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2)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美)费希尔·布莱克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静止、增长、信心、兴奋、激奋、发展过快、震荡、压力、停滞,经济总是逃不开繁荣——萧条的周期。

繁荣与危机的循环是怎样形成的?

如何在经济萧条时,获得房地产、股票、期货、黄金等高收益?

随着新发现的计量金融和风险管理的兴起,费希尔·布莱克的著作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本书详细地阐述了金融学领域最具创新人物之一费希尔·布莱克的实用性观点,分析了他关于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均衡理论。书中经济和金融市场处于持续均衡状态的理论仍在不断挑战我们的思维,尤其是在当下的经济危机中。金融动荡时期,周期究竟怎样产生和循环?经济政策能左右经济周期吗?本书的分析,必能帮你更好地理解金融动荡时期的真实情况。

内容推荐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经济无比动荡的时期,我们怎样被影响,又应该怎样应对?金融学领域最具创新的人物之一费希尔·布莱克在本书中详尽解说了他关于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均衡理论。

金融动荡时期,周期究竟怎样产生和循环?经济政策能左右经济周期吗?积极型和被动型货币政策会有怎样的影响?费希尔·布莱克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独到分析令人耳目一新。在当下的金融动荡时期,本书的观点无疑是了解金融市场和经济周期的绝佳参考,书中对政府货币政策的作用分析,也是当下政府制定政策的良好借鉴。相信这本关于经济周期的权威解读,必能帮你更好地理解金融动荡时期的真实情况。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如果没有货币,银行和利率会怎样?/1

没有货币的世界/6

支付工具的演化/12

央行调控的演化/16

垄断银行/21

总需求的误区/22

不合理的货币数量/23

流动性偏好/24

第二章 积极型和被动型货币政策/25

增长模型/30

积极型货币政策还是被动型货币政策7/32

被动型货币政策和价格水平/39

银行和内在货币/41

政策启示/43

小结/44

第三章 理性经济行为和国际收支/47

没有货币的国际一般均衡/50

贸易差额/52

有货币的一般均衡/54

浮动汇率/56

通过税收实现固定汇率/57

通过干预实现固定汇率/58

税收和干预政策/60

零储备干预/62

小结/65

第四章 理性预期货币增长模型中的价格/67

基本模型/73

适应性货币政策/75

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和货币需求/77

不确定性/80

适应性预期/81

小结/82

第五章 均衡模型中的购买力平价/85

第六章 人力资本和经济波动/91

资本和劳动力/95

不稳定的根源/96

大萧条/97

第七章 被动型货币政策可能运作的方式/99

准备金与证券的自由兑换/103

准备金的自由借入/104

合适的目标/105

间接法/106

准备金和存款的自由兑换/106

第八章 非货币主义者的思考/109

政府不能做的/112

政府能做的/112

到底是什么改变了货币存量?/115

消费增加与价格变化/116

货币陷阱117

第九章 国家货币世界中的全球货币主义/119

简单模型/122

本国与目标国/123

国际储备/126

小结/127

第十章 经济周期的基础 /129

什么是经济周期/133

什么导致了经济周期?/135

什么导致了大萧条?/139

我们能阻止经济周期吗?/140

我们能刺激增长吗?/141

我们能预测经济周期运动吗?/142

第十一章 双反馈与近零储备的金本位制/145

金本位制的作用/147

假定/148

结论/149

反馈/150

第十二章 计量经济模型的困境/153

方程式的相关关系/157

因果关系/159

供给和需求/164

预测/167

变量的错误/168

解决方案/170

计量经济学术语/171

第十三章 一般均衡与经济周期 /175

一般均衡模型/177

多部门模型/179

耐用品模型/182

失业/183

技术选择/185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186

第十四章 市场的噪音/189

噪音的含义/191

噪音的影响/193

交易噪音/198

模糊视线的噪音/202

试读章节

什么导致了经济周期?

