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三联书店首次出版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代表作《宽容》。1998年,此书连续印刷11次,成为“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百本图书”之一。从古希腊、中世纪到启蒙运动,房龙不厌其烦,将一部欧洲“思想解放史”,刻意改写成一部宽容与专横的斗争历史:其间有种族屠杀,有十字军远征,有教会对异端的迫害,有宗教裁判所对科学家的折磨。当然,还有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本主义,启蒙运动鼓吹的思想自由。善与恶、黑暗与光明、进步与反动的不断搏杀,使理性的光芒不时透过专制的浓云密雾得以显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宽容/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985年,三联书店首次出版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代表作《宽容》。1998年,此书连续印刷11次,成为“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百本图书”之一。从古希腊、中世纪到启蒙运动,房龙不厌其烦,将一部欧洲“思想解放史”,刻意改写成一部宽容与专横的斗争历史:其间有种族屠杀,有十字军远征,有教会对异端的迫害,有宗教裁判所对科学家的折磨。当然,还有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本主义,启蒙运动鼓吹的思想自由。善与恶、黑暗与光明、进步与反动的不断搏杀,使理性的光芒不时透过专制的浓云密雾得以显现。 内容推荐 人类发展进程中,有太多的不和谐、不一致,有太多的压制、摧残,有太多的刻薄、迫害,假如人类多一点宽容,也许文明之光更灿烂。美国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的《宽容》正是表达了这种殷切愿望。《宽容》是一本通俗的史学著作,全书时间跨度很大,从古希腊到20世纪,作者几乎向我们介绍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有影响的思想家和他们的时代,形象地描绘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冲突、斗争、挫伤。 目录 序言 一、无知的暴虐 二、希腊人 三、桎梏的开端 四、上帝的晨光 五、囚禁 六、生活的纯洁 七、宗教法庭 八、求知的人 九、向书开战 十、有关普通历史书籍,特别是这本书 十一、文艺复兴 十二、基督教的改革 十三、伊拉斯谟 十四、拉伯雷 十五、旧时代的新招牌 十六、再洗礼教徒 十七、索兹尼一家 十八、蒙田 十九、阿米尼斯 二十、布鲁诺 二十一、斯宾诺莎 二十二、新的天国 二十三、太阳王 二十四、弗雷德里克大帝 二十五、伏尔泰 二十六、百科全书 二十七、革命的不宽容 二十八、莱辛 二十九、汤姆·佩恩 三十、最后一百年 后记:但是这个世界并不幸福 试读章节 这本书并非人类学手册。 这是本奉献给宽容的书。 可是宽容的命题是很大的。 偏离主题的诱惑会很大,倘若我们离开大道,只有天知道将在哪里歇脚。 既然这样,我还是用半页的篇幅,恰如其分地解释我所讲的宽容吧。 语言是人类最具欺骗性的发明之一,全部的定义都很武断。因而无名小辈的学生应该拜读一本威性已经被大多数能看懂该书的人接受了的书籍。 我所指的就是《大英百科全书》。 该书第二十六卷一。五二页这样写“宽容(来源于拉丁字tolerare):允许别人有行动与判断的自由,对有别于自己或普遍的见地要耐心公正地包容”。 可能还有别的定义,可是对于这本书的目的,我将用《大英百科全书》的话作为引线。 既然我已经多少有了某个明确的方针,我还是从野蛮人身上告诉你从已有记载的最早期社会形态中我发现的怎样的宽容。 人们一般觉得,原始社会十分简单,原始的语言仅仅是几声简单的咕噜,原始人拥有的自由是在社会变得“复杂”之后才失去的。 最近五十年,在中非、北极地区以及波里尼西亚,探险家,传教士和医生进行调查,得出了恰恰相反的结论。原始社会相当复杂,原始语言的变格和时态比俄语和阿拉伯语还要多得多,原始人不但是现实的奴隶,同样是过去和未来的奴隶;总而言之,他们是凄凉悲惨的生灵,伴随着恐惧而生,在战栗中死去。 通常人们对野蛮人的想象是一群红肤色的人悠闲地在大草原里漫步,追寻野牛及战利品,而我所叙述的却好像和这种想象相差甚远,可是这与事实更贴近。 事情为何会是另外的样子呢? 我读了很多介绍奇迹的书籍。 然而它们缺少某种奇迹:人类能够生存的奇迹。 