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德经(精)/国学典藏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春秋)老子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老子所著,富强译注的《道德经(精)/国学典藏》《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传世著作,虽然篇幅短小,但意义重大,千百年来,被视为中国极为重要的典籍之一,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影响深远。近年,国家教育部将学习《道德经》列入中小学语文教育大纲之中,更加体现了本书的重要意义。

内容推荐

老子所著,富强译注的《道德经(精)/国学典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为春秋时期老子所撰,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录

上篇 道经

 第一章 众妙之门?

 第二章 美之为美?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四章 万物之宗?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长而不宰?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

 第十五章 善为士者?

 第十六章 知常曰明?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大道仁义?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第二十章 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静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

 第二十八章 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圣人无为?

 第三十章 物壮则老?

 第三十一章 恬淡为上?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第三十五章 道之出口?

 第三十六章 欲歙固张?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下篇 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得一为正?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大象无形?

 第四十二章 三生万物?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知止不殆?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天下怵怵?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盗夸非道?

 第五十四章 其德乃普?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祸福倚伏?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第六十章 大国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能成其大?

 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败?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莫能与争?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圣人不病?

 第七十二章 自爱不贵?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难治?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为而不恃?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试读章节

【译文】

“道”是可以说一说的,它不是恒定不变的道;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名称,人可以给它们命名,但却不会是它们恒定不变的名称。无,被称作是天地万物的初始;有,被称作是孕育万物的本源。所以,我们可以常常不去想万物的初始,而能接近空无奥妙的“道”;常常因思索事物的本源,而看到它们的终极。空无和终极,这两者都是“道”的属性,都在说“道”的深邃。深邃再深邃,这就是万物的奥妙所在。

【阐释】

本章,老子开门见山给出了“道”的含义和性质。全文八十一章,读懂第一章是基础。

“道”不是单一的存在,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力量。当“道”是一种状态时,此状态的特点就是“无名”。“名”的解释通常是“名称”,而“名称”的本质是事物可以被形容、被描述的特点。无名就是事物不可描述、不可形容的原始状态;有名就是事物可以被描述、可以被形容的状态。万事万物自然要有一个“名”,不然怎么有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但是,人对事物的描述和形容——包括命名在内——具有偶然性,没有反应“名”的本质。人类见到一棵树的时候,只是见到一个物体,是人给它起了“树”这个名字。在起名之时,人也可以用“鱼”“人”“斧子”“鲜血”这样的名词来称呼它,称它是一棵“树”,只是偶然。所以,对“名可名,非常名”的理解应是:万事万物可以被描述、被形容,但人们在形容、描述它们时,并没有抓住它们可被描述、可被形容的本质。

“道”是“无名”,“无名”的特点是空无,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妙”。但必须强调的是,空无不是虚无。虚无是经不起推敲的,到最后证明压根就没有,虚无的东西对一个人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空无则不然,就好像天空,它虽然什么也没有,但人不可或缺,你越想穷尽它,越发现它遥不可及。“道”和天空一样,神秘又常见,遥远又近在咫尺。“道”是“无名”,更准确地说,“道”是“无”。

理解了“道”的特点是无,也就理解了什么是“道”,并能够按照“道”的方法体悟“道”了。尽管老子认为“道”不可说,但因为要写《道德经》,便只能勉强说说。怎么说呢?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看似没说,其实说透了。

“道”既是“无”,“道”也是“变”。而变化是永恒的,所以“道”也是永恒不变的。“道”就是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因此才说“道可道,非常道”。学术界认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就展示了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辩证处正在于此。不仅仅是“道”,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互相对立的两方统一存在于一个事物中,自相矛盾。而正是自相矛盾,事物才会变化,才会无中生有。

P4-6

序言

前言

《道德经》原名《老子》或《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实,在汉朝之前,它的地位并不算经典。至汉初,全国范围内战创未愈,民不聊生,统治者只能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践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主张“无为”的老子地位日隆,传世本《道德经》就是在这一时期定型。

关于《道德经》的作者,冯友兰先生认为,虽然《道德经》大部分是老子的原话,但它更是一部道家思想的总集,且成书于老子去世之后,这一点与《论语》相同。此说是有根据的,本书依从冯友兰观点,但为了便于表述,仍会默认老子是《道德经》的作者。

老子的身世是个谜,其生卒年、身份和事迹并无明确记载。现在普遍认可的是,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生活在春秋时期,诞生地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曾做过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关于老子的传言有:他是周朝贵族,一出生就显老,孔子曾向他求学并称其为龙,晚年写成《老子》,最后出关成仙。

在今天,《道德经》有上千个版本。截至2014年,学界普遍认可的是魏晋学者王弼的版本,本书采用这一版本。在注释和解读时,本书吸纳了很多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的想法和语言习惯更容易被当代读者所接受;而孔子、韩非、庄子等古代思想家,他们与老子生活年代更为接近,更能体悟老子思想的精髓,所以本书某些地方会援引他们的语句。

虽然个别文字生涩且有歧义,但整体来看,《道德经》全书风格简朴、语言平实。老子论述道理时,看似玄而又玄,实则平和亲切。全书共八十一章,阐述了“道”“德”的性质和作用,表达了老子在修身、养生、军事、治国等方面的思想。《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前三十七章为上篇,以“道”开头,称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以“德”开头,称为“德经”。“道”与“德”是一体的,没有“道”就没有“德”,没有“德”也看不清“道”。

“道”是全书的核心。学术界对老子所说的“道”的基本认识是:“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万物在本原中衍生,又在其支配下运行。作为本原的“道”,它无形、无色、无声,无限大又无限小;作为基本规律的“道”,它自然而然、永不终止。“道”是一个超经验的存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老子把违背自然规律的人类行为称为“有为”;与之相对的是“无为”,就是顺自然而为。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其自然地做。

“道”是的、完整的。但“德”是有等差的。“道”“德”和“无为”的关系是:“德”是“道”在万物身上各自独特的体现;体现“道”的程度不同,“德”的等级就不同,“无为”是最上等的“德”。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的首部经典,有学者认为它与《论语》一起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也许你在品读之后,会体悟到这一点。

书评(媒体评论)

《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唐玄宗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魏源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4: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