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岁月足迹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英才
出版社 军事谊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为——野四兵团这支英雄部队的一名老兵,我经历了许多重要战斗和诸多事件,从太行到太岳,从残酷的华北前线反“扫荡”到“反顽”作战,从渡黄河断陇海到豫西运动作战,从淮海大战到打过长江……

《岁月足迹》是一本回忆录。内容以作者张英才投身革命、追求光明、紧跟时代,努力为党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线,将“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情怀溶入到那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岁月足迹》为广大读者打开绚丽多姿的红色记忆之门。

内容推荐

这本《岁月足迹》,追忆了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我人生和战斗的足迹,我的理想与追求,喜悦与痛楚,我的爱和恨,这七十多年的情愫真实地浓缩在这本书中,它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

作为——野四兵团这支英雄部队的一名老兵,我经历了许多重要战斗和诸多事件,从太行到太岳,从残酷的华北前线反“扫荡”到“反顽”作战,从渡黄河断陇海到豫西运动作战,从淮海大战到打过长江,从进军大西南到滇南剿匪戍边,我既是见证者又是经历者,我的亲身经历,我的亲眼见证,我的第一手回顾,可以作为二野四兵团战史的细节补充,也是十三军三十八师这支英雄的部队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最好见证。

《岁月足迹》的作者是张英才。

目录

自序

一、童年的成长

我的家乡

憎恨日寇

柳体的骨头

鼎新学校

二、参加革命

“野马星”

陈士榘支队的工作员

学兵队学员

火星剧社

三、抗日烽火锤炼

反“扫荡”的洗礼

佛庙岭浴血突围

对日军顽军的反“蚕食”作战

从“红枪会”虎口中脱险

反顽进攻的浮翼战役

精兵简政后的54团在反“扫荡”中

咬紧牙关渡过两年困难

抗战胜利前夕

首次冲锋的经历

四、停战前后针锋相对的斗争

“上党战役”中的“铁的九连”

尾追史泽波直逼上党城

恶战北关阵地固守打出威名

撤出北关北上打援

昼夜回追歼敌军部

都是“自己人”

同蒲线上的战斗

西出同蒲阻敌北上

露顶山反击战

停战后的日子里

巧夺绛县城外高碉堡

奔袭禅曲

在养伤的日子里

痛打“天下第一旅”

五、西进吕梁保卫延安

参加吕梁战役

隰县胜利攻坚战

成功的薛关伏击战

漂亮的井沟伏击战

汾孝战役之痛

雪夜出击青义村

盐锅头,简直要了38团领导的命

东阳屯阻敌和战术技能的升华

战后评奖

六、从局部反攻进入战略反攻

晋南反攻作战

渡黄河断陇海

强攻南营寨

围三缺一,攻占陕州

全歼敌64旅

奇袭偃师城

七、外线运动战

陈赓司令的操典

陈赓司令员在行军路上召开的兵团紧急会议

“牵牛”伏牛山,“宰牛”平汉路

二克洛阳

华野部队观摩我营登城演练

参加“三查三整”新式整军运动

与“土顽”的宛西战役

啃硬骨头的“宛东战役”

步坦进攻下的豫东小庄阻击战

八、参加淮海大战

浴血斩断徐蚌线

小张庄坚守战打出“钢铁营”

总攻杨围子

会师双堆集

九、新中国成立的日子

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出访东欧参加第二届世界民主青年代表大会

苏联见闻

参加全国英模代表大会

十、戍边滇南

滇南边境剿匪

边境匪患猖獗

老兵遇到了新问题

军事出击杀敌威

军民联防进剿

援越抗法边境作战

鸭绿江对岸的见习团长

锡都情缘

十一、在南京军事学院的日子

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十二、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南湖畔的营区

下连当兵

抗美援越中的重镇蒙自

十三、四川工作

换防四川

参加重庆市地方工作

调到50军工作

十四、离休生活

人生新的起点

人生箴言

回顾我的战斗指挥特色

幸福家庭

喜悦心情庆节日不忘历史忆先烈

为《征程壮歌》作的两首诗歌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家乡——运城,位于山西西南端,正好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位置,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黄帝战蚩尤、嫘祖养蚕、后稷教民稼穑、舜耕历山、禹凿龙门等传说都发生在这里。

中华母亲黄河在偏关老牛湾撞开了山西的大门,沿秦晋大峡谷奔腾南下,冲出禹门口,河面突然放宽,最宽处达10公里。有条支流由北汇入,这便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紧靠黄河之东,汾河之南,一座蓝青色的花岗岩孤山拱破黄土拔地而起,傲立于广袤的河东黄土大地。这就是位于山西南部的孤山,海拔1411米,《山海经》等古文献和古诗中多有描述。孤山山体陡峭,呈四方形状,东西南北边长均在10公里左右。在孤山东南麓五六公里处,就是我的家乡——山西省万泉县(今万荣县)念底乡漫峪口村。据老人们说,大雨时孤山山水冲刷而下,冲出九条沟壕,沟口的村子常遭雨水冲刷,漫峪口村因此得名。

