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融合了人物特写、翻译心得、作品评论、艺术感想、掌故钩沉;领域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音乐。而在对法兰西文脉进行梳理的同时又将重点放在对历史进程中人——艺术家们的传神描摹上,作者深得西方随笔的要旨,以知微著彰、要言不烦的笔调徐徐道来,直接把笔触伸向艺术家的灵魂,绘形绘色,犹如一篇篇微型小说,寥寥几笔将艺术家们的形象活脱脱勾勒出来,洞幽见微地将他们人生节点与美学价值相连,显示了他通透的人生观察和不凡见识。既隐含历史宏大叙事的线索与结构,又能深入个体生命与灵魂,在细节中展示法兰西文化的瑰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眼里残缺的法兰西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马振骋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融合了人物特写、翻译心得、作品评论、艺术感想、掌故钩沉;领域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音乐。而在对法兰西文脉进行梳理的同时又将重点放在对历史进程中人——艺术家们的传神描摹上,作者深得西方随笔的要旨,以知微著彰、要言不烦的笔调徐徐道来,直接把笔触伸向艺术家的灵魂,绘形绘色,犹如一篇篇微型小说,寥寥几笔将艺术家们的形象活脱脱勾勒出来,洞幽见微地将他们人生节点与美学价值相连,显示了他通透的人生观察和不凡见识。既隐含历史宏大叙事的线索与结构,又能深入个体生命与灵魂,在细节中展示法兰西文化的瑰丽。 内容推荐 有多少心灵盛开,开成一个梦幻世界 蒙田投入智慧女神的怀抱一卢梭的忏悔 左拉的自然主义其实不完全自然 纪德的道德三部曲一杜拉斯毁灭了什么 不顾体统的乔治桑与柯莱特 圣埃克苏佩里的三次罗曼史 波伏瓦《人都是要死的》一《现代》的萨特 克洛德·西蒙重组时空 昆德拉再度让人吃惊一《慢》没有一句正经话 白朗希大夫疯人院里的艺术心灵 巴黎城内埃及式建筑 高更的天堂塔希提—梵高与高更的南方画室 蒙马特尔高地上的洗衣船 蒙帕那斯艺术家剪影一苏丁、帕斯森、夏加尔 画尽女人身上的风光一毕加索的色情画 目录 自序 一 译什么书,写什么序 法兰西第—部史诗——《罗兰之歌》 “投入智慧女神的怀抱”——《蒙田论罗马、死亡与爱》 法国古典悲剧两大家——高乃依与拉辛 卢梭的忏悔 十九世纪的花样女人 自然主义其实不完全自然——左拉《小酒店》 淑女的心底波澜——左拉《爱情—叶》 诺阿诺阿,我的塔希提一高更晚年的天堂 纪德的道德三部曲 人可以个个很美丽——《人的大地》 沙漠百合,带刺玫瑰,温柔仙子一圣埃克苏佩里的三次罗曼史 今夏,我们与《小王子》再次有约——在东方艺术中心的演讲稿 童年中有多少莫扎特——戴高乐夫人爱读的小说家塞斯勃隆 法国最美丽的小说之——波伏瓦《人都是要死的》 《瑞典火柴》擦亮的童年生活——介绍萨巴蒂埃 艺术,要先顺着作者的意思领会一克洛德·西蒙《大酒店》 《毁灭,她说》毁灭了什么? 杜拉斯的《萨瓦纳湾》就是你! 昆德拉再度让人吃惊 没有一句正经话,没有—个正经人——昆德拉《慢》 欲望永远新鲜滋润——洛朗·戈代《斯科塔的太阳》 萨特的《现代》与《现代》的萨特——介绍《喂?