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近日楼散记(彩色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明义
出版社 荣宝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画家杨明义洋洋洒洒地写了一本书——《近日楼散记》,多至几十篇。文中涉及的人物都是当代名重一时的大画家,有的是他的前辈、师长,有的是画友。书中叙述了数十年里他与各大画家们的交往经过。不少鲜为人知的轶事和掌故,都在作者的笔下涌现出来;书中还把各大家送给他而珍藏至今的画,和他自己的一部分作品一并刊出,是十分有意义的。
内容推荐
读画家杨明义先生的《近日楼散记》,你所看到的不仅是他和现当代几乎所有著名书画家的交往和那些大画家们的趣事,实际上是叙述了他对那些大画家们虚心地请教和虔诚地学习。这里有叶浅予的提示,有吴作人的教诲,有黄永玉的榜样,有华君武的良言……
目录

序一 师百家而成一家陆文夫

序二 杨明义的路龚之方

叶浅予为我题画室名

唐云和我们父子俩

王己千——苏州人的荣耀

黄胄作《群魔乱舞图》

近日楼上的月光

吴冠中和江南水乡

周庄夜话

和蔼可亲的傅抱石

和林风眠的一次会面

黄永玉画“清奇古怪”汉柏

记叶浅予

叶浅予画王先生和小陈

李可染和苏州湖笔

成功的陈逸飞

痛哭逸飞

访台北张大千摩耶精舍

张正宇先生

郁风和黄苗子

才华绝世的女画家周思聪

忆卢沉老师

最早影响我的画家——程十发

恩师许十明

幽长的装驾桥巷

亚明的《晚归图》

当代草圣林散之

我的老师黄永玉

深切的怀念

缅怀师牛堂

黄永玉和猫头鹰

缶翁缘

黄宾虹的七言篆字对

颜元的《松鹤延龄图》

陈丹青题傅抱石《仕女图》诗塘

黄胄的一席话

丹青之路

当代“袁江”——张晋

难忘费老

豁达豪爽张辛稼

送风白先生远行

苏绣情缘

沈从文先生在苏州

永远的姑苏小巷

吴作人的金鱼扇页二层画迹

她把美永留人间——悼念萧淑芳老师

“文革”中的亚明

秋风秋雨江南——癸未重访近水山庄

有感扇画

天才人物画家傅小石

关良、马得与韩羽

严师华君武

出土新文物

吴作人画齐白石像

吴冠中缘系苏州博物馆

我爱写生

闲谈画风

我画“春常在”所想起的

画坛寿星朱屺瞻

山水画大师陆俨少

亚明、宋文治访纽约记

“文革”前后的傅小石

许麟庐和他的《鲶鱼图》

长安花乌画家康师尧

何海霞创作《大地长青图》

毕加索的《母与子》铜版画

抽象画大师赵无极

一生的信仰——王己千和他的艺术

悼念王己千

学者、书家、收藏家王方宇

话说周庄

终生的感激

后记

留住已逝去的美好

试读章节

和蔼可亲的傅抱石

我国山水画大师傅抱石的艺术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名闻全国了,郭沫若先生曾有“北有齐白石,南有傅抱石”的赞美之句。傅老当时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在当时新文艺方针的感召下,他带领省画院画家进行了著名的23000里的写生活动,创作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山水画。傅老亲自把自己在写生中的心得写成了《时代变了,笔墨不能不变》的创作体会,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20世纪60年代初,我开始学习创作水印木刻版画,被选派参加省美协在南京中山陵举办的创作训练班。在这个集体中,我认识了刚从北京返回不久的傅抱石的长子傅小石。由于大家在艺术上的一致观点和追求,我不顾傅小石刚刚摘去右派帽子的政治背景,和他接近,向他讨教艺术上的许多问题。在休假期间,我也经常去傅家玩,也有机会经常见到傅抱石先生,傅老总是亲切地招呼我这个小青年,然后大声喊道:“小石,苏州杨明义来了。”有时傅老也会和我交谈,询问苏州的一些情况。我还曾受沈彬如先生之托,代向傅老求刻一方印章。在傅老的室内书架上,除了书和一些古玩外,还置放了两只傅老在东欧访问时带回的陶瓶。我最近在傅抱石纪念馆内看到了陈列的一面汉镜,记得当时也摆在书架上。印象最深的是:在傅老家会客室里有康生题写的“妙手”二字,在客厅门框上端挂着毛主席“江山如此多娇”的亲笔题字。我问过傅老,他说:“这是我和关山月在北京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江山如此多娇》画时请主席题的,主席当时写了好几条,我们把他的题字放大在画的左上端,这原件,我和关山月每人留了一条作纪念。”记得那6个字还是用三张剪开的纸拼成的。在右下角,盖了一方朱色阴文“毛泽东印”,傅老说,此印是由他篆刻后盖了再委托当时的文化部长齐燕铭把此章送赠主席的。然而这张非常珍贵的墨迹,却在“文革”抄家中被弄得不知去向,至今未能发现。也许是因为下面没有主席的签名,抄去的人不知是谁写的,被弄丢了。在那次版画创作训练班结束时,傅老接见了我们,并和我们一起在江苏省美术馆前合影。

