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丛书《国学百家讲坛·儒学分卷》对中华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筛选,汲取儒学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精华性,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以直观和形象的阅读形式,便于广大读者阅读,也为展示中华博大精深的儒学打开一扇窗口。由宋一夫主编的这本《国学百家讲坛(彩版):义》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该书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中的核心命题“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义(彩版)/国学百家讲坛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宋一夫 |
出版社 | 现代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系列丛书《国学百家讲坛·儒学分卷》对中华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筛选,汲取儒学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精华性,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以直观和形象的阅读形式,便于广大读者阅读,也为展示中华博大精深的儒学打开一扇窗口。由宋一夫主编的这本《国学百家讲坛(彩版):义》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该书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中的核心命题“义”。 内容推荐 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国学百家讲坛》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十二大核心命题“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忠、廉、中庸、知行”。本册《国学百家讲坛(彩版):义》的核心命题是义。 义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命题之一。《说文解字》:“义,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义,本义是仪表,是人的外在形式。《诗经》说:“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大概从这开始,人们逐渐把外在容貌行止的“仪”,演变成人的内在的行为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义。义学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演变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人们都把义理解为相互忠诚、相互帮助、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美德。 《国学百家讲坛(彩版):义》由宋一夫主编。 目录 国学漫谈 孔子·说义 孟子·说义 荀子·说义 《礼记》·说义 陆贾·说义 董仲舒·说义 扬雄·说义 韩愈·说义 周敦颐·说义 张载·说义 二程·说义 朱熹·说义 陆九渊·说义 叶适·说义 颜元·说义 试读章节 弦高舍财退秦师 鲁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年)冬天的一个清晨,一阵清脆的马蹄声踏破秦宫周围的宁静,只见一个信使飞身下马,向卫兵递上一封信件。卫兵一见信上的特急密件标志,不敢怠慢,立即传进宫去。 睡眼惺忪(xing song)的秦穆公,扫了一眼泥封印——“杞子”,顿时精神振作,一口气把信读完。原来两年前,秦国与郑国结盟后,秦穆公派杞子等三人协助郑国守卫。这一年冬天,晋文公去世,杞子以为是里应外合进攻郑国的好时机,便差人密告秦王:“郑国北城在我手中,若派兵速来偷袭,很容易得手。”秦穆公求胜心切,马上任命孟明视为主帅,率领兵车三百,偃旗息鼓,悄悄向郑国进发。行军途中,秦军十分谨慎,一路上竟未遇到什么阻拦。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春,秦军悄悄地踏入南接郑国的滑国境内。孟明视等眼看秦军兵临城下,郑国还在梦中,偷袭之计即将大功告成,不禁心中暗喜。 秦将正在得意之际,冷不防路旁闪出一人拦住去路,只听见来者高声说道:“郑国使者求见秦国主将。”孟明视一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谁,谁来求见?”来人又高声回答:“郑国使者弦高,特来求见秦军主将。”这回孟明视听清楚了,心中大为震惊,立即下令叫他到马前,问道:“你是何人,何事求见?”来人友善地说:“敝人弦高。