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经济学爱上狐狸(让经济学温暖生活)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何懿文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不让我们后悔的决策方法

对于自利的我们来说,生活的苦痛,常常来自我们永远不得满足的欲望。今年我有幸买了一套房,高兴之余,又想着买一辆奥迪,买了一辆奥迪,又想着应该有一座别墅,有了一座别墅,又想着什么时候能像美国商人丹尼斯·蒂托一样,花上几千万美元,到国际空间站旅行……当我们眼前的收益远远追不上自己的欲望时,我们便常愁眉苦脸,却不会想着我们获得的收益并非越多越好,因为收益的增加常常伴随着成本的增加,如果成本的增加大于收益的增加,那再贪图某项资源就得不偿失。

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世俗的“正常人”来说,自然是希望自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是,任何一个人所能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付出成本,即使你有大把的钱,每天可以到北京的后海去玩乐,你实际上也得考虑是用傍晚的时光去喝咖啡呢,还是去听一场无聊的音乐表演消磨时光——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同一个时间点上,你只能选择一件给你带来最大收益的事。

当那些能到北京后海消费的富人们正为过多的选择感到为难的时候,经济学算是给他们帮了大忙(对穷人们来说,经济学虽然也很有用,但通常情况下,穷人们拥有的选择项常常少得可怜,大部分时候不得不蜗居在方寸之地看看无聊的电视而已)。经济学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就是因为它宣称能帮助我们这些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利的人做出最有可能不会后悔的决策。

例如,如果正在一家收入颇丰的企业工作的你,计划今年报考一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那么,你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呢?精明的经济学家们首先会建议你考虑自己所受的很多资源的限制:你需要考虑怎样解决读研究生的学费、你是否能有三年充裕的时间读书、你的能力是否足以保证你顺利毕业、如果单位不答应解除劳动合同为此你需要赔款又该怎么办?

但是,即使这些资源限制已经解决,你还不能立刻做出是否报考读研究生的决定,你还得算算读研究生是否合算。在经济学家们看来,读研究生的成本不仅仅是学费,还包括一去不回的时间:如果你这三年不读研究生,那么你可以赚取工作的收入,并且以你的能力,很可能在三年之后升职。读研究生的真正成本是你放弃这个选择所获得的最大收益:工资、职位升迁和你支付的学费用在别的地方能取得的最大收益,而不仅仅是你支付的、目前越来越贵的那几万块钱学费,这些你必须放弃的东西,便是经济学所说的机会成本(Opponunity Cost)。当然,如果你此时刚好谈了一个女朋友,而读研究生的话,由于两人不在一个城市,这段恋情很可能告吹,那这个机会成本还包括这段恋爱的收益。 机会成本是我们利用某项资源试图有所收益时,我们不得不放弃的、这项资源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如果你要做出一个将来不后悔的决策,你所得到的收益就应该大于自己放弃的其他收益。你选择读研究生,是因为你预期毕业之后所有工作所得会大于不读研究生继续工作所得。

即便是出于慈善心理的赠送行为,也是理性人满足自我欲望的最大化行为。例如《红楼梦》中的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凤姐送了二十两银子给刘姥姥。凤姐表面上看“失去”了二十两银子,事实上却有了无形的收益,这样做既维护了贾府的名声,又挣到了一笔人情。

本来,这二十两银子是“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凤姐的托辞),现在却给了刘姥姥,这里,凤姐做出这样的选择,从经济学的理性人角度来说,是因为送给刘姥姥比拿去做衣裳能得到更多的收益。

拿去给丫头们做衣裳只是凤姐的托辞,二十两银子,平时经常拖着丫头的月钱不发的凤姐岂能这样处理?按照乾隆年间的利息情况,每借一百两银子,每月要付八两一钱银子的利钱,那么二十两银子,如果放贷一年,仅利息就能得到十九两多,这对于拿府里的月钱放贷的凤姐来说,不会不考虑这样处理二十两银子。

