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武民国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常智山//孙建伟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袁保庆于同治五年(1866年)从家赴山东济南候补知府时,因年老无子,便过继袁世凯为嗣。袁世凯从小过的是寄生安逸的生活,任性而为,上学后仍顽劣如故,对读书毫无兴趣,却养成了纨绔子弟的习性。不过他对拳术比较热衷,练出了颇精的骑术,以致后来弃文习武。

7岁时,袁世凯随袁保庆至济南。1868年冬,袁保庆以道员发往江苏差遣,袁世凯随往,侨寓扬州,复移南京。袁保庆在江苏受委办理督标营务处,后又任江南盐巡道,与驻守浦口的淮军将领吴长庆过往甚密。由于咸丰年间,太平军围困吴长庆之父吴廷香于庐江,吴廷香派吴长庆向袁甲三求救,袁保庆主张救援,袁保恒则认为兵分则弱,力主不救。为此拖延日久,庐江被太平军攻陷,吴廷香被杀,从此,吴长庆与袁保恒绝交,而于袁保庆订“兄弟之好”。1873年,袁保庆因霍乱死于南京,吴长庆渡江视敛,抚棺痛哭,与刘铭传一起帮助料理后事。见到袁世凯时,均器重之。

袁世凯扶柩回项城后,对他的教育责任转到袁保恒、袁保龄身上。这两个在京做官的叔叔对他的影响,较之生父和嗣父都更大。1874年舂,袁保恒已官至户部左侍郎,回籍探亲,把袁世凯带到北京,聘请名师教导。在内阁中书任上的袁保龄认为袁世凯天资不高,浮动异常,对他的督导尤为严厉。

1876年秋,袁世凯回河南参加乡试,不第。年底,和沈丘于姓女子结婚,时年17岁。翌年初春,又回到北京。袁保恒刚刚调任刑部侍郎,工作繁忙,袁世凯一边读书,一边帮他办事,学得不少官场本领。两位堂叔夸奖他“办事机敏”,是“中上美材”。时华北大旱成灾,袁保恒奉命到开封帮办赈务,带袁世凯同行,遇有密要事案,均派他查办、参佐一切。1878年,袁保恒感染时疫去世,袁世凯返回项城,移住陈州。大约就在此时,袁家分析家产,袁世凯于袁保庆名下,得到一份丰厚产业,自为一家之主,自此更加放荡不羁,经常追欢逐乐。还组织“丽泽山房”、“勿欺山房”两个文社,自为盟主。此时,正在陈州授馆的徐世昌于袁世凯结交,拜为金兰,从此成为袁世凯毕生重要的谋士。1879年,其姑丈张向宸办理河南赈务,委托袁世凯分办陈州捐务,因他集款独巨,张就以袁保恒生前的捐款,移奖袁世凯一个“中书科中书”的虚衔。同年秋,袁世凯再次参加乡试,落第。

袁世凯屡试不中,又以事积忤族里,众欲苦之,家乡不能再住,乃率旧部数十人,于1881年4月,前往山东投奔嗣父袁保庆的密友吴长庆。吴长庆将他留在营中读书,袁世凯谦抑自下,时作激昂慷慨之谈,很快取得吴长庆等人的好感,不久被提拔为庆军营务处帮办,踏上了仕途。

1882年6月,朝鲜发生兵变。驻日公使电告署理直隶总督张树声,日本欲派兵侵台。朝鲜官员金允植也呼吁中国派兵干涉。张树声遂奏派丁汝昌、吴长庆率海陆军赴朝,以阻止日本借机生事。

吴长庆仓促出发,军务繁杂,一切筹划都依赖张謇及其助手袁世凯。袁世凯当时的职务是“前敌营务处”,负责军需供应、堪定行军路线等。船抵朝鲜马山浦,一营官说多数士兵晕船,请稍缓登陆,吴长庆立即将此人撤职,命袁世凯代理,袁马上部署,两小时内完成了登陆行动,吴当众大加夸奖。登陆后,吴长庆、丁汝昌接受金允植的建议,诱捕朝鲜大院君李应,押解往天津,恢复国王的统治。并派袁世凯率兵镇压起义群众,杀数十人。朝鲜国王设宴款待,袁世凯备受礼遇,甚至为其设立生祠。清政府也对平定“壬午兵变”有功人员进行奖赏,袁世凯以同知发分省补用,赏戴花翎。