在孤山以东15公里,我家乡漫峪口村之东北20公里处,坐落着一座神山,相传上古时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因名“稷王山”。稷王山海拔高1279米,山之四周闻喜、万泉、荣河、稷山、新绛诸县,自古以来就是山西的粮仓,是中原传统农业最为发达的地方。

我是农历甲子年腊月二十四日出生在漫峪口村,按公历计算应是1925年的1月18日。

我的父亲张贵娃,村里人都叫他贵娃。我长大后才知道父亲的大名是张执德。母亲姓孙,我不知道她的名,我们兄弟姊妹从小叫她“嬷”,村里人直接称她“贵娃家的人”。我长大后问过她,她说没有名字。问我哥,他也不知道。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她是不肯告诉我,还是确实没有名字。在我的家乡,女人的地位很低。

这一点,可以从我们兄弟姐妹排行得到印证。我排行最小,老五,上面有四个哥哥。其实我还有三个姐姐。姐姐排行不计算。否则,我就是老八,而不是老五。

大哥顺财,二哥守财,三哥盛财,四哥毓财,我叫存财。父辈取“德”,我们这一辈取“财”。单从名字就可看出,父亲在我们身上寄托着强烈的财运愿望。

我家在漫峪口村以北的后地,后地原叫坡沟里,是一块荒地。父辈原居住在漫峪口村的东关,分家后,.父亲搬到了后地自己打的窑洞安家。我记得我有个叔叔,他家里有项清朝的官帽,小时候经常拿来玩。

除了东关、后地,漫峪口村还有张家巷、堡子、华村店等地,共有人家200来户,大部分是本家。

村里有许多庙宇、祠堂。北面有祖师庙,南面有姑姑庙和文昌庙,东面有魁星庙。此外,有张家庙,三支庙(张家分家后的三支),董家庙,聂家庙,也就是现在说的张氏祠堂,董氏祠堂,聂氏祠堂。

父亲能干,一面开垦荒地,一面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他做小生意主要是冬天卖点煤,偶做牲口生意。父亲最懂牲口,看牙口就知几岁,买牛买马能买到最好的牛马。一些看似病弱的牛马,父亲买回后,很快就养好了,可卖个好价钱。他是这方面的内行。父亲去世得早,他病故时,我才8岁。

大哥顺财走西口,到甘肃西峰镇做生意。父亲去世后,大哥回到家。小时候,我并不知道有个大哥,后来有个陌生人给我洗脸,我才知道是我大哥。由于见多识广,大哥在抗战前的1935年至1936年受到村里人推举,当了2年村长。漫峪口村的村长是轮流当选的。二哥守财在曲沃县钱部当二掌柜。三哥盛财在家务农,抗战期间曾被阎锡山征兵在县保安大队当兵两年。四哥毓财是个神童,读私塾时,先生把锥子往书上一扎,扎多深,他就能背诵多少。他熟读“四书”,写得一手好文章。我记得看过他的一个本子,论文之类的,写得非常好。可惜他从小身体多病,脸色黄巴巴的,14岁就病逝了。

母亲不识字,但是她经常给我讲故事。她从来不打我。父亲打过我一次,我跟他要糖,那次不知为什么,他狠狠地打了我。以后,我见到他就害怕。

1933年,父亲病故。屋漏偏逢连夜雨,二姐也因病去世。为安葬他们,家里向外借债300大洋。好在大哥在西峰镇经商做小生意10来年,积累了一些钱,大哥回来后,很快把家里的欠债偿还了。

从此,大哥在我的心目中形象高大起来,以至于我上学时的理想就是想当个像大哥一样的商人,关键时候能站出来保护家人。此外,西峰镇引起我的好奇,那是一个什么神奇的地方,是个什么风水宝地,我一直很向往。新中国成立后,几次入甘陕,很想到西峰镇看看,可惜没能如愿。

兄弟们都长大了,有了劳动力,加上大哥还乡,家境更好了,自食其力,日子过得比较殷实。

母亲在家里很有威望,家里人都听她的。哥哥姐姐很能干,家里家外操持得很好,我小时候很幸福。P3-5

序言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我和鼎新学校的几个同学偷偷离家出走去参加八路军。没找到八路军,倒被家人找到带回。母亲被我缠得没办法,只好同意我去参军。临行前,母亲给我煮了20个鸡蛋,一边煮蛋一边落泪。这画面,犹如前不久才发生的事,历历在目。蓦然回首,已经过去了整整74个年头。当年14岁的少年郎,如今已是88岁的耄耋老人。

