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尔维娅·恩勒特编著、克里斯蒂安娜·汉森绘画的这本《马戏小子》是儿童小说,讲述了两个男孩和一只狮子梦幻般的友谊,他们一起冒险,拥有非凡的勇气和自信,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勇敢的小男孩托米是狮子的朋友,也是Ferinelli马戏团的明星。他可以表演无数的马戏节目,有许多奇特的想法,动作敏捷,擅长攀爬,大胆自信。他最好的朋友是一只叫雄鬃的、强悍的狮子和喜欢踢足球的小男孩阿历克斯。他们一起炮制了种种恶作剧,开始了很多充满乐趣和刺激的冒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马戏小子/欧美当代经典文库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德)西尔维娅·恩勒特 |
出版社 |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西尔维娅·恩勒特编著、克里斯蒂安娜·汉森绘画的这本《马戏小子》是儿童小说,讲述了两个男孩和一只狮子梦幻般的友谊,他们一起冒险,拥有非凡的勇气和自信,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勇敢的小男孩托米是狮子的朋友,也是Ferinelli马戏团的明星。他可以表演无数的马戏节目,有许多奇特的想法,动作敏捷,擅长攀爬,大胆自信。他最好的朋友是一只叫雄鬃的、强悍的狮子和喜欢踢足球的小男孩阿历克斯。他们一起炮制了种种恶作剧,开始了很多充满乐趣和刺激的冒险! 内容推荐 在放学路上,阿历克斯遭到几个坏小子欺负,一名带着一头狮子的金发少年帮助了他,用狮子把那几个坏小子吓得连连道歉。原来,这金发少年和狮子都是马戏团的演员,马戏团来到了阿历克斯住的城市。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阿历克斯、金发少年和狮子会有什么奇遇? 欲知后事,请看由西尔维娅·恩勒特编著、克里斯蒂安娜·汉森绘画的这本《马戏小子》。 目录 故事1:托米和狮子雄鬃为困境中的阿历克斯解围 故事2:托米给狮子拔牙,用棉花糖平息了大象的怒气 故事3:阿历克斯和家人得到了一个绝妙的机会 故事4:托米上学了,并赌赢了一箱巧克力 故事5:托米救了有名的杂技演员,并证明了大象粪便的妙用 故事6:狮子雄鬃想家了,托米让它振作起来 故事7:托米滚动“水球炸弹”,并明白了足球赛的规则 故事8:托米和阿历克斯的寻宝探险 故事9:托米参加了魔术表演 故事10:托米用羊驼口水和狮子尿配出一剂良药 故事11:阿历克斯救了托米,托米送给他一块钻石 故事12:托米生日那天,阿历克斯第一次登台演出 试读章节 演出结束后,阿历克斯把爸爸妈妈生拉硬拽到托米的房车旁,想把托米介绍给他们认识。但托米并没有在他的车里,最后他们在马戏团的帐篷后面找到了他。当时他正忙着组装一个被踩坏的木头椅子,这个椅子被米米踩成了七块。但要修好它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望着七零八落的残骸,马戏团团长和大伙儿的脸上都写满了忧愁。“唉,真是伤脑筋!”团长不住地叹气,“谁能帮我们修修就好了。” 阿历克斯的爸爸清了清嗓子:“那么,让我来试试吧。” 大家一脸错愕地看着他——阿历克斯、阿历克斯的妈妈、托米,当然还有整个马戏团的人。 “是呀,”阿历克斯骄傲地说道,“我爸爸很擅长修理东西!” 听到这话,团长的脸上马上露出了笑容。她向阿历克斯的爸爸进行了自我介绍,并友好地和他握了手,说:“能得到您的帮助真是太好了。”阿历克斯的爸爸脱下外套,马上动手修起来。他把椅子的几个部分用胶粘好,这样过一个晚上它就干透了。妈妈也过来搭手帮忙。 就在阿历克斯考虑自己要不要去帮忙的时候,托米朝他喊道:“快来,我带你参观我的房车!”于是阿历克斯就跟着托米一起跑开了。狮子紧跟在他们后面,灵活地一弓身子也进到了车里。 房车的里面可比外面花哨多了,到处都有狮子形状的小印章留下的痕迹——桌子上、墙上,处处可见,甚至连窗户上也有。“演出一次就印上一个。”托米边说边把印章在印盒里蘸了蘸,然后准确地把它印在沙发上面的墙上。“我真不知道墙上都印满了之后该怎么办呢,说不定我会直接印在天花板上。”托米说。 阿历克斯好奇地东张西望。这房车布置得可真舒适啊,车里有一张木雕床,一张皱巴巴的大沙发,一个小小的厨房,一个比厨房还小的浴室,还有一个游戏角,放有靠垫和一个摆满杂物的架子。这个小空间有一股油煎香肠的味道,还混杂着一点点狮子的气息。 把室内布置成这个样子,当然是考虑到车里还要住个大家伙。狮子现在已找了个舒服的姿势躺在沙发上,但它实在是太大了,沙发也不能完全容纳它,所以它把尾巴和前爪垂在了沙发外面。阿历克斯鼓足勇气,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雄鬃。它的皮毛是多么柔软啊!它的鬃毛怎么那么浓密啊!雄鬃看着阿历克斯,金棕色的眼睛里充满友善。 “你觉得它喜欢我吗?”阿历克斯有些不好意思地问道。 “是啊!它说你闻起来味道还不错,如果你能帮它挠挠左耳后面就更好了,那里偶尔会发痒。”托米回答。 