9月,朝鲜国王派使者向清政府致谢,并要求清政府派出教习,帮助朝鲜训练新式军队。李鸿章命吴长庆筹划。吴长庆派袁世凯、朱先民、何增珠等办理编练朝鲜新军。选1000人,分左右营,按淮军操法训练,武器准备由中国供给。朝鲜国王检阅后,极为满意,称赞袁世凯训练有方。决定在江华沁军营中再选500名编为“镇抚营”,仍由袁世凯训练。P4-5

目录

上篇 武夫当国梦

 袁世凯:北洋教父,最具争议

 总督朝鲜,创立新军

 “闲云野鹤”有玄机

 神鬼之道的诱惑

 注重做人,细节取胜

 做人做事有余地

 节日的渊源

 窃国称帝,最具争议

 段祺瑞:北洋之虎,三造共和

 克虏伯的赞赏

 制造惨案,尽失民心

 严谨治家,一生清廉

 痴迷对弈,围棋后台

 一生天津缘,荣耀与落寞

 冯国璋:毕生谋求“和平统一”

 朝鲜御日,小站练兵

 多方投资,敛财有方

 禁军统领,临危受命

 反对帝制,拥护共和

 宽厚待人,自有主见

 吴佩孚:秀才武夫,学者军阀

 洛阳祝寿,寿惊朝野

 保护故宫,远见卓识

 拒绝出山,惨遭毒手

 恪守“四不”,终生贯彻

 张作霖:乱世枭雄故事多

 东北称王,体恤下属

 以德报怨,以恩报恩

 粗通文墨,明辨是非

 少养五万兵,也要办教育

 孙传芳:枭雄末路,血溅佛堂

 与岗村宁次,不打不相识

 取缔裸模,反对旗袍

 五省联帅,登峰造极

 蜗居沈阳,位列上宾

 专心念佛,血溅佛堂

 冯玉祥:布衣将军

 结交法师

 基督将军

 白沙募捐

 官场轶事

 仁人之言

 阎锡山:民国政坛上的“不倒翁”

 驭下有术

 鸡蛋上跳舞

 “二”的做法

 治理山西

 李宗仁:青春戎马,晚节黄花

 杀出一片天

 扬名台儿庄

 夫人们的悲喜人生

 金兰之交,兄弟情深

 大树底下难乘凉

 白崇禧:一代战神,死于非命

 指挥卓越,战果累累

 拥李倒蒋,和平骗局

 大肆敛财,作恶多端

 合作无间,亲如一家

 一代战神,死于非命

下篇 名士自风流

 梁启超:经营天下,国家脊“梁”

 变法喋血,逃亡日本

 抛弃共和,倡导立宪

 “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

 一纸电报,点燃“五四”

 相知相惜,而不相娶

 章太炎:大师小事,魏晋风度

 流血从我,名闻天下

 疯言疯语,言辞犀利

 幽禁岁月,绝食抗议

 性情古怪,幽默风趣

 风气之先,登报征婚

 王国维:一代学人,孤寂人生

 科考失利,评点《红楼》

 学无新旧,学无中西

 悄然赴死,自沉湖底

 不问家务,贤妻相助

 陈寅恪:“读书种子”,踽踽独行

 只求学问,不受学位

 “教授的教授”

 字字精金,句句美玉

 天作之合,情深意笃

 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地位崇高,仁厚济困

 节约经费,讲义收钱

 三次婚姻,两登启示

 胡适:青年导师,运动领袖

 提携后进,延聘教授

 担任大使,步入政界

 一介书生,被选“总统”

 “哄堂听胡说,酒醉上海滩”

 新“三从四德”,始作俑者

 梅贻琦:维护“斯文”,尊重学术

 教授治校,无为而治

 联大八年,患难深情

 坚持原则,毫不客气

 终身校长,有口皆碑

 吴宓:治学严谨,做人耿介

 认真备课,一丝不苟

 学贯中西,治学严谨

 即颂成章,过目不忘

 张元济:掌舵商务,为中华文明“续命”

