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刘屏编写的这本《东方芦笛:艾青》为“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种,截取了艾青年轻时代的生活片段,勾勒出其生活与创作的轨迹。对青少年来说,既能增长人文知识,又具有励志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东方芦笛(艾青)/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屏 |
出版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刘屏编写的这本《东方芦笛:艾青》为“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种,截取了艾青年轻时代的生活片段,勾勒出其生活与创作的轨迹。对青少年来说,既能增长人文知识,又具有励志作用。 内容推荐 《东方芦笛:艾青》是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介绍的是现代作家艾青的人生经历。全书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双尖山下、读书生活、艺术之门、巴黎之旅、男儿有热血、狱中岁月等。在书的最后还收录了艾青主要著译书目。 《东方芦笛:艾青》由刘屏编写。 目录 第一章 双尖山下 第二章 读书生活 第三章 艺术之门 第四章 巴黎之旅 第五章 男儿有热血 第六章 狱中岁月 第七章 步入诗坛 尾声 吹芦笛的诗人 艾青主要著译书目 试读章节 浙江省金华古城东北方向,有一大片连绵的山岭。群岭中最高的一座叫双尖山。 晴天丽日天空飘着白云,双尖山很像一位骑着紫铜色战马、身上披挂弓箭的古代骑士,骁勇威武地在天边驰骋。 遇上阴天雾罩的日子,双尖山又似一个紧锁眉眼沉着面容的魁伟武将,反背着双手默默耸立着。 靠双尖山东面,有一座绝壁断崖陡峭而宽阔的山冈,远远望去,活似一只斑斓猛虎,雄踞静卧,随时准备跃下山去捕获猎物。山冈也因此得名伏虎岩。 沿伏虎岩往东是别离山,窄窄的峡谷中一条长长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延伸开去,直插入远处神秘莫测的原始森林中。 双尖山的西边是太阳岭,每天黄昏,劳碌了一天的太阳便在岭头隐去疲惫的身影,山前山后辛劳了一天的农人就走进了日落而息的夜晚。 不知是什么朝代,双尖山和太阳岭间,开出了一道刀劈斧削的隘口,南来北往远远近近的人们,靠着这条路世世代代地传递着精神和物质的食粮,繁衍着子孙。 畈田蒋村,是散落在双尖山南麓无数个小村庄中的一个。虽然有着秀美的自然景色,但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缘,也许直到今天,这里的乡民和一切仍不为世人知晓。 畈田蒋村的自然环境,有点像古代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可是闭塞贫穷的生活,却使绝大多数的村民,生活在困窘和愚昧的交迫中。 村中曾发生过这样一桩悲惨的事: 一户穷人为了医治长期患病的孩子,卖去了家中所有值点儿钱的东西,就这样还是欠了一身的债。村里有人对孩子的父亲说:“你这个孩子是个讨债鬼,要想翻身必须舍掉他。”当父亲的听了痛哭一场,怎么说孩子也是块心头肉啊!为了全家的生计,父亲说服了家里人,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用酒把自己灌醉,然后借着酒劲亲手用菜刀把病儿砍死。酒醉心不醉,杀死亲儿的父亲再也没有力气和勇气将儿子收殓,只好请祖父把死儿装进捡粪的箩筐,盖些稻草,背到村外掩埋。祖父顶着寒风背着沉重的箩筐,蹒跚着向村外走去,脚后的石板路上留下了一串鲜红的血花。 对于村里发生的这类事,没有人埋怨这个父亲心狠,而多是叹息他命苦。 愚昧和穷困像一剂毒药麻木腐蚀着这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庄。 畈田蒋村也有七户过得富裕的人家,在这七户地主中,蒋忠樽家算是中等。这位21岁的一家之主,如今正在七十多里外的金华城里念中学,靠着祖上传下来的十余间房屋和两百多亩水田,他可以不为全家人的生计操心。何况在不远的傅村和孝顺两个集镇上,还有他与别人合股经营的两家店铺,一个是“永福祥”酱油坊,一个是“蒋贤兴”南货店。 蒋忠樽的父亲叫蒋文莲,曾是清朝的太学生,原配夫人是个童养媳,虽能干贤惠,仍难以博得丈夫的欢心,于是便有了得宠的二奶奶。 别看大奶奶难得蒋文莲的宠爱,却为他生养了两个儿子。大儿子从小惯坏了,吃喝嫖赌抽没有多大出息。二儿子便是蒋忠樽,生下来就带着一副“福相”,从小性情温和宽厚又听话,使蒋文莲隐约看到了家业的未来,也使双亲得到了心灵的安慰。蒋文莲暗自决定,有朝一日这份积来不易的家产一定传给蒋忠樽。为了日后的安排他亲自为儿子选择学校,设计前程。 1905年,蒋文莲因病去世,蒋忠樽果真继承了蒋门的家业,这年他才16岁,还是一个肩膀头没硬实的孩子。 为了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蒋忠樽娶了义乌县王阡村的楼仙筹为妻。楼姑娘比丈夫小一岁,过门儿那年只有15岁,却成了蒋忠樽持家撑门的好帮手。慈眉善目的楼仙筹不识字,凭着聪慧和丈夫的熏陶,没几年就能朗朗上口地背诵不少唐诗。 几年过去了,蒋家的家业并没有因为易人而走下坡路,在蒋忠樽的悉心经营管理下倒是水涨船高一步一层楼。同时,蒋忠樽也并没有因操持家业而荒了学业。这个金华七中第三届的学生,在那个维新变法、洋务运动的时代大潮中,是一个忠实的“维新派”信徒。他已不甘于做一个祖辈那样因循守旧、安分守己的土财主,在他的思维中不时地会冒出一星半点带有叛逆色彩的火花。他甚至想象着在不久的将来,依照自己对传统和现实的理解,建立起一个中西文化聚合的新型家庭。在他的人生目标中,除了家业发达外,他还希望子孙满堂人丁兴旺。这种想法,特别是在妻子楼仙筹为他怀上第一个孩子后,更加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1910年的中国像一座熔岩涌动尚未爆发的火山,而小小的畈田蒋村,仍如世外桃源般的平静。 P1-3 序言 青春剪影出一首首梦的歌 鲁迅《呐喊·自序》的开篇第一句话是:“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紧接着,他回忆起儿时家庭从小康坠入困顿,这样的苦涩经历使他从中得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继而要“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从他睁开眼看世界,他便有了梦,很美满的一个梦——到日本,学医,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直到课堂上放映关于日俄战事的画片,“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个故事本身已具有经典性,不仅如此,相信凡熟悉鲁迅的读者更喜欢咀嚼接下来的这一小段文字,因为它是鲁迅作家梦开始的地方:“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这时,他又开始做好梦了。