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哺乳动物竟然防御细菌、柱牙象、冰霜和燥热的侵袭,最终主宰万物,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在这儿我就不多说了。 但是能够肯定一点,这并非一个人所能独自完成的。 那时的人为了成功,必须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复杂的部落生活中去。 至高无上的求生欲望是统治原始社会的唯一信条。 这无疑困难重重。 因而一切其他欲望都必须服从于最高要求——存活下去。 个人的利益相对于集体来说无足轻重。部落是邀游的堡垒,它自成一体,凭借群力,为自己获得利益。只有对外来一切的东西进行排斥,才能获得安全。 但是问题并非我刚才说的那么简单,对于有形的世界我的话可能很适用,可是在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有形的世界相较于无形的世界来说,简直微不足道。 要想充分理解,我们应该记往,原始人与我们大不一样。他们无法理解因果法则。 要是我坐在有毒的常青藤上,我就会指责自己的大意,让人去请医生,并叫我的孩子把那些东西赶快弄走。辨明因果的理解能力告诉我,有毒的常青藤会引发皮疹,医生会给我开止痒的药,清走毒藤能够避免痛苦的事情再次发生。P4-5 序言 在宁静无知的山谷里,人们生活得很惬意。 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 知识的小溪顺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淌过。 它起源于往日的荒山。 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 这条小溪不及江河那般波澜壮阔,可是对于需求微薄的村民而言,已经绰绰有余了。 夜幕降临了,当村民们灌满木桶,饮完牲口之后,他们便称心如意地坐了下来,享受天伦之乐。 人们把守旧的老人们搀扶出来,他们整个白天都在阴凉的角落里度过,对着一本神秘的古书苦思苦想。 他们给儿孙们叨唠着稀奇古怪的字眼,然而孩子们却更热衷于玩耍从远方捎回的漂亮小石子。 那些字句的含意时常模糊不清。 可是,它们是一个已不为人知的部族于一千年前写下的,因而神圣且不可亵渎。 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往往受到人们的尊重。 谁要是否认祖先的智慧,谁便会遭受正人君子的冷落。 因而,大家都相处得很和睦。 恐惧总是和人们如影相随。假如不能得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他们又该如何是好呢? 夜里,人们在小镇的狭窄街巷内低声述说着情节模糊的往事,讲述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 他们后来走了,从此不再回来。 还有些人曾经试图攀登遮住太阳的悬崖峭壁。 可是石崖脚下,白骨累累。 时光荏苒,年复一年。 在宁静无知的山谷里,人们生活得很惬意。 在漆黑的夜里,一个人正在爬行。 他手上的指甲已被磨破。 他的脚上裹着破布,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被浸透在那块破布上。 他摇摇晃晃地来到周边的一间草房门口,敲了敲门。 一会儿,他便昏了过去。借着颤动的烛火,他被抬至一张吊床上。 隔天早晨,全村的人都知道:“他回来了。” 街坊们站在他的身边,摇着头。他们明白,这样的结局早已注定。 对于那些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来说,等待他们的是屈服和挫败。 在村子的一个角落,老人们摇着头,低声论述着恶狠狠的言语。 他们并非天生残忍,可律法毕竟是律法。他违背了老人们的意愿,罪无可恕。 一旦他的伤治愈了,就必须接受审判。 先知老人本想宽大为怀。 他们从未忘记那个人母亲的那双奇异闪亮的双眸,也回想起三十年前他父亲在沙漠里失踪的悲剧。 可是,律法毕竟是律法,不能不遵守。 先知老人是它的执行者。 他们把漫游者抬到集市区,大家毕恭毕敬地站在周围,鸦雀无声。 由于饥渴,漫游者身体还很衰弱,老者让他坐下。 他拒绝了。 他们让他闭嘴。 可他偏要说话。 他转身背向老者,搜寻不久之前还同他志同道合的人。 “听我说,”他恳求地说道,“听我说,都高兴起来吧!我才从山的那边过来,我的脚踏上了新奇的土地,我的手感觉到了别的民族的抚摸,我的双目看到了美妙的景观。 “小的时候,我的世界仅仅是父亲的花园。 “早在创世之初,花园四面八方的疆界就定下来了。 “只要我问疆界那头的世界是怎样的,大家就不停地摇头,一片嘘声。但我非要寻根问底,所以我被他们带到这块岩石上,让我看那些竟敢蔑视上帝的人的嶙嶙白骨。 “‘谎言!上帝喜爱勇敢的人!’我大声喊道。