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根元主编的《新编语言的故事》内容介绍:提高和普及都是分层次的,主要看内容。普及跟普及不完全一样,有的普及不是炒冷饭,形式上很好读,内容上是很高的。要做到那样,不是放下架子就行的,而是要提高许多方面的水平。复刊到1984年的《中国语文》上的补白文章几乎都是吕叔湘先生写的,比许多大论文强多了。说“深入深出”和“深入浅出”,那个“深入”肯定是不一样的,“深入浅出”的文章对那个“深”的认识和表达总要比那个“深入深出”的“深”好一些甚至好很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编语言的故事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 于根元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于根元主编的《新编语言的故事》内容介绍:提高和普及都是分层次的,主要看内容。普及跟普及不完全一样,有的普及不是炒冷饭,形式上很好读,内容上是很高的。要做到那样,不是放下架子就行的,而是要提高许多方面的水平。复刊到1984年的《中国语文》上的补白文章几乎都是吕叔湘先生写的,比许多大论文强多了。说“深入深出”和“深入浅出”,那个“深入”肯定是不一样的,“深入浅出”的文章对那个“深”的认识和表达总要比那个“深入深出”的“深”好一些甚至好很多。 内容推荐 于根元主编的《新编语言的故事》编辑的目的,是普及语言学知识,希望能引起读者对语言学的兴趣,讲故事只是一种手段。有一些文章写了语言学中一个方面的内容,又比较生动有趣,虽然故事性不强,我们也收入了。 《新编语言的故事》收入的文章中,一种是我们赞同它的观点的,这占大多数;另有一些我们认为对读者会有启发的。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文责自负。我们的思想水平和知识都很有限,对所有文章的每一观点和每条材料妄置可否都是不适宜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 目录 “知识富豪”的社会义务——序《新编语言的故事》 唤醒沉睡的语言 卖花女的故事 猩猩学语 “抱外孙” 日本科学家让狗说人话 你是老师吧 “水瓶”还是“花瓶”? 语言证据的语义分析——以一则短信为例 甄别方言巧破案 “四个二带两王”是咋回事呢? 《空城计》到底唱的哪一出 古代文明的活化石 语言也要打打假 语言交际中的密码 赞美的力量 歌声的魅力 沉默的,大多数 “语言应该规范化” 从“常凯申”说威氏拼音 “很郊区”的故事 卡门的微笑 取名 不在其位也适当会谋其政 “山寨”为什么这样红? 我不是小朋友 李小弟和小歌手 不吵架,勿结婚 多面的谐音 奶奶的寄托 西域拾遗 与泰国学生在一起的日子 几个学生上电视参加节目主持人比赛 祝您生日快乐 外国人不好教 恐龙,恐龙 一幅汉语挂图 被拒,并非“杯具” 中式英语里的中国特色 “情人节”的汉语译名的误会 不一样的“情人节” 留学生语言趣谈 不简单的对外汉语教学 全世界的老乡——赵元任 多音字趣闻录 网络新语“你懂的”言微力量大 老外眼里的“老外” 语言难以完成的电视相亲任务 我该拿你怎么办?——也谈“望文生义” “月亮”讨论会 谁叫谁尴尬? 公关小姐的故事 “雷人”的广告语 词语“蒙太奇” 爷爷流利的维吾尔语 有趣的城市名 “老鹰”“臭老妈”与现代汉语课 语词表义中的度量和参照 “借代”面面观 寻找丢失的理据 台斤与市斤 反宾为主 大学录取通知用上了网络流行表达 流行网络语言形式,让人欢喜让人忧 一个笑脸一个世界::—)的故事 起死回生的“囵”及其他 语言,要看得懂,也要听得懂 网上我们拿什么说话——说说网络语言 “回归”的故事 有趣的英语矛盾词 混搭式命名中的博弈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病趣谈 姊妹艺术亲不亲? 男声女气与女声中性 外交事件中的“文字较量” “挤”出来的语言 说谣谚 政治语言学:一个值得考察的话题 从厕所的各种委婉叫法说起 掌握声调是学好普通话的关键 普通话中“拜拜”(bye-bye)是怎么来的 一个容易令人特别尴尬的字 成语“处心积虑”的褒贬色彩的演变 转基因棉苗的启示 惯用语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街道名称汉语拼音中的方位词及其习惯说法 “此致”“敬启”之类书信用语的用法 数字的避忌 “伊妹儿”及其他 当美国英语碰上中国英语 邂逅汉语 坚持目的,固守话题 表达的主观偏向 从“撒尿牛丸”看地方特色小吃的丑名 梁启超别样的婚礼致辞 说“袖” 楹联世界的奇葩——“此木为柴山山出, 惠施不打弹弓 逞口舌之雄,遭杀身之祸 语言中的游戏乐趣——藏头诗 “五”“五行”对汉语的影响 五花八门的亲戚称谓 驴脸的笑谈 从山药、野鸡和炊饼的改名说起 后记 试读章节 卖花女伊莉莎·杜利特尔容貌美丽,聪明乖巧,却家境贫寒,言谈粗鲁,讲一口粗俗的伦敦西区土语。