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故乡在哪里?全世界绝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茶的原产地是中国的滇西南地区。在历史上被尊为茶圣的唐人陆羽,在他的传世著作《茶经》中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但饮茶风尚,却好像是始于巴蜀地区。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得到了“巴蜀之师”的支持。那时,巴蜀地区献给周天子的贡品中,就有茶叶。
请看由韩星海所著的《秦风茶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秦风茶韵/陕西茶文化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韩星海 |
出版社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茶的故乡在哪里?全世界绝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茶的原产地是中国的滇西南地区。在历史上被尊为茶圣的唐人陆羽,在他的传世著作《茶经》中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但饮茶风尚,却好像是始于巴蜀地区。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得到了“巴蜀之师”的支持。那时,巴蜀地区献给周天子的贡品中,就有茶叶。 请看由韩星海所著的《秦风茶韵》。 内容推荐 中国是茶的故乡,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陕西,自然与种茶饮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到今,一直影响着全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历史进程。 近几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茶文化热兴起,很多茶文化爱好者迫切需要一本能够轻松愉快地反映陕西茶文化风貌的书籍读本。为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精心选题,特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茶文化专家韩星海著书这部《秦风茶韵》散文集。本书作者拾掇于三秦群芳之精粹,采风漫笔于秦巴生态古茶园,以最擅长的散文笔法,创作出一系列反映陕西茶文化风情的作品,集中对全省茶文化的根脉进行系统、详细的梳理,把中国茶史上一些与陕茶相关的遗漏历史事件,本着实事求是的学风给予重新考证,注重开掘发展变化中的茶文化事件,形成比较完整的陕茶史料,力争发挥出茶文化价值作用力。该书既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又注重科普性和实用性,它将会成为爱茶人的良师益友,必然更好地服务于陕西茶文化事业。 目录 第一辑 陕茶史记 炎帝神农尝百草 法门寺茶器珍宝 茶道普世鲁周公 “堇荼如饴”的猜想 “丝绸之路”茶之饮 定军山下“卧龙”香 女皇以茶喻祸福 陆羽《茶经》中的“山南茶” 文成公主入藏传茶记 紫阳贡茶古与今 千古茶镇汉风传 宁强茶马古道发现记 茶盐关 煎茶岭 孙思邈与“药王茶” 鲜活夺目的秘色瓷及其他 第二辑 茶乡茗志 大美汉中佳茗香 美丽茶乡话西乡 可爱的紫阳 美丽的茶乡 汉江源头水 宁强青山茶 南郑烟雨梦 春茶荡清香 南茶北移商南山清泉香茗醉人心 女娲故里“福音草” 鸡窝洼地栗香茶 揭开泾阳茯砖茶历史文化之谜 薪火相传的泾阳茯砖茶 第三辑 秦风茶韵 西乡访茶 秦巴茶俗 西府民间娱乐茶会 凤凰茶 “富贵花瓶”茶邮票 男人的绿茶 学研评茶滋味长 “茶禅一味”话书艺 文学下午茶 茶道禅心 追寻“奇园茶社”中的红色记忆 踏花归来马蹄香 青龙寺茶之思 折若木以拂日兮 男人巧手撕绘出茶文化风俗画 寻回被遗忘的紫阳老茶树 第四辑 心灵茶语 清茶一杯依旧 祖国万象更新 清茶素饼过中秋 虎笔筒与虎茶杯 踏着吴觉农前辈的足迹前进 茶人精神传万代 茶诗合为事而作 香茗情结茶文化 寄与爱茶人 茶香一缕写人生 午子绿茶文化的眷恋 探觅紫阳富硒茶文化 一朵馨香袭人的绿茶奇葩 茶香四溢满三秦 陕西茶人中国梦 触摸“甬为茶港”历史 延伸“丝绸之路”文化 两岸同心茶文化 中华茶人情意深 后记 试读章节 地球上不知有多少珍贵树木,例如被人称为“东方树叶”的茶树,起源至今有六七千万年了。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曾概括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由此及彼,确切说,我们今天喝茶与“茶疗”是炎帝发现和利用的。