从仙台辍学回到东京,他邀几位朋友一起办杂志,以期迈出文学的第一步。但这本取“新的生命”的意思而叫《新生》的杂志,在策划中便胎死腹中,梦也随之转瞬即逝了。 因梦无法实现而带来的寂寞,一天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后是无端的悲哀和驱除不尽的痛苦,而麻醉的最好办法是“使我沉入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让生命黯然销魂,直销到“再没有了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就这样,在蚊子多的一个夏夜,已蛰居北京,在绍兴会馆里百无聊赖钞古碑的鲁迅,迎来了一个老朋友。这位“偶或来谈”的金心异,便是正协助陈独秀编辑《新青年》杂志的钱玄同。聊天中,一段石破天惊的对话呱呱坠地,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经典的里程碑式的思想意象: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由此,鲁迅发出来“狂人”的呐喊,《狂人日记》不仅成为小说家鲁迅的起点,更成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源头和丰碑。 可以说,鲁迅是在生命日渐消沉的时候才做起小说来!显然,是“五四”孕育出了鲁迅的新生,而鲁迅又给“五四”注入了别样的新鲜活力和深邃的思想光芒。那本在东京未出世就夭折了的《新生》雪藏起鲁迅的摩罗诗力,而一本在北京崭新的《新青年》却真的赋予鲁迅新的生命——文学的、艺术的、精神的、思想的不朽生命。 简言之,由一篇短短的《呐喊·自序》,已大致可以为鲁迅,同时也可把这样的梦影当参照,为许多现代作家,甚至为读者自己画一幅青春剪影了。 像鲁迅一样,世上所有的人,年轻时候都会做许多梦。醒来一个梦,再做下一个梦,有梦便有希望在,人生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做梦寻梦。当然,悲哀时,又会感觉一如鲁迅所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来无路可走”。如果真的无路可走了,还是要做梦,回忆青春的梦。没有了梦,便只剩下了绝望。 这套书里的作家们,年轻时几乎无不是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梦。郭沫若像鲁迅一样,早年赴日本留学时,学的是医,后因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和美国诗人惠特曼思想的影响,决心弃医从文;与郭沫若等一同发起成立“创造社”的郁达夫,留日之初,考入的是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学部,后又改学过政治学、经济学;冰心在写她的《繁星》、《春水》以前,就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向往的也是日后成为一名医生。 然而,任何一个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努力。一个人的青春岁月,时常是苦恼与快乐相伴、信心又时常与茫然相随。正是在这个时候,已经长大了的青少年,会突然惊奇地发现,原来世间的事情是如此的复杂,连黑与白都有可能变得不明晰和不确定起来,无法一下子认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些对于作家来说,却又是不可或缺的人生经历、经验和体验。 无论他们在年轻时做过怎样的梦,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读书、求知。他们大都有过在海外或留学,或进修,甚或流亡的经历;许多人至少懂得一门外语,像巴金、郁达夫、钱钟书、杨绛等,通晓的外语在两门或两门以上。茅盾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时,开始写作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巴金的小说处女作《灭亡》写于巴黎,这之后,写作一发不可收。朱自清在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的前一年,曾在英国进修过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漫游欧洲五国,才有后来写作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艾青最初读的是艺术学院绘画系,后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时,边学绘画,边接触欧洲现代派诗人,最终成为诗人,而不是画家。在南开中学就开始参与戏剧活动的曹禺,初入南开大学,读的是政治系,转至清华西洋文学系才真正开始钻研戏剧,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孕育出了他的《雷雨》、《日出》。 每个作家都有藏在他的文学梦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思想,都是难得的知识营养。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知道,徐志摩最早没想过要成为诗人,他留学美国时,学的是经济,转去英国,是为了追随罗素,搞政治。当丁玲陷在生活的困惑之中,她做过画家梦,更做过电影明星梦。各自已有深厚的人生体验的川籍作家艾芜、沙汀,是在他俩相遇后,一起走上文学路的。从湘西走出来的“乡下人”沈从文,学历只到小学,经过人生的许多坎坷沧桑,矢志不渝,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文学梦。 对于今天的读者,已经成为历史的他们,在这个“剪影”里构成了一组混着一个又一个青春生命泪与笑的梦的合唱。如果能够从他们一串串的梦里找到自己,相信你的未来不是梦! 2012年6月26日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