阿历克斯在雄鬃毛茸茸的大耳朵后面轻轻挠着,说:“你到底是怎么跟它说话的呢?” 托米皱了皱眉头,摸着鼻子说:“这个我也说不明白。我们还在非洲的时候,它就总是来我们的大帐篷。反正我只要看到它,就跟它说‘你好’,它也会马上回应一句‘你好’。就是这么简单。” “那雄鬃现在说什么?”阿历克斯很想知道。 “它说它想看电视了。”托米说完便打开了沙发前面那个小小的电视机。电视上的节目是关于斑马的,雄鬃兴致勃勃地用爪子撑着脑袋,看得津津有味。 阿历克斯好奇地四处张望,开口问道:“你的爸爸妈妈在什么地方呢?” “他们还在非洲呢,”托米说,“他们正在找举世闻名的蓝宝石。你知道的,爸爸妈妈总是这样,要是他们脑子里有了一个想法,就别的什么事情都顾不上了。他们跟我说:‘小托米,带着你的狮子乘船去德国找你的尤妮拉婶婶吧。只要有可能,我们就马上过去!’” 托米取出一个雕花小木盒子,阿历克斯激动地探过身子,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托米严肃地打开盒盖。“可是……这里面是空的啊!”阿历克斯说。 “不是的!”托米反驳道,“你再仔细看看!里面有好多好多爸爸妈妈给我的吻。我每天至少会取出一个,有时候甚至是两个、三个,但现在里面还剩下很多很多。” P18-21 序言 这套“欧美当代经典文库”规模相当大,共有五十来种。时间跨度也不小,几位十九世纪末出生的作者也被收入囊中——可见这里的“当代”是用以区别于“古代”的概念,它包含了通常意义上的“近代”或“现代”。这样一套书的启动与陆续出版,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将近二十年前,在我的理论书稿《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付印出版的时候,就曾暗想,如果有一套内容丰富多彩的世界儿童文学的翻译作品集能同时问世,如果读者在读这本理论书时,可以不断从译作中找到相关的作品及体验,那该有多好!当时这话是不敢和人说的,因为拙著还没受到读者和时间的检验,是否站得住脚,实在毫无把握。现在,虽然书已印了三版,但仍须接受读者和时间的检验,仍不敢肯定它是否站得住,而我还是渴望有一套大型翻译作品集可与之对读。不是说要用作品来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而是可以通过这样的书引发更多读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共同思考。这样思考的结果,可能恰恰证明了拙著的不正确或不严密,而这更为喜人——这不就使理论得到突破,使认识得到了推进吗?中国从来就有“左图右史”之说,这可指图与史的对读,也可引申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阅读作品与理论思考的互参。所以,借此重提我的一些粗浅的思考,无非就是抛砖引玉的意思。 在《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我把儿童文学大致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与“自然的母题”,这样就可发现,各个种类的、差异极大的儿童文学作品,其实是同样合乎法则的,它们会从不同角度帮助不同年龄的儿童获取审美感受,体验世界和人生,并得到文学的乐趣。而此前,我们的眼光是非常局限的,不习惯于将各类作品尽收眼底,因而常有人理直气壮地排斥一些自己所不熟悉的创作。这里,“爱的母题”体现了成人对儿童的视角,“顽童的母题”体现了儿童对成人的视角,“自然的母题”则是儿童与成人共同的面向无限广阔的大自然的视角。在“爱的母题”中又分出“母爱型”与“父爱型”两类,前者是指那些对于幼儿的温馨朦胧的爱的传递,如《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等早期童话都属此类,从这里找不到多少教育性,甚至故事编得也不严密,但世代流传,广受欢迎,各国的母亲和儿童都喜欢;后者则是指那些相对较为严肃的儿童文学,它们要帮助孩子逐步认识体验真实的世界和严峻的人生,所谓“教育性”更多地体现在这类作品中。但真正好的“父爱型”作品也必须是审美的,它们让儿童在审美中自然地引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而不应有说教的成分——它们仍应像上好的水果,而不应像治病的药。 我欣喜地看到,在这套大书中,“三大母题”都有丰满的体现。一眼望去,满目灿烂,应接不暇。这里既有《小熊温尼·菩》《哎呀疼医生》《风先生和雨太太》《蜜蜂玛雅历险记》《小袋鼠和他的朋友们》等“母爱型”作品,也有《表》《野、r头凯蒂》《疯狂麦基》《老人与海》等“父爱型”作品,更有《爱丽丝梦游奇境记》《小飞侠》《马戏小子》《傻瓜城》《列那狐》等“顽童型”作品,还有《黎达动物故事》《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狗狗日记》等合乎“自然母题”的佳作。有些作品可以说是不同母题的结合。如翻译家李士勋先生新译的《魑蝠小子》四部曲,细致生动地刻画了吸血蝙蝠的特性,却又加入了合理地改造这种动物的构思和设想,这就在“自然的母题”基础上添入了“母爱型”的内容,使其具有了一点儿近乎“科幻”的成分,这是很有趣的文学现象。