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部电影,是在凤凰卫视播出的,讲的是一个女人切除了乳房的故事。女主人公好像就是出演《新白娘子传奇》里的那个小青。她失去乳房后,一直回避着自己的男人,便是穿泳衣,下到泳池里,也一定做到把她的胸掩进水面以下,极度的忧伤,如惊弓之鸟,怕有人来,怕被人看见她的身体。想不到,电影里的情节,忽然降临到我一位朋友身上。
朋友是位男性,他的身体失去了乳房,似乎还无大碍,手术的那家医院,和他手术的那个科室,像他一样患上乳腺癌的男人,寥寥无几,我到医院去看他,发现病房里、走廊上,清一色几乎都是女性患者。
“那只乳房从我身体上失去的时候,我被吓坏了!”朋友躺在病床上,我们聊着,他没头没脑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的不是自己,是他的一个女性病友,我来医院看他时,他的那位女性病友已出院了。朋友记下了女病友的话,现在聊给我听了。他说女病友的朋友是医院的一位主刀医生,那天给女病友做过手术后,脱下白色大褂,前来女病友的病床前,安慰她的一句话,就听得她更加发傻,几乎要窒息过去。主刀医生朋友说,他一个上午的手术,从病人的身上切下来的乳房,有满满的一桶。
那是怎样一个桶呢?大还是小?大有多大?小有多小?失去乳房的朋友没说,而我也不好问,这成了我一个疑惑。疑惑就疑惑着吧,但我从医院里出来,却还一直想着那个装满乳房的桶,一位大夫一个上午,就要从病人的身上切下一桶的乳房,那么十天、二十天、三十天……一年、一辈子呢?这位大夫从他人身上切下来的乳房,会有多少桶?累积起来,又将有多么壮观?这个问题纠缠着我,让我心惊肉跳,而我还在想,那么壮观的一堆乳房,都到哪儿去了?是怎么处理的?用土埋了?用火化了?我不得而知,也不想探问,觉得所能采用的方法,无非土埋,无非火化,就像我们的肉身一样,没有了血液的滋润,就都入土为安,火化了之。
也就是说,不是腐朽成灰,就是火焚烟飞。
这太让人难受了!乳房对于一个人,女或者男,都太重要了。想想我们人,谁的嘴巴不是吊在母亲的乳房上成长起来的,乳房是我们人生生不息的营养源,我们没有不珍惜、珍爱、珍重乳房的理由,而且我们也是这么做的,自然界里仿佛乳房一样的山峰,就都特别招人敬奉,譬如贵州省贞丰县的“双乳峰”,譬如安葬着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乾陵,向阳的一边耸立着的“奶头山”,就都被人仿佛神衹一样崇拜着。这是对的,非常的对。
可是有那么多的乳房,从人的身体上被切割下来,让身体失去了乳房,这不仅是乳房的不幸,更是身体的不幸。
你们男人知道什么?怜香惜玉?护花使者?朋友叙说着女病友的情况,说她失去了乳房,像是也失去了性别,说起话来是痛惜的,也是无遮无拦的,不像此前的她,很是淑女,稍过点儿性别的笑话,她都不会说出来,别人说了,她就反对,她就脸红,失去了乳房的连累,她啥话都能说出口了。
当然,朋友在述说女病友的情况时,说她强调自己,我是把脸皮撕下来装进裤子口袋里了,我不怕大家笑话,有一些日子,我的脾气特别坏,随便一个事情,就能上火,就要与人吵上一场,特别是与自己的男人,把他吵得烦不胜烦,说我是有病了。他这一说,我和他更是一场大吵,吵过了,却回头一想,觉得自己如男人说的,可能是有病了。不承想,到医院里一检查,还真检查出了问题,乳腺癌!听到这个结论,我傻了,不愿意相信,看着给我结论的医生朋友,我满脸的泪水,尽管这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医生朋友,每天要切除一桶的乳房,而我患癌的乳房也将成为他装在桶里的一个。
