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可不知的2000个国学常识(经典收藏本)
分类
作者 采桑子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编者将读者应该了解的一些国学基础常识进行整理、归纳,成就了这本《不可不知的2000个国学常识》。书分词条解释和经典论著两部分,囊括了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文学、礼俗、人物等与国学有关的内容。无论是词条解释还是对经典论著的介绍。我们都尽可能以平实、浅显的语言传达、灌输。希望这本国学常识能够常伴你左右,让你对国学多一分了解、热爱和关注。

内容推荐

能言善辩的纵横家为什么会出现在战国至秦汉之际?史上曾强悍无比的突厥人今天分布在哪里?曾经盛极一时的“谶纬”是封建迷信吗?诸葛亮一生神机妙算,他都建立过哪些功绩?大诗人李白一生经历过怎样的坎坷?人淡如菊的李清照是怎样成为名垂千古的词人的?曾经出现于金庸笔下的“全真七子”真有其人吗?《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王母娘娘,是佛教人士还是道家神仙?“浴佛节”是佛家弟子的重要节日,它是为纪念谁而设置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黄帝战蚩尤这些神话。最早出自哪部典籍?相对于严肃恭谨的正史,野史又有什么价值?……这些问题。你能一一回答出来吗?它们都属国学范畴,它们并不高深莫测。而是就在我们周围。读懂这些疑问,你就拥有了一把开启精神家园的钥匙;身处其间,你即可以穿越时空,看华夏千年光阴游走,看它们所历经的灿烂辉煌。