细读这套书中的各类作品,一定会有更多更新鲜的发现。这是很令人期待的。 这套书中有很多是旧译新版,如鲁迅先生的《表》,赵元任先生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郑振铎先生的《列那狐》,顾均正先生的《风先生和雨太太》等,有的问世已整整九十年。许多译本我小时候看过,现在重看,仍觉魅力无边。一个译本能有这么大的生命力,堪称奇迹,这也许只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才会出现。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古今中外的童心,是无远弗届,处处相通的。这套大书中收入的大量精彩新译也让人百读不厌,它们既吸引尚不识字的幼童,也会使八十岁的老人为之着迷。刚刚译毕的德国作家邦瑟尔斯的《蜜蜂玛雅历险记》,初版于1912年,距今已一百多年了;在德国和世界各地,三岁的孩子入睡前常会要父母给他们念一段这个小蜜蜂的故事,可是据熟悉此书的朋友介绍,爱读这本童话的成年人,一点儿不比儿童少。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本来不是给孩子写的,现在奉献给少年读者,同样非常合适。肖毛先生重译的西顿的动物小说合集《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一直被当作儿童文学精品印行,但它其实也是写给成人看的。这说明了什么?我以为,这恰好证明了一点:真正第一流的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喜欢,成人也喜欢的;它们在儿童文学里是一流精品,拿到成人文学里去比一下,毫无疑问,应该还是一流!如果一部作品孩子看着喜欢,成人一看就觉得虚假造作粗劣无趣,它的价值就十分可疑。同样,一部作品在儿童文学领域听到了一点儿好话,拿到成人文学中去一比就显得水平低下,如还要说这是精品,就很难服人。当然这里要排除成人的一些偏见,比如儿童书一定要“有用”,要能马上帮助孩子改正缺点,等等,就都属于不合理的要求。排除了这些久已有之的偏见,成人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辨别能力等,肯定都在孩子之上。所以请成人在替孩子买书时自己也读一读,这是有道理的,也有益于成人和孩子间的交流。本丛书中的大部分作品,正是那种孩子喜欢、成人也喜欢的精品。 还有一点需要补说的,是为什么在完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时,我想到的可与之对读的是一套优秀翻译作品集,而不是一套中国原创作品集。那是因为,当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还不足以证明儿童文学的确存在这样三大母题,它们应具有同样的合法性。如前所说,那时强调更多的恰恰还是“有用”,即有“教育意义”——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或可归入“父爱型”的母题中去,但儿童文学怎能只有这半个母题?这不太单调了吗?所以我才会投入这样的研究。我研究中所参照的,正是全世界的我所能看到的最好的儿童文学。现在,中国儿童文学已有长足的发展,但阅读和参照最优秀的世界儿童文学精品,仍是我们的必修课,并且是终身必修的美好课程。对于儿童读者来说,大量的优秀译作更是他们所渴望和急需的。现在评论界和出版界似有一种倾向,即为保护和推动国内作家的创作,总想能限制一下对外国作品的引进,以便将地盘留给本土作品。我以为这是很没志气的想法。当年鲁迅先生极端重视翻译,他甚至认为翻译比创作还重要,他把好的译者比作古希腊神话中为人类“窃火”的普罗米修斯,有了火种,人类才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比喻在儿童文学界也同样适用。举例而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如没有任溶溶先生一气译出八种林格伦的“顽童型”作品(包括《长袜子皮皮》《小飞人》等),中国儿童文学会那么快地发展到今天吗?所以,到了今天,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仍需向世界一流作品看齐,我们的佳作还不够多,问题仍然不少,因此,鲁迅的比喻仍没过时。现在我们常说的“三个代表”中,有一个代表指的是“代表先进文化”,世界最优秀的儿童文学就是先进文化,只有在这样的文化充分引进之后,本土文化与这样的文化有了充分的交融和碰撞,本土文化才会得以提升并具有同样的先进性。如把先进文化关在门外,以此保护本土文化,那本土文化就不可能发展。所以,为了中国一代一代的孩子,也为了中国儿童文学的今天和明天,必须有更多的翻译家和出版家,把眼光投向最好的儿童文学,不管它们出自哪个国度,我们都应尽快地“拿来”。我愿把最美的花朵献给这样的翻译家和出版家们! 2013年4月28日写于北京远望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