1964年夏,我去南京开会,回苏州前经过长江路总统府前(前省国画院旧址),在粗大的梧桐树下遇到了刚从画院里出来的傅老。他穿着一件宽大的短袖衬衫,手里拿着几本书,笑呵呵地问我什么时候回苏州,要我下次来南京时再去他家玩,这是我和傅老的最后一次见面。

1965年秋,他因脑溢血病逝于南京寓所,享年61岁。我到他居住才只有两年的汉口路新居处,只见他们家的走道上、会客厅内挂满了各地朋友在“文革”大串联高潮之时悼念傅老的挽联。“文革”大串联时,我经过南京,又去了傅老家,那时他们家已被红卫兵多次抄家,惨不忍睹。在傅老的画室墙上,被“革命小将”刷满了“砸烂反动学术权威傅抱石的狗头”的大幅标语。听说傅老在雨花台的墓也彻底被砸了。

现在,傅老汉口路的住处已成立了傅抱石纪念馆,由傅老的二儿子傅二石任馆长。我每次去南京,总会去瞻仰一次,然后再去看望目前思维还十分清晰、已80多岁的师母和她的家人。

和林风眠的一次会面

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里,浙江省博物馆举办了林风眠、黄宾虹、潘天寿的画展,我正好去杭州,参观了这次有意义的展览,尤其再次观赏早已熟悉了的林风眠先生的那些佳作,更是感到分外亲切。

在探索中国画的创新道路上,我有很长一段时期迷上过林风眠的绘画,除了从报刊上收集他发表的作品以供学习研究外,只要画展中有他的画作,我总会加倍留意观赏。20世纪70年代末,听说林先生要离沪去香港定居,我非常想在这之前能有机会拜见这位不大出门、不肯随便见客的神秘画家,当面向他讨教。后来,我恳请林先生的同辈好友写了介绍信,再携带自己部分写生和水墨画作品去了上海,怀着局促不安的心情敲了林先生的门,隔了好长一会儿,才有人应声开门,我急忙递上信件,他看后问清楚了才让我入内。在会客室的桌子上,我看到放了许多进口的罐头食品,这大约是林老最简单的生活必需吧。墙上挂着~幅赵无极为他女儿画的线描肖像,周围还放着一些民间艺术雕刻品,吸引人的是右侧墙上新钉上一张《解放日报》的儿童画专刊,我仔细地看着……林老在旁边说:“你看,小孩子画得多么好啊!”

这位孤独而慈祥的老人看了我带去的画作,好几分钟后,他感叹而动情地讲:“中国画的创新,我才走了第~步,以后的路要像你这样的年轻人走下去。”从他的表情中,我体会到要在中国画领域中创造一个新面貌,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好奇而仔细地观察着左边和会客室相连的画室。在林老宽大的画桌前端,笔筒内插满了许多画秃了的画笔,旁边是瓶装的各种广告颜色整齐地排列着,上面用一块玻璃覆盖着,桌上铺的画毡,沾满了墨和色。再望我身后的厕所里的那只白色浴缸,正是在“文革”初期,林先生把自己二百多张所谓“黑画”泡在这里面弄烂,然后把它们投入马桶里抽掉。

聊了一会后,我提出能否请林先生勾几笔线条,示范一下用笔。林先生说:“下次吧,我去香港前还有好多天呢。”他又说,他会送我一张画留念,会留在朋友处转我。他还认真地向我核对了他的许多处朋友的地址,说也要寄画给他们,又询问了许多人的近况。他话不多,却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我告辞时,他说:“你下次可以再来,好在离我去香港还有一些日子。”我留恋地又望了一眼挂在房间中央林老画的那张火红色的菖蒲花,然后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林先生离去。

以后陆续听到了许多林老去港后的消息。在他逝世后,我又在香港看过他的近作展,他的作品色彩更鲜艳了,更加璀璨夺目了。随着其画作价格的不断上涨,许多林老的画流到了异域。但我相信,不会多久,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民对艺术的爱好,林先生那些优美的作品最终还是会回到祖国的怀抱的。P48-52

序言

杨明义的路

画家杨明义洋洋洒洒地写了一本书——《近日楼散记》,多至几十篇。文中涉及的人物都是当代名重一时的大画家,有的是他的前辈、师长,有的是画友。书中叙述了数十年里他与各大画家们的交往经过。不少鲜为人知的轶事和掌故,都在作者的笔下涌现出来;书中还把各大家送给他而珍藏至今的画,和他自己的一部分作品一并刊出,是十分有意义的。