我给您接萨特……》 艺术心灵驿站——白朗希大夫疯人院 二 读到哪里,写到哪里 昔日丽宫今尘土——记巴黎蒂勒黎宫 巴黎有两座山 蒙马特尔高地上的洗衣船 蒙帕那斯艺术家剪影 巴黎城内的埃及式建筑 说古道今话决斗 他悄悄来,又悄悄走——梵高在法国 梵高与高更的南方画室 画尽女人身上的风光——毕加索的色情画 一部不该遗忘的巨著一《蒂波—家》 玻璃亭与人体测量舞会——西姆农一二事 偶像愎部藏的是石头泥沙 从拿破仑故乡来的芭蕾舞星——彼埃塔加拉 现代版《战争与和平》——介绍雅普瑞索及其《漫长的婚约》 不顾体统的乔治·桑与柯莱特 阿加莎的孙女们——欧美女侦探小说家 文化融合外来的才会灿烂——读《法国文化史》 一部“另类”文学史 乔治·苏泰和他的女人帝国 什么样的作品是杰作一当代法国名家意见 附录 《巴黎,人比香水神秘》小序 《镜子中的洛可可》小序 这算不算是个笔名——为董宁文编《我的笔名》征文而作 试读章节 “投入智慧女神的怀抱”——《蒙田论罗马、死亡与爱》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生于法国南部佩里戈尔地区的蒙田城堡。父亲是继承了丰厚家产的商人,有贵族头衔,他从意大利带回一名德国教师,让三岁的米歇尔尚未学法语以前,先向他学拉丁语。 不久,父亲被任命为波尔多市副市长,全家迁往该市。1544至1556年,父亲当波尔多市长,成为社会人物,得到大主教批准,把原本朴实无华的蒙田城堡改建得富丽堂皇,还添了一座塔楼。 1548年,波尔多市民暴动,遭德·蒙莫朗西公爵残酷镇压。由于时局混乱,蒙田到图卢兹进大学学习法律。年二十一岁,在佩里格一家法院任推事。1557年后在波尔多各级法院工作。1562年在巴黎最高法院宣誓效忠天主教,其后还曾两度担任波尔多市市长。 蒙田曾在1559年至1561年间,两次晋谒巴黎王宫,还陪同亨利二世国王巡视巴黎和巴勒拉克。住过一年半后回波尔多,世人猜测蒙田在此期间欲实现其政治抱负,但未能如愿。 1565年,与德·拉·夏塞涅小姐结婚,婚后生了六个孩子,只有一个幸存下来,其余俱夭折。1568年,父亲过世,经过遗产分割,蒙田成了蒙田庄园的领主。1571年,才三十八岁即开始过起了退隐读书的生活,回到蒙田城堡,希望“投入智慧女神的怀抱,在平安宁静中度过有生之年”。 那时候,宗教改革运动正在欧洲许多国家如火如荼地进行,蒙田只是回避了烦杂的家常事务,实际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都听在耳里。他博贤群书,反省、自思、内观。那时,以上帝的名义,新旧教徒可以任意杀戮对方,谁都高唱自己的信仰是唯一真理,蒙田却提出令人深思的隽言:“我知道什么?” 他认为一切主义与主张都是建立在偏见与个人信仰上的,这些知识都只是片面的,只有返回到自然中才能恢复事物的真理,有时不是人的理智能够达到的。“我们不能肯定知道了什么,我们只能知道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其中包括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从1572年起,蒙田在阅读与生活中随时写下许多心得体会,这成了他1580年开始的写作的核心内容。他把自己的文章称为Essai。这词在蒙田使用以前只是“试验”、“试图”等意思,例如试验性能、试尝食品。他使用Essai只是一种谦称,不妄图以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作为定论。只是试论。他可以夹叙夹议,信马由缰,后来倒成了一种文体,对培根、兰姆、卢梭(虽然表面不承认)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我国则把Essai一词译为“随笔”。 蒙田以什么作为试验对象呢?以自己个人为起点,写到时代,写到人的本性与共性。他深信谈论自己,包含对外界的认识、文化的吸收和对自我的享受,可以建立普遍的精神法则,因为每个人自身含有人类处境的全部形态。他用一种内省法来描述自己、评价自己,也以自己的经验来对证古代哲人的思想与言论;可是他也承认这样做的难度极高,因为判定者与被判定者处于不断变动与摇摆中。 