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沉沦创造(郁达夫)/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家平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小说的巨匠,他的《沉沦》开创了中国私小说的先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从富春江到日本,他的青春时代非常丰富多彩。李家平编写的这本《沉沦创造:郁达夫》为“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种,截取了郁达夫年轻时代的生活片段,勾勒出其生活与创作的轨迹。对青少年来说,既能增长人文知识,又具有励志作用。

内容推荐

  《沉沦创造:郁达夫》是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介绍的是现代作家郁达夫的人生经历。全书共分三十章,主要内容包括:乱世中的读书人,离乡,杭州读书,在乡间,去国等。在书的最后还收录了郁达夫主要著译书目。

《沉沦创造:郁达夫》由李家平编写。

目录

第一章 江水般的生命

第二章 “生的不是时候”

第三章 献给天堂的诗篇

第四章 “还不如死了的好”

第五章 “我愿意去砍柴”

第六章 “我要发奋读书!”

第七章 “保佑保佑这苦命孩吧”

第八章 “我不要皮鞋穿了!”

第九章 乱世中的读书人

第十章 三月富春城下路

第十一章 水一样的月光

第十二章 离乡

第十三章 匆匆三宿出凤城

第十四章 杭州读书

第十五章 还乡

第十六章 在乡间

第十七章 “再见,教会学校”

第十八章 去国

第十九章 骨肉天涯

第二十章 “知我者,郭开贞也”

第二十一章 隆子

第二十二章 不了情,了断了吗?

第二十三章 沉沦,在雪夜

第二十四章 复苏

第二十五章 不能爱而又不得不爱

第二十六章 回首中原事渺茫

第二十七章 “沉沦”后的永生

第二十八章 真朋友

第二十九章 “创造”的艰辛

第三十章 夜航

郁达夫主要著译书目

试读章节

富春江边的富阳县城内,有一条南北向的小里弄,名叫满舟弄(如今改名为达夫弄)。这条小弄的石板路的一头通向江边,它很不起眼,似这样的小胡同,县城里还有许多。在满舟弄的一个小小庭院中,有一个带有低矮阁楼的三开间的破旧木屋,房院虽然说不上幽深,却也十分安静。这里的主人姓郁,祖上几代人都以教书和行医为生。既当教师又当医生这在从前一点也不奇怪,过去的读书人一般多少都懂点医术,给病人号号脉搏、开张药方是很方便的。除了医术有高低之分外,“望”、“闻”、“问”、“切”这类中医学上的基本技能读书人大体都还在行,再读读《本草》、《千金方》,背背《汤头歌》、《药性赋》之类,也能具备基本的药理知识。所以,旧时的知识分子不仅会写之乎者也的文章,也会看病开药,起码治治头疼脑热的小毛病没有问题。而有的读书人医术很好,再加上有些祖传的经验、秘方什么的,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当成私人诊所公开营业。“儒医”这个名词,大致也就是这么来的。

知识分子行医,忘不了给自己安个好名声,号称是“悬壶济世”。他们认为治病救人就是为社会出力,为社会出了力当然也就济了世。可不管怎样地济世,行医总是旧知识分子们谋生活治家业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富阳县城满舟弄这家姓郁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教书和行医。在封建社会,当教书先生也好当治病的郎中也好,都很受人尊敬,但一般很难致富发家,所以郁家祖辈几代人都没有置下多少田产。就这么一户中等人家,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也就是清朝的道光、咸丰年间,由于战乱,家庭经济大受影响,一步步走向衰落。当郁企曾先生掌管家业的时候,情况更为不妙,但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苦苦支撑着局面,简直是走一步算一步了。

1896年12月7日,也就是光绪二十二年的一天,郁家小院的木房里传出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郁企曾先生的第三个儿子出世了。在此之前,企曾先生已有二男一女,长子郁华,字曼陀;次子郁浩,字养吾;女儿郁风珍,父母都唤她阿凤。像是受了哭声的召唤,郁企曾迈着快步赶到妻子陆氏的寝室。他礼貌地朝接生婆道了辛苦,忙来至床前,轻抚妻子毫无血色的脸颊,关切地问:“怎么样?”