杨明义才气横溢,在他早年从事水印木刻创作的时期,已崭露头角,后投入水墨画创作,他对苏州故乡的山山水水,爱之甚深,经精心琢磨,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清新隽永,风貌宛然,不看画的署名,一望便知是杨明义所作,其创作手法的特色已甚明显。

我自北京移住于苏州后,凡有外地来的画家,常怂恿他们去设在听枫园内的苏州国画院参观,当时国画院院长是张辛稼先生,常出面招待的为杨明义,从此我与杨明义相熟,交往甚频。杨为人热心,待人以诚。凡画家欲去苏州古老村镇作画和写生,他每次必作向导陪同前往。黄永玉有兴赴光福作巨幅的“清奇古怪”白描画,杨明义两次陪同黄永玉去光福,晨起即动身,到时寺门尚未启,稍待才得入内,又整整画了一天半。吴冠中几乎画遍苏州的流水小桥,多半也是杨明义相与同去的。

杨明义与大画家们接触多了,一起画画的机会亦多,平时耳濡目染后深有体会,对他日后蓄意创新很有帮助。《近日楼散记》中有一文,题目是《我的老师黄永玉》。黄永玉早时也是刻木刻的,他改画水墨画后有突出的艺术造诣,名声大振。他对杨明义一直期望甚高,曾写文叙谈西双版纳森林中有一金鹿,谁见到了就要交好运,有人一辈子在森林中徘徊,一次也没见到过,杨明义一进森林,转瞬即见到金鹿。这暗喻杨明义画事进步神速,大有前途。吴作人对杨明义有个性的作品也非常赏识,想病愈后收杨明义为徒。杨明义与当代诸大画家都有交往,且尊之为自己的师长。他崇师敬老,对旧时在工艺美专求学时的老师如许十明等亦感情深厚,回国后多次去探望,当许老师病重时他更是关怀备至。

杨明义在人生经历中有两项“突破性”举措:一是他在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工作多年后,报名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二是1987年毅然赴美留学,在旧金山艺术学院和纽约青年艺术学生同盟学院就读深造。在美十年中,他结识了不少当地的学者、专家,懂得了许多艺术要谛,受益无穷。这十年中虽然他经历曲折、困难重重,但始终没有磨去他的斗志。从总的方面看,单说“见多识广”这一点,已够他受用一生了。

杨明义历来的作品获奖甚多,国内、国外均是如此。1997年他为苏州人民代表大会委员会大厅画了一幅巨画——《春雾江南》,陈列后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并得到人大的荣誉奖状。他认为这是他众多获奖中最为宝贵的一项,因为这是可爱的故乡人民授予他的。

杨明义出版的画册很多,至今已有二十余种,在出版各种类别的画册的画家中,杨明义可以算是个“大户”了!

后记

去年初夏返苏时,尊敬的龚之方先生、凡一、钱璎先生来我家和我一起在“近日楼”聚谈,席间他们建议我把多年来和前辈画家、艺术界同道们交往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写出来,这将会很有意思,后来黄永玉老师来苏到我家做客时,也鼓励我把以往的这些人和事实实在在记录下来,并为此书名题了字。

许多年来,我沾了家乡这块水土不少光,古老的苏州不论过去和现在一直是画家和文人向往、寻觅灵感的地方。我们无缘和八大、石涛、任伯年、虚谷相遇,但我却有幸和当代最优秀的画家、同道们邂逅。在彼此的交往中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一个真正艺术家必须具有的人格和品质,这对我的一生,对我的追求有着许多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在这里,每逢一年一度的感恩节,总会有美国朋友邀请我去参加火鸡晚宴,借此感谢上帝赐予人们的恩德。我一直在想,我应恩谢谁呢?除了哺育我成长的家乡父老和我的双亲外,我内心感激引导我走上艺术道路的恩师许十明、吴教木先生,和我所崇敬的在我的艺术发展道路上给予指导、关怀的吴作人、林风眠、李可染、王己千、华君武、吴冠中、黄永玉、叶浅予、唐云、亚明、程十发等前辈大师,以及许多艺术界的朋友们,感谢他们让我在艺术的海洋中享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感谢《姑苏晚报》社凡晓旺、张昌颐兄提供了许多版面和篇幅,首先连载拙文,让它能及早和家乡朋友们见面;感谢我的同窗好友褚铭兄的反复指点,也感谢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本图文并茂的集子。

这集子中刊登的书画作品大都是老师、朋友们留赠给我或为我作示范时留下的墨迹。这些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的珍贵画作,多少年来一直和我南北东西相随无分离,是它们给了我许多亲切、温馨的回忆,也不断激发我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努力进取的勇气。

希望大家能喜欢这本书。

1998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2: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