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或中国学,是世界各国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不同文明在西去东来的道路上相遇、相融,而汉学恰似一条纽带,它以独特的方式连接着中国与世界。纪录片纽带团队所著的《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的宝贵意义在于还原了四百年“世界如何看中国”的问题,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
这是一场跨越东西的对话,是一段推进人类历史的文化传奇,四百年的东学西鉴历史,以学者的视角,他者的眼睛,还原了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角色。
四百年前的利玛窦是如何用科学叩响中国大门,为什么说康熙大帝被西方称为“哲人王”?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就可以打倒希腊七贤?汉学界的诺贝尔是谁?《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都能给你答案。
纪录片纽带团队所著的《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以梳理海外汉学(中国学)的生命历程为主,通过对四百年汉学家与中国的交往以及对他们的命运的生动刻画,描摹出汉学(中国学)的产生、发展和变异的宏大历史图景。
《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共分为八章,脱胎于文化纪录片《纽带》,云集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位专家学者的思想精粹,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直面汉学(中国学)这门“高冷”学问的前世今生。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不同文明在西去东来的道路上相遇、相融,而汉学恰似一条纽带,它以独特的方式连接着中国与世界。
第一章 诞生,当西方遇见东方
引子
汉学或中国学,是世界各国研究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学问。几百年来,它像一根飘逸的纽带,若即若离,把中国和世界衔接在一起,
使中国文化不断地流向世界,成为滋养全人类的智慧。用心观察,在西方文化所有发生转折和突破的节点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如果不是为了寻找中国,哥伦布不会发现新大陆。如果没有活字印刷术,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不会在瞬间席卷西方世界。如果没有火药,中世纪的堡垒不知何时才能被摧毁。如果没有指南针,人类甚至很难验证,地球是个椭圆形。
如果换一个视角看,正是在发现东方、走近中国的过程中,欧洲人,才一步步发现了西方,发展了西方,进而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历史。
那么,这一页,是如何掀开的呢?
沙勿略的上川岛之盼
上川岛,广东人的度假胜地,纬度与美国夏威夷大致相同。
当地人自认,这里的风景不输海南岛半分。可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是天主教在中国的一处圣地。公元1552年,在葡萄牙人登占澳门之前,荒无人烟的上川岛,成为欧洲人在中国唯一可以短暂停靠的贸易点。
12月,海岛迎来了冷冽的北方季风,46岁的耶稣会士方济各·沙勿略向隔海相望的大明疆土喊道:“岩石啊岩石,你何时才能裂开?”
但“岩石”尚未裂开,他已病逝在这片荒凉的岛屿上。
澳门利氏学社社长万德化
我们知道方济各·沙勿略是耶稣会的创始人。耶稣会士并没有很高的语言天赋,在用其他语言表达自己观点方面的能力不强,所以学习的过程很艰难,
但他们的个性、好奇心、对他人的态度,帮助他们打开了很多扇门。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刘元龙
方济各·沙勿略当时到日本传教,应该说他是当时耶稣会的创始人之一,他感觉到日本的整个文化,包括他们的宗教,受中国传统的影响非常大。佛教在他们的生活中,包括儒家文化,在他们整个观念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他们对于外来文化,持一种排斥态度。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鹤
很多人就表示疑问:中国人是不是信了天主教?沙勿略说中国人还没有,人家就说,你要先说服中国人信天主教,我们也可以信,为什么你们的教那么好,而中国人不信?
面对这样的质问,沙勿略无言以对。这使他意识到:基督教要进入东方,必须先进入中国。但当时的大明帝国,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除了官方正式派遣的使节,其他一切外国人,都禁止进入中国。
沙勿略想尽办法,也只能魂断南海,至死未能踏入中国大陆半步。“岩石”,何时才会裂开呢?