于是,老人们走过来,对我读他们的圣书。他们认为世间万物的命运都是上帝的旨意。山谷是我们的,由我们支配,野兽与花朵,果实和鱼虾,都是我们的,依照我们的旨意办事。可山是上帝的,对山那边的事物我们应毫无知晓,直至世界末日。 “那是谎言。他们欺骗我,正如欺骗了你们一般。 “山的那边有牧场,牧草一样肥沃,男男女女有相同的血肉,城市因《夏日》油画皮耶·普维斯·德·夏凡纳(1873年) 画家以叙事的方式描绘了远古时代其乐融融的景象。歌颂了简朴的家庭生活以及原始社会的农业一千年的细心雕琢而熠熠生辉。 “我已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道路,我看到了更为幸福的生活的曙光。跟我走吧,我引领你们奔向那儿。上帝的微笑不单单在这儿,也在别的地方。” 他停了下来,人群里发出恐怖的叫声。 “亵渎,这是对上帝的亵渎。”老人们大声喊道,“给他罪行该有的惩罚吧!他已失去理智,居然嘲弄一千年前便定下来的律法。他罪该万死!” 人们举起了沉甸甸的石头。 这个漫游者被人们杀死了。 他的尸体被大家扔到山崖脚下,用来警告胆敢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 过了不多久,一场特大干旱爆发了。潺潺的知识小溪干涸了,牲畜也干渴得死掉了,庄稼也因天干而在田野里枯萎,无知山谷里饥声一片。 可是,先知老人们并未因此而灰心。他们预言,所有的一切都会转危为安的,那些圣书里最神圣的篇章是这样写的。 何况,他们已很老了,只需一点点食物就可以了。 冬天到了。 村庄里人烟稀少,显得十分空荡。 半数以上的人因为饥寒交迫已离开人世。山脉那边是活着的人唯一希望。 可是律法说,“不可以!” 必须遵守律法。 某天夜里叛乱爆发了。 绝望赋予那些因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以勇气。 先知老人们无力地抗争着。 老人们被推到一边,他们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公,咒骂孩子们的忘恩负义。然而,当最后一辆马车驶出村庄的时候,他们把车夫拦住了,强迫他带走他们。 如此,一场投靠未知世界的旅程开始了。 离那个漫游者回来的时间很多年了,因此要找到他开辟的道路不是很容易的。 数以万计的人死了,踏着他们的尸骨,人们才找到第一座用石块堆砌而成的路标。 以后,旅程中不再有那么多的磨难了。 那位细心的先驱者已经在丛林与无际的荒野乱石中标记出了一条宽阔大道。 它一步一步把大家引领到新家园的绿色牧场。 大家相对无言。 “到底他是对了,”大家说,“他是对的,先知老人错了。” “他说的是实话,守旧老人欺骗了我们…… “他的尸体仍在山崖下腐败,然而先知老人却在我们的车里坐着,哼那些老掉牙的歌曲。 “他把我们救了,我们反而杀了他。” “关于这件事我们确实很内疚,可是,倘若那个时候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随后,人们将马与牛的套具解下,赶牛羊到牧场,建起自己的家园,规划自己的土地。以后很长时间里,人们又开始生活得很幸福。 几年之后,人们建造了新的一座大厦,把它作为智慧老人的住所,并打算将勇敢先驱者的遗骸埋在那里。 一支肃静的队伍回到了现今荒废的山谷。可是,山脚下找不见他们寻找的东西,先驱者的遗骸荡然无存。 遗骸早已被饥饿的豺狗拖进了自己的洞穴。 他们将一小块石头放到先驱者足迹的尽头(现今那已经是一条广阔的大道),碑上刻有先驱者的名字,一个起初向未知世界的黑暗与恐怖作战的人的姓名,他指引大家走向新的自由。 碑上还写着,这是那些来感恩的后代所建造的。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如今,不过在以后(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 后记 出版商写信给我说:“《宽容》一书出版在一九二五年。而今已快成古典作品了,我们希望搞一个普及永久性的版本,再一次定一个‘大众的价格’。”倘若他们要对原著作必要的安排,我还想写最后一章吗?或许我能够试着力图说明,在近十年内宽容的理想为何如此惨淡地破灭,现今我们的时代为何还未超脱仇恨、凶残与偏执!这一切绝对是有原因,要是真的有,并且我也知道的话,那我能够说出来吗? 我这样回答说,剖析美丽端庄的宽容女神的尸体并非一件愉悦的事,却是必须做的,我认为我有这样的责任。 下一个问题是我该在哪一页开始写后记,同十五年之前写的这本书作告别呢? 出版商建议我将最后一章删去,原因在于结尾部分是神圣的希望与欢呼。有关这一点无疑他们是对的。确实没什么值得高兴的,把《英雄》中的葬礼进行曲作为我的结束语比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那种充满希望的大合唱更为适合。 