因是多年的夫妻,陆氏知道丈夫的问语既是问候她的身体,也是在打听新生儿是男是女。她的嘴角轻轻一咧,似笑也似哭:

“是个儿子。”

顺着妻子的目光,郁企曾看见与陆氏并排躺着的婴儿,心头一惊,怎么这样的小,简直像只猫崽!他激动的心情顿时消失大半。郁企曾极力在妻子面前掩饰自己的心思,好言安慰了陆氏几句,又小心翼翼地抱起儿子端详。由于笨手笨脚,致使婴儿的一条小腿脱出了裹身的单子,这条枯瘦得好似柴火棒般的小腿,又着实令郁企曾心惊。

郁企曾退出寝室,来到院中,不由得在那棵柚子树下慢慢踱步。那婴儿的模样重又浮现眼前,那可怜的孩子,浑身通红,几缕稀疏的软毛杂乱地分布在头顶,因过度的瘦弱,两只眼球都突了出来,嘴也显得特别的大,整个面目活像新孵出的小麻雀,再配上皮包骨的躯干,让人看了又疼爱又可怜。这孩子,不好养啊,企曾先生心间烦乱,竞没了喜得麟儿应有的欢悦。

果然,孩子出生后一直体弱多病。妻子陆氏身体也不好,加上营养不良,她那点稀薄的奶水根本不够孩子吃。为了给孩子找个奶妈,郁企曾四处托人,花费了不少心思。而更叫他头疼的是家境日渐艰难,在眼看人不敷出的关口,又新添了一个孩子,增加的日常开支很快就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有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就在孩子一周岁生日那天,小孩又大病了一场。郁企曾少不得亲自护理,里里外外地忙活了好长时间。晚上,他点亮油灯拿出账本算盘又清点核算了一下家里的钱财,算盘珠越拨越沉重,哎,又拉下一笔亏空!合上账本,郁企曾盘算着,看来我得再找个事情做啦。  找事做可不大容易,为此郁企曾碰了不少钉子,白白增添了些烦恼。闷时,他常常出城,到江边散心。现在,他又来到江边一个普通的小码头上,冲着江上的帆影出神。“企曾,企曾!一个人在这里赏风景,好兴致呀。”他抬头一看,来人是他当年的同窗学友,也在这富阳县城当教书匠,看样子是出远门刚刚回来。他见面后先问候郁企曾的母亲和妻子,然后说道:

“我在船上就听人说,老兄又得了一位公子,我可要恭喜你啦。你们郁家,男丁兴旺啊。”

“哪里。”郁企曾又勾起满腹心事,“你在外边不会知道,我这一年是怎么过来的。添个孩子就是多添了一张吃饭的嘴,偏他又多病……现在我真想再谋点事做,当文书当收税员都可以,可这些差事上哪去找呢,我可真的有点焦头烂额。”

“老兄也不必太急,咬牙熬过这几年,日后孩子们大了,还愁什么家业不振?多子多福,老兄的福在后头哩。”

P5-7

序言

青春剪影出一首首梦的歌

鲁迅《呐喊·自序》的开篇第一句话是:“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紧接着,他回忆起儿时家庭从小康坠入困顿,这样的苦涩经历使他从中得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继而要“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从他睁开眼看世界,他便有了梦,很美满的一个梦——到日本,学医,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直到课堂上放映关于日俄战事的画片,“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个故事本身已具有经典性,不仅如此,相信凡熟悉鲁迅的读者更喜欢咀嚼接下来的这一小段文字,因为它是鲁迅作家梦开始的地方:“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这时,他又开始做好梦了。从仙台辍学回到东京,他邀几位朋友一起办杂志,以期迈出文学的第一步。但这本取“新的生命”的意思而叫《新生》的杂志,在策划中便胎死腹中,梦也随之转瞬即逝了。