这种分析使他看出想象力的弊端与理性的虚妄,都会妨碍人去找到真理与公正。蒙田的伦理思想就来自这种温和的怀疑主义。他把自己作为例子,不是作为导师,认为认识自己、控制自己、保持内心自由,通过独立判断与情欲节制,人明智地实现自己的本质,那时才会成为“伟大光荣的杰作”。 文艺复兴以前,在经院哲学一统天下的欧洲,人在神的面前一味自责、自贬、自抑。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抬头,人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尊严与个性,把人看作是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秀。蒙田身处长年战乱的时代,同样从人文主义出发,更多指出人与生俱来的弱点与缺陷,要人看清自己是什么,然后才能正确对待自己、他人与自然,才能活得自在与适当。法国一位学者说,这点令人想起中国的孔子。 法国古典散文有三大家:拉伯雷、加尔文与蒙田。拉伯雷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智慧的代表人物,博学傲世,对不合理的社会冷嘲热讽,以《巨人传》而成不朽。加尔文是法国宗教改革先驱。当时教会指导世俗,教会不健全则一切不健全,他认为要改革社会必先改革宗教。他的《基督教制度》先以拉丁语出版,后译成法语,既是宗教也是文学方面的名著。蒙田的《随笔》则是法国第一部用法语书写的哲理散文。行文旁征博引,非常自在,决不追求词藻华丽而损害词义,认为平铺直叙胜过拐弯抹角。对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学、历史教训等无所不谈,偶尔还会文不对题。他不说自己多么懂,而强调自己多么不懂,在这“不懂”里面包含了许多真知灼见。不少观点令人叹服其前瞻性,其中关于“姓名”、“预言”的观点更令今人汗颜,毋怪人称为“近代随笔之父”、“最现代的古典作家”。 城堡领主,两任波尔多市市长,说拉丁语的古典哲理散文家,听到这么一个人,千万别以为是个道貌岸然的老夫子。蒙田在生活与文章中幽默俏皮,他还不忌讳谈两性问题,而且谈得很透彻。当然,这位老先生不会以开放的名义教人红杏出墙或者偷香窃玉。他只是说性趣实在是上帝恶作剧的礼物,人人都有份,也都爱好。只是人生来又有一种潜在的病,那就是嫉妒。情欲有时像野兽不受控制,遇到这类事又产生尴尬的后果,不必过于死心眼儿,他说历史上的大人物,如“卢库卢斯、恺撒、庞培、安东尼、加图,和其他一些英雄好汉都戴过绿帽子,听到这件事并不非得拼个你死我活”。这帖蒙氏古方心灵鸡汤,喝下去虽不能保证除根有效,也至少让人发笑,有益健康,化解心结。 蒙田《随笔》全集共三卷,一百零七章。法国伽利玛出版社收在《七星丛书》里的《蒙田全集》,《随笔》部分为一千零八十九页。上海书店出版社的这部选集,共选三十章,每篇文章都是完整的,约为全集的四分之一篇幅。书名另加《论罗马、历史、爱》,用这些较为形象的词表示“历史”、“人生哲理”与“情欲”各部分。《随笔》全集初稿已杀青,也由我译,也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随笔》中有许多引语,原书中都不注明出处,出处都是以后的编者加的。蒙田的用意在《随笔》第二卷第十一章《论书籍》中说得很清楚: 因为,有时由于拙于辞令,有时由于思想不清,我无法适当表达意思时就援引了其他人的话。……鉴于要把这些说理与观念用于自己的文章内,跟我的说理与观念交织一起,我偶尔有意隐去被引用作者的名字,目的是要那些动辄训人的批评家不要太鲁莽,他们见到文章,特别是那些在世的年轻作家的文章就攻击,他们像个庸人招来众人的非议,也同样像个庸人要去驳斥别人的观念和想法。