吴伯举的热情招待,给蔡京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蔡京回中央后,就推荐吴伯举入京任职,又一连三次提拔,让他当上了相当于中央政府副秘书长的高官。不过,吴伯举和蔡京的人生观判若天渊。蔡京唯利是图,而吴伯举则清正廉明,尤其不肯与蔡京同流合污。因此,蔡京就找了个借口把吴伯举贬到扬州去了。后来,蔡京的亲信到扬州,吴伯举希望能再回中央任职,蔡京听后说道:“这小子既想做大官,又想做好人。他怎么不想想,这两件事是兼顾得来的吗?”蔡京的意思是说:要做大官,就别想做好人;想要做好人,就别进官场,特别是进了官场还想做大官,想都别想。

蔡京作为奸臣的代表之一,做了一辈子缺德事儿,但这句话说的却还算是心直口快。中国古代官场有个潜规则,叫“逆淘汰”。凡是不肯搞阴谋诡计和不愿与贪官同流合污的好官,都会被踢出官场。即使那人凭借无懈可击的道德可以在官场立足,也办不成任何好事,因为只要你还具备“好人”的特质,你就成了异端,攻击异端是中国古代官场人物的绝活。

虽然说蔡京的这条“至理名言”,可以前指千年,后盖五百,但他的话还是太过绝对了,事实上,在蔡京尚未出世之前,就已经有人用几十年的官场经历来证明:我既能做好人,又能做大官,而且还能办成好事。

此人即本书的主人公,几乎横贯五代权力高层的冯道先生。

很少有人不知道这位以“长乐老”自称的官场不倒翁冯道。他从做官开始,被动跳槽多达五次,侍奉过的老板多达十人,每次跳槽都让他脱胎换骨,更上一层楼,甚至官居宰相。多年以后,“有奶便是娘”、“善于投机”、“无耻的道德沦丧者”这些骂名,冯道先生一个都未能幸免。但与此同时,冯道在官场时又凭借手中的权力做了太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即使是许多年后臭骂兼诅咒他的知识分子欧阳修也不得不承认,冯道为官时的许多政治举措的确深得民心,冯道的品德在当时也得到了官场同僚的一致认可。

一个好人在官场立足已是可贵,又能做多年的好(大)官实在是难能,到底什么样的官场生存智慧才能使冯道常青不老?才能使他打破官场“好人不能做好官”的潜规则?

原因恐怕只有一个:在官场长时间的打拼中,他掌握了“做官”的心灵法则,宠辱不惊,临危不乱,随心所动,万变不离心宗。用通俗话来说就是:不生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7: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