朋友的女病友说了,医生朋友很耐心地安慰着她,还问了她一些问题。
医生朋友真好意思,在我将要失去乳房的时候,他问我和我男人还在一个被窝睡吗?我没有回答他,他却又问出一个问题,问我男人还抚摸我的乳房吗?这是两个让人难为情的问题呢。不过,面对医生,我能怎么样?如实回答,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我略作迟疑,就老实地给他说,早不在一个床上睡了呢,咋还能钻一个被窝,钻不进一个被窝,男人又咋能摸我的乳房。我的回答,让医生朋友料事如神地点了头,他说了,问题大概就出在了这里。
这是个什么道理呢?我茫然地看着他,眼里有股冷冷的光。
P136-P139
早知三天事,富贵一千年。
起小灌进我耳朵里的这句乡谚,时不时会像一记重锤砸在铜钟上,嗡的一声又响一遍。我思考这句乡谚,也揣摩这句乡谚,并把这句乡谚与我的生活经历相对照,使我不禁愧悔而懊恼,我愧悔我的幼稚,更懊恼我的浅薄,没能很好地认识这句乡谚的深意,而只是把她看作一句普通的俗言俚语。
我检讨我的幼稚和浅薄,那是因为我太容易轻信了,看到别人说是真理的东西,我即盲目地以为那就是真理;看到别人说天道地,我即以为那就是天就是地……跟风扬碌碡,结果受骗的是自己,受伤的也是自己。幸好有我起小听说的这句乡谚,提醒着我,使我从盲目的伤害中,有个转身的机会,可以冷静下来,对他人所谓的真理,以及无边无沿的天地,有点儿自己的分辨和认识。
我们谁都不能早知三天事,我们甚至谁都不能早知一分一秒的事。
观看世界杯足球赛,一场零比零的平局在巴西队或者法国队、德国队、意大利队之间进行着,打满了上半时四十五分钟,又打满了下半时四十五分钟,进入最后一分钟的补时阶段,无论巴西队、法国队、德国队、意大利队的哪位球员,轻轻的头顶,或是不经意的一脚,球进了球门,进球的球队赢取了比赛,赢取了荣誉。而未能进球的球队输了,输得让人垂头丧气,让人唏嘘不已,但却也一点儿办法都没有,而且,还不能说输球的一方踢得就不好。可能他们整场比赛,打得很勇敢,很有章法,完全能够进入加时赛,进入点球决战,然而一切可能都在补时的一分钟里,那一粒进球决定了胜负。
这所有的结果,一分钟前,谁又能知道呢?
没有谁能知道。而且还别说一分钟,长长的六十秒时间,我们无法知道结果,便是短短的一秒钟时间,我们也是无法知道的。
譬如美国的NBA篮球赛,到了最后那一秒时间,甚至不足一秒的时间,比赛的一方比另一方手握一分两分的优势,可以说他们是胜券在握,可是对方还有一次出手的机会,这个机会容不得他们有半点儿的迟疑,边界发球的球员,把球发给进攻的球员,进攻的球员把球就得往篮筐里扔,扔得不准就是输,扔准了就是胜利,非常刺激,非常吸引人的眼球。激情勃发的现场解说员,会为当时的结果狂呼不已,大声地呼号,称其为“绝杀”!著名的篮球运动员乔丹、麦克格雷迪、科比等,都干过“绝杀”的活儿,所以他们被热爱他们的球迷所追捧,所念念不忘。
如此,却也证明了人的有限,我们是连一秒钟的事都无法提前知道呢。
我就见识过一件事,很是蹊跷,很是无奈,甚至可说莫名其妙,我远房的一个叔叔,在他壮得如牛的时候,因为吞食一口干炒面,被炒面呛住了,仅仅是瞬间的一呛,意外地把人呛得咽了气。 类似的、相同的悲惨事情,还经常地上演着,好好的一个人,在大街上走着看风景,他看得可是开心哩!突然地被一辆飞驰而来的汽车撞倒在血泊里,连一声痛苦的呻吟都没有,就一命呜呼!
