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的时候,河网纵横,湖泊密布,气候温暖,人民逐水而居,渔猎农耕。在风调雨顺的时节,虽说不上丰衣足食,但也勉强能够衣遮体,食果腹,自给自足,人口繁衍。人们依赖水生存,如果天有不测风云,大早或者大雨,生活在水边的这些老百姓则不是活活饿死,就是淹死,或者流离失所,生不如死。由此古时候的帝王、诸侯国君王、部落酋长等,无不对老天爷万分畏惧,连年祈盼平安。在那些湖泊众多地带,尤其如此。
在今天的河北、山西两省之地,古时有一个共工部落,附近有两个大泽,一个叫大陆泽,一个叫昭余泽,西面更是汪洋无际。那个地方的人民,十分之九住在水面,以船为家,熟悉水性。
很久以前,这共工部落有一个人,姓康,名回,生得铜头铁额,红发蛇身,相貌可怕,性情非常凶恶,当时部落的人畏惧他,推戴他做了首领,号称共工氏。康回做了首领之后,独霸一方。由于他们熟悉水性,打起仗来,总是用水攻,因此附近各地都怕他,差不多都听他的号令。这康回就此横行霸道,经常对外惹是生非,祸害一方。他的野心很大,一心想横行天下,自认为是一世之雄,谁也不放在眼里。
康回横行霸道,周围部落的人民屡被侵犯,叫苦连天,惹恼了大神女娲娘娘。
女娲娘娘生在现在山东济宁县南四十里一个叫承注山的地方,人类就是她亲手制造的。她坚毅慈祥,眼睛雪亮,洞察一切。她的本领极大,一日之中,可以有七十种变化,要变什么就是什么。因为年纪渐老,在现在陕西蓝田县女娲谷一个叫丽的地方休息,早已不问政事。听说恶魔康回,专门害人,女娲娘娘忍无可忍,决心出来教训康回。一天,她化作一个老农,到康回那里去探听情况。只见康回正在指挥一些人操演决水害人的方法:在河流中间,用一包一包的沙土填塞起来,等到上游之水积满,就将所有沙土猛然抽开,那股水自然向下游猛冲,将房屋冲垮,这是一种方法;或者在河两岸筑起很高的堤防,将水量储蓄得非常多,陡然之间,将堤防扒开一角,那股水就向缺口冲出,淹向各地,这又是一种方法;有的在山间将溪流堵起来,使那股水聚于一处,然后再将山石凿去一块,那水就从缺口倾泻而下,宛如瀑布,从下面望上去,仿佛这水是从天上来的,这也是一种方法。
P1-2
大禹治水神话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洪水面前主动出击、人定胜天、父子相传、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与西方的以诺亚方舟为代表的躲避洪水的神话故事迥然不同,是中华文化的精华。2006年,在武汉市主要领导的支持下,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的长江汉阳江滩建成的大禹神话园,主要以雕塑的形式,展现了大禹治水神话英雄的一面,受到市民的欢迎。此文是继建设神话园之后,进一步弘扬大禹文化的尝试。
本文主要参阅清末钟毓龙《上古神话演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2月第一版),同时根据今人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1960年新一版),间以个人对中国古代神话中大禹治水的研究成果写成。钟毓龙,1880年至1970年,浙江杭州人,清光绪癸卯举人。他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上古神话演义》,将中国历代丰富的神话资料加以整理和艺术加工,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故事。难能可贵。本文在此基础上,一是设计j中突,安排以共工孔壬与禹父子两代人由治水引发的矛盾为主线,贯穿始终;二是增加情节,如涂山氏变成石人又复活等;三是人物描写,增加大禹与涂山氏的心理活动,使人物显得丰满;四是修订观点,由于今人袁柯对中国古代神话的研究又有新的观点,在两者观点不同的时候,一般采用袁说;五是删繁就简,选取大禹治水的精华部分,有关大禹海外游览的部分和与治水无直接关系的降魔斗怪不再录入;六是疏通文字,去掉生僻的字句,按今天人们的阅读习惯进行叙述。
特此说明。
程涛平博士的力作《大禹故事》正式出版,嘱我写篇序言,向读者介绍大禹的功绩。
大禹是四千多年前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最后一个部落首领,也是中华民族第一个实实在在的民族英雄。
大禹之功,在于治水。世界许多古文明的起源都与洪水故事有关,如希伯来的名著《旧约·创世纪》记载,其民族的历史开始于诺亚方舟的故事;古巴比伦最早的文献《吉尔伽美什》.追述其历史,也是从大洪水开始;希腊神话中也有一个“杜卡利翁方舟”的故事;印度和美洲印第安人的民族历史也都是从洪水开始。根据气象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证明,在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曾经有个“大理冰期”。那个时候冰雪覆盖高原,低处海平面下降。大约距今8000-3000年之间,冰河期结束,地球转暖,冰雪消融,河水泛滥。《尚书·尧典》称帝尧之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上襄陵,浩浩滔天,于是就出现了鲧用堙的办法治水失败,而禹用疏的办法治水成功的故事。古籍对这个故事不乏记载,《尚书·洪范》:“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鲧则殛死。”同时《尚书·益稷》记载:“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后人称赞大禹之功,认为“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左传·昭公元年》),意思是说,最应该表彰大禹之功,他的恩泽久远,如果没有大禹,我们这些人都将变成水中鱼了。中国历代百朝,称禹为大禹,以示尊重。
大禹治水,“声教讫于四海”。大禹在治水中,经常打赤脚,挽裤管参加挖土、挑土劳动,竟把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庄子·天下》篇曾这样描述:昔者禹之堙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跋,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据《孟子·滕文公上》记,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入江。当时大禹公而忘私,身先士卒,与民同苦,不畏艰险,治水十三年,婚后四天就告别妻子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人们所称颂。由于治水过于劳累,又很节俭,大禹治水“薄衣食”,“卑宫室”,涉山川,风湿病很严重,据传他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行走跛足,俗称禹步。由于大禹治水成功,威信很高,舜时实行的“三岁一考功”奖励制度评比中,每次评出的二十个人中都有禹的名字。
程涛平编著的《大禹故事》中的神话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洪水面前主动出击、人定胜天、父子相传、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与西方的以诺亚方舟为代表的躲避洪水的神话故事迥然不同,是中华文化的精华。2006年,在武汉市主要领导的支持下,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的长江汉阳江滩建成的大禹神话园,主要以雕塑的形式,展现了大禹治水神话英雄的一面,受到市民的欢迎。《大禹故事》是继建设神话园之后,进一步弘扬大禹文化的尝试。
程涛平编著的《大禹故事》摘选了大禹多则经典故事。其中有:恶魔康回兴风作浪,女娲娘娘为民除害、共工受命治水无功,众人推举鲧受重任、鲧受命出山,偷息壤治水、堵水失败鲧畏罪,祝融持刀寻祸首、父亲腹中降生,女嬉延师教子、考察历险增胆识,拜师觅船遇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