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裕民编著的《唐宋词的魅力》本书基于古典诗、词、曲的比较研究,通过经典作品的阅读、欣赏与文化阐释,深入探寻唐宋词人的创作心态,品味优秀词作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审美情趣、艺术手法,以及词坛上出现的不同于诗、文领域的奇特现象,使读者能较为系统地了解和认识唐宋词产生的历史背景、表现的内容、审美的特质和外在的形式、语言的风格,并在掌握古典诗词知识、接受文学滋养和文化熏陶的同时,以其精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借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文化修养,从而热爱中国古典诗歌,继而热爱自己的祖国。
潘裕民编著的《唐宋词的魅力》以唐宋词为审美观照,从中国古典诗、词、曲中选取大量的名篇佳作,通过比较研究,着重论述了唐宋词人的创作心态、审美情趣和个性特征,深入探析优秀词作的内容题材、情感基调、艺术境界、语言风格,以及词坛上出现的不同于诗、文领域的奇特现象和词体的演变过程,是唐宋词研究的一部力作。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把社会学、文化学、美学、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宏观考察与微观探索,揭示了唐宋词独有的艺术特征和美感特质。书中虽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其他体裁,尤其是一些诗、曲作品,但始终以唐宋词为贯穿主线,聚焦于词体的演变和词家个性特征的深入分析,对收录的词作的丰富内涵加以细致阐述。文风清丽文雅,引人入胜。
《唐宋词的魅力》已被纳入上海市教师培训市级共享课程。
第一章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演变过程看词体的形成
一、古典诗歌的分类及别称·5
二、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看中国古典诗歌在形式上的发展·1 1
第二章 从与诗、曲的比较看词的美学特质
一、词与诗的区别·20
二、诗词与曲的区别·24
三、词的体性·33
第三章 词境探微
一、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献疑·41
二、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42
三、为什么说词为“艳科”,词境是否“狭而深”·44
四、伤春伤别比兴手法的历史演变及其在词史上的意义·47
五、“词多无题”解,并论小序之短长·52
第四章 词的风格与流派
一、词多阴柔之美,词中刚柔高度结合的作品艺术性最高·57
二、关于宋词流派的几种分法·60
三、豪放、婉约能不能概括宋词的风格与流派·63
四、从“疏”与“密”的角度看唐宋词风格与流派的发展演变过程·65
第五章 比兴寄托
一、怎样区别比与兴·73
二、诗、词、曲三者对赋、比、兴的运用有何不同·75
三、怎样理解“词如诗,曲如赋”·79
四、比兴与寄托的关系·80
五、“从有寄托入,以无寄托出”,况蕙风对此有何不同看法·82
第六章 诗词曲艺术手法探析
一、虚与实·87
二、直与曲·89
三、隐与显·92
四、离与合·93
五、雅与俗·94
六、分与合·96
第七章 唐宋词演进历程中的基本形态和词人刨作观念的转变
一、唐宋词演进历程中的基本形态·99
二、唐宋词人创作观念的转变·1 10
第八章 唐宋词概说
一、唐五代词·117
二、宋词兴盛的原因·118
三、北宋词坛·120
四、南宋词坛·122
第九章 唐宋词家个性论
一、温庭筠词的“丽而隐”·127
二、柳永创作的艺术成就及贡献·130
三、柳永三首词比较分析·135
四、欧阳修的词·138
五、说苏词之“旷”·143
六、苏轼革新宋词的功绩及其不足·146
七、秦观词的特色·153
八、清真词的美学世界·157
九、以《兰陵王》(柳阴直)为例,阐发周邦彦词的抒情特征·186
十、李清照词的特色·189
十一、辛词的思想内容·192
十二、从词的质素看稼轩之豪放词·194
十三、姜夔词的特色·。198
十四、姜、周咏物词的不同特点·200
十五、梦窗词的结构方式·203
十六、王沂孙咏物词的审美追求·212
第十章 唐宋词欣赏举隅
菩萨蛮/温庭筠·221
梦江南/温庭筠·223
菩萨蛮/韦庄·225
虞美人/李煜·226
浪淘沙/李煜·229
苏幕遮/范仲淹·232
渔家傲/范仲淹·236
望海潮/柳永·239
天仙子/张先·245
破阵子/晏殊·249
踏莎行/欧阳修·251
临江仙/晏几道·254
鹧鸪天/晏几道·257
江城子/苏轼·260
水调歌头/苏轼·264
水龙吟/苏轼·268
青玉案/贺铸·273
蝶恋花/周邦彦·276
渔家傲/李清照·278
永遇乐/李清照·280
武陵春/李清照·284
声声慢/李清照·286
贺新郎/张元斡·290
满江红/岳飞·294
钗头凤/陆游·297
诉衷情/陆游·301
六州歌头/张孝祥·303
念奴娇/张孝祥·307
水龙吟/辛弃疾·311
摸鱼儿/辛弃疾·316
鹧鸪天/辛弃疾·321
永遇乐/辛弃疾·323
水调歌头/陈亮·328
沁园春/刘过·331
双双燕/史达祖·334
贺新郎/刘克庄·338
风入松/吴文英·343
解连环/张炎·346
附录
对宋词风格流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353
从《人间词话》看王国维的文艺美学观·364
主要参考文献·378
后记·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