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笛福编著的《鲁滨孙漂流记》作为一部旅行与历险小说,在描写主人公鲁滨孙的种种经历的同时,也展示和剖析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歌颂了人类的智慧与勤劳美德。同时,由于鲁滨孙的形象富有与18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类似的奋斗进取与开拓征服的精神,作品亦被认作为歌颂资本主义精神以及企图使殖民主义合法化的叙事。
英国年轻的航海爱好者鲁滨逊,在一次海难中被风浪卷到一座荒岛上。虽然脱离了危险,但他孤身一人,无依无靠,为了生存,他用自己的聪慧和坚强意志,克服了种种磨难,建造了堡垒、“别墅”和船只。他又救下土人手中的俘虏,协助英国船主收复了被海盗占领的大船。最后告别了他生活了28年的荒岛,随船返回了英国。
《鲁滨孙漂流记(超值典藏)》是由丹尼尔·笛福59岁时所著的第一部小说,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鲁滨孙漂流记(超值典藏)》被认为是第一本用英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小说,享有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头衔,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航海探险小说的先驱,是一部集思想性、文学性为一体的经典名著。
主人公鲁滨孙从小就怀有航海的梦想,曾多次出海航行。在一次去往非洲的航行途中,旅客们遭遇海难,所有同伴都不幸遇难,唯有他一人奇迹般地活下来,并流落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开始了长达28年的荒岛生活。其间,他经历了无数次风暴、野兽袭击,还遭遇过野人的威胁。面对这些困难,鲁滨孙并没有向命运妥协,他凭着心中信仰的力量以及自身顽强的意志,在孤岛上开拓荒地,圈养山羊,种植水稻和小麦,并与野兽和野蛮人斗智斗勇,最终得以脱险,乘一艘英国船重返故乡。在重返文明社会后,鲁滨孙依靠巴西种植园的收入成为富翁,并娶妻生子,过起安定的生活。
这个故事,塑造了一个从文明社会一下子跌入荒蛮之地的孤独却极度坚强的不断创造生活的强者形象——鲁滨孙,不管是在世界文学史上,还是在人类文明史上,鲁滨孙注定是一个永远的符号,是一个精神强者的标杆。
一六三二年,我出生在约克城的一个上流家庭。由于我的父亲是来自不来梅市的外国人,所以我们不是本地人,一开始他是住在赫尔市,后来经商发家之后就不再干这行,定居到了约克城。在那里,他娶了我母亲。母亲的家族姓鲁滨孙,算是该城的大家族了,于是我便取名鲁滨孙·克罗伊茨内。可是由于英国人一读“克罗伊茨内”这个词就变调走音,经常念成“克鲁索”,所以我们也就不再纠正,按照他们的读音这么叫和书写,我的朋友们通常也这样称呼我。
我原本有两个哥哥,一个哥哥是驻佛兰德斯的英国步兵团的中校,这个部队早先曾被著名的洛克哈特上校率领过。后来因为跟西班牙人打仗,这个哥哥在敦刻尔克附近阵亡。至于我的第二个哥哥,我至今对他的行踪下落依然一无所知,正像我的父亲和母亲后来也不知道我的下落一样。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父母也没让我学什么谋生的手艺,因此,从小我就喜欢胡思乱想,心里只想着要出洋远游。当时,我的父亲年事已高,但他还是很关心我的学习,让我一直都接受相当不错的教育。他曾经送我去寄宿制学校读书,还让我接受那些免费学校的乡村义务教育,只希望我能够好好学习法律,将来能够成为一名法官或是律师。但那个时候的我对这些东西都没有兴趣,一心只是想航海。这个强烈的想法使我态度坚决地违背父亲的意愿,甚至开始抵抗父亲的命令,这也让我对母亲以及一切亲友的请求和劝说左耳进右耳出。而我后来的不幸生活就是这种顽固不化、一意孤行的坏脾气造成的。
我那睿智而又严肃的父亲已经完全预料到我那不切实际的梦想将会带给我的不幸。于是,他对我进行了一番严肃认真、苦口婆心的劝告。一天早晨,父亲让我去他的房间,由于备受痛风折磨而无法出门的父亲态度和蔼地对我说,他想了解一下,除了我天性中的喜好游荡之外,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非要离开自己的家以及故乡。在家乡,我完全不用担心没人引荐这个问题,只要靠着实干和勤奋,就一定能得到一个似锦的前程,从此过上舒适而快乐的日子。父亲告诉我,那些离开家乡到海外去冒险、去创业,甚至是想借此扬名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穷途末路之人,另一类则是充满野心以及拥有丰厚资产之人。这两种类型都不符合我的条件,高不成低不就。