目录

分类词条

政经

华夏

四夷

汉族

匈奴

鲜卑

突厥

回鹘

契丹

女真

蒙古

秦朝

汉朝

三国

西晋

东晋

五胡十六国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郡县

皇帝

宰相

三公

九卿

三省

六部

翰林院

国子监

军机处

封爵

牛录

八旗制度

察举

九品中正制

科举

常科

制科

官学

私学

洋务学堂

学官

兵制

宦官

法先王与法后王

大一统

大同

中体西用

黄老学派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法术势

食货

四民分业

崇本抑末

先富后教

富民论

劳心劳力

恒产论

崇富论

人口论

商战

井田

屯田

占田法

均田

庄田

户籍

赋税

钱法

榷法

均输法

均输法

平准

常平仓

市舶司

哲学

阴阳

五行

太极

有无

名实

动静

形而上与形而下

天理人欲

良知良能

致良知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人皆可以成尧舜

次食男女

性三品说

为我

道法自然

恪物致知

附:学派

儒学

玄学

道学

理学

心学

墨家

名家

阴阳家

纵横家

法家

文学

六书

音韵学

四声

韵部

直音法

反切法

字母

等韵学

训诂学

古体诗

近体诗

骈体文

八股文

杂剧

传奇

笔记小说

章回小说

诗话

评点

玄言诗

田园诗

山水诗

宫体诗

新乐府运动

江西诗派

台阁体

唐诗派

宋诗派

诗界革命

花间派

婉约派

豪放派

常州词派

古文运动

公安派

桐城派O

讲史小说

神魔小说

世情小说

才子佳人小说

公案小说

谴责小说

诗言志

诗缘情

诗无达诂

美刺

温柔敦厚

知人论世

文以载道

风骨

伦理

五伦

礼义廉耻

三纲五常

孔门三戒

寡欲

知耻

慎独

三纲领

八条目

十六字心传

坐忘

忠恕

中庸

三不朽

孔颜气象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独善兼济

气节

三从四德

七出

节烈

礼俗

宗法

五礼

斋戒

礼器

丧葬

宫室

车马

服丧

五服

冠礼

婚姻礼仪

后妃制度

跪拜

九拜

座次

门状

称谓

谦称

尊称

避讳

谥号

姓氏

行辈

冠巾

饮食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农历

纪年

纪月

纪日

干支

二十八宿

元旦

人日

元宵

花朝

上巳

社日

寒食

清明

浴佛节

端午

七夕

中元

中秋

重阳

腊日

除夕

人物

三皇五帝

周文王

周公

管仲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苟子

韩非子

屈原

秦始皇

商鞅

李斯

汉高祖

汉武帝

董仲舒

桑弘羊

王充

董狐

司马迁

刘向

刘歆

班同

司马相

张道陵

王莽

诸葛亮

曹操

曹植

嵇康

阮籍

何晏

王弼

陶渊明

葛洪

陆修静

陶弘景

寇谦之

玄奘

慧ti

李白

杜甫

刘晏

韩愈

柳宗元

白居易

李商隐

孔颖达

唐太宗

武则天

杨炎

黄巢

宋太祖

欧阳修

王安石

司马光

苏轼

李清照

王重阳

丘处机

陆游

辛弃疾

成吉思汗

关汉卿

汤显祖

明太祖

周敦颐

张载

程颐

陆九渊

朱熹

王守仁

顾炎武

李贽

黄宗羲

王夫之

徐渭

张居正

李自成

魏忠贤

康熙皇帝

乾隆皇帝

蒲松龄

曹雪芹

颜元

钱大昕

章学诚

慈禧太后

洪秀全

王闽运

左宗棠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盛宣怀

张謇

康有为

严复

梁启超

王国维

章太炎

经典论著

简述

《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左传》

《孝经》

《尔雅》

《说文解字》

《训诂学》

《方言》

《释名》

《切韵》

《广韵》

《康熙字典》

《皇清经解》

附:儒学小释

经学

谶纬

小学

宋学

汉学

祭礼

社稷

封禅

明堂

宗庙

简述

《国语》

《战国策》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新唐书>>

《新五代史》

《宋书》

《资治通鉴》

二十四史

《通典》

《通志》

《文献通考》

《明史纪事本末》

《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

《水经注》

《四库全书总目》

《考信录》

《廿二史札记》

《史通》

《先秦政治思想史》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

附:体裁小释

正史

杂史

别史

野史

纪传体

编年体

纪事本末体

典志体

会要体

起居注

实录

方志

类书

丛书

简述

《庄子》

《苟子》

《列子》

《韩非子》

《墨子》

《管子》

《尸子》

《尹文子》

《鬼谷子》

《公孙龙子》

《孙子》

《淮南子》

《吕氏春秋》

《晏子春秋》

《孔子家语》

《商君书》

《论衡》

《国故论衡》

《般若经》

《心经》

《金刚经》

《妙法莲华~》

《维摩诘经》

《六祖坛经》

《五灯会元》

《法苑珠林》

《道德真经》

《南华真经》

《太平经》

《黄庭经》

《抱朴子》

《太上感应篇》

《云笈七簸》

简述

《楚辞》

《乐府诗集》

《说苑》

《山海经》

《文选》

《文心雕龙》

《七十家赋钞》

《历代赋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同六朝文》c

《骈体文钞》

《玉台新咏》

《全唐文》