她每天到街头叫卖鲜花,赚点钱补贴家用。一天,她与语言学家希金斯教授在避雨时偶然相遇,伊莉莎甜美的嗓音引起了希金斯的注意。教授夸口,他能教伊莉莎说真正的英语,使她成为操着贵族口音、出没于上流社会的千金小姐。教授的朋友皮克林上校和他打赌,如果伊莉莎以贵夫人的身份出席6个月后举办的大使游园会而不被人识破真相,那么皮克林愿意承担一切试验费用。希金斯教授欣然接受挑战,他从最基本的字母发音教起,对伊莉莎开始了严格的训练。 6个月后,希金斯满怀信心地带伊莉莎和皮克林一起出席希腊大使举办的招待会。当伊莉莎出现在大家面前时,人们纷纷停止了交谈,伊莉莎温文尔雅的话语和高贵优雅的举止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宾客。希金斯教授终于成功了:一个乡下女孩变成了雍容华贵的上流社会名暖。希金斯教会了伊莉莎语言、风度和气质,使她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而高傲的希金斯也被丘比特的箭射中,爱上了他所造就的小姐。 这是1964年由华纳公司投资拍摄的好莱坞电影《窈窕淑女》中的故事。奥黛丽·赫本扮演伊莉莎。华美的布景、豪华的服饰、优美的画面、令人心驰神荡的歌舞以及奥黛丽·赫本的精彩表演,使这部电影有如诗般美丽,感动了亿万观众,赢得八项奥斯卡大奖,成为音乐电影史上的不朽杰作。 电影故事的情节看似荒诞不经,其中却蕴涵着语言学知识。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存在着各色各样的人群,他们由于性别、年龄、职业、阶层、生活方式、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的不同,或由这些因素构成的社区交际习惯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小团体,在这些小团体中会自然地或人为地出现一些特殊的语言成分,这就是语言学所说的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同一种语言因社会的社群分化而表现出的小社团用语。是某一社会团体或者某一社会阶层通用的语言。社会方言并没有独立的语言系统,因此,一般情况下,社会方言并不会妨碍人们之间的交际。但是,在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以及一些特殊词汇的使用上常常呈现出种种差异,最常见的差异主要是在词汇方面,其次是发音色彩。我们常说,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透过一个人使用的语言,如发音、用词、用语风格等,我们可以推测这个人所受的教育、所从事的职业甚至所属的社会阶层。一般说来,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常表现为说话得体、谈吐文雅、用词准确、表达流畅,而言谈粗俗的人则多被视为缺乏文化教养。一个人所使用的社会方言往往能够透露出说话者的年龄、性别、职业、阶层、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社群特征。 在社会方言中最易引起人们注意的便是行业语,不同行业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各行各业由于交际的需要会使用一些专门的词语。如电影行业的“蒙太奇、推、拉、摇”等,教育行业的“下课、下班”等。这些行业语虽然很常见,但它们是行业的内部交流语,有着与共同语不相同的特殊意义,若没有专人解释,外人很难猜明白。比如,当你看见一位老师早晨从家中出来却说去“下班”时,你可能会以为这位老师是否说错了话。如果这样认为,那就错误理解了这位老师想表达的意思了。教师行业里所说的“下班”,特指早晚自习等下到学生班级,对学生们的学习进行监督或辅导,这个含义和社会一般用语中的“下班”有着明显的区别。行业语虽然是某个行业集团的专门用语,但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行业与社会生活关系的密切,一些行业用语逐渐具有了广泛性,引申出新的意义,从而成为许多人熟悉的普通词汇。例如,“资本、麻痹、感染、折扣、折射、副作用”等原先都是行业用语,现在都已为大众熟知。