不过,凤姐最终还是把这二十两给了刘姥姥,因此,凤姐此时较优的选择次序,应该是:给刘姥姥>放贷>给丫头们做衣裳。

凤姐把这二十两银子给刘姥姥的机会成本是放贷的收入(一年约十九两),而不是给丫头们做衣裳的收益,因为放贷的收益是除了给刘姥姥之外能得到的最大收益。

理性的人都会以机会成本作为决策的依据:当我们选择做公务员的时候,你要根据自身实力衡量一下如果在商海打拼是否收益更大;当我们决心把钱购买基金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衡量一下如果把资金投资在实物资产,例如房产或者文物收藏方面是否有更大的收益;甚至,当我们决定和自己喜欢的人组成家庭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考虑一下对方是否是自己最佳的选择。如果不比较相互之间的收益,很可能我们的选择就不是正确的。一项具有激励机制的制度,就应该给人们更多的选择的机会。随着选择机会的增加,人们可供比较的选项增多,就不会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不把农民限制在一亩三分地上,而是为农民们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释放了劳动力资源的巨大力量,让百姓们爆发出自身最大的能量,从而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很多人崇拜沃伦·巴菲特,如果你想成为巴菲特那样的富豪,就不妨听听巴菲特是怎样思考投资的机会成本的。P10-12

书评(媒体评论)

《经济学爱上狐狸》既有经济丛林的洋洋大观,也有现实与理想的激烈冲撞,充满智慧和观察的乐趣。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 秦朔

难道经济学是只狡猾、自满、只顾自己利益的狐狸?如果不想自己被狐狸欺骗或者误解狐狸的一番好意,最好的办法,就是知道狐狸是如何思考的。

《创业家》杂志社社长、总编 牛文文

经济学原该是一门教人如何生活得更幸福的学问。在这个金钱为先的年代,人们都试图用它来盘剥财富,这本来就是一种误读。我很欣赏作者的观点:别让经济学节约了爱。

新锐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薛兆丰

在《经济学爱上狐狸》一书中,作者能将当前中国的现实巧妙地缝合在经济学思维的脉络之中,其间点缀着中外文化史中的精彩典故,让人感觉在品一壶清茶,淡雅却透着灵性。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作者 陆铭

在肆意批评经济学薄弱的预测能力之前,最好先学习一下经济学。经济学力图向世人提供一种简洁但具有力度的分析问题的框架,它不是一门冷冰冰的科学,在其演化过程中浸透了经济学家的人文关怀。如何充满爱意地来讲述经济学,是本文作者雄心勃勃的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 张明

后记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成就一切事,无不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最后一种境界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笔者不敢妄言自己写作本书能够达到如此境界,毕竟,写作一本经济学大众化读物算不上什么“独上高楼”,而被人们冠以“帝国”之“美誉”的经济学也以其广袤的疆土和深邃的内涵让人难以望尽其天涯路。不过,要说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为伊消得人憔悴”却也算是一句实在话——且不说为了抓紧时间写好这个稿子,周末时间几乎拒绝了和所有朋友的来往,有时中午由于正思考着一段文字不想生火做饭,常常跑到楼下的小超市买袋装方便面,因而成为小超市方便面生意的一大主顾,却也是事实。

更凑巧的是,经过写了又删,删了又重写几个不断折腾的过程,这个稿子竟然在虎年的春天完成,能够在春天完成这个稿子,我心里感觉特别高兴。无论如何,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也寄托了我的一些希望,我希望通过千百度的寻找,能够在偶然一回头中,发现那人那物正在灯火阑珊处。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我们是因为信息缺乏而寻找,我们希望通过寻找掌握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大的收益,虽然千百度的寻找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成本——更何况,我们寻觅的过程有时并不是理性的,我们常常会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一辈子都在苦苦寻觅着,我们把这叫做执著,但执著的另一面,在苛刻的经济学的眼光中却可能是得不偿失的非理性行为。