《古文观止》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古诗源》

《唐诗别裁集》

《宋词三百首》

《全宋词》

《稼轩词》

《白石道人歌曲》

《全元散曲》

《元曲选》

《六十种曲》

《全唐诗}

《花间集}

《宋诗钞》

《八代诗选》

《十八家诗钞》

《诗品》

《沧浪诗话》

《词林纪事》

《太平广记》

《菜根谭》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三言二拍》

《儒林外史》

《老残游记》

《镜花缘》

《西厢记》

《琵琶记》

《桃花扇》

《长生殿》

《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

蒙学

简述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增广贤文》

《声律启蒙》

《幼学琼林》

《龙文鞭影》

《五字鉴》

《小儿语》

《笠翁对韵》

《曾国藩家书》

附录: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书法》

试读章节

中国的古称“华夏”二字源于何处,一直有很多种说法。《辞海》认为,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尚书》认为,夏,指大。因此大国称夏。“华夏”指中国。有的学者认为,夏,是源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华,则源于中华始祖伏羲的故土,华胥国。华先于夏,“华夏”之名由此而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华夏”是中国和汉族的古称。‘华’指‘荣’,‘夏’指中原人。公元前2100年至前770年,黄河中下游的夏族、商族、周族,他们同其他部落长期相处,逐渐形成了华夏族。以上说法见仁见智。通常我们认为,在公元前4000年,黄河流域居住着夏族,晋南关中一带居住着华族,而在淮河以南和汉江流域居住着蚩尤的祖先。公元前2。700年,夏族领袖黄帝东进。战胜了华族领袖炎帝,后来炎、黄两族联手灭掉了蚩尤,占据了整个中原,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因为有着先进的文明,在后来的岁月里,华夏族渐渐又融合了藏缅族、吐火罗人、东夷、通古斯族、西戎、祝融氏、蚩尤后代及匈奴、鲜卑等族,进一步扩大。到西汉时,就产生了以华夏族为基础的全新民族:汉族。简而言之,“华夏”实际上就是中原民族与周边蛮夷异化而又同化的产物,它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以华夏文化为纽带结合起来的“民族联合体”。

华夏民族对周边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的总称。华夏族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至公元前771年,历夏、商、周三代。三代并非源出同族,但在相互的兼并中逐渐融合,成为了一个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按照东西南北的方位,将周边落后的民族称为夷,蛮、戎、狄,总称“四夷”或“蛮夷”。

夷的族称,以甲骨卜辞关于尸(夷)方的记录为最早。西周金文则正式出现了“东夷”的称谓。整个西周时期,东方诸夷都是周王朝的劲敌。文献记载周对东方的战争中。出现了东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的称谓。由于族源直接继承两吴(大昊、少昊)部落,因此虽为夷人,但与夏、商、周三代仍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三代东夷的苗裔,都已融入了华夏民族之中。秦汉后,东夷除了指先秦的东北夷,又将倭人列入,泛指东方的民族和国家。蛮,在文献记载中,常指南方民族,如三苗、百越、楚、濮、群蛮、巴等。其实不专指南方。《史记·匈奴列传》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可见在西周以来,也用作非夏族的通称,并且和“夷”一样可以用作与夏对举,称为“蛮夏”。南蛮的总称,大概出现于战国。《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礼记-王制》说:“南方日蛮,雕题交趾。”南蛮族系复杂,长江中游有三苗、楚、群蛮;长江中上游有濮、巴蜀;长江下游及珠江流域有百越(有很多分支,如秦汉之际的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瓯等);云贵高原西南夷的先民也不止一个族系。戎,作为族称始于周代。在灭商以前,戎是用来称呼在周原附近与周为敌的各部落。其时。周的劲敌主要集中于周原以西陇山地区,故被称为“西戎”。商亡,为表示对商的敌忾,又称“戎殷”、“戎衣”。西周中叶,“徐”为周的东方劲敌,虽属东夷,确往往称之为“徐戎”,此称一直延续至春秋战国。“西戎”,从西周到战国,主要指氏羌系各部落;秦汉以后,狭义上指氐羌诸部,广义上则包括中国西部各民族。狄作为族称,始于春秋中叶。狄的本义,按王国维的考证,应是“远”与“剔除”的意思:此外另有“强悍有力”、“行动快疾”的释义。春秋初,其在秦、晋、郑、卫等国以北,当时仍被称为“戎”。到春秋中叶,“北狄”一词出现。此后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又陆续出现了赤狄、白狄、长狄等分支。在整个春秋时期,戎狄有时仍会混称,有的部落兼有戎、狄两种称号。进入战国,狄的主要部分已经分化,有部分随胡人南下而融人胡人当中,成为匈奴的重要来源之一。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春秋、战国漫长的岁月,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唐时,就有将日本、高丽、波斯、天竺等国列入四夷的记载。可见,四夷的定义也始终是相对的。

