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邓州卷)
分类
作者 闫俊玲//王正豪//陈秀贤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河南·邓州卷》分册,由闫俊玲等编著,主要收录了:“七龙显圣”、“青龙赐宝”、“韩府生龙”、“红崖洞”、“鲤鱼沟”、“回龙潭”、“老龙王搬家”、“小庙神难受大供香”、“猴爷庙”、“萝卜张营”、“苟国岑告河神”、“老虎学艺”、“蛐蟮没眼”、“催生草”等故事。

内容推荐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一的《河南·邓州卷》,主要收录了“小庙神难受大供香”、“猴爷庙”、“萝卜张营”、“苟国岑告河神”、“老虎学艺”、“蛐蟮没眼”、“催生草”、“神水池里长虫多”、“青红报恩”、“青黄告状”、“银洞里银日月”、“星星石里鬼天地”、“六祖爷的故事”、等故事。

《河南·邓州卷》由闫俊玲等编著。

目录

前言

神话

龙的神话

 七龙显圣

 青龙赐宝

 韩府生龙

 红崖洞

 鲤鱼沟

 回龙潭

 老龙王搬家

其他神话

 小庙神难受大供香

 猴爷庙

 萝卜张营

 苟国岑告河神

 老虎学艺

 蛐蟮没眼

 催生草

 神水池里长虫多

 青红报恩

 青黄告状

 银洞里银日月

 星星石里鬼天地

 六祖爷的故事

 土地爷、土地奶的来历

传说

人物传说

 东宫讲官彭而述

 跪师图

 马状元的故事

 李贤赶考

 一代宰辅李阁老

 邓州城的传说

 出联选婿

 靳世恒告状

 范仲淹与《岳阳楼记》

 张良接韩信

 单茂乾买棒槌

 单文玉怒拆三星台

 唐二爷教子

 跨街换母

 涂老二治河神

 胡神仙

 财迷刚存柱

 皇上赐匾

 杨白话

 马武孝举树乡风

 马武斩子治山都

 状元母亲

 王孩遇仙

 二状元争母

 贵子沈万三

 丁娘娘怒撤南阳府

 从乞丐到巡抚

 段先生巧戏刘秀才

 不值四两银子的医生

 丁娘娘的传说

 叶济修路

 李万如上学

地名传说

 夸父追日话邓缘

 “邓墟”与大舜

 太子岗

 麦糠县

 桃花洞

 豉母冢

 滩的来历

 邓州城址的传说

 宝锅

 白牛的传说

 白落堰

 唐太宗和“锣卷戏”

 青龙伴护

 龙辅明君

 擒虎城

 娘娘坟

 绵羊潭

 朝阳坡

 奚冲

 黑龙潭

 胡铁集(一)

 胡铁集(二)

 沈桥

 太平桥

 诚孝碑的传说

 蒙眼划寨

 万人传砖

 王良店的传说

 石爷庙的传说

 增和桥

 圣贤愁

风物、习俗传说

 山都臣民计退王莽军

 猪象同祖

 冠军烟王

 铁公祠与关帝庙

 刘秀三访严子陵

 唐王错杀堰公

 千里姻缘一线牵

 推背图

 偷吃了泥娃娃的小鸡鸡儿

 邓州糊辣汤

 一句话被困十八年

 后 眼

 金鸡冢

 给人钉驴掌

 晚娘

 邓州福胜寺塔的传说

 寒百川

 诸葛亮喝墨水

 燕人还国

 葱酬蒜

 金窖里金世界

 冠军金银十八窖

 宁成返故里筹谋再起

 双穗麦子

 十八亩地一棵谷

 黄牛冢

 红薯立碑

 丁半街

 强记果

 刘岗藏龙卧虎

 张斡臣雪中诊暑病

 闽营军医翁钟汉

 与南阳府对簿宫廷

 “张罗的”一念之差

 总督的邓州爹娘

 昌岗的来历

 雍正帝梦斩索籍

 穰东菊花井

 马武

 贾状元一字驱妖

故事

庞振坤的故事

 庞振坤来了

 巧治铁公鸡

 吟诗答对

 治疙瘩

 才压三江

 装 神

 我是天子

 住店(一)

 住店(二)

 罚老板

 买石磙

 说媒

 讨戏钱

 智戏李稀毛

 竹竿与水桶

 祝 寿

 刁难进士

 巧断钱袋

 写对联

 断妻

 买鸡蛋

 好主意

 送礼

 告驴子

 卖 画

 哑巴告状

 为船家作诗

 不准说“不”