这样的事情,都发生在瞬间的那一秒钟里,我们谁又知道呢?知道了,我们就不会去吃那一口炒面,就不会那时候走在大街上看风景。
为此我要说了:“得到容易知道难!”
我们活着的人,最是念念不忘,最是纠缠不清的,往往是“得到”两个字。如果我们的欲望不是太难满足,如果我们的欲望不是太难填充,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还是比较容易得到的。譬如我们想要得到一个心爱的女人,或者是想要嫁给一个心仪的男子,我们只要有心,差不多都能很好地实现。再譬如我们想要得到一个很好的职业,我们只要用心,差不多都能最终获得……可是我们想要知道什么,特别是想要提前知道,却往往不能够。
这教人非常气短。
便是我们尊奉的圣哲老子,好像也不能知道一分钟一秒钟以后的事情。所以他在总结自己认识的时候,只能是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是的,我们如今印行的《道德经》,有可能是后人的篡改,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该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其中就很明白地写着,并非《道德经》而是《得到经》,我的书柜里,就有台湾、香港出版的《得到经》各一册。这不奇怪,老子李聃生活的那个时代,不像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今天的人们,日思夜想的都是得到,得到了再得到,那个时候,物质是贫乏的,人们日思夜想,不会超越今人,他们所思所想,应该还是得到,得到吃,得到穿,得到他们想要得到、能够得到的东西。老子总结自己,也总结那时的生活,他写出“得到”来,会更切合实际,因此也会更被人们所接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哪里有我们为“道德”定义的东西呢?我承认我的学识浅陋,读老子读得不通不透,所说亦非正宗,更非真理,但我希望我说的还有一点儿道理,甚或一点儿歪理。
我胆子小,怕的东西很多,但只要讲理,正理歪理,互相挑明了,说一说不会死人。所以我这么说了,到最后,还是想说“知道”的。
我们不能早知三天事,不能早知一分一秒的事,但我们对于经历过的事,还能说自己不知道吗?糊涂的我,正像我所问的那样,对我们经历过的事,还不能,或者是还不敢说我就知道,我就只有持续地糊涂着,甚至是明白装着糊涂的糊涂着。糊涂是福,扬州八怪的郑板桥是这么说的,他说得好,说得对,我们糊糊涂涂地幸福,糊糊涂涂地快乐,但有一些东西,却怎么都不会糊涂,他们是我们的生活,还有时间和心跳。我们的生活不会糊涂,我们的生活知道;我们的时间不会糊涂,我们的时间知道;我们的心跳不会糊涂,我们的心跳知道。
近些年,我半路出家,从新闻媒体那热闹纷繁的大山里走出来,走上人称独木桥的文学写作之路,一路走来,把精力几乎都倾注给了小说创作,但我没有忘却散文随笔的记述,有一点儿体会,就见缝插针地挤一点儿时间,写了几十篇的小文章,编辑出来,起了一个《知道》的名字,想要与我的读者,分享知道的困难,和知道后的愉快。
作者吴克敬本身是一位文化人、媒体人,在文字的运用上驾轻就熟,由于《知道(精)》中内容大多涉及家庭、亲人、朋友,所以该书稿的文字呈现一种柔软、轻松、温暖、随性的风格。心灵的重压,会因手握这样一本图书而得到释放。而书稿中或诙谐或调侃的文字,也会令读者生发出或喟叹或会心一笑的共鸣。
作者吴克敬老师曾获多个文学奖项,写作经验丰富。《知道(精)》是他的散文随笔集。作者在写作时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时代有机结合,通过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写出了独特的人生感受,反映了人性的本质和对真善美的追求。《知道》比一般散文更具故事性,可读性更强,生活的色彩和跳跃在该书文字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