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军队/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作者 石雨祺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研究、揭示古代军队生话,是非常有意思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社会生话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而不断史迁,时代的发展又使得文化传统绵延不绝,历史巨澜的冲刷,使不同时代的军队生话方式迥然不同,常令人深感惊讶。同时,文化传统的积淀,又造成不同时代军队生话中彼此相通的内容,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这些都给后人观察历史、观察社会带来一定的启迪。这也是石雨祺编著的《中国古代军队/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的目的所在。

内容推荐

古代军队是如何构成的?如何进行训练的?他们又是如何打仗的?这些疑问,石雨祺编著的《中国古代军队/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为您一一解答。 本书从士兵入伍讲起,详尽阐述了士兵的训练、将帅的选拔、作战所用的冷热兵器、安营扎寨、粮草运输、防疫治病以及兵学理论等诸多问题。本书试图还原中国古代军队的真实面貌,揭示中国古代军队为众多读者所不知、所不熟之“秘”。

目录

第一章 军队的组织

 第一节 军队的基本组成

“队伍”的来历与三军的变迁

军队礼仪:仪仗与军礼

军队的“信号灯”:军旗

军队的权威:军法

 第二节 军队的生活

军队的经济交流

军医制度的完善

军队中的疗伤

士卒的婚姻

 第三节 军队的服饰

先秦时期的服饰

秦汉时期的服饰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

隋唐时期的服饰

两宋的服饰

明清时期的服饰

第二章 军队的士卒与赏罚

 第一节 军队的基础:士卒

士卒的来源

子弟兵

盗贼流氓与刑徒人员为兵

士卒的编伍

 第二节 军队的赏罚之道

赏罚的作用

赏罚的原则

赏罚的灵活性与教育性

第三章 军队的将帅与训练

 第一节 军队的核心:将帅

将帅的使用

将帅的职责

皇帝与将帅的冲突

 第二节 军队的训练

教戒为先

训练的内容

训练的方法

历史上的精兵

第四章 军队的行军与征战

 第一节 军队的行军

行军原则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鼓、金与行军

营寨的选择

 第二节 军队的征战

军队的出征

营寨的攻防

军队作战的阵法

对敌方粮草的破坏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军制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

先秦时期的军事典章制度

秦汉的军事制度

魏晋南北朝的军事制度

隋唐的军事制度

宋元的军事制度

明清时期中央、地方军事制度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军队制度

先秦的军队

秦汉的军队与军粮

两晋的军队构成

唐朝的主要军队

北宋的禁军

明清时期的军队训练与军法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后代帝王及官员的仪仗制度,史籍又称为卤簿。“卤”字亦作橹,又作“柚”,音义相同。卤即大盾牌,以甲为之,坚硬可御敌。是指大檐;簿,郎为著之簿籍之意。由于甲盾有先后排列之序,且有专簿籍记载,帝王外出时仪仗队须得遵循,故称之为“卤簿”。“卤簿”之名开始于秦汉。这时的仪仗较先秦更为显赫、威严。史籍记载,战国前后诸侯出行的侍从只有九乘,而秦汉时,皇帝“大驾”有公卿奉引,大仆御、大将军陪乘的侍从车队竞达八十一乘。就是“法驾”,即规格稍低的皇帝出行仪仗车队亦有三十六乘。

唐代以后帝王及官员出行的仪仗在文献中有较完善的记载。据《通典》记载有唐代皇帝大驾卤簿为:导驾者先后为唐京畿地区的地方官万年县令,京兆牧以及朝廷重臣太常卿、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书。后是“清游队”,警日泽旗二,分左右,各有二人执,二人引,二人夹。再后是金吾折冲二人,各领四十骑,戎服,分左右。再后是金吾大将军,二人,分左右……整个皇帝大驾的仪仗队伍,从朝廷重官到侍从护卫,鼓乐旗盖,车骑扇辇,清道杂役……前后排列计有120多列次。而其中较多列次都是一个庞大的方队或纵队,有12人至300人不等。如左右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都领掩后200人,各执大戟刀檐弓箭及弩,50人为一行。左右厢步甲队有48队,每队25人,共为1200人。粗略计算,皇帝大驾仪仗总人数竞达万人之余,浩浩荡荡,耀武扬威,赫赫阵势,何等壮观!

皇室一般成员和官员的仪仗其规格虽比皇帝低得多,但大官们的仪仗亦是十分堂皇。如唐宋时,一品官卤簿,除鼓吹、伞、扇、幡、盖外,戟、刀、盾、弓箭与兵仗多至三百数十人。除僚佐之外,随从、清道、车骑、驾士亦在40人以上。但明代官员仪仗似趋于简省,公10人,侯8人,伯6人,一品至三品亦6人,四品至六品4人,七品至九品2人。引道七品以上者三对,用锡槊、钢叉、藤棍;八九品只用竹篱一对引道。清代品官仪仗中等级最高的是总督仪仗,用伞、扇、旗,枪、兵拳、雁翎刀、兽剑、藤棍、钢棍、皮槊、迥避牌,肃静牌等十七对。

总之,古代仪仗制度主要起维护统治阶级尊严和权势的作用,也是古代专制社会和奴隶、封建等级制的象征。

在我国古代,“礼”字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礼,可以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即凡政教刑法,朝章国典,统称为“礼”。比如夏礼、殷礼就是指夏代和殷代的典章制度,周礼就是有关周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狭义的礼,则专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仪节,如当时各级贵族经常举行的祀享、丧葬、朝观、军旅、冠昏诸方面的典礼。