在评判经济周期时,经济学家更像是牧师而非科学家。他们所持的理论各异,大多站在历史或偶然性的角度上来看待经济周期。由于缺少现实基础,人们很难从中得出明确的结论。我们可以将这些被普遍接受的理论分为:

·凯恩斯理论

·货币理论

·理性预期理论

这些理论存在很多共同的地方:凯恩斯理论存在货币因素;货币理论允许财政政策的存在;理性预期理论是真正出清的货币理论。尽管不考虑市场出清,但这并不能掩盖所有这些理论都是非均衡理论的事实。如果世界正如这些理论所言,那么每个人都会从这些理论中寻求到获利机会。

凯恩斯理论允许利率与低风险资本回报率之间存在差别。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人们就会利用规模效应从中获利。如果利率低于资本回报率,那么几乎所有人都希望借款买进资本。如果利率高于资本回报率,那么几乎所有持有资本的人都希望将所持资本卖出,然后贷款进行投资以获取更高收益。因此,利率与低风险资本的回’报率必须是相同的,而这一特征也使得凯恩斯理论失去了意义。

凯恩斯理论中还有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特征,那就是允许人们失业,因为工资在该降的时候没有降下来。如果一个人愿意接受一份低工资的工作,那么他就应该让雇主知道这一点,并让雇主相信自己与其他人同样优秀。而对雇主来说,他们也希望能够找到愿意接受低工资的员工或者降低现有员工的工资。由于劳资双方都愿意通过降低工资的方式来避免失业,这符合双方利益,所以我们很难说失业是由黏性工资上涨造成的。当然,工会活动、最低工资水平和失业津贴等的确会造成一些失业现象,但这些都不是凯恩斯理论中所假定黏性工资的原因。

在货币理论中,政府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具有两面性。错误的货币政策会导致经济衰退,而正确的货币政策则可用来治疗经济衰退。最后,货币主义者通常都会表示,通过货币政策治疗经济衰退很有可能导致经济周期进一步恶化,因此他们推荐可预见的货币政策,比如货币存量的持续稳定增长。

货币理论认为,政府可以在大多数时间操纵大多数人。比如,政府可以采取一项增加货币增长率的政策来应对即将到来的经济衰退。由于人们根本不了解这项政策,所以他们只会对更高的货币增长率感到惊讶。人们会增加他们的支出,而这种消费支出的增加将会使得即将到来的经济衰退趋势变得相对温和。这讲得通吗?

理性预期理论解决了这一问题。该理论认为,人们能够了解任何可以了解的政府政策,虽然人们会犯错误,但他们并不会总是犯同一个错误。但理性预期理论本身也存在问题,它认为导致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是当前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当一个人看到他的产品需求增加时,他无法确定这究竟是一种真正的需求增加,还是反映了他的产品价格没有跟上通货膨胀的步伐。为防止真正的需求增加,他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他的产量。

在理性预期理论中,货币存量的突然增加会导致价格水平的突然上升和产量的暴增。相应地,货币存量的突然减少同样会导致产量的下降。如果货币政策中随机因素的实际影响巨大,那么政府可以通过随时公布当前货币存量的方式避开经济周期。或者,政府不愿意这样做,但有人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准确地报告最新的价格水平,那么也可以避开经济周期。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报告价格水平的人可以获益,其他人也同样可以获益。

关于时下流行的理论就先讨论这些吧。所有的理论都表明世界上存在着众多获利机会。任何了解这些理论的人都会知道如何利用机会。因此,这些理论中所讲述的经济周期原因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在我的理论中,导致经济周期的原因之一是偏好和技术的变化,是需求和供给曲线的变化。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市场对制鞋工人的需求下降,而计算机从业人员的需求增加时,劳动力就会由前者向后者进行转移。有的人可以直接实现这种转移,但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些离开鞋厂和进入计算机公司的人并不是一样的。有的人会直接实现就业,有的人在两份工作之间会有一段求职期或失业期。这种转换越频繁,失业率就会越高。

如果世界是静态的,那么员工和雇主就会各司其职:员工不希望频繁地换工作,而雇主也不希望员工频繁“跳槽”。然而,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是不断变化的,而经济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能力也是不断变化的。

当所需的与可用的技能类型或物质资本完全匹配时,经济周期就会进入顶峰期;与之相应地,当所需与可用的技能类型或物质资本严重不匹配时,经济周期就会进入低谷期。经济周期的顶峰期和低谷期受随机因素的影响;新发现可能会使经济进入一个快行道,而极端天气或战争则可能使经济进入慢行道。这些随机因素的冲击有大有小,众多小的冲击综合在一起也会产生巨大影响。