罗明坚:会编字典的仙花寺主人
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标志。每个站在这里的人在惊艳之余,都会浮想联翩,想象着它在被火灾烧毁前的气派与辉煌。
1579年7月,当罗明坚来到这里时,圣保禄教堂还没有最后竣工,鸦片也还没有成为商品。不过,大三巴旁的码头上,已然呈现出忙碌的景象。
欧洲人对东方产品的渴望,给葡萄牙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26年前,在明朝皇帝的允许下,他们以晒货为名,开始在这荒凉的半岛上定居。
对西方人来说,即使在今天,方块字也犹如天书一般。
刚到澳门的罗明坚,既听不懂中国话,也找不到一个懂得葡萄牙语的中国人。在写给耶稣总会的信中,他说:“因此,我找到一位老师,只能借图画学习中文语言,如画一匹马,就告诉我这个动物的中国话叫‘马’。”
P3-6
在《纽带》开播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当代中国在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中的主旋律 之一,是一个须臾不能或缺的宏大篇章。《纽带》从西欧、俄罗斯、日本和美 国四大区域的文明史发展中,采用以特定时空中的相应事件和人物与中华文 明复杂的认知关系,突破了社会普遍存在的世界文明史发展的“一元论观念”, 展现了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参与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层面价值意 义”。本片以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的外传矫正了所谓“世界纯粹是由欧洲启蒙 运动推进到近代社会”以及“日本文明是由海洋为主体构成”等许多失实的 “文明史观”,使今天的中国观众知晓了自己的文明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一 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感到鼓舞。本片更有价值的是,它为我们当今推进“中 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和策略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思考。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即国际“汉学”或“中国学”)原本是一门理性思 维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和表述,至少会涉及两种国别的文化以 及它们之间的三层关系,至今国内外大学在本科阶段都没有能力设立相应的 学科专业,只能在硕士或博士层面中展开。本片的编辑与播出,以生动的“形 象故事”,提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模式形态”和“价值内涵”,以及实 现“走出去”必须构建的“中间通道”以及在“中间通道”中必然发生的以 对象国“本体哲学”和特定时空中的“内在需要”对中国文化做出“特定的
解读”(马克思把这样的解读称为“不正确的理解”),从而从中国文化中获得 对象国提升和推进自身文化需要的“文化材料”,构成在随后形成的“新文化” 的“元素”。大型文化纪录片《纽带》以生动的故事和科学的表述展现了中国 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
本片提供的生动的关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互动”的“文化学学理”, 以我从事“国际中国文化”这一学术 50 余年的体验,以及它对于我们实现伟 大梦想中的“文化战略”提供的历史性的思考意义,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前 所未有”的。
严绍璗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
编筐
——关于《纽带》的纠结
《纽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一拿到《纽带》这个题目的时候,有人曾建议,你就挑什么有意思往里面放什么。反正“纽带”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但纠结的是:真这样做了,反倒却无从下手。
关于汉学或中国学,一中国的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很少有过铺垫或知识普及,如果随意挑一些感兴趣的内容、猎奇的知识、另类的人物来排列组合,也不是不能做,甚至可能会有好的收视率。但我总觉得这样名不正、言不顺,拍出来的片子对未来的价值会大打折扣。
于是,我们放弃了那个取巧的办法,最终选择了一个最累,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做法——直面汉学或中国学的前世今生、起承转合。
累,首先累在“编筐”。汉学或中国学虽然从来不是什么显学,但却是学问中的学问,既深奥又琐碎。起起落落四百多年了,人物一大堆,涉及的学科也数不胜数。如何界定?如何分集?没有现成的资料与模式可资借鉴。
其次,表现也不容易。汉学(中国学)毕竟是一门“高冷”的学问,在这样一个碎片化、娱乐化的时代,要把汉学(中国学)影像化,存在很大障碍。因为想纪录片好看,就得会讲故事;而要讲故事,就得用较少的人物来串联。有故事的人物不见得有价值,有价值的人物也许没故事。况且,价值如何衡量,也还是个大问题。
前前后后,我们见了很多专家。每位专家都掌握着无数的故事、海量的人物,都是不可或缺,意义非凡。每一位专家,又都是那样地固执与坚持,让你在选择素材时,既为之敬佩又十分头痛。
其实,这也是这些年每做一部新片子,我们都会面临的困惑。不想走常规路,往往就意味着无路可走,你必须自己膛出一条新路来。
记得多年前拍《大国崛起》的时候,摄制组同中国社科院的秦海波老师从西班牙到葡萄牙走了一路,也吵了一路。不过,到今天,大家都还是好朋友。因为所有的争吵都是为了成就一部好片子,否则,你好、我好、大家好,何乐而不为?