陕西关中西部宝鸡市姜城堡一带,就是炎帝的故乡。 另据《国语·晋语》最早载其事说:“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从这段极其重要的史料来看,炎帝是黄帝的同父异母兄弟,即原始社会内常见的所谓双胞族。传说炎帝是一位火神,在传统的五行学说中,黄帝属土,而炎帝属火。当黄帝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炎帝已是北方非常有声望的首领了。《帝王世纪》云:“有神龙首,感生炎帝。”意为此时处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笔者从小就土生土长于炎帝的故里,多年来,一直偏爱姜炎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其间不断还有新的史料发现。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是被神农氏最早发现并把它引入到生活中传承至今的。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民间传说更进一步说明神农氏为掌握草药的特性,亲自实践,遍尝百草,一天内竟七十多次中毒,最后偶然得到了荼(茶叶)才得以解毒。这个传说讲的是远古时期的一天,神农氏在姜水南岸秦岭山脉的天台山一带采集草药。当尝到一种草叶,使他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他放下草药袋,背靠一棵大树斜躺休息。忽然一阵风吹过,似乎闻到了一种清新的香气,但不知这清香从何而来?抬头一看,只见树上的几片绿油油的叶子缓缓落下,神农氏心中好奇,捡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嚼尝,一时感到味虽苦涩,但有清香回甘之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后更觉气味清香,舌尖生津,精神饱满,且头晕目眩减轻,口干舌燥渐消,好生奇怪。于是,再拾几片叶子细看,其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树木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叶和花果而归。此后,神农氏将这种树定名为“荼”,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的经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神农氏为了普济众生,尝百草,采草药,虽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的典故。 炎帝神农氏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探索和发现,其功劳不可抹煞啊! 后又一传说说茶是天神所赐,神农发现。当时神农氏给人治病,不但需要亲自爬山越岭采集草药,而且还要对这些草药进行熬煎试服,以亲身体会、鉴别药剂的性能。有一天,神农氏采来了一大包草药,把它们按已知的药性分成几堆,就在大树底下架起铁锅,倒人泉水,生火烧水。当水烧开时,神农氏打开锅盖,转身去取草药时,忽见几片树叶飘落锅中,当即闻到了一股清香从锅中飘散出来。神农氏好奇地走近细看,只见有几片叶子飘浮水面,水中汤色渐呈黄绿,并有清香随蒸汽上升而丝丝散发。他用碗舀了点汤水喝,只觉味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口不渴了,人不累了,头脑也一下子清醒了许多,心中一阵大喜。于是他从锅中捞起叶子细加观察,似乎周围没有此树之叶,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迈心善,采药治病之苦,赐我玉叶以济众生。”自此,他一边继续研究这种叶子的药效,一边涉足秦岭之巅、巴蜀群山沟壑中寻找此类树叶。功夫不负苦心人!一天,神农氏终于在不远的山坳里发现了几棵野生大茶树,其叶子和落入锅中的一模一样,熬煮后汤水黄绿,饮之其味也同。神农氏大喜,遂名为“荼”,并发现其确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荼”被认为是一种养生药物。据说,当年神农氏发现的这种“荼”,就是今天被人们称作茶的树叶。传说,神农氏是在天台山尝了“火焰子”(俗称“断肠草”),当下肠子断为七七四十九节,无法挽救,便死在了老君顶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此地修了一座三清宫,在宫殿的正中央建了一座“骨台寝殿”。