我的同学,我的老首长、战友,包括一些部属,纷纷先我而去。这几年,纷至沓来的唁电、唁函竟压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多好的老首长,多亲密的老战友啊,他们一个一个离我而去。我们那一代人,存世者已寥寥可数。我年事已高,记忆力明显不如从前。可童年的记忆,老母亲慈祥的微笑,老首长的教诲,与战友们并肩战斗的情景,却越来越清晰。多少次,在梦中我又见到了我的母亲、我的战友,醒来后泪流满面;多少次,我在梦中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杀声震天的战场。有时候,一个六七十年前的战友会突然跳进我的脑海,战友的音容笑貌,是那样的清晰可见,触手可及。

我知道,我老了。老了就更加怀旧,怀念慈祥的母亲,怀念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怀念先我而去的首长和同事。

离休后,受军史研究室、报社和编辑部的委托,我写过不少战斗回忆录,在公开刊物和内部刊物上发表,很多内容被军师团战史采用。1985年至1990年期间,我还写了42篇关于我的家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斗经历的10多万字的素材。我当时的想法是,先写下来,以后再整理成册,时刻提醒后代不要忘记父辈是怎样为新中国的建立浴血奋战,幸福的生活是怎样得来的……

没想到这批素材稿件锁进书柜后一放就是20年。2010年,受家人和老同志的鼓励,我在儿女的帮助下开始梳理零散的回忆录,找出了这批封存多年的文稿。经过两年多的梳理和撰编,查漏补遗,增添了部分新的内容,《岁月足迹》一书终于杀青。

这本书,追忆了自20世纪30年代末以来我人生和战斗的足迹。我的理想与追求,喜悦与痛楚,我的爱和恨,这70多年的情愫真实地浓缩在这本书中,它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

作为二野四兵团这支英雄部队的一名老兵,我经历了许多重要战斗和诸多事件,从太行到太岳,从残酷的华北前线反“扫荡”到“反顽”作战,从渡黄河断陇海到豫西运动作战,从淮海大战到打过长江,从进军大西南到滇南剿匪戍边,我既是见证者又是经历者。我的亲身经历,我的亲眼见证,我的第一手回顾,可以作为二野四兵团战史的细节补充,也是13军38师这支英雄部队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最好见证。书中还选配了我保存的部分老照片和资料,有一些照片和资料具有珍贵价值,可作为我文字叙述的必要补充。只可惜,时间久远,且我年事已高,当时也没有在照片上标注,照片上有些人已认不出来,无奈留下点遗憾。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老伴田勤芳对我的鼓励和支持,感谢我的儿女为我的回忆录的整理,感谢总政治部、军事科学院、成都军区及13集团军相关部门对该书出版的审核及审批,感谢军事谊文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王毅的辛勤劳动。没有大家的鼓励和支持,我这本书只能停留在散落的素材状态,很难成书问世。

2013年6月1日

后记

《岁月足迹》终于封笔了。我的心情也渐渐平复下来,耳边千军万马的厮杀声也鲜有在梦境中出现了。

转瞬,2013年元旦来临,这是我与田勤芳同志结婚60周年的纪念日。儿女们为我们精心举办了60周年钻石婚纪念仪式。踏进会场,整面墙的背景板上是我们两人的两张巨幅合影,左上角的结婚照中,我们一身戎装,甜蜜却不掩勃勃英气。右下角的照片中,我们在病房里相互依偎,似乎60载的岁月就在那浅浅的一笑之中。

尤为惊喜的是儿女们搜集了大量的照片,编辑了长达40分钟的视频,其中若干张是拍摄于新中国成立前的珍贵的黑白照片……当这些照片在大屏幕上缓缓显示出来时,不觉中我已是热泪满眶,思绪就像是决堤之水,一无遮拦地回到了那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回到了那金戈铁马的战争岁月……

我收回思绪,一旁是神情关切的老伴儿,另一边是笑靥如花的外孙女儿,儿女们笑意盈盈地举起了祝福的酒杯……恍惚中,我似乎穿越了多半个世纪。是啊,温馨幸福,儿孙绕膝的今天,可我又怎能忘记那血色的昨天,那些曾经和我一同出发,却在中途倒下的战友,那些艰苦卓绝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今天,享受着和平宁静的我们,没有权利忘却为赢得和平,为建立共和国而进行过的浴血奋战,以及那些献出青春和宝贵生命的英烈们!

2013年8月30日于成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8: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