因梦无法实现而带来的寂寞,一天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后是无端的悲哀和驱除不尽的痛苦,而麻醉的最好办法是“使我沉入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让生命黯然销魂,直销到“再没有了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就这样,在蚊子多的一个夏夜,已蛰居北京,在绍兴会馆里百无聊赖钞古碑的鲁迅,迎来了一个老朋友。这位“偶或来谈”的金心异,便是正协助陈独秀编辑《新青年》杂志的钱玄同。聊天中,一段石破天惊的对话呱呱坠地,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经典的里程碑式的思想意象: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由此,鲁迅发出来“狂人”的呐喊,《狂人日记》不仅成为小说家鲁迅的起点,更成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源头和丰碑。

可以说,鲁迅是在生命日渐消沉的时候才做起小说来!显然,是“五四”孕育出了鲁迅的新生,而鲁迅又给“五四”注入了别样的新鲜活力和深邃的思想光芒。那本在东京未出世就夭折了的《新生》雪藏起鲁迅的摩罗诗力,而一本在北京崭新的《新青年》却真的赋予鲁迅新的生命——文学的、艺术的、精神的、思想的不朽生命。

简言之,由一篇短短的《呐喊·自序》,已大致可以为鲁迅,同时也可把这样的梦影当参照,为许多现代作家,甚至为读者自己画一幅青春剪影了。

像鲁迅一样,世上所有的人,年轻时候都会做许多梦。醒来一个梦,再做下一个梦,有梦便有希望在,人生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做梦寻梦。当然,悲哀时,又会感觉一如鲁迅所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来无路可走”。如果真的无路可走了,还是要做梦,回忆青春的梦。没有了梦,便只剩下了绝望。

这套书里的作家们,年轻时几乎无不是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梦。郭沫若像鲁迅一样,早年赴日本留学时,学的是医,后因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和美国诗人惠特曼思想的影响,决心弃医从文;与郭沫若等一同发起成立“创造社”的郁达夫,留日之初,考入的是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学部,后又改学过政治学、经济学;冰心在写她的《繁星》、《春水》以前,就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向往的也是日后成为一名医生。

然而,任何一个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努力。一个人的青春岁月,时常是苦恼与快乐相伴、信心又时常与茫然相随。正是在这个时候,已经长大了的青少年,会突然惊奇地发现,原来世间的事情是如此的复杂,连黑与白都有可能变得不明晰和不确定起来,无法一下子认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些对于作家来说,却又是不可或缺的人生经历、经验和体验。

无论他们在年轻时做过怎样的梦,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读书、求知。他们大都有过在海外或留学,或进修,甚或流亡的经历;许多人至少懂得一门外语,像巴金、郁达夫、钱钟书、杨绛等,通晓的外语在两门或两门以上。茅盾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时,开始写作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巴金的小说处女作《灭亡》写于巴黎,这之后,写作一发不可收。朱自清在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的前一年,曾在英国进修过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漫游欧洲五国,才有后来写作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艾青最初读的是艺术学院绘画系,后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时,边学绘画,边接触欧洲现代派诗人,最终成为诗人,而不是画家。在南开中学就开始参与戏剧活动的曹禺,初入南开大学,读的是政治系,转至清华西洋文学系才真正开始钻研戏剧,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孕育出了他的《雷雨》、《日出》。

每个作家都有藏在他的文学梦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思想,都是难得的知识营养。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知道,徐志摩最早没想过要成为诗人,他留学美国时,学的是经济,转去英国,是为了追随罗素,搞政治。当丁玲陷在生活的困惑之中,她做过画家梦,更做过电影明星梦。各自已有深厚的人生体验的川籍作家艾芜、沙汀,是在他俩相遇后,一起走上文学路的。从湘西走出来的“乡下人”沈从文,学历只到小学,经过人生的许多坎坷沧桑,矢志不渝,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文学梦。

对于今天的读者,已经成为历史的他们,在这个“剪影”里构成了一组混着一个又一个青春生命泪与笑的梦的合唱。如果能够从他们一串串的梦里找到自己,相信你的未来不是梦!

2012年6月26日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