当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投资未能取得预期收益,或实际需求与预期需求出现偏差时,不匹配的情况就会发生。如同决定生产一种新的玩具:如果这种玩具的需求旺盛或生产成本很低,那么对经济就会产生正面影响:如果这种玩具的需求不旺或生产成本很高,那么对经济就会产生负面影响。这些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决策汇合在一起就会形成经济周期。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经济周期是由错误造成的——对偏好的预测错误或对技术的预测错误。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错误,投资决策都是建立在决策时全部可用的信息之上的。

如果将失业视为就业者从低工资领域向高工资领域的一种转变,那么这种失业是自愿的。但如果很多转变工作的人先前并未打算进入这种高工资领域,那么这种失业就是非自愿的。不过,一旦他们有进入高工资领域的打算,他们所作的决策就是正确的。

失业并不仅仅是寻找工作,那些暂时下岗并等待重返岗位的人也归于失业之列。他们之所以处于失业状态,是因为他们的雇主认为他们当前的价值低于他们未来的价值。他们不愿意接受一个低至足以让雇主继续聘用他们的工资。

在这个理论中,通货膨胀通常并不发挥作用。各领域内正确或不正确的技能分配在任何通货膨胀率下都会发生。技术(或偏好)的进入和撤出在任何通货膨胀率下都会发生。这也有例外,那就是当。通货膨胀变为负值时——也就是出现严重通货紧缩时,例如20世纪30年代。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得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什么导致了大萧条?

依照我的理论,我们并不完全明白是什么导致了大萧条。在很大程度上,大萧条的出现是因为需求和技能出现了严重的不匹配,但由于数据有限,我们在这里很难展开分析。这真是坏事情,很多因素同时进入了错误的运动方向。

一个原因是技术的全面走低。农业生产力下降,而关税的提高又使得国际贸易形势恶化。一个原因是偏好的变化:我们可能不再满意自己所生产的全部产品,我们可能把重点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由于人们纷纷从产品需求量低的领域转向产品需求量高的领域,由于人们宁愿不工作,也不接受按照其生产力而支付的过低工资,所以失业率大幅上升。

按照这一解释,就目前情况而言,大萧条同其他任何的经济衰退并无二致,只不过形势更为恶化而已。这或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价格水平会出现下跌。一旦通货紧缩率降到一定的幅度,那么,短期国债的利率就会接近于零。这样一来,另一个因素就会随之介入,即货币陷阱。

短期国债的利率不可能低于零,如果降为负值,那么人们将会选择持有货币而非国债。如果不存在货币,那么严重的通货紧缩将会导致利率降为负值。由于货币存在,所以严重的通货紧缩导致国债的名义利率降为零,但实际利率却高得惊人。

那么,面对这种高企的实际利率,经济又将会作何调整呢?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将会导致大分裂。这样一来,货币陷阱就使得经济形势恶化成经济大萧条,而不只是一次严重的经济衰退。

我们能阻止经济周期吗?

经济周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选择问题。一个人(至少对非工会成员而言)可以通过大幅降低与其技能相匹配的工资而避免失业。他的工资虽然低,但安全性高,因为其他人会先于他被解雇。

同样,社会也可以通过降低产出,以及产出预期增长率来避免产出的大幅波动。社会可以通过提高个人变换工作的成本来降低失业率,或者通过对低工资领域进行工资补贴、对高工资领域提高课税来降低失业率。不过,这会降低产出和预期增长率。

对于典型的个人而言,他们的选择将涉及前面所提到的3个因素。他们希望:

·产出的高预期增长

·产出的小幅波动

·较低的平均失业率

由于这些目标通常是不可兼得的,因此个人必须要从中寻找一种平衡。产出波动和失业率可以大幅降低,但这要以产出的低预期增长率为代价。

同时,投资高预期增长领域和低预期增长领域会使得经济更具多元性,而相比于仅投资高预期增长领域,产出的波动要低。这也正是预期增长和波动之间会存在一种平衡关系的原因。

非关联领域的投资将会使得经济更具多元性,而相对于投资关联领域,产出的波动性要小。但关联领域会降低失业率,因为从总体而言,关联领域的工资差异相对要小。当某一领域的工资上涨时,大多数关联领域的工资也会上涨,因而也就不会因人员的跨领域流动而导致高失业率。这说明波动和失业率之间也存在一种平衡关系。