汉族是古代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融合而成的中国主体民族,有着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从约公元前7000年起,当今汉族主体的一部分巴楚人在长江流域发展。前5000年左右,汉族的另一来源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姬姓黄帝部落与南部姜姓炎帝部落发生争战,阪泉之战后,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西周大一统王朝以来,境内多民族共存,不断融合,形成了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和淮河、泗水、长江和汉水流域的楚族。二者的逐步形成,即今天汉民族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期,征战频繁,华夏族同周边民族进一步融合,与楚族、秦族及陆续进入中原地区的夷、蛮、戎、狄等族也逐渐融合。很多古国消失了,被融入到了经济文化先进的大国之中。秦灭六国后,随着文字、度量衡等的统一,古民族的界限被进一步打破。不久,秦朝灭亡,刘邦建立汉朝,以“汉”为国号。此时的中国疆域空前扩大,以先秦时期的楚族和华夏族为核心,一个统一的汉民族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文化成于秦汉之际,是目前学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此时,汉族人口仍集中分布在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地区大规模迁徙。到明、清时,由于统治阶层的民族政策,南方汉族人口首次超过了北方。辛亥革命后、汉族又逐渐迁徙至中国东北地区。汉族的人口能有今天的规模除了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少数民族成分而壮大兴旺外,与两个大的发展时期亦息息相关:一个是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一个是宋辽夏金元至明清时期。两汉之际,汉族之初人口约有五千万,经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飞速发展,到宋代时人口已突破一亿。再经宋辽夏金元至明清的发展,到清代道光时人口增至四亿多,成为了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今天,汉族仍是中国的主要民族。其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广布于世界各地。P1-3

序言

国学是我国固有的学术,另有“国故”、“国粹”、“中国学”等多种称呼。国学,伴着我国历史而发端、成长、壮大直至让今人孜孜以求,引以为傲。我国拘历史源远流长.著述浩如烟海,因此,要确切地列举出“国学”的内涵,十分不易。通常大家论起国学,也往往莫衷一是。

民国十八年(1929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间,国立北平图书馆出版《国学论文索引》四编,收录了自清光绪末年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司的大量国学论文。这一工作颇具意义。我们将其编目索引稍加分类,即可晓国学之精髓概貌:总论、群经、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史学、地学、诸子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宗教学、音乐、艺术、图书目录。此17类学科,即大致反映了国学的内涵。通俗来说,像大家所知晓的一样,就是由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法学、伦理、外交、语言、文学、艺术、方志、镤牒、宗教、民族、民俗、科学、技术、天文、地理、农学及医学等多种学科汇聚而成的。这亿万典籍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它们为后人构建了一座宏伟的国学殿堂。

当下。“国学热”方兴未艾。人人言国学,家家讲国学,许多著名的大学开始设办国学院:在国外,“孔子学院”也在悄然兴起。国学为何热了起来?国学的大热为哪般?

回首过去百年,国学发展的历程可谓艰辛多舛。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曾被视为民族落伍的渊源,一度有人非除之不能后快。此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国学亦往往遭受冲击。百余年来,虽不乏有识之士(如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等)一直在力倡国学,但相关的教育仍差不多有半个世纪的断档,令人心痛。当一个国家或民族处于落后的状态时,其原有的经典、传统往往会被覆盖、摒弃;反之,当一个国家民族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时,其传统文化也会随之走上振兴之路。因此回过头来,我们可以说,国学的复兴,其实是时代的呼唤与要求。

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令人振奋的背景,作为出版人,我们愿意,也有责任和义务向大众普及国学,为广大读者搭建起一座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

这本普及国学常识的书我们筹备了很久。无论在选材、列纲目还是在资料的搜集上,我们都不断地权衡、斟酌。因为史料太多,所应选取的条目也太多.编者每每于取舍之间都备感踌躇,在体味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之余,更多的是感喟个人力量的无限微渺。中华文明五千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又岂是只言片语所能涵盖的呢?我们能做的只是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多地放一些条目,尽可能多地以浅显的语言对词条进行解释、完善。虽然能量微薄,但进行这项工作,我们乐此不疲。普及国学的工作漫长而艰辛,我们愿尽绵薄之力,为读者打开一扇知识之门,让读者充分领略国学之美,认识到国学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心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