《周礼》、《仪礼》、《礼记》是我国古代三部最著名的礼典,总称为“三礼”,它是我国先秦各种礼制的总和,包含了礼的全部内涵。自古以来,各种门类的典礼,只在各级贵族之间举行,“士”以上才能参加礼乐活动。春秋以后,社会发生了变革,古代礼制渐被废弃。但礼家后来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归纳为吉、凶、宾、军、嘉五类,总称“五礼”。军礼是其中的一类。据《通典》卷四十一载,“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其排列顺序是“前古以来凡执礼者必以吉、凶、军,宾、嘉为次力,后来又渐以“嘉、宾、吉、军、凶”为序。这说明,在古代社会里军礼与祭祀同样重要。诸侯有不顺服的行动,或者在执行王朝所颁制度时有僭越行为,就得用武力威慑,使之就范。

据史籍记载,我国古代军礼主要有五个项目:即大师之礼、大田之礼、大均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大师之礼是天子或诸侯在采取征伐行动时举行的典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载:“大师之礼,用众也。”师即军队,大师指王者出动军队讨伐作乱者。古代诸侯邦国相互之间常兴无义之战,王者为此出征讨伐,其出征之军队,行止动容都有礼法规定,大师之礼即为此而设。如宗庙谋议、命将出师、载(木)主远征、凯旋献俘等,史籍中每每都有此种典礼的痕迹。大田之礼是定期狩猎时举行的典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载:“大田之礼,简众也。”田为田猎,简为检阅、检查。古代天子诸侯每年都要定时出外田猎,属于礼仪活动,它既有娱乐性质,又具军事意义。

P7-8

序言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古代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广博,风格独特,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眼光。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规定,加强文化建设。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今年他去山东考察时,又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确可体会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自然要素之中,文化是协调各个要素协同发展、相关耦合的关健。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对华夏民族文化进行广阔、全面的检视。我们应该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民族在强国之路上阔步前行创设先决条件。

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更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蕴含感情。但当下也有人对具体典籍、历史事实不甚了解,比如说,中国是书法大国,谈起书法,有些人或许只知道些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等等的名字,知道《兰亭集序》是千古书法珍品,仅此而已。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是闻名于世的瓷器大国,中国的瓷器令西方人叹为观止,中国也因此而获得了“瓷器之国”(英语china的另一义即为瓷器)的美誉。然而关于瓷器的由来、形制的演变、纹饰的演化、烧制等等瓷器文化的内涵,就知之甚少了。中国还是武术大国,然而国人的武术知识,或许更多地来源于一部部精彩的武侠影视作品,对于真正的武术文化,我们也难以窥其堂奥了。我们还是崇尚玉文化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并赋予了这种冰冷的自然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例如“君子当温润如玉”、女子应“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沽”,等等。今天,熟悉这些玉文化的内涵的国人,也为数不多了。

也许正有鉴于此,有忧于此,近年来,已有不少有志之士,开始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读经热开始风靡海峡两岸,不少孩童乃至成人,开始重拾经典,在故纸旧书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发现古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电视讲坛里一波又一波对古文化的讲述,也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们,重新审视古文化的价值。现在放在读者眼前的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也是这一努力的又一体现。我们现在确应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体系庞杂,该如何下手,如何呈现?这套丛书处理得可谓系统性强,别具心思。编者分别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组织编写,例如在物质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酒具、中国古代农具、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石刻、中国古代木雕、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砖瓦、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陶器’、中国古代漆器、中国古代桥梁等等。

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篆刻、中国古代家训、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版画等等;在制度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科举、中国古代官制、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军队、中国古代法律等等。

此外,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中国各行各业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物,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启迪后人,示范来者,对此,这套丛书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名将、中国古代名相、中国古代名帝、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高僧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或许对古人的生活颇感好奇,他们的吃穿住用如何?他们如何过节?如何安排婚丧嫁娶?如何交通?孩子如何玩耍?等等。这些饶有兴趣的内容,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都有所涉猎,例如中国古代婚姻、中国古代丧葬、中国古代节日、中国古代风俗、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饮食、中国古代交通、中国古代家具、中国古代玩具、中国古代鞋帽等等,这些书籍介绍的,都是人们深感兴趣,平时却无从知晓的内容。

在经济生活的层面,这套丛书安排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贸易、中国古代水利、中国古代车马、中国古代赋税等等内容,足以勾勒出古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让今人得以窥见自己祖先曾经的经济生活情状。

在物质遗存方面,这套丛书则选择了中国古镇、中国古楼、中国古寺、中国古陵墓、中国古塔、中国古战场、中国古村落、中国古街、中国古代宫殿、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古关等内容。相信读罢这些书,喜欢中国古代物质遗存的读者,已经能大致掌握这一领域的大多数知识了。

除了上述内容外,其实还有很多难以归类却饶有兴趣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的乞丐这样的社会史内容,也许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古代社会底层一民众的真实生活情状,走出武侠小说家们加诸他们身上的虚幻不实的丐帮色彩,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加深我们对历史真实的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不难看出,单就内容所涵盖的范围广度来说,有物质遗产,有非物质遗产,还有国粹。这套丛书无疑当得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了。这套书还邀约了大批相关的专家、教授参与并指导了稿件的编写工作。应当指出的是,这套书在写作中,既钩稽、爬梳大量古代文化文献典籍,又参照近人与今人的研究成果,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在论述、阐释中,既注意重点突出,又着重于论证层次清晰,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文化现象与发展加以考察。这套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走进古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美好生活,去回望我们来时的路。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回眸,有助于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借历史的明灯,照亮未来的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添砖加瓦。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6: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