 胡乱锯

 两句状

 一肚子青菜屎

 逗 妻

 借米

 劝架

 一语破布案

 指路

 医心病

 难知府

 巧对黄员外

 公堂应审

 屙屎堆

 相面

 送驴比瘿

 送蒸馍

 反穿皮袄吃西瓜

 巧讨酒肉

 亲 嘴

 借罐

 出联相讥

 报复

 拴和尚

 天高三尺

 巧治矬剥鬼

 张仲景的故事

 涅阳神童

 冬至吃饺子的故事

 三根汤和杏山名称的由来

 五斤面的大药丸

 寻求名师

 蛇人人口

 山茱萸

 老虎作揖

 老猿求医

 王粲讳疾

 对谜结缘

 治理长沙

 智断奇案

 治手病

其他故事

 葫芦神医

 张大胆遇险记

 胡抡作诗挨顿打

 喜鹊麻绳救刘秀

 论辈分

 十二能智斗王员外与阎王爷

 傻娘娘

 金盆缠住张鳖鼓

 公鸡蛋的故事

 大路不平旁人铲

 褡裢记

 死心复仇记

 唐处士辞退“对茬子”

 七串钱

 兄弟俩发家

 金鸡冢的瞎话

 一挑木柴

 出联觅偶

 “火星爷”张光成

 小鬼子的大伯

 范老虎背“鬼”

笑话

 文庙和文朝

 旅人写信

 守财奴认爹

 学说话

 仨兄弟学能

 巧嘴女儿

 吃粽子

 屁 味

 三女婿对诗

 吟诗

 把碗锯了

 比放屁强

 仨女婿吟诗喝酒

 生米做成熟饭

后记

试读章节

七龙显圣

相传在很久以前,高集附近的岗坡上住着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太太,为求生计,经常在这坡上坡下挖菜、打柴。

在一个滴水成冰的数九寒天,老太太在岗坡上发现七条小青蛇,缩成一团,冻得僵硬,看上去怪可怜的。随即把它们带回家里,放在火堆旁。腾腾的火焰,使冻在一起的小青蛇身上冰块脱落,慢慢活软蠕动起来。老太太看看这些蛇全身青绿,头部微红,眼睛发蓝,晶莹闪亮,甚是可爱,便把自己熬好的稀粥放在地上,让它们吃。小青蛇吃饱喝足后,抬着头朝老太太望了又望,便摇头晃脑地藏了起来。

冬去春来,草木泛青,小青蛇们欢快地爬上高坡玩耍,下到沟里觅食,一看见老太太又都是抬着头,望了又望,跑开了。自此,这七条青蛇便在岗上岗下的树上攀援,坑池里游水,石板下盘卧。

这年夏天,遭到大旱,高集一带的岗坡已是树叶黄落,寸草不发,坑干井枯,滴水难寻。老太太不能远去,渴急了守在坡下的井上一点一滴地刮水喝。天越来越旱,老太太实在饥渴难忍,突然昏倒在地上。七条青蛇急忙围拢上来,一个个张着嘴,蜷缩着身子,要挤出全身之水,来救活老太太。它们张口用力一喷,立刻有云雾大作,冲天而起,弥漫岗沟,不一会儿,便被火辣辣的太阳晒散了。它们接着鼓气,张嘴又喷,眼看有浓黑的云雾冲上岗顶,很快又被一阵大风刮散了。七条青蛇,气极腾跳起来,头触井石猛然一击,一声巨响,有七色彩虹,从井口竖起,拔岗而立,挡住了风口。它们趁势再三鼓气作雾,飞快地爬上岗顶,同时跳起,腾入云雾之中。一时,只见浓雾蔽日,上下翻滚,卷作巨大的黑色云缆,拉向东海。很快听到“轰隆隆,轰隆隆”的响声,东海之水滔滔涌来,顿时瓢泼碗倒的大雨哗哗落地。

这老太太从雨中很快清醒过来,见降大雨,忙起身回家,见到青蛇们已成巨龙,在头顶上旋转,心中大喜。青龙们看到老太太已经醒来,在房顶上恋恋不舍盘旋三圈,才发出两个响雷,向西北飞去。