我要他们错把普鲁塔克当作我来嘲笑,骂我骂到了塞涅卡身上而丢人现眼。 此外,引语绝大多数原为拉丁语,小部分为希腊语,后皆加法语注解。译文中不再特地指出。 《随笔》的文章原来段落很长,这是古代文章的特点,就像我国的章回小说也是如此。为了便于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把大段落分为小段落,在形式上稍为改得轻巧一点,至于内容决不敢任意点评和删节。P12-17 序言 一篇采访中说,“马振骋为法语文学而生”。这是《东方早报》记者石剑峰先生的好意与美言。换上两个字,改成“马振骋以法语文学为生”,才更符合实际。若要说得好听一些,把这称为天职,那倒是我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有的。 因为我这人大脑机能区肯定少了几块,除了语文和历史以外,学理科都不开窍,科学知识自然也极少。对我说宇宙是有限的,我不能理解,哪里是边缘?对我说宇宙是无限的,我也不能理解,想象不出没有边缘的东西。 于是,像两度获龚古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罗曼·加里在自传体小说《晨之诺》中说的:“我像个任何事都做不成的人那样,搞起了文学。”我也没有其他选择,所以立志考文科。 小学时爱读《穷儿苦狗记》、《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中学时爱读雨果、莫泊桑、左拉、狄更斯、茨威格……大学考上南京大学外语系,进校后选择了法国语言文学专业。 有一位颇为知名的法国汉学家,那一年到上海做讲座,有一个法国人问他学好汉语要多少年。他说要学到精通,差不多要四十年。台下大笑。这话未免带些玩笑与夸张,不过学好任何一门外语都是很费时间的。因此说到某某精通五、六国语言,我听了钦佩之余总有点将信将疑。 学外语的基本功要做到会读、会听、会说、会写,也就是四会,犹如京剧中的四功:唱、做、念、打。学好每一功,都需要时间与实践。令我怀疑的是,我看不出哪一位在一生中有那么多时间和机会去学习和实践,把五六门语言学到精通的程度,就是把五六种方言说得好也不容易。 我从大学起才学法语,至今已经几十年,基本上未曾完全搁下过,也只算是粗通文墨。而以法语为媒介了解到的法国文学与文化,也是一知半解和不完全的。这是这部书名的第一层原因。 其次,一个介绍法国文学与文化的人,不可能不热爱灿烂的法兰西文化。但是当我在欣赏与赞扬艺术家的成就与贡献的同时,也看到了这些天才在脱颖而出以前,受尽他们同胞的压制、污蔑和打击,终生郁郁不得志的更大有人在。 《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在《空军飞行员》一书中,检讨法国被纳粹德国击溃,有点像巴金说到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是无辜的,但依然具有强烈的国民意识,勇敢地担负责任。圣埃克苏佩里说:“因而,凡有失败,我决不自卸责任——失败虽然常使我抬不起头来。我属于法国。法国造就了雷诺阿、帕斯卡、巴斯德、吉约梅、奥什台这样的人。法国也培养了无能者、政客和骗子。但是我只承认与前者,而否认与后者的亲属关系,未免太轻松了吧。”这是我这部书名的第二层意思。 认识天才与杰作,也要看到伴随而来的缺陷与不足。我的介绍与看法肯定也是残缺的。但是对待标新立异、实际已在自我否定的二三流小说家,我尽量不去混淆艺术人文价值与商业新闻价值,做得比“国王还保皇”,“比教皇还信天主”。要知道,每一个民族都是伟大的,但是也没有一个国家至今是完美的。在人的大地上,善之花与恶之花——有时还交相辉映——到处开得很烂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