至今,还有不大完整的遗址尚存,在此寻根追忆和凭吊的人还很多,成了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 现今学术界普遍公认,神农氏“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牺牲精神,就是炎黄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为此,我国举办的茶文化论坛会上,还多次倡议将每年的“谷雨节”定为“茶祖节”,采用多种形式,祭奠茶祖,弘扬茶祖神农氏的献身精神。炎帝神农氏这块茶文化的“金字大招牌”确是无价之宝,用好它可以凝聚起海内外茶人的一颗中国心。 ——原载于香港《文汇报》2013年4月6日A13版(收编时略有修改)。 P3-5 序言 序言 商子雍 毛泽东有一句话说的挺好:“中国应该对人类有较大贡献。”只不过“应该”不等于“已经”,一部人类的文明史,特别是近代和现代的文明史上,中国人在对全人类做出贡献这个方面,成绩不算特别突出;被人不断提起的四大发明啊、丝绸之路啊,都是属于我们祖先的光荣。当然,属于他们的光荣还有绝不可以遗漏的一件,那就是茶。 茶的故乡在哪里?全世界绝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茶的原产地是中国的滇西南地区。在历史上被尊为茶圣的唐人陆羽,在他的传世著作《茶经》中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但饮茶风尚,却好像是始于巴蜀地区。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得到了“巴蜀之师”的支持。那时,巴蜀地区献给周天子的贡品中,就有茶叶。 翻越秦岭进入中原,这只是茶叶传播的一条通道,另一条通道则是沿长江而下。有趣的是,经过上千年来一次又一次的冬去春来、花开花落,茶这么一种植物,在北纬30度左右这么一个贯通中国东西的所谓产茶黄金地带的神秘区域里,呈现出了蓬勃的生机。特别是江浙一带,自明以后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区域,那里的产茶区凭借一代又一代茶农的辛劳,再加上营销和流通的优势,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等名茶,逐渐誉满全国,至今在中国的茶叶市场上,还占有着相当大的份额。 但名茶之外,绝非没有好茶。就拿我们陕西来说吧,这个整体上地处中国北方的省份,也有一大块土地是在秦岭以南,位于北纬30度左右那个神秘的产茶黄金区域里。在陕南的安康、汉中等地区,生产优质茶叶的历史都非常悠久,只是由于在品牌包装和营销等方面的明显劣势,长时间里一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状况开始转变,绿茶类的紫阳富硒茶和汉中仙毫,还有一种有着600多年历史,却在1958年被人为中断生产,近年又重出江湖的属于黑茶类的泾阳茯茶,都已经在省内、省外开始形成气候,呈现出令人欣喜的上升态势。实际上,中国是茶的故乡,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陕西,自然与种茶饮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到今,一直影响着全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历史进程。 陕西茶业的明显进步(我更愿意称其为陕西茶叶的实至名归),凝聚着包括茶农、制茶工人、科研及管理工作者、茶文化研究者、有关部门公务员在内的诸多人等的心血.其中就有《秦风茶韵》的作者韩星海。 30多年前,我在一家文学月刊当小说编辑,连续几年,每当油菜花开放的季节,都会去扶风县采风、讲课,认识了包括韩星海在内的不少文学青年。印象中,当时写小说的韩星海单纯而腼腆,不曾看出他有着社会活动家的潜质。然而,30多年过去,再见到韩星海时,他已经是一位在茶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上作出不俗成绩的“人物”了。韩星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出自对茶文化的热爱、出自对振兴陕西茶业的责任感,不是依赖公共资源的扶持,而是凭借对民间力量的汇聚,把一个货真价实的民间社团——陕西省茶人联谊会料理的风生水起。这个联谊会,不但把陕西的好茶积极向外推介,而且还帮助外地的好茶进入西安、乃至陕西市场。我曾几次参加这样的推介活动,目睹韩星海忙里忙外的身影,不禁感慨万千:韩星海现在好像已经不写小说了,但他30多年来在茶文化这个领域里坚持不懈的努力过程,不就是一部有声有色的“小说”吗? 30多年来,对我,韩星海一直以“老师”相呼。鉴于“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的圣人之训,我不愿意、也不敢妄为人师。