杨煦生老师、孟华老师、耿升老师、张西平老师、许明龙老师、严绍璗老师、李明滨老师、陈开科老师……我的脑子总是会想起他们提出建议时候的语重心长与言辞恳切,又或是谈到令人激动的汉学故事的那份兴高采烈,当然,也有我潜意识里与他们的思想碰撞。
大家内心都有一个“筐”,可汇聚在我们这里,就是一团乱麻。怎样把一个个完整的“筐”撕裂,拧成绳子,再重新编一个大“筐”。这需要我们说服掌握学问的专家们,其实更需要说服我们这些手艺人。 来来往往中,成型的“筐”前后编了三个。当前两个被依次否定的时候,第三个“筐”,我们已经很坚定。它既不是按照人物的重要性来分类,也不是按照汉学或中国学的学科设置来界定,而是走了一条用大历史的脉络与国别相结合的分集方式。这大概是只有我们这些外行,才敢处理的方式了。
当一个个人物陆续在“筐”里就位的时候,我已经看到了未来的片子。接下来,该让这个“筐”接受专家们的审阅了。一切正如我们所预料的,大家首先表示的是抗拒和批评,但慢慢地,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智慧,尽力去丰富、完善、美化着这个“筐”。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结果。
又是一轮人物和故事的取舍。原本我们设定的容量是九集,也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但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又压缩至八集。这对于四百年来汉学或中国学体系的完整展示,多少有一点伤害。我们,也只能尽力弥补了……
最初片子立项的时候,史岩和石世伦想象的是在描绘汉学的同时,尽可能涵盖几个大的文明体。应该说,这是一个很理想化的想法。一方面,能透过汉学或中国学,展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关系;另一方面,从可视的角度考虑,多些不同的国家,画面质感会更强、更丰富。
但遗憾的是,像阿拉伯地区、印度,汉学或中国学的研究还影响甚微,数得上的专家也少有。而且,以目前八集的篇幅勾勒汉学或中国学的全貌,笔墨已然是不能再精简了。遗憾,也只能留给未来去弥补了!
做这部片子的时候,我的脑子里老想起一个词——国际主义。这些汉学家也好、中国学家也好,最初的出发点,往往都是出于兴趣,都超越了眼前的功利。当然,他们的学问,无疑丰富了他们母国当下的知识体系,但如果放到一个更长久的历史时期去考量,这对中国文化也是一个极大的反哺。尤其是走到今天,他们的研究成果,更是人类文化基因库的标本。
有时候想想,文化还真是“闲”出来的。无目的,就是最大的目的。一晃,《纽带》的拍摄持续了两年多,甘苦自知。在编“筐”的过程中,无数的人给了我们帮助,你们的心血,观众自然会看到。这个“筐”编完了,这一段生命的体验也就暂时告一段落了。《纽带》这部片子,究竟有没有艺术价值?算不算艺术品?我们这些手艺人说了不算,还得观众来评价。
相信《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的出版,会让纪录片《纽带》以图文的形式继续传播、传承下去,感谢每一位专家对《纽带》提供的学术支持和投入的巨大热情,感谢每一位关注这部片子并提出诚恳意见的观众,感谢《纽带》创作团队每一位辛勤付出的成员,也感谢为本书出版付出极大努力的编辑、策划人员!只要读者能从本书中了解或感受到哪怕一点点打动心灵的东西,都是对我们这些手艺人工作的认可,都是我们走下去的动力。
刘军卫
纪录片《纽带》总编导
《纽带》是目前所见,梳理海外汉学的建立及发展最为深入、质量高的一部纪录片。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 严绍璗
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它所形成的智慧与制度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这部纪录片里,你才会从长期以来东西方文化对持,传统与现代二分的思维中解脱出来。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 张西平
《纽带》的意义在于,不仅以生动的形式展现了域外汉学界的故事,而且会让更多人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只有了解了这种眼光,才能加深我们的自我认知,达到更深刻、更全面。
——北京大学俄罗斯学研究所所长 李明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