经济学看起来真有那么点“斤斤计较”。人们也常把它看成是一门让人发财致富的学问。虽然在这个时代,经济学成了一门显学,但这背后,反映的却是现代人不断膨胀的欲望:要么是对自己手中已有财富的不安全感,要么是对属于他人的巨额财富的艳羡感。那些看似掌握了数学、经济学、计算机学的现代经济学家们,也越来越不屑于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对经济现象的思考方法,他们把经济学功利性的一面越来越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的数理方法让人们对这个本来关系到百姓生活的学科望而生畏。他们口口声声反对经济领域不合理的种种垄断,但是,他们却在经济学知识上处于垄断地位——当他们贩卖自己的经济知识的时候,消费者只能从属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经济学的盛行多多少少折射出这个社会逐渐被物质主义所侵蚀的现象,托克维尔所推崇的“贵族精神”已经在股票、房产、通货这些现代流行词汇中风化得只剩下几根残骨。与我们现在很多学子都希望进入经济学院相反,在托克维尔所在的19世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都“在现实的公民中有坏的名声”,美国的经济学家佛兰西斯·沃克认为这是因为经济学的学生都自以为了解到了人类的本性,那便是自利和理性——只要是得不偿失的事情都不是理性人该做的。而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经济专业的学生也一般比其他院系的学生更为自私自利,因此才有了坏名声——但另一方面,或许也正是因为经济学触到了人类的痛处,因此才会招来那么多“怨恨”。

不过,现在的经济学经常触到的不再是人类的痛处,而是像第六章中说到的“大山老人”那样给了人们发财致富的愉快梦想。经济学原本存在的人文思想变得越来越淡薄,而很多经济学家也热切地希望把经济学说成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不是人文科学,似乎这样就能让他们说出的结论更有权威性。他们更希望经济学是一种智慧,而不是一种思想。在智慧的光芒中,他们能找到那些通往财富的最近的路,正因如此,最富盛名的女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才讥诮经济学“节约了爱”。而那些“标准”的经济学家们也认为琼·罗宾逊夫人更像是思想家而不是经济学家,虽然在经济学的经典教科书中无法抹去琼·罗宾逊夫人的名字。  这也正是笔者写这个稿子的心路历程。众里千百度的寻找,希望找到的,是经济学中的“爱”,这才是被冷落了多年、不知道被遗弃在哪个角落的“那人”。

唐代的行思禅师说到参禅的三个阶段时曾说:“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悟道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解经济学的过程也和禅悟的过程类似。初次接触经济学的时候,我们常常能和那些“标准”的经济学家产生共鸣:经济学代表的是一种智慧,虽然也不免有可爱的狡诈的行为,就像寓言故事中的狐狸一样。我们读到的经济学就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样子,能告诉我们怎样收益最大化,怎样揣摩对手的出牌方式,怎样让我们的财富成长得更快。

但当我们走上高楼,随着我们的视野看得越来越远,我们会发现经济学帝国的上空飘荡的不只是威尼斯商人衣兜里金钱撞击的当当声,更有悦耳的“风箫声动”;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像王熙凤那样的完全只顾自己私利的理性人,还有宝玉式的无处不在的人情关怀——经济学不仅仅像是一只智慧的狐狸,也像是一只颇具人情味的狐狸,他更像是罗尔德·达尔笔下的了不起的狐狸老爸,不仅拥有智慧,并且乐于帮助其他的小动物,当它找到食物的时候,会邀请其他小动物来参加晚宴。

让经济学如此充满人情味,不得不感谢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当卡尼曼这样以研究心理学起家的人,把心理学家权威期刊不屑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经济学相关期刊上时,谁都没有想到,原本孤傲的两个学科竟然会擦出爱的火花,两者的结合诞生了一门新的、更有人情味的学科——行为经济学。

当我们在经济学中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之后,我们原本“见经济学不像经济学”的迷惑阶段似乎就变得明朗清晰起来,我们开始真正的经济学之旅,我们此时看到的经济学才是真正的经济学。毕竟,人类不是精于计算的机器,而是有着各种情感,并且常常出现不理性误判的动物。只有从人类真正的本性出发,经济学才是真正的经济学。只有这样的经济学,才不会因为“斤斤计较”而遗憾地节约了爱。

目录

序 经济学像只狐狸

第一章 我们能左右自己的生活吗?