但看到小我20多岁的韩星海从草根起步,几十年如一日地认真书写自己有价值的人生,我不胜欣喜。在他的新著《秦风茶韵》即将面世之际,写下如上文字,表达敬意,呈献祝福! 是为序。 ——2014年8月19日于西安 (作者系著名文化学者,《西安日报》社资深报人。现任陕西省杂文学会会长,西安市文联、作协副主席,西安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员等职务) 后记 后记 一 常言说:热在“三伏”天,石头都要被曝晒得瘦三分,况且人呢?而进入到甲午年伏天,持续高温,古城西安酷热得达到43度左右,据说是53年以来的最高气温。气象台不断发出红色预警,提醒人们做好防暑工作。而让我更为揪心的是陕南茶乡商南县河水断流,池塘干涸。数十万老百姓严重缺水,他们是多难熬啊!此时此刻,当你静坐在茶馆里,约三五知己,在尽情地品茶论道时,这心里头不知有何感想? 别人的感想我不知,那么我这个普通的自由职业者在干什么? 确切说,我还算是个文化茶人,一边吹着电风扇,一边挥汗如雨地撰写茶作,这是一本让我熬煎了1 0多年的茶书。在繁忙紧张状态下,为了缓解压力,也需要泡一杯陕南绿茶,呷一口,再无休止地敲打着键盘,好让茶香在键盘上流淌。一连多日,煎熬得我虚火上身,嘴唇干痛,牙龈发炎,小便发黄,脸颊肿胀,我只好再改又苦又浓的酽茶,或改饮菊花清火。好热的天啊,与清茶的凉爽形成鲜明对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清风,好让我在消暑度夏中“爬格子”和登茶山。 在寂寞写作的休整片刻,我心中总是五味杂陈。因为我当过农民,不由得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情景。自从搞起了茶文化研究,我也明白了粮食和茶叶都一样,不付出就没有回报。换句话说:谁知杯中茶,嫩芽皆辛苦。真可谓是茶叶好喝树难栽,辛勤管务可采茶。晾晒杀青再揉捻,一听茶品费功夫啊!尽管这样,我们的茶农再苦再累,也乐意种茶,除了用绿色的“树叶子”换票子,也用它来解渴提壮精神。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从民间饮茶现象再转换到我对中国茶文化研究的痴情不改,我又为什么呢? 大约也就是10多年前吧,有一天,我去省作协办事,走进大院,抬头看到了一间砖木结构的古老土屋(高桂滋公馆)里,静坐着一位老人,他嘴里咬着一支卷烟,零乱的桌面上泡有一杯还未来得及品喝的茶水,这不是陕军文学举旗人陈忠实吗?老人此时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我走了进去,叫了一声:“陈老师——”他缓过神来,粗糙的脸颊上泛起了笑容。他望着似曾相识的我问道:“你干啥?”我说明了原由,他“噢”了一声,在端起茶缸时又说:“我给你泡杯茶。”我急忙说:“不用了,我在你这稍坐一会儿就走。”趁此机会,我说明了我的情况,他又和蔼地说:“想起来了、想起来了……”并且叮咛我说:“一定要把工作与生活搞好,文学不能当饭吃,业余爱好是可以的,千万别丢饭碗子,把宝押在此上面不现实。”老人的话语重心长,就像他茶缸中浸泡着的又浓又酽的“陕青茶”,韵味无穷。临别时,我又说:“陈老,不好意思,您能否给我另一部茶文化散文集《秦风茶韵》题写书名?” 他又慢腾腾地说:“书名挺好的,你将此书的简要情况给我写一份文字东西寄来就行了!我看后再说吧。” 我言说谢意后就离开了他。实话实说,在此之前的2000年,当我一部散文集将要出版时,我求托给我书写序的老作家徐岳,一定要让陈老给我题一书名,我为难他们了,但出乎意料的是,徐老让陈老做到了。当许多读者、也包括出版社有些编辑看到该书后说:陈忠实给我题写的《星海一粟》墨宝,是他们见到陈老众多题书中最好的一幅,这为我的拙作带来了轰动效应。这次我又为难陈老,心想可能不保险。 没过几天,我就将这部茶散文集中的重要篇章复印了一份,拟出了目录,抱着试一下的心态送到省作协传达室。大约一周过后的一天上午,我接到了作协传达室同志的电话,通知我来领取陈主席给我写的字。我立即赶了过去,拿到了信封中的墨宝,想当面道一声谢意,可他人还不在单位,只好罢了。 回家之后,爱人和女儿拿到手中,轻轻地展开,让我拍照,这是多么亲切而又震撼人心的一幅墨宝,如椽的巨笔,喷泼出的墨香与茶香相交融,上下工整,独具匠心,大气、凝练、高端,就像我正在专心致志地研读史诗般的《白鹿原》一样欣喜若狂,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同一书名,他用不同的字体写了两幅,啊!陈老,您一分钱的回报没有得到,而为我这个无名小卒想得太周到了,您又让我怎么面对这些?这两幅经典墨宝,分别成为我们“茶人之家”的镇店之宝和我书房中的无价之宝,经常会有文化圈内的朋友和茶人朋友,在你看我赏的情况下,都说绝了! 我是茶文化队伍里孤独的探寻者。在努力寻找“陕茶味道”之时,眼前一片明亮。