可是细想以后,我认为这并非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我与出版商一样,对前景都非常悲观。然而这本书还要留存于世好多年,我觉得唯一公正的方法还是让我们的下一代了解,一九二五年如何激起了我们对幸福高尚前程的美好憧憬,可一九四O年又是怎样完全打破了这些光荣的梦想,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犯了怎样的错误才产生了这场可怕的灾难。 几次通信之后,我说服了出版商,让他觉得我还是通情达理的,如下就是我写给出版商的内容,当做《宽容》的最新、最后一版的补充说明。 最近七年可以说是个切切实实的“丑巫婆的大锅”,一切人类的丑陋弊端都全部汇集在其中,组成了大杂烩,它会将全部的人毒死(除非我们发明某种既快又灵的解药)。我认真研究了倒进这个令人作呕的容器中的种种成分,也对这个可恶的大杂烩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不厌其烦地观察。那个大杂烩臭气满天,正在我们整个世界上蔓延开来,我和别的住在余下的寥寥无几的民主国家中的人一样,看见下等的厨房仆从竟然受如此多人的拥戴,真是无法理解。这些下等的仆从不仅因为这让人作呕的大杂烩而欢心不已,且还用所有时间将它强行灌入对他们毫无伤害的旁观者的喉咙当中。显然这些旁观者喜欢祖传下来的善意与宽容的鲜汤,但是他们要是对大杂烩表示出开心的样子,不愿吃这一大堆倒胃的东西,就立马被杀死。我竭力弄清楚这样的事情如何会发生,用来满足我的好奇心。而今我要告诉你我用心观察的结果。 为了搞清这一问题的起因,我建议大家学习精明可亲的政治家艾尔弗雷德·E·史密斯先生,他原来住在纽约州的阿尔巴尼,目前住在帝国大厦。首先我们看看记录,看可以找到什么。 在这里我提一个问题,似乎它有点离题,不过(一会儿你便会看到)与我们要解决的难题却密切相关。你养过狗、猫或别的动物吗?你研究过对这些卑微的动物对养它的家庭与主人的花园以及后院的态度是如何的吗?你肯定注意到,出于天性、本能或是训练,或三种因素都有,这些不会说话的动物对它们自认为的“权利和特权”都荒唐地珍视。同一条警犬,它能够让自己主人的孩子牵着它的尾巴在房间里转圈圈,也能够让孩子从自己身上揪下一小撮毛,可另一个和蔼的小孩子刚踏上属于‘‘它”家的草坪的时候,它就立刻嚎叫不止。最小的德国种猎狗肯定注意到了隔壁北欧种粗毛大猎狗可以将它撕成碎片,然而只要那条猎狗胆敢跨出它认为是区分自家与邻居领地的界限一步,它就会扑向那头凶悍的大兽。就算是只懂得享受的猫,在另一只猫闯入自己的炉边的时候,也会勃然大怒。 …… 刚刚我问自己:“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在我看来,除了保持冷静的头脑和随时做好准备,无任何事情好做。说破嘴皮子产生不了什么成效。幻想自己怎样的优越,这样的思想与感情上的冲动只不过是加快了崩溃的过程。因为民主的敌人会将我们的可怜与和长时间容忍的态度误认为纯粹的软弱,所以会采取相应的行动。以后我们被关押到集中营之时,我们才会想到,欧洲中部的民主国家与我们一样,也是如此被毁灭的,他们对持绝对对立理论的人高声谈论什么宽容,就仿佛对白蚂蚁甜言蜜语地吹嘘“大家有着无法分割的权力”,然而这些白蚁却正在将我们脚下的基石摧毁。 不——对我所理解的目前形势,进行直截了当的反击已为时太晚。是我们激发了敌人进来的勇气。我们给了他们诸多安全的保护,直到他们有充足的力量反对他们的保护人,而且被迫让保护过他们的人过低下的生活——毫无自由的生活。然而在我们地球上寥寥无几的几个地方还有自由残存,那些正直与正义感很强的人有义务——急切的与绝对的责任——养精蓄锐,将自己保存下来,用以迎接开始进行重建工作的那一天的到来。 所有人都不该觉得这是失败主义者的体现,或者是不敢应战的人所提出的看法。绝对不是!事实就是事实,因为不可饶恕的大意粗心以及不具备承担责任的勇气,暂时我们失去了大量领地,所以目前我们多少应该撤离,然后为再一次发动启蒙运动打下基础。 这样一来就给了我们在宽容这个问题上锻炼自己的实际任务。我们必须结束能过就过、漠不关心的局势,首先要端正看法,不要认为这种事情不会在这里发生。它们不但可能发生,并且已经发生了,还不止发生一次。当我们勇敢无畏地接受军队式的严格纪律——这支军队接受命令进行一次决战——之时,一定要为那个愉悦的时辰打下坚实的基础,那时我们可以再次为带来最后与长期的理性而前进,让它发挥威力,给我们以自由。 朋友们,这里有一项留给几位坚定自愿者的任务。我不否认这将会是我们接受到的最艰苦的一场搏斗,可是担任它的人会流芳百世。这场光荣斗争幸存下来的人将作为人类真真正正的慈善者受到人们的热情高呼——他们让人类脱离了好多代以来的偏执与自认为正确的优越感的约束,一旦这样的偏执与优越感加上怀疑与恐惧,会让最谦卑温顺的人成为万物当中最十恶不赦的畜生与宽容理想的天敌。 1940年8月于康州老格林威治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