我们命中注定是自私的动物?

不让我们后悔的决策方法

计算你的幸福感(或痛苦感)

诱人的打折券

为什么选择多了反而烦恼?

我们能左右自己的生活吗?

格林斯潘的泡沫

难道我们就没有无私的基因吗?

当经济学爱上那只狐狸

第二章 谁在控制我们的需求

为什么不能多娶一个媳妇?

女巫的诡计

便宜的时候不买专挑贵的时候买

为什么音乐能影响美酒的销量?

我们要为自己的从众行为付出什么代价?

怎样给生命、自由与爱情定个好价钱

傻瓜比赛

当经济学爱上那只狐狸

第三章 社会角色

明知婚姻是围城,还往里头跑

如果没有企业、没有市场

谁是最牛的黄牛党、最黑的黑社会?

唯有变革才能生存?

为什么企鹅王国的变革会失败?

当经济学爱上那只狐狸

第四章 市场纷纭

为什么1块钱只兑换3个2毛的硬币?

为什么阿Q心里只念着吴妈?

夫妻之间是双边垄断市场

为什么他们不惜血本寻求垄断?

老板怎样拿走本应属于你的钱?

张仪怎样瓦解齐楚联盟?

如何让盟约更可信?

当经济学爱上那只狐狸

第五章 租金黑洞

为什么美国大兵还不如秦军有效率?

“租”来的龙禁尉

为什么胸部小就不能开电动车?

为什么我们常常需要别人管?

谁决定了房价?

为什么他们要囤积地产?

当经济学爱上那只狐狸

第六章 博弈的艺术

金融毒品

女人怎样嫁对一个男人?

为什么贾宝玉能做“富贵闲人”?

冲突的战略

为什么唐伯虎只点秋香?

双输的局面

为什么我们胡乱停车,绿头鸭却井然有序?

当经济学爱上那只狐狸

第七章 小心“柠檬”

差点上钩的马未都

欢迎享用意大利毒酒

“柠檬”婚姻

人才次品是怎么“炼”成的?

为什么不能轻信股票信息?

货币的猫腻

当经济学爱上那只狐狸

第八章 产权游戏

这是谁的天堂?

给意欲裸奔者赔偿

为什么秦可卿托付凤姐之事会付诸东流?

好个三姑娘的大观园改革

高速公路与货币的私有化

谁动了国有资产?

当经济学爱上那只狐狸

第九章 群体的智慧

为什么是奥巴马?

为什么贾府挑不出宝二奶奶的最佳人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原则是否更合理?

我们累了,累了,累了

为什么不大受欢迎的人能当上总统?

选票交易的确是宗好买卖

当经济学爱上那只狐狸

第十章 福利都哪去了

可怕的社会分化

几千桩好事不能抵消一件小小的罪行吗?

谁在交易中吃了亏?

无知的面纱

为什么那些人富有却不幸福?

当经济学爱上那只狐狸

后记 别让经济学节约了爱

致谢

序言

有一则寓言故事说到,一只猫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狐狸。猫心想狐狸伶俐,有经验,在世界上很有势力,于是猫向狐狸讨教度过生活难关的本领。但骄傲的狐狸却对猫不屑一顾,说道:“哦,你这可怜的摸胡子的,你这个花呆子,你这个挨饿的,赶老鼠的,你想着什么呢?你敢像我那样吗?你学了什么东西?你懂得多少本领呀?”猫谦虚地回答说:“我只有一种本领——如果狗在后面追来,我能够跳到一棵树上躲避。”狐狸说:“只有这一点本领吗?我有一百多项本领,还有一袋子计策。我可怜你,你跟我来,我要教你怎样躲避狗。”这时一个猎人带着他的猎狗过来了,猫一下子跳到树上藏了起来,猫着急地让狐狸打开装满计策的袋子,但狐狸此时早被狗咬着了。猫惋惜地说道:“唉,狐狸,你有一百项本领,结果还是失败。如果你能够像我一样爬上来,就不至于丢掉你的性命了。”

