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扰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人传(全译本)/世界文学名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法)罗曼·罗兰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扰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内容推荐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传世名作之一,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基罗传》三部“英雄传记”。是世界传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之作。 目录 贝多芬传 原序 卷首语 贝多芬传 贝多芬遗嘱 书信集 思想录 米开朗琪罗传 序言 序篇 上篇斗争 下篇舍弃 这便是他那神圣痛苦的一生 托尔斯泰传 序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试读章节 贝多芬传 “全力向善,爱自由胜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永不背叛真理。” ——贝多芬 他身材矮胖,脖子粗壮,一副运动员的骨架,红砖色的宽大脸庞,只是到了晚年,皮肤才变得萎黄和病态,尤其是冬天,远离田野、足不出户时,更是如此。他前额宽广且隆起,深黑色的头发格外浓密,乱蓬蓬地竖着,似乎梳子从未将它理顺过,恰似“墨杜萨”①头上的乱蛇。他眼中燃烧着一股神奇的力量,使所有见到的人都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难以分辨其中的细微差别。因为在他悲伤哀戚的脸上,这双眼睛闪烁着狂野的光芒,所以看上去他的眼睛是黑色的;但事实上它们是蓝灰色的。②这双眼睛细小而深陷,愤怒或兴奋时会突然睁大,在眼眶里打着转,无比准确地反映出他的全部思想。他忧郁的目光常常转向上空。阔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真是狮子的相貌!嘴倒长得颇秀气,但下唇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刚劲有力,似乎可以磕碎核桃,右下巴有个深深的小窝,使整个面部显得古怪而不对称。据莫舍勒斯③说:“他微笑起来很美,与人交谈时神态亲切,满怀信任;而另一方面,他的笑声却让人不大舒服,喧闹、粗野并且刺耳。”这种笑好像是不习惯于欢乐。他通常表情忧郁。1825年,雷尔斯托普说看到贝多芬“温柔的眼睛饱含着痛苦”时,他好不容易才忍住没让眼泪流下来。一年后,布劳恩·冯·布劳恩塔尔在一家小酒店碰到他。他坐在一个角落里,抽着一根长长的烟斗,闭着眼睛,那是他晚年越来越常见的姿态。一位朋友和他说话。他凄然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记录本,像聋子经常做的那样,尖着嗓子叫对方把想说的话写出来。他面部表情常常变化,有时因抓住了突如其来的灵感,哪怕在大街上,那表情也会让行人吓一大跳;有时无意中撞见他坐在钢琴面前,“整个脸部肌肉膨起,血脉奋张,狠巴巴的眼睛变得加倍可怕,嘴唇抖动着,像把鬼神招来却又请不走的魔法师。”如尤里乌斯·贝内迪克特所言:恰似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莱茵河畔科隆附近、波恩一所破房子的风雨飘摇的小阁楼里。他的祖籍是弗朗德勒。①父亲是个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佣,一个厨师的女儿,最初嫁给一个官宦之家的侍从,丈夫死后跟了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的童年充满艰辛,不像幸运的莫扎特那样享尽家庭的温情。自幼年开始,人生对他而言就是一场为了生存而展开的战斗,凄惨而残暴。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赋,为了赚钱,把他当做神童一样四处炫耀。儿子刚4岁,父亲就一连几个小时把他钉在羽管键琴面前,或者把他关在房间里,逼着他练小提琴,繁重的作业把他累得死去活来,差一点儿让他恨死了音乐这门艺术,以致必得使用暴力才能强迫他学下去。贝多芬从少年时代便需为生计发愁,不得不过早地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11岁时,他进入了剧院的管弦乐队;13岁时,他成了教堂的管风琴手。1787年,他失去了慈爱的妈妈。“她是那么疼爱我,那么值得我爱,是我最好的朋友!当我能够喊出‘妈妈’这个甜蜜的称呼,而她又能听到的时候,我是多么的幸福啊!”②她是患肺病死的,贝多芬以为自己也染上了这种病,常常感到不舒服。除此以外他还患有比病更折磨人的忧郁症。17岁时,他实际上已经成了一家之主,并担负起教育两个弟弟的重任。他不无羞愧地要求酗酒成性的父亲退休,因为父亲已经无力主持门户了;他掌管了父亲的养老金,以免他再糟蹋在酒上。这些悲惨的经历在他年轻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尽管如此,他还是在波恩一个家庭找到了感情上的依托,那便是他一直珍视的勃罗宁一家。他们可爱的女儿埃莱奥诺尔比贝多芬小两岁。贝多芬教她音乐和诗歌。她成了他儿时的友伴,两人之间也许产生过感情。后来,埃莱奥诺尔嫁给了贝多芬的好友韦格勒医生。他们之间终生维持着恬静的君子之交,这一点,从韦格勒和埃莱奥诺尔与他来往的书信中可以看得出来。信写得很恳切。韦格勒夫妇称他为“忠诚的老友”,他则称对方为“亲爱的好韦格勒”。更令人感动的是,后来三人年纪大了,但心灵的青春依旧,热忱不减当年。同时,贝多芬的音乐老师克利斯丁·哥特罗伯·耐弗,也给了贝多芬正确的指导和温馨的友情。他高贵的品格、聪明才智以及艺术观点,同样深深地影响了这位年轻的艺术家。 尽管童年十分悲惨,但贝多芬忆起他度过童年的地方,忧伤中依然透着一丝温馨。后来他被迫离开了波恩,在愚昧的都市维也纳及其贫困的近郊度过了一生,心中却从来没有忘记美丽的莱茵河谷和那条庄严的大河。他称之为“我们的父亲河”。的确,莱茵河生机勃勃,几乎赋有人性,仿佛一个巨大的生灵,具有无穷的思想和力量。莱茵河流域中,没有任何一段比流经风光旖旎的波恩这一段更壮丽、更温馨、也更美妙的了。强劲的河水,冲刷和抚爱着浓荫覆盖、鲜花盛开的岸边坡地。在这里,贝多芬度过了他生命最初的二十年;在这里,诞生了他少年时代心中的梦境——无边无际的田野慵懒地浮在水面上;笼罩在雾气中的白杨、丛生的灌木、垂柳及果树都把它们的根浸润在湍急而沉静的水流里;村庄、教堂,甚至墓园,都静驻两岸,目光悠然地俯瞰着河岸。