人世间有些东西是共通的,与身份地位和阶层无关,以文化人,就是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品茶就是品人,陈忠实就像陕茶文化中的“老陕青”品牌,品不出其味就了解不了其人,而这种人在我国当代文坛上,几乎是凤毛麟角啊! “人间绝品应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就在我与出版社编辑尽力编校此书时,谁能料想到,我国当代文坛最具有影响力作家陈忠实前辈,于2016年4月29日7时40分,走完了他人生旅程……白鹿嘶鸣,人走茶凉,一生哀叹!他让我这部拙作变得如此忧伤和沉重啊! 二 往往一些好事,会给人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有时会让人进退两难。自从我拿到陈老题写的书名后,把重新整理出的书稿仔细琢磨一番,自我感觉似乎还差些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太多了,若仓促出版就愧对陈老等茶人的期望。我决定把它放一放,改一改,在慢生活中感悟茶道内涵,在重走、屡去陕南茶乡的采风中,接通地气,打通文脉,让笔下生出茶的真谛。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陕南茶乡我重新走了好几遍,像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一样,在茶史钩沉中,对同一茶文化史料,我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给予描述和表达,这一放、一改和重新创作中,把10多年的光阴又搭了进去,这些茶散文的篇章陆续发表后,有些细心读者和茶友读到了这些作品,知道了陕西有个专门写茶文化的“业余作家”,也有文学界同行评价说我是用散文的形式展示出了陕西茶文化的“活化石”!因而报刊杂志社约稿和出版的函件不时传递来,我总是认真对待。尤其是有些出版社,每当一谈起书稿出版时,大多倾向于让作者自费出书,这让我打了“退堂鼓”。多少年来,我为了陕西茶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义务担纲主编、编著了10多部茶文化丛书,为了筹备出版费用,让我吃尽了苦头,这次我不会再走老路了。 那是2013年初秋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了一位陌生编辑打来的电话,此人名叫邵汉平,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责编。他无意中在与人喝茶聊天中得知到了我的信息,言说他们社想出版一套茶文化丛书,希望让我加盟……这别具慧眼的想法,对我这个作者来说是求之难得的好事。 第二天,他就与我见面。在轻松和谐的茶话氛围中,双方坦诚,意在沟通,让我配合,他努力推进。分别之后,按照他们社的要求,我将此书出版打算、设想、目录篇幅发给了他,他按出版社规定和上级要求申报出版项目,双方目的都一样,都希望心想事成。从分手后,我耐心等待着消息,调整心态,顺其自然。出版与否,我们都得喝茶啊!此事历经一年时间的等待,终于收到邵编辑传来的音讯:“陕西茶文化丛书”被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列为“陕西出版资金资助项目”,让我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了下来,真是天道酬勤啊! 转眼到了新春伊始的2叭4年元旦,就在1月5日这天,《西安晚报》副刊专栏以“陕茶史记”栏目开始刊发我的茶文化作品,这就是茶散文集《秦风茶韵》第一部分代表作,先后刊发了9篇。报纸的“短平快”特征让我始料未及,有不少读者打来电话,尤其是陕南茶乡的读者们。特别是全国茶文化界有关专家看到后肯定说:在传承、弘扬、修正儒、释、道等传统的茶文化方面,陕茶史记,记事说理,抒情言志,在人文史料的发掘上,从“就文论文”提升到“以茶论理”,进而“以文论道”的高度,很有创新性、趣味眭、可读性……“窥一斑而知全豹”,《西安晚报》连载完后,陕茶文化余温还在持续升华。 三 香茗爱墨客,修行作茶仙。与陕南茶乡人民同心,与陕茶事业发展同步,这已经成为我一个文化茶人的自觉追求。温故而知新,茶香能醉人。改革开放以来,沉睡的秦巴山中的“百宝箱”被打开了,富硒绿茶就是宝!我们在惜取一杯香茗时,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诗情画意,不缺乏哲理茶禅,缺少的就是发现的眼睛和品悟的心境。振兴陕茶,文化先行;秦风茶韵,满园春色,我们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行。 秦风起兮韵飞扬!在此,我将此书的创作经过以及一些人文轶事如实地书写出来,保持着原汁原味,是让读者在喝茶休闲中,发掘陕茶蕴藏着的巨大能量,好来滋养您的心灵世界! 谨以此言为后记…… ——2016年10月12日于陕西茶人之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