 走进商务,“出版”救国

 在商言商,与时俱进

 参加世博,颇受好评

 钱穆:一代儒宗,自学成才

 及时反省,不迷信权威

 积极治学,不忘济世

 特立独行,人品颇好

参考文献

序言

民国时期,军阀遍地,大师云集。

从晚清帝国崩溃到民国政府统一中国,由帝制走向“共和”,这段转型史,是贯通中国古今的关键环节,也是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的一把钥匙。它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古老中国从漫长的帝制中挣扎出来,摸索着向“共和”奔去,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一时期是革故鼎新之际,宪法、国会等出现,现代警察制建立,新式学校普及,新闻舆论形成等,许多制度直接启发着后来的历史。

在民国的大幕开启之后,作为武夫的军阀们,大多崛起于草莽之间,贫穷之家,却制造了一个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神话,演绎了一件件惊世骇俗的传奇故事。他们在民国版图上合纵连横,拥兵自重,呼风唤雨,权倾朝野,威震四方,显赫一时。城头变幻大王旗,各领风骚三五年,制遣了一桩桩称霸民国的“神话”,演绎了一件件封疆裂土的“事变”。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拂去遮在他们身上的尘埃,我们发现,原来历史还有另外的一面:北洋之虎段祺瑞,两造共和,醉心权术,为何了无家产?常胜将军吴佩孚,信奉四不主义:不住租界、不借外债、不积私财、不纳妾;讲气节,拒当汉奸,其死因众说纷纭。东北王张作霖,土匪出身,怎样成为权倾一方的大军阀?北洋战将孙传芳,因何拳打冈村宁次,血溅佛堂……他们各具个性,极富传奇色彩。他们个个都有生动的故事,丰富的人生;他们因缘际会,实践着自己的治国梦想!

往事已矣,如过往烟云。民国是一个思想自由、学术活跃的时代,大师辈出。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言行和情趣,无不令人高山仰止。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才情,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伟岸人格,发出了超凡绝俗的时代巨响。中国历史的某些方面的改观,因为他们的参与而加快了进程。他们外表朴素而内心高贵,心怀天下而汲汲于行。他们那么平凡地生活在芸芸大众之中,却无时不关注着全民族的命运,他们钻研于学问之里,却笑谈于人际之外。他们的思想离凡常生活很远,却关乎家国命运。作为文明的标杆,他们让文化立体化,让精神自由化,他们的理想抱负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而书卷气息却难以掩饰,也不需要掩饰;否则,他们,就不是他们了。凝望那些背影,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站起来不仅是身体,还有永远屹立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诠释着“真名士自风流”的传说……

重读历史,令人心生热望。本书轻松地刻画出了民国一大批武夫与文人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历史的真相究竟在何处,这是人们重温历史时应思考的问题。不同的执笔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同的一个事件会有不同的评价,而这也会直接影响到读者对那段历史的看法。我们只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梳理史料,对这段历史进行重新的审视,期望抛砖引玉,以便更多的人们关注民国那一个个特立独行的名字……

智山

2011年10月

于京北雅堂

内容推荐

重读历史,令人心生热望。常智山和孙建伟编著的《文武民国》轻松地刻画出了民国一大批武夫与文人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历史的真相究竟在何处,这是人们重温历史时应思考的问题。不同的执笔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同的一个事件会有不同的评价,而这也会直接影响到读者对那段历史的看法。我们只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梳理史料,对这段历史进行重新的审视,期望抛砖引玉,以便更多的人们关注民国那一个个特立独行的名字……一起来翻阅《文武民国》吧!

编辑推荐

常智山和孙建伟编著的《文武民国》内容介绍:从晚清帝国崩溃到民国政府统一中国,由帝制走向“共和”,这段转型史,是贯通中国古今的关键环节,也是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的一把钥匙。它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古老中国从漫长的帝制中挣扎出来,摸索着向“共和”奔去,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一时期是革故鼎新之际,宪法、国会等出现,现代警察制建立,新式学校普及,新闻舆论形成等,许多制度直接启发着后来的历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5: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