经济周期是人们平衡上文提到的3个因素的结果。如果他们不过分强调第一点,而是注重第二点和第三点,那么经济周期的重要性也就会大大降低。从这一意义来看,经济周期是可以阻止的。经济周期之所以还会发生,源于人们不愿意阻止它,因为代价太高了。

P135-141

序言

费希尔·布莱克(1938~1995)以其对金融学的重大贡献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以他和斯科尔斯的名字命名的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此外,他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也颇为卓著。事实上,他认为自己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贡献要比在金融学领域的贡献重要得多,因为宏观经济学与大众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本书记录了1968~1986年布莱克金融思想的发展历程,其中把他在1968年完成的第一篇论文作为第一章,把1986年他在美国金融管理学会发表的主席致辞修订版作为最后一章。本书所收录的章节以论文的年代,而非论文的主题为主线,基本上按照论文的完成时间排序。此外,布莱克还对本书收录的论文加了一些注释,但对论文内容并未作增添或删减处理。

本书涵盖了布莱克的整个职业生涯,从他工作的第一家公司(理特管理顾问公司)到他工作的最后一家公司(高盛投资银行)。这期间,布莱克还在高校工作了13年,其中,1971~1975年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1975~1984年在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就他的职业生涯轨迹来看,我们可以将本书视为一个非学院派人士试图以新观点进入学院派之争的记录,即麻省理工大学的凯恩斯主义学派和芝加哥大学的货币学派。

布莱克作为非学院派人士的观点即是第一章的内容。费希尔·布莱克在本章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没有货币的世界,并带领我们想象这样的一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然后再将其与现在的金融体系,以及有关该体系如何运转的经济理论加以比较。在布莱克看来,这种比较表明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驱使我们从现在的体系转向一个没有货币的世界。而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趋势,那么在思想领域也会产生一种类似的趋势,这种趋势同样会驱使我们超越当前的理解,即基于货币数量理论(货币学派)及其修正版货币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理解,而进入一种新的理解。

在第一章中,布莱克的分析重点并不在均衡上面,与金融市场均衡更无关系。在有关“引入借款和贷款的主要原因是转移风险”的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特雷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影响,但风险价格并不起作用,重点在于利率。基本来说,布莱克所想象的这个没有货币的世界,是一个银行机构的世界而非金融市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几乎所有的固定收入证券、政府和公司债券都被各种银行贷款和银行存款取代。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说是一个股权和短期债务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但债务部分所涉及的是“间接金融”,而非“直接金融”(借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的说法,1960)。

布莱克坦言,正是“均衡”这个概念将他吸引到了金融和经济学领域。在第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说此话的意思。布莱克将银行视为金融中介机构,银行发放给企业和政府的贷款是其资产,而它所吸收的家庭存款则是其负债。这样一来,整个经济也就成了一整套相互关联的资产负债表。一个人的资产即是另一个人的负债。这种资产负债表式的想法就是一种很自然的一般均衡(或宏观经济)想法。如果再将中介机构间的逐利和竞争融入到这种想法中,那便是一个抽象的均衡概念。费希尔·布莱克的智慧之旅正是由此开启的。在布莱克看来,均衡并不是处于一个静止的点,更不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的终点。正如他所说,均衡是一个”没有机会获取不正常利润”的位置。

布莱克的资产负债表式的想法自一开始便与货币数量理论背道而驰,因此,他自然而然地站到了该理论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哈里·约翰逊的对立面。“在一个商品货币世界,或在一个政府发放了大量货币或债券的世界,货币数量理论者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他们会把自己的结论转移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在布莱克的世界里,货币不是纸黄金(外在货币),而是银行存款(内在货币);不是政府强行征收的税收,而是私人利润最大化的内生结果。这样一来,回流定律也就得以适用,即货币供给依据货币需求进行调整。“如果一家银行创造的储蓄数额超过了个人所希望持有的数额,那么个人便会用这笔钱来偿还他的部分借款。”“如果一家银行为个人提供的贷款超过了公众在均衡利率下所希望持有的数额,那么他便会用这笔钱来偿还该银行借款或另一家银行的另一笔借款。”也就是说,任何超额供给的货币都不会对价格(或利率)造成影响,因为超额发行的货币很快便被抵消掉了。