也就是说我的社会地位刚好处于两者之间,也就是所谓的中问阶层。父亲通过他长期的社会经验认定这个阶层是这个世界上最理想的,也是最能给人幸福的阶层。因为这个阶层的人不像那些体力劳动者每天都要吃苦受累,也不像那些上层的富人,整天处于一种骄奢、野心以及猜忌的环境之中并因此天天烦恼。他还告诉我,可以通过一件事情来判断这个阶层的生活是不是要比其他两个阶层的生活幸福,那就是几乎所有人都羡慕这个阶层的生活。因为就算是帝王也常常感叹由于自己的崇高地位使自己的生活并不快乐,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处于两个极端阶层的中间,能有个不贵但也不贱的出身。从古至今,许多智者也有此想法,都希望自己的出身不是太贵,但也不是太贱。这再次证明,只有处于这个阶层,才有获得真正幸福的可能性。
他说我只要时刻注意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苦恼以及不幸总是发生在上层或者是下层之中;而处于中间阶层的人们,却几乎碰不上什么灾难,也不会像处于高层或是低层的人那样,经受如此之多的冷暖变更。更进一步来说,处在中间阶层的人们,没有必要像上层人士那样,由于奢华糜烂、挥霍无度的生活而使得身心失衡,更不会像下层的庶民那样,由于终日劳累、缺吃少穿而变得愁苦不堪。父亲又继续说道,中间阶层能享受到一切的美德以及安乐,也只有中间阶层有这个福气;对于一个中产家庭来说,安定和富裕是必不可少的。他说,也只有处于中间阶层,才能中庸克己,生活过得宁静健康,同时也能愉快地交友,并且拥有舒心的消遣以及娱乐活动,这样的幸福只有中间阶层的人才有。处于这种环境下的人们,可以闲适舒服地过完这一生,不必为每日的饭食发愁,不需要辛苦做工搞得身心俱疲;更不会为各种野心以及欲望发愁,仅仅只要舒服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品尝幸福生活就行,在这个阶层待的时间越长就越能体会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接着,他用一种诚挚的态度以及充满慈爱的口气劝我不要再耍小孩子脾气,不要急着去自讨苦吃。因为,不管是从人之常情,还是从我的家庭出身来看,我都不可能会吃苦。他说,我没有必要为每日的生计去操劳,他会为我的生活做好一切安排,并尽力让我过上他前面说过的那种中间阶层的生活。如果我无法在这个世上过幸福安逸的生活,那肯定是我的命运或者是我自己的过错所导致,而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因为他早已预见到我的计划和想法会给我带来的损失以及伤害,因此他已经提前警告过我了,也算是尽到了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总结起来就是,只要我好好听话,不要再想着离开家乡,老老实实在家乡成家立业,那么,他一定会尽自己所能来帮助我;同理,如果我决定离家,他是不会给予我任何帮助和鼓励的,等到我日后倒霉的时候他就不用自责了,因为这里面没有他的份儿。最后,他叫我从当兵那个哥哥的事例中吸取教训,他说当时他也苦苦劝告了我哥哥数次,让他不要去那个低地国家打仗,结果毫无用处,我的哥哥依旧凭着年轻人一意孤行的意气投身军旅,最终在战斗中牺牲了。父亲又说,他一方面仍将继续为我祈祷,另一方面他断定如果我非要愚蠢地走这一步,上帝也不会保佑我的,当我走投无路时我有的是时间去后悔当初不听从他的劝告。
后来回想起他最后说的这段话,我觉得确实非常有预见性,尽管我确信那个时候说这句话的父亲并不知道自己的预言有多么准。后来当他谈到我那因打仗而丢掉性命的哥哥时已经泪流满面。当他说到我将来“有的是时间去后悔”、“得不到任何人的帮助”这些话语时,他已经伤感得说不出话了,他对我说,他现在心里非常难过,已经不能再跟我多说了。 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谁能不被这样的话语感动呢?于是,我决定不再整天胡思乱想、妄图去闯荡天下了,而是听从父亲的请求,留在家里。可是,唉!没过几天,我又开始忘乎所以了。总之,几个礼拜之后,为了避免父亲再来找我苦心哀求,我决定最好离他远远的。不过我并没有冲动地离家出走。有一天,我觉得母亲的心情比往日要好一些,就告诉她我已经下定决心要去看看海外的世界,除此之外我不想干任何事情,父亲最好能尊重我的想法,千万不要阻止我。我说我已经年满十八岁了,年纪不小了,无论是去当学徒或者是做律师的助理都已经太迟了。我说,我可以保证,如果让我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我绝对会在中途逃走,然后到海外去。如果母亲能够说服父亲给我一次出海的机会,等到回来之后,我就再也不会想着外面的事了,而且会以双倍的勤奋来挽回那些我损失的时间。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