远处,蓝色的七峰山在苍穹下呈现出错落不齐的剪影,残破的古堡挺立在山顶上,轮廓显得更加瘦削、高耸,充满梦幻的色彩。对于童年这片美丽、自然的风景,他的心永远都维系其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梦想重返故园而未能如愿。“我的家园,那块我初见光明的故土,在我眼前始终是那么美,那么清晰,就像我离开时那样。”①P9-11 序言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担负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并不是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非功盖千秋的伟人,甚至不是一个胜利者,但他们肯定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生命力,是他们在任何逆境中都不放弃奋斗。他们饱受忧患,历尽艰辛,却始终牢牢把握着自己的命运,以顽强的意志去战胜一切困难。竭尽全力使自己无愧于“人”的称号。罗曼·罗兰为之立传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都是这种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不屈从于强权,具有博爱精神,为人类的福祉奉献自身的英雄。 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理想,其实仍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本主义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中世纪,统治欧洲千年之久的基督教文化,束缚了人的思想和自我意识,直到十五、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在复兴古代文化的口号下,提出了“人为万物之本”的新观念,从而启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种以“人本”观念取代“神本”观念的全新观念,推动了了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 文艺复兴还只是“人”的意识的初步觉醒,而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则是对封建时代整个上层建筑的全面宣战。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提出“天赋人权”的口号,其矛头直指君主专制制度和贵族僧侣的特权,他们以理性为武器,批判一切宗教偏见和迷信,把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的权力归还给“人”。如果没有“人”的思想解放,就没有现代生产力的解放,也没有近代欧洲的飞跃发展。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金钱取代“神权”和“君权”成为一切的主宰。当人们试图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自由、平等、博爱”时,却发现“人”正在沦为“商品”。而且资本主义次序越稳固,人们感到距离“人”的理想越远。文学作品中“人”的贬值就是这种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映。但是消极、颓废毕竟不是出路,于是罗曼·罗兰试图以《名人传》给人们传递英雄的气息,鼓舞人们恢复对生活的信念和奋斗的勇气。 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曾在两千多年前写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事实的确如此,古往今来许多大有作为的人,并不曾从社会和自然那里得到任何特殊的惠顾,相反,不公正的命运常常给他们的人生增添种种考验和磨难。 贝多芬出身贫寒,十三岁辍学,十七岁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二十五岁时他刚在乐坛崭露头角,耳朵却开始失聪。这种对音乐家来说致命的疾病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是谁能相信他的那些传世之作绝大部分都是在失聪后完成的。在生活上,他一直是不幸的,尽管他的音乐才华征服了全世界,他的生活却被贫困、凄苦和遗憾充斥。然而所有的磨难只能让他变得更加坚强。“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战胜了疾病,战胜了痛苦,战胜了听众的平庸,战胜了所有的磨难和障碍,攀登上了生命的巅峰。 米开朗琪罗出生于佛罗伦萨的市民家庭,从小接受精英教育,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然而他却不得不依附他所不愿依附的教皇,在精神上永远没有获得自由,不得不为教皇们的光荣劳碌终身。罗曼·罗兰给人们描述的米开朗琪罗并非没有弱点,毕竟他是人,而不是神,但这无损于他的伟大。米开朗琪罗软弱、多疑、优柔寡断、做事常常有始无终,不只一次屈服于强权。但是这是时代在他身上造成的性格悲剧。人文主义无疑符合他的天性,但他也没能挣脱宗教思想的束缚。他处于两种意识形态的争夺之中,终生为矛盾心理所纠缠。米开朗琪罗的本质性格其实是骄傲自信而且固执的,他为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只一次与教皇发生正面冲突。他的软弱并非缺乏主见,而是不能超脱现实的利害关系。他的家族观念和身为长子的责任感,使他不能置身家性命于不顾,这就是他在关键时刻必然会逃跑或向权力屈服明哲保身。他计划中最伟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废,并不是他缺乏完成作品的耐心,而是他永远受到在任教皇的辖制,上一届教皇下达的任务还未完成,这一届教皇又命令他接手新的任务。他一生都在超负荷地工作,但永远也没有摆脱未完成作品而遭受到的良心谴责。特定的时代造就了米开朗琪罗的伟大,却也限制了他天才的发挥。 尽管米开朗琪罗有这样那样的弱点,尽管他没能实现自己最宏伟的计划,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艺术代表了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人文精神。如果说他在艺术上常常质疑和否定自己,那仅仅是因为他总是在追求完美。为了艺术他曾经经历了多少磨难,多少挫折,做过何等艰苦的攀登。