由于观点与货币数量理论相左,所以布莱克认为货币主义者会反对他,而凯恩斯主义者或许会支持他。我们看到,他不仅立场鲜明地站到了弗里德曼和约翰逊的对立面,而且还将自己的观点视为凯恩斯主义者,如维克瑞、托宾、格利和肖,以及帕廷金等经济学家们思想的延伸。事实上,他的这些观点也是最先向凯恩斯主义者公布的。1970年3月12日,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举行的弗兰科·莫迪利安尼货币理论研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虽然布莱克的第一次正式学术演讲非常成功,但他并没有说服莫迪利安尼。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美联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正是在他的领导下创建的。相比于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莫迪利安尼主张积极的反周期货币政策,但这种反对并未延伸到货币数量理论的层面上。相反,莫迪利安尼是沿着“美国凯恩斯”欧文·费雪的道路继续前进的。莫迪利安尼接受了货币数量理论是一个长期理论的观点,并将短期经济波动视为长期均衡路径的均衡偏差。

从上述情况来看,第二章可视为布莱克将诸如莫迪利安尼等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归于各属领域的一次尝试。在第二章中,布莱克并未引导读者进入他所想象的那个没有货币的世界,而是试图向读者展示一个不合逻辑的货币世界。为此,他将索洛经济增长模型视为一个普遍的长期均衡模型,然后将货币(即作为政策制定者可主动控制的因素)引入这个模型,进而不可避免地推导出一种逻辑矛盾。(在第四章中,布莱克对萨金特和华莱士的论文采取了同样的论证方法。)布莱克声称,要想使这些模型符合逻辑,唯一的方式就是政策制定者要消极地提供家庭所需的货币数量(这种公共货币供给正是布莱克所想象的无货币世界的私营银行行为)。显然,布莱克将第二章的内容视为与学院派经济学家交锋的基石,这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也得到了充分验证。这是为什么呢?

作为数理逻辑学家奎因的学生,布莱克深知逻辑错误足以推翻一个理论。布莱克提出的一个令人费解的论断似乎也是源于奎因的这一影响:“货币数量对产出、就业和价格并不起作用,因为货币数量根本不存在。”他表示,这种逻辑矛盾正是“一国政府无法控制该国货币存量的证明”。“一个看似可信的理论暗含着非一致性,而一致性则容易发掘获利时机。”对布莱克而言,均衡模型是对假定公理逻辑一致性的测试。非一致性意味着某些公理必须被取代,布莱克的建议即是用被动型货币政策取代积极型货币政策。

凯恩斯主义者并非奎因的追随者,第二章收录的布莱克论文同第一章内容一样,也没有得到凯恩斯主义者的认可。凯恩斯主义者非常清楚他们的理论都是非均衡理论,也就是说,他们的理论是经济远离全面均衡的理论,虽然他们承认经济有可能慢慢朝着均衡的方向调整。事实上,在他们看来,政府政策干预的目的正是为了帮助经济更快地趋向均衡。只要理论中存在“一致性和获利时机”,那么人们就无法利用所观察到的经济周期波动获利,而之所以有人获利,是因为政府政策在起作用。经济理论以及建立在该理论之上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全部目的就是为政策干预提供科学指导。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这一观点并非毫无道理。该观点的一个历史渊源来自欧文·费雪,他将经济周期波动视为由货币动荡引起的均衡偏差,而这种动荡正是费雪所说的”美元之舞”(费雪,1923)。欧文·费雪主张货币数量理论,力促政府加强对货币供给的控制,从而控制经济周期波动。现代凯恩斯主义者(如莫迪利安尼)在欧文·费雪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控制政府开支作为另外一个政策工具,而相比以前的货币政策,这或许更有助于解决周期波动问题。现代货币主义者(如弗里德曼)并非不同意凯恩斯主义者关于周期波动的非均衡特征,相反,他们只是怀疑积极的反周期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作为补救手段的有效性。从这一角度来看,货币主义者和凯恩斯主义者之间的争论只是基于共同原则的内部之争。