我国国君听说将军远道而来,因为时间仓促,来不及写信给您,又恐怕对你们失礼,特派小臣赶牛来此拜候。先赠薄礼一份犒(kao)劳贵军,礼轻情意重,务请收纳。”说罢,他把礼单奉上,随后献上四张熟牛皮、十二头肥壮的菜牛。 秦军偷袭郑国,本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今大军才踏入滑国,郑国就派了使者前来犒劳,岂不意味着早有准备了吗7孟明视见偷袭不成,便随机应变,顺水推舟,一面收下礼物,一面冠冕堂皇地说:“听说贵国国君新丧,我国国君唯恐晋国乘机进犯,所以特命我部前来协助防卫。”弦高接着回答:“为了国家安全,我们不得不日夜守卫,不怕有来犯者,请将军放心。” 孟明视又问:“如此看来,郑国不用我军援助了吧?” 弦高答道:“我们国家虽然实力单薄,为贵军的到来早已做好了准备。若你们想在郑国驻扎,我们就准备营房和粮草;若是路过,那就负责一夜的警卫。”孟明视听后向副将使了个眼色,对弦高说:“我们这次来不是前往郑国,何必如此费心呢?还是请你回去吧!” 弦高走后,孟明视觉得不能空手而归,于是与众部将商量,改变了行进方向,拨转马头,攻袭与郑国相邻的滑国。 狡猾的秦将自作聪明,以为骗过了郑国。可是,他们做梦也没想到,上当的恰恰是他们自己。原来弦高根本不是郑国使者,只是一个地位卑下的贩牛商人。 那天,弦高正赶着牛群前往洛邑(今河南洛阳)做生意,路上从行人口中得知秦军将偷袭郑国,不禁心急如焚。他想,秦国是虎狼之国,而郑国国君新丧,毫无准备,怎能抵挡得住秦军呢?赶回去报告已来不及了。国难当头,一定要设法解救。弦高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条缓兵之计:一面派人日夜兼程回国,急报郑军;同时,自己假充郑国使者,送牛犒劳,好使秦军知道郑国早有准备,打乱秦国的偷袭计划。 弦高是一个普通的商人,能在国难当头之际临危不惧,舍财取义,智勇双全,显示了非凡的胆略和智慧。 孟母教子三迁居 孟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不幸病逝,母亲一个人把他带大。母亲很有教养,乡邻们都很尊敬她,称她为孟母。 孟轲小时候家住在墓地的附近,他和小朋友们经常在户外玩耍,也常模仿着大人们跪拜、号哭。孟母看到后心里很忧虑,她想:“小孩子从小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到他的成长,如果从小就玩这种卑贱的游戏,长大也不会有什么出息。”于是,孟母就带着孟轲离开了原来的住处。孟轲的新家在市场附近,他同小朋友到这里又有了新的游戏。他们常常模仿商人,你装个卖菜的,我扮个贩盐的,玩得很高兴。孟母觉得,小孩子每天玩这种游戏,长大了也想当商人,会有什么出息呢?孟母毅然决定再次搬家。这一次,孟母经过再三考虑,把家搬到学校附近。这样,孟轲和小朋友玩耍时,就时常模仿学校里老师和学生们的礼仪,做一些文明的游戏。 孟母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心想:“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长大了也一定能有所作为。”于是他们母子俩就在这里住了下来。孟轲在学校学习,进步也很快。 有一天,孟轲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机旁织布。孟母见儿子回来了,便问道:“书念得怎么样了?”孟轲漫不经心地说道:“跟过去一样。”听了儿子的回答,孟母二话没说,拿起剪刀把织机上的织布全剪断了。孟轲看到母亲辛辛苦苦织的布全都剪断了,心想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事,胆怯地说:“母亲,儿子做错事了吗?” 孟母把儿子拉到自己身边,对他说:“儿啊,世上的书是念不完的,学习更不能间断。这就像织布一样,织到中间时全都剪断,还能织成布吗?你现在才刚刚读了几本书,就漫不经心,长大了能有所作为吗?”孟轲点了点头,心里明白了母亲为什么剪断没有织好的布,感到很内疚。从此,孟轲起早贪黑地勤学苦读,又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老师,终于成了当时天下最有名的学者。 孟轲成名以后,同母亲来到齐国。孟轲见了齐王,向他讲述了用仁义来治理国家,国家才能强盛的道理。可是齐王对孟轲的主张却没有一点兴趣,只是让他做官却不采纳他的主张。孟轲治理国家的主张不被齐王采用,心情很不好。孟母看到儿子很忧伤,便问道:“儿啊!这几天怎么不高兴呢?”孟轲怕母亲担心,连忙强作欢笑,说道:“没有呀,我最近不是一直都很快乐吗?”可是过了几天,孟母又发现儿子靠在房子的门柱旁唉声叹气。孟母走上前去问道:“儿啊,你还是和母亲说实话吧,前些天我已看出你不高兴,今天又在这儿长吁短叹,到底为什么啊?”孟轲看着母亲,叹息道:“儿听那些有见识的人说,做官是为了治理国家,而不是贪图富贵。现在齐王只给我官做,却不让我实现自己的主张,所以我想到其他国家试试,而母亲您年龄又这么大了,我又怎能让您和我四处奔波呢?” 孟母说:“我供你念书,为的就是让你长大成人后能为国家为百姓多做点好事,你不要老挂念着我,我现在身体不是很好吗?”第二天,孟母便同儿子打点行装,一道离开了齐国。 孟母为教育儿子,三次择邻而居,又曾剪断织布,终于用言传和身教把孟轲培养成材。后来,人们便把孟母教育儿子的这种方法称为“义方”。 P28-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