可以说,在这个经济迅猛发展的年头,经济学就像寓言中的狐狸一样骄傲无比,至少是不会有猫的谦虚。而经济学也像狐狸那样,纵有百般武艺,也难免有失手的时候。虽然如此,我们却不得不相信这样一个事实:狐狸确确实实比猫聪明,狐狸们能以自己的智慧在野外残酷的生态竞争中取胜;而猫却只能捡人类的施舍或者给人类献媚才能生存。

经济学自从哲学等社会科学中脱离出来开始,就以自己的智慧出人意料地成为后起之秀,成为一大显学。无可否认,西方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殖民政策的扩张给经济学的滋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但参天大树的长成,仅靠肥沃的土壤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靠它自身的韧性,它必然从一颗坚硬的种子成长而来,它的枝干必然选择阳光最充沛的方向生长,它的根茎必然不断寻求水分最充分的地方扩散。经济学也是如此,它之所以能爆发出如此的能量,受到人们的热捧,重要的还是它自身的魅力,那就是它的思维方式能帮助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不至于被生活中的经济假象蒙蔽了双眼。

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也是在20世纪中叶之后才有的事,特别是在贝克尔把经济学广泛应用在家庭、犯罪、婚姻、社会伦理等方面的研究之后,人们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经济学并不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学科,而是一种能在各个领域运用的思考方式。

与喜欢沉思冥想的哲学家不同,很多经济学家像狐狸先生一样更喜欢侃侃而谈,他们似乎更喜欢凑热闹,“不经意间”常爆发惊人之语,他们从社会热点事件中获取灵感,另一方面也以这种方式吸引人们的眼球。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学家的思维可堪媲美于数学家的严谨,但在他们的血管中,似乎总流着喜剧演员那样的能够随时带动人们情绪的搞笑基因。在众多的经济学名宿中,像杨小凯那样低调的经济学家少之又少,大部分都像摇滚歌星那样惹眼,虽然他们并不需要留一头披散的长发。

例如奥运会,这似乎与那些“本应”研究利润、地租、经济增长、经济制度的经济学家毫不相干。但偏偏有很多经济学家喜欢在这时大声嚷嚷,他们告诉好奇心重的人们,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模型精确预计奥运会各国的奖牌数和排名。例如,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前,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安德鲁·伯纳德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的经济学教授迈格翰·布斯根据各国国民生产总值(GNP)、人口规模、历史战绩和主场因素等,便预测美国以93枚奖牌位居榜首,俄罗斯以83枚位居第二,中国以57枚位居第三。最终结果是,美国103枚、俄罗斯92枚、中国63枚。显然,他们的预测明显出现了低估,伯纳德“狡猾”地解释说预测的偏差主要受到运动员临场发挥的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伯纳德又预测美国以105枚奖牌位居榜首,俄罗斯继续保持92枚,而中国将获得83枚奖牌温和上升。结果这一次预测的结果更差,美国获得110枚奖牌,中国100枚,而俄罗斯滑落到第三,仅获得72枚奖牌。

看来经济学家们的预测并不一定可靠,正如狐狸纵有百般智慧却难免命丧于猎狗利爪之下。有一个笑话说到,有一个人问:“经济学家干了什么?”另一人回答到:“短期看他们干了很多,长期看他们什么也没干。”好在经济学家们并不隐讳自己从事的经济研究上的这些弱点。而英国的绅士凯恩斯,这位让自由主义者讨厌、左翼政治家青睐的经济学家,则更是用一句坦率的话对这类质疑进行了反讽:“从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因此,再争论经济学家干的事是否总是有用,似乎意义不大。

事实上,每一位初次跨人经济学大门的人,都会收到类似这样的善意的忠告:经济学的很多假设都是基于理想状态,有些假设的情况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但不存在并不等于没用,恰恰相反,这是我们从简单走向复杂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我们每个人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能做出理性的判断,正如我们在本书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案例中看到的那样,但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说却是我们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经济世界中也不可能存在产品完全一样的完全竞争市场,但不了解完全竞争市场,我们就无法深入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

