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技术创新周期缩短的背景下,企业竞争的焦点由以产品为基础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竞争,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技术创新也是一个国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率的重要途径。其不仅影响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还决定着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高低。本书基于企业边界视角进行剖析,经典博弈与演化实验相结合的分析范式,为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提供微观基础,为国家技术创新政策提供政策导向。
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技术创新周期缩短的背景下,企业竞争的焦点由以产品为基础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竞争,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技术创新也是一个国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率的重要途径。其不仅影响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还决定着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高低。本书正是基于企业与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基于企业边界的视角,运用相关经济理论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一个重要层面: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第一部分从现实与理论、企业与国家不同层面强调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概括和总结了技术创新相关概念,并将本书分析范围界定为“突破性、根本性的技术创新”。为了进一步提出本书分析框架,在对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归纳和考虑现实经济条件变化的基础上,概括性地提出了基于企业边界分类的两种技术创新模式:内部技术创新模式与外部技术创新模式。最后,就本书思路与方法、相关经济理论、本书创新点及后继研究作了简单的介绍。
第二部分运用交易成本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进行了理论上阐述与展开。从交易成本理论假设出发,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会受到“技术”性质的影响。这些性质包括:①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不确定性越小,企业选择内部技术创新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企业通过少数股权投资、合作等方式选择外部技术创新。②相关投资的资产专用性。技术创新相关资产专用性水平越高,企业选择内部技术创新概率越大;反之,企业选择外部技术创新的可能性越大。③侵占风险。技术外部侵占风险越高,企业选择内部技术创新的可能性越高;反之,则选择外部技术创新。最后,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支持前两个结论,但对第三个性质的检验具有不确定性。交易成本理论分析方法的恰当运用,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引入到企业性质问题的讨论上来,一方面具有理论应用的创新,另一方面也起到将所研究问题向深层次推进的作用。但交易成本理论固有的特征与缺陷,仅仅从交易成本角度来分析讨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部分为了弥补交易成本方法固有缺陷的限制,从更为微观方面研究与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行为的内在决策机理。笔者通过构建非合作博弈模型,分析了在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作为创新主体的两个企业之间在选择技术创新模式过程中内在的行为机制与策略均衡,为解决企业之间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互动决策提供了理论上的导向。通过分析认为在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过程中:①由于“共同知识”的存在,企业对得益信息与博弈过程有足够的掌握,同时缺乏有效的有约束力协议,机会主义成为不可避免的倾向性行为。②企业在“共同知识”的信息状态下朝个体得益最大化的目标前进,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偏离。从全社会角度来看,这种纳什均衡的状态是经济资源的低效率利用,是公共资源的悲剧。③在技术变革周期变短、市场竞争加剧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作为企业重要战略目标,其选择机制缺失与企业战略目标极不相容。为此,通过设计一个激励相容的机制,来保证企业对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双赢。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面临着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不同技术创新模式面临着的潜在的、由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为此,通过委托代理模型的运用,分析了企业内部、外部技术创新模式下的激励约束契约条件,并认为通过一系列的契约安排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下的道德风险问题。
第四部分主要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行为的演化及均衡选择。从分析方法上看,非合作博弈理论主要是对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微观分析以及微观层次下的契约安排,而演化博弈理论分析则从两个方面进行补充与扩展:一是完全理性的行为假设;二是企业选择的外部制度体系。演化博弈理论与方法对于经济应用有独特的内涵,本书通过运用线性一次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行为的局部、渐近稳定状态,即演化均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具有演化功能的软件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行为的均衡动态进行了实验模拟,其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笔者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过程中:①参与博弈的种群的大小及初始状态均衡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作用。当参与博弈群体成员越多,企业搜寻时间越长,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越长;而且,参与博弈的成员越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合作关系也变得越困难。特别是参与博弈企业的初始状态对最终达到何种均衡状态有重要影响。②参与博弈的群体成员具有近视的最优反应动态性质,初始状态将以惯例性的方式影响到博弈方的行为模式,并最终决定群体均衡策略移动的方向。③由于外部制度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行为的动态调整具有明显的影响与随机扰动,所以在通过对外部制度环境特征与功能分析基础上,设计一个合理的外部制度安排,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行为提供一个具有正向效应的制度保障,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行为效率的同时,不断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与提高国家技术创新的层次与水平。
第五部分主要结合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两个层面,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过程及外部环境方面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笔者个人的政策建议,从而为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提供决策思路。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1
一、现实背景1
二、理论背景3
第二节 相关概念及界定5
一、技术创新5
二、技术创新模式分类7
三、基于企业边界视角的技术创新模式10
第三节 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综述17
一、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综述17
二、公司风险投资:外部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19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相关经济理论及创新点23
一、研究思及方法23
二、相关经济理论及应用29
三、创新点及后继研究35
本章小结37
第二章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38
第一节 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交易成本企业理论的
一个分析框架38
一、企业理论的简要回顾39
二、交易成本企业理论基本分析框架41
第二节 企业技术创新两种治理模式47
一、技术创新的企业治理模式(内部技术创新)48
二、技术创新的市场治理模式(外部技术创新)53
三、两种治理模式成本的比较与选择57
四、进一步拓展62
第三节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实证分析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实证检验65
一、问题的提出65
二、构建模型、提出命题与代理变量的设计66
三、样本数据的获取与统计性描述68
四、回归分析与结果的检验71
五、实证结论72
本章小结73
第三章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博弈选择与契约安排75
第一节 非合作博弈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的比较75
一、非合作博弈理论基本方法及发展76
二、非合作博弈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方法比较77
第二节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非合作博弈分析85
一、完全信息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85
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90
三、企业间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效率机制设计93
第三节 不同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激励约束契约安排98
一、内部技术创新模式激励约束契约安排99
二、外部技术创新模式代理问题及契约安排107
本章小结111
第四章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演化及制度安排113
第一节 非合作博弈与演化博弈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113
一、行为假定之比较:理性与有限理性114
二、核心概念之比较:纳什均衡及精炼与演化动态均衡115
三、均衡求解方法之比较:逆推与前推归纳方法115
四、均衡选择机制之比较:理性判断与多种演化机制116
五、博弈对象之比较:确定与非确定性117
六、理论应用之比较:广泛性与有限性118
第二节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演化博弈分析119
一、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行为的演化120
二、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演化博弈分析123
第三节 进一步的分析:演化的实验模拟129
一、实验软件的选用129
二、实验设计131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132
第四节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外部制度安排136
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外部制度范畴与特征136
二、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效率实现的外部制度安排139
本章小结145
第五章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中国企业的现实考虑147
第一节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演进过程概述147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起步阶段147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探索阶段148
三、企业技术创新向纵深全面发展阶段149
第二节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现状及问题154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现实条件154
二、我国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演进中存在的问题162
第三节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演进中存在问题的对策168
本章小结179
主要参考文献180
附录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