后来人们得知,东海龙王要授七龙以大任,有意放在此岗,待生出腾云驾雾、倒海翻江之力,便派天宫中二龙钦差前来接迎,回海受旨。

宫中二龙钦差连发两个响雷,是要七龙在刁河上游会聚受旨。七龙得旨以后,抬着头向岗上的老太太望了又望,便飞回东海。

七龙降雨,大地还青,万物复生。人们为怀念七龙之德,便把此岗取名“青龙岗”,把青龙喷雾的地方叫“龙雾沟”,把青龙游过的坑池叫“龙池”。后因池中水可明目除病,又传为“明池”,青龙会聚受旨的地方叫“九龙集”,青龙回望的山头叫“迎青山”。自古相传青龙之乡从不断青,因此有句口歌叫“河南有个迎青山,一年四季不断青”,人人皆晓。

青龙赐宝

七龙在青龙岗降雨后,飞回东海,被龙王封为“青龙爷”,司水降雨,润泽天地。这青龙爷念念不忘在青龙岗上的遇救之恩。时常恋念岗上的善良老太太,特意从东海送来龙瓜、龙梨、龙柿等海果,这些海果都是龙宫里最为珍贵、营养最丰富的宝果。吃了这些宝果,便能解热去暑、养容、润肤、延年益寿。

龙瓜,又叫“八仙甜”,玉白色,漫长形,绕身有八条金线,用手掌轻轻一捏,瓜自分为八块,凉甜解渴,喷香爽神,吃了容颜不老。

龙梨,又叫“仙葫芦”,状似葫芦。传说八仙铁拐李葫芦里的仙气曾灌入梨中,这种梨脆甜汁纯、细嚼无渣,能除心内暑热。老太太吃这梨后,只觉口有仙气,甜透肝肺。

龙柿,又叫莲花柿,色似红玉,晶莹透明,有六个蒂,叶状如青莲捧玉,东海老龙常吃这莲花柿,止渴、止饿、养颜还童、延年不老。老太太吃下这柿子,顿感甜又充饥,并且肌肤滑润,满脸红光。

对这些稀世之宝,老太太细心地把瓜子、梨核o、柿核洗净,晒干,撒种在青龙岗上。逢了龙雨,发了芽、长叶、开花、结果。同东海之果,一模一样。奇怪的是那龙瓜发叶、长叶,茎如青龙弯曲爬行,老太太怕青龙飞走,便用土压住龙头。这样压了又发,发了又压,节节生瓜。那梨树和柿树也同样发出枝叶,似龙头指青天,老太太生怕又要变龙飞去,便用剪刀剪断枝头,剪了又发,发了又剪,节节有果,这样便满地结瓜,满树成果。P3-5

序言

春天的故事(代总序)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卷)、《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立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辑欧剑先生、副总编辑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慨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l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个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我们妁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为抢救本市民间文化遗产,以邓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秀贤、市文联副主席王正豪为主,在经费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多方征求意见,搜集资料,历时三个多月,终于拿出了一本近二十六万字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邓州卷》。

为了把这本故事卷编辑整理好,我们参阅了《庞振坤的故事》、《混世奇才一庞振坤外传》、《高集的传说》、《南阳民间故事》(上下卷)、《南阳名人轶事》等书。特别是《庞振坤的故事》,在邓州及周边县市流传很广。他聪明、机智,常常以自己的智慧才能,想方设法戏谑权贵,鞭挞豪强,酷似新疆的阿凡提。原在文化馆工作的刘平均、郭力同志,1983年经过搜集整理出版了《庞振坤故事》,为我们今天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邓州卷》增加了厚度,也为邓州人民保存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高建峰同志曾先后任高集乡和都司镇党委书记,他从事的并非文化工作,但他任官一方,造文一方。他在高集任三年书记,居然弄出一本很文化的书——《高集传说》。这本故事集成,收录了《高集传说》相当篇章。2003年3月,建峰同志任都司镇党委书记,短短两年多时间,又弄出一本《都司古今谈》,因此,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文化书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邓州卷》即将付梓。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市文联、图书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邓州籍作家秦俊、刘平均、高建峰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原始的故事资料,陈秀贤、王正豪利用业余时间主编此书,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同时还得到了我市广大故事作者的大力支持,他们不怕劳累,不计报酬,深入农村采风,整理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建设局干部王永柱帮助校对稿子,原文联退休干部霍林生等同志为该书早日付梓出谋划策,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很多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没挖掘整理出来,还有一些故事不够精练、理想,望专家和广大同仁读后多提宝贵意见!

编者

2006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6: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