我们可以怀疑经济学的一些推论,因为经济学不是《哈里·波特》里面的魔法师,它无法精准地预测未来,它只能根据现有的情况推测我们种种行为的后果。“标准”的经济学理论也把我们人类的本性定义为“自私自利”,而不“信任”那些做了好事不留名的人完全利他的高贵精神——在很多人的眼里,经济学活生生就是一只狡猾的、自满的、只顾自己利益的狐狸。

但实际上,狐狸们也并不排除会有助人为乐的好精神,除了罗尔德·达尔笔下那位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战胜吝啬的农场主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之外,格林兄弟笔下一向以狡诈的形象出场的狐狸,也曾不厌其烦地帮助小王子找到金鸟、金马和金公主,最后还救了小王子一命,没有让其他无辜的人蒙受损失。狐狸的人情味是那些口蜜腹剑的人无论如何无法比拟的,文学大师蒲松龄先生对此已费了不少笔墨为狐狸们申辩。而在经济学中,建议把富人的一部分财富转移给穷人的福利经济学,便是“狐狸”其实心地善良的最好明证——只不过,在理性的“狐狸”看来,最好的制度应该建立在不信任他人都具有奉献精神的好品质上,而是防患于未然——因为好人们的善良、真诚和纯洁,常被坏人们利用。

即便经济学的出发点是认为每个人都是“斤斤计较”的自私自利的个体,我们也无法就此否认经济学为我们的社会进步、为我们的生活改善做出的重要贡献。我们不是生活在别人照顾之下的猫,我们是在残酷的生态竞争、社会竞争下生存的狐狸。狐狸的体格比不上狮子,速度比不上豹子,冷酷比不上狼群,但狐狸具有智慧,有时它们的“人情味”也来得很真诚,这是“狐狸”个体得以生存以及群体得以存续下来的重要的资本。

这是一本尝试抛开一些“猫们”对“狐狸们”的无聊讽刺,真正谦虚地学习“狐狸们”的智慧,或者从“狐狸们”由于过分相信自己的理性造成的失误中吸取教训的书籍。我们常常惊讶于经济学家们的侃侃而谈,惊讶于他们敏锐的思维,惊讶于他们与众不同的声音。事实上,我们之所以对他们心存敬畏,是因为我们总在自己的领地画地为牢,缺乏突破自己知识界限的动力,对经济学的思维知之甚少:我们知道社会需要诚实、善良、奉献的美德,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自私反而会让社会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我们知道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更文明、更合理,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制度事实上对女性(或男性)更有利;我们知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叫做“家”的地方;我们知道加入保险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保障,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有了保险之后我们却更容易犯错误。

生活中有太多的行为与我们的设想背道而驰。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生活的这个经济体系的来由,也需要知道我们自己在这个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我们要做的是一只具有野外生存能力的狐狸,而不是靠他人施舍过活的猫,因为没人能够供养你一辈子。

在猫和狐狸的故事中,虽然仅有一项本领的猫逃脱了猎狗的利爪,但别忘了,狐狸却是能够以自己的计谋从乌鸦嘴里得到一块肥肉的,虽然乌鸦还能停在树的更高处。

内容推荐

房价会不会降,股票会不会涨,身边的伴侣能否共度终身?

人们常自命不凡地认为自己很聪明,但事实上,即便是像格林斯潘这样的金融高手也难免掉进非理性选择的陷阱。我们的身上存在太多的弱点。

当我们知道了该如何根据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理性选择的时候,我们还必须考虑那些引诱我们做出不理性选择的人类身上固有的弱点。

本书在以经济学视角来揭示这个世界本来面目的同时,也试图传递一种——让我们面对人性弱点的方法。

编辑推荐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会被情感所左右?为什么我们的生命没有一致的价格?为什么我们的婚姻越苛刻越不保险?为什么我们的房产会受他人的操控?

一本让我们的生活感到温暖的情感经济学读物!

当我们遭遇一切都是力量的对比,一切都是利益的权衡,一切都是得失的计算的年代,当经济学爱上那只等爱的狐狸,不要忘记这样一个事实:别让经济学节约了我们的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