米开朗琪罗远不是完人,但作为一名艺术家,他是全人类的骄傲。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 托尔斯泰的情况与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截然不同。他出身名门,地位优越,衣食无忧,不需要依附任何人,不必终日劳碌。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深爱他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几乎没有经历过艰难的习作阶段就获得了文学上很高的声誉。但是他的痛苦却恰恰来自于这看似完美的一切。他藐视已经拥有的一切,包括他的文学声誉,唯独渴望拥有他所未知的——生命的真谛,于是他用毕生去探寻。凡夫俗子眼中的幸福生活非但不能带给他幸福感,反而成为他精神上的沉重负担。他对城市平民的凄惨处境感到震惊,为农民的贫困和愚昧而痛苦,因自己不劳而获的优越生活而愧疚,为难以摆脱家庭的羁绊而烦恼……如若他像旁人一样接受命运的安排,他的痛苦就会随之而去,然而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肯安享富贵,不肯虚度年华,他想要通过造福于人来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托尔斯泰人格的高尚众人皆知,他敢于挑战一切权威,敢于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一切。同时他作为小说家的伟大无可争议,他是世界文学中的泰斗。他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与教皇发生正面冲突。他的软弱并非缺乏主见,而是不能超脱现实的利害关系。他的家族观念和身为长子的责任感,使他不能置身家性命于不顾,这就是他在关键时刻必然会逃跑或向权力屈服明哲保身。他计划中最伟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废,并不是他缺乏完成作品的耐心,而是他永远受到在任教皇的辖制,上一届教皇下达的任务还未完成,这一届教皇又命令他接手新的任务。他一生都在超负荷地工作,但永远也没有摆脱未完成作品而遭受到的良心谴责。特定的时代造就了米开朗琪罗的伟大,却也限制了他天才的发挥。 尽管米开朗琪罗有这样那样的弱点,尽管他没能实现自己最宏伟的计划,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艺术代表了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人文精神。如果说他在艺术上常常质疑和否定自己,那仅仅是因为他总是在追求完美。为了艺术他曾经经历了多少磨难,多少挫折,做过何等艰苦的攀登。米开朗琪罗远不是完人,但作为一名艺术家,他是全人类的骄傲。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 托尔斯泰的情况与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截然不同。他出身名门,地位优越,衣食无忧,不需要依附任何人,不必终日劳碌。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深爱他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几乎没有经历过艰难的习作阶段就获得了文学上很高的声誉。但是他的痛苦却恰恰来自于这看似完美的一切。他藐视已经拥有的一切,包括他的文学声誉,唯独渴望拥有他所未知的——生命的真谛,于是他用毕生去探寻。凡夫俗子眼中的幸福生活非但不能带给他幸福感,反而成为他精神上的沉重负担。他对城市平民的凄惨处境感到震惊,为农民的贫困和愚昧而痛苦,因自己不劳而获的优越生活而愧疚,为难以摆脱家庭的羁绊而烦恼……如若他像旁人一样接受命运的安排,他的痛苦就会随之而去,然而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肯安享富贵,不肯虚度年华,他想要通过造福于人来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托尔斯泰人格的高尚众人皆知,他敢于挑战一切权威,敢于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一切。同时他作为小说家的伟大无可争议,他是世界文学中的泰斗。他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俄罗斯近代历史的广阔画面,还精彩地谱写了俄罗斯民族之魂,创造了俄罗斯文学中最丰富、最壮观的人物画廊。 托尔斯泰也有弱点,他的知识和视野受到停滞落后的俄国乡村生活的局限,自己却浑然不知,这就大大妨碍了他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他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无所知,却把一系列对人类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斥为“无聊”。他根本不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对唤醒人们的自我意识的意义,所以把米开朗琪罗和莎士比亚贬得一文不值……他意识不到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往往武断地否定自己所不了解的一切。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评断事物的唯一标准就是“道德”。他那一厢情愿的善良无助于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他没有意识到社会的发展遵循着客观规律,真正的仁人志士应当认识和顺应客观规律,积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是按自己的想象来重新安排一个乌托邦。 然而纵观《名人传》全书,在罗曼·罗兰看来英雄并不总是胜利者,但为了心中的真理,他们勇于承受挫折,承受失败,绝不会因失败而气馁,这便是他们优于常人之处。生活的道路不会总是平坦。书中记述的三位伟人虽然出身不同,经历不同,但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样需要面对种种困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是生而平等的。人的价值只有通过自身不懈奋斗实现时,人生才充满了意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