布莱克并不同意这些经济学家们的共同原则,他不遗余力地参与到他们的争论中。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同意这样一个观点:从长期来看,经济是处于均衡状态的。据此,布莱克认为,如果将自己的货币理论视为一个长期理论,并证明货币数量理论在此情况下也毫无意义,那么他便可以解决经济非均衡的整个问题。而这也正是他在第二章中试图去做的(第四章和第九章也是如此)。然而,在这一论证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几乎是完全孤立的,因为从长期来看,不管是凯恩斯主义者还是货币主义者,他们归根结底都是货币主义者。布莱克说:“我发现只有我一个人持有如此坚定的立场。”

布莱克并不介意自己的孤独立场。根据他的经济周期理论,之所以出现经济波动是因为许多人基于同一错误信息作出了同一错误判断。“如果这一信息是错误的,那么每个人都会犯相同的错误。(除少数可能忽略了该信息或认为该信息错误的人以外)。”布莱克认为他自己就是少数人之一。20世纪70年代,低迷的经济表现以及基于该表现而创造的新词“滞胀”(用以描述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状态)正是相关误差的现实结果。在理论界里,这一结果就是正统经济学说的危机。在均衡基础上重建宏观经济学的新古典理论以及之后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基本上是按照布莱克自己的偏好进行的。在解决了有关货币理论的问题之后,他又转向了一个更重要的领域,即开始着手创建有关经济周期波动的非货币均衡理论。

……

由于当前这次危机涉及的是债务市场而非权益市场,所以布莱克或许还会指出另一个问题。在第一章中,他提到了对个人票据进行担保的重要性,这些担保即是信用违约掉期。然而,在他的想象中,这些担保的提供者要对借款人进行监督,而对美国政府来说,它可能需要这些担保提供者持有资本,以确保拥有付款能力。在美国国际集团的案例中,上述这些都没有发生。而在危机发生后,美国国际集团支付给相关方的补偿金并非自有资金,而是政府资金。

此外,当前的这次危机也波及了货币市场,其中包括私人外汇期货市场的崩溃。就当前的这次危机而言,对世界范围内流动性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各国央行用自己的资金弥补市场上蒸发的流动性,而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经增长了一倍以上。这是正确的应对方法吗?虽然我们不知道费希尔·布莱克会如何评价,但他应该不会偏离他在1988年表达的立场,即央行应该允许市场去调整流动性的极度短缺,而非采取干预措施实施人为的低价策略。

显然,这次经济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也造成了严重冲击。所有主要的经济体都在同一时间陷入衰退,而在最近召开的20国集团金融峰会上,各国均采取财政刺激政策应对不断下降的总需求。当然,在布莱克看来,这次全球经济衰退实际上是由供求失衡造成的。要想走出这次经济危机,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资产转移对行业进行整合,从而使得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更趋于一致。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这个调整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全球层面上来讲也是如此,而调整是需要时间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各国采取的财政刺激政策延缓了这种调整,从而延长了经济衰退的时间。  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应该袖手旁观,最重要的是布莱克提醒我们应该注意货币陷阱,而这也正是他对大萧条的解释。当前,名义利率已经接近于零,但价格仍在下跌,这意味着实际利率仍为正值。名义利率为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这并不是通过增加货币发行量就能轻松解决的,因为(依据布莱克的理论)货币供给量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微乎其微。

面对这样一个两难的困境,我想布莱克或许会重新考虑他以前所反对的,有关政府取代私人提供流动性的措施,但这并非表明布莱克赞同美联储实施的流动性低价策略。在某种程度上,目前美联储所采取的措施过多地集中在“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上,而非“信用”市场的流动性上,而作为这次危机的源头,信用市场的交易已几近中断。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对于政府应对本次经济危机所采取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费希尔·布莱克知道它们的作用有限。“货币和汇率政策几乎不起任何作用,而财政政策改变经济周期的作用也不明显。”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经济危机也是经济理论危机,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一件潜在的好事,因为危机会推动知识不断地发展进步。

佩里·梅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5: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