P12-14 后记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新编语言的故事》。 1978年,我还在语言研究所。那时候语言研究所在现在的四道口中国地质大学的主楼。我们许多人坐班车来回。坐班车从永安里到所里一次全程大概一个小时。我们好几个人坐在班车的后面,经常聊天。有几次,我和张朝炳、韩敬体、杨耐思聊到:青少年朋友很爱听故事,那时候物理学、数学方面有讲故事普及相关知识的书,我们何不也约请一批语言学研究者做这方面的工作?目的是想通过有血有肉、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普及语言知识,激发青年学生对语言学的兴趣,使我国语言学事业后继有人,或者即使这些人将来不从事语言学研究,也会由此重视并且努力学习语言。我们说做就做。这项工作的成果是,1980年1月河南信阳出版铅印内部本《语言的故事》,并配有曲翰章画的20多幅很好的插图。1981年7月,上海教育出版社根据信阳本略作删改,撤掉插图,改名《语言漫话》正式出版。改名,大概是为了淡化普及的味儿。因为比较受欢迎,1994年抽删旧稿10篇、增补新稿20篇、重补信阳本插图,由东方出版社重新出版,书名为《语言的故事》,这是信阳本《语言的故事》的新本,是上海本《语言漫话》的修订本。 《语言漫话》作者们编辑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在特别缺少这一类普及读物的时候做一些补缺的工作,以应一时之需。不曾想却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这本书第一次就印了12万册,不少国内外的杂志也转登了这本书里的一些文章。有一次我手里的样书送人送完了,我需要去书店买一些。我去了那时候北京最大的王府井新华书店。我一看,《语言漫话》摆满了好几个书架,买这个书的人多极了,几乎什么样的人都有,有许多是战士。这说明当时社会很需要这样的普及性读物,也说明当时社会读书的空气很浓。后来过了许多年,有一次我听到语言学方面的一些硕士研究生说:他们那时候是受了《语言漫话》的影响走入语言学的。我听了很感动。当然,这本书也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是一批治学比较严谨、后来知名度很高的学者写的。今天看来,这一支作者队伍的阵容就很可观。普及工作、应一时之需的工作,只要认真,不完全就事论事,就会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学术价值,也会有一定的长远意义。一些专业语言学者需要经常参加和提升这样的工作。 提高和普及都是分层次的,主要看内容。普及跟普及不完全一样,有的普及不是炒冷饭,形式上很好读,内容上是很高的。要做到那样,不是放下架子就行的,而是要提高许多方面的水平。复刊到1984年的《中国语文》上的补白文章几乎都是吕叔湘先生写的,比许多大论文强多了。说“深入深出”和“深入浅出”,那个“深入”肯定是不一样的,“深入浅出”的文章对那个“深”的认识和表达总要比那个“深入深出”的“深”好一些甚至好很多。 《语言漫话》出版至今30年多了。即使从《语言的故事》出版算起,至今也有16年多了。这些年来,我们的语言生活、关注语言生活的情况和很多方面有了很大变化。拿我们关注语言生活来说,面宽多了,也深多了。拿作者队伍来说,也有了许多变化。今天的青少年和此外的读者群跟许多年以前也不一样。这要求我们再做这样的工作需要有许多发展。 我们又新编了这本类似的书。新编,是指原来出过那样的书。大家看到,内容跟过去那本书也有了很多不同。 稿子差不多合乎要求了就行,我们不做很大的改动,尤其是观点、行文风格和标题,大概编辑也不需要在这些方面花费很多力气。《语言漫话·编后》分别在开头和靠近末尾的两段话我觉得很有意思,抄录在下面: 这本书编辑的目的,是普及语言学知识,希望能引起读者对语言学的兴趣,讲故事只是一种手段。有一些文章写了语言学中一个方面的内容,又比较生动有趣,虽然故事性不强,我们也收入了。 这本书收入的文章中,一种是我们赞同它的观点的,这占大多数;另有一些我们认为对读者会有启发的。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文责自负。我们的思想水平和知识都很有限,对所有文章的每一观点和每条材料妄置可否都是不适宜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 谢谢作者、读者、责任编辑和出版社。 于根元 2011年10月2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