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释迦牟尼的故事/人文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琳//李正荣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为了解除人生无尽的痛苦,立志寻求一条解脱之路,依靠坚忍不拔的意志,最终领悟了人生的最高哲理。释迦牟尼成佛以后,人们称之为佛陀,就是印度古梵语中的“觉悟者”几千年来,释迦牟尼成佛的传奇故事,总是带给人们深刻的启迪。张琳、李正荣编著的《释迦牟尼的故事》通过科学简明的编写体例、流畅生动的叙述文字、丰富精美的图片和新颖独到的版式设计,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象空间和愉快体验。

内容推荐

《释迦牟尼的故事》是著者张琳和李正荣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方面解析释迦牟尼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让读者在探知佛祖内心世界的同时,感悟佛教的博大精深。本书从释迦牟尼的出生、成长、修炼、悟到成佛、思想体系成形、传法旅程,到最后涅槃,生动地记述了佛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目录

第一章 生命吉象

 爱,失去爱

 脚踏七朵莲花

第二章 心灵氛围

 智慧的氛围

 向无极处探问

 智慧诱惑

第三章 释迦牟尼的世界触摸

 初识无常远离凡俗

 追寻无上正法

第四章 智慧修炼

 心中有一条通向无极的路

 战胜心魔

 证得无上菩提道果

第五章 传法旅程

 于红尘俗世中度化众生

 将法雨洒遍故国

 在罪业中传播救赎之道

第六章 释迦牟尼的悲叹

 生命于无常中升华

 果报随着战火来临

第七章 涅槃

 涅槃前的嘱托

 涅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

小词典

 灌佛会

 结跏趺坐

 苦

 剃发

 因缘

 成道

 娑婆

 法轮

 精舍与伽蓝

 十大弟子

 四圣谛

 佛的十大名号

 八正道

 涅槃

 三藏

试读章节

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终年白雪皑皑,千万年来一直巍巍伫立。她那圣洁的光芒辉映蓝天,永无尽头的高峰直刺天穹,似乎与天相接,那是最接近神的山峰,那是至高的境界,凡人难以企及。圣山的南麓却属于凡俗世界,山脚下,人们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天佑圣国

距今2500年前,喜马拉雅山脚下,古印度北部的旨列国国王都想把自己家的女儿嫁给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首因陀那一一释迦族的族长,祥和世界的主人。

迦毗罗卫国是个小国家,位于巴格马提河和比兴马提河的会合处,北靠终年积雪的喜马拉雅山,南面广阔的大陆,土地肥沃,人口繁多,气候宜人。它的首府迦毗罗卫城又被称作红土城,那优美的风景,繁茂的森林,富庶的物产,纯朴的民风,使这个都城永远显得美丽而安详。

从最初受到迦毗罗仙人指引来到这里开始,释迦族就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他们信奉天神,将一切佳肴供奉给神明,祈求幸福安康。城中高大繁茂的树木带给人们凉爽的浓荫,摇曳多姿的鲜花铺满道路两旁,儿童们在花园、河边嬉戏,妇女们穿着艳丽的长裙,虔诚地在神明脚边放下珍贵的贡品。王公大臣们建起议事大厅,商讨内政外交大事,互相辩论,广开视听。平民百姓也可以洗耳恭听,或者发表见解参与辩论,不分尊卑讨论神明信仰问题。流浪者舍弃了世俗的欢愉在艰辛中修行,家庭和财富与他们无关,在烦扰的尘世中寻求心灵的澄澈透明才是他们唯一的追求。雨季使他们的脚步稍作停留,雨过天晴的阳光又送他们踏上新的神秘征途,继续向着闪耀的圣山和人生的真谛迈进。还有森林中的隐者,他们与树木相伴,慈祥和善,平静恬淡,在细微中体察世界的奥秘,在冥想中与神明合二为一。他们的心灵超脱了俗世,向着圣山上神明所在的崇高宝殿不断攀登。在这片乐土上,第六世国王净饭王秉承祖先的遗德,勤政爱民,英明果敢,使百姓得享安乐。他拥有无数的稻米、牛羊和大象,但他不因财富而盛气凌人;他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不因为身份而自高自大。他时常注视着圣洁的喜马拉雅山,思忆祖先的功绩,渴望自己的作为超过先人。他年轻有为、善良睿智、风度翩翩,威仪和名声传遍喜马拉雅山脚的广阔地区,四壤邻邦的王室公主和名门贵媛都希望能嫁给这位尊贵威武的国王。

邻邦拘利族天臂城善觉大王的胞妹摩耶公主,长得端庄秀丽,仪态大方,尤其她那温和贤德的品行、超乎寻常的聪敏,更是远近闻名。不久,年轻的净饭王与摩耶公主共结连理。婚后他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净饭王与摩耶公主有着缠绵而深厚的感情,无论勤政的净饭王多么忙碌,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陪妻子散步,听她诉说对季节的感悟、对生活的期望,感受她的纤细敏锐。只要能与对方在黄昏时静谧安详的花园中漫步,即使没有过多的话语,也是短暂生命中的幸福。春去秋来、斗转星移,时光流水般匆匆逝去,岁月悄悄改变着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的面容,但他们的爱情却恒久不变,依然相亲相爱,互相扶持。也许世事不会完美,也许命运不可预测,忧郁和烦闷也开始渐渐围绕在净饭王夫妇的心上。纵然有深厚坚贞的爱情、享不尽的锦衣玉食,但20年的美好的婚姻,却因为膝下无子而慢慢笼上阴影。围绕在母鸟身边的小鸟,依偎在母鹿身边的小鹿,甚至拂面而过的清风都会使摩耶夫人伤怀流泪。净饭王为没有子嗣而焦躁不安,他多么渴望能有个活泼的王子来继承王位,使释迦族永远在这片土地上统治下去,使自己的祖先的灵魂永远得到后人的祭奠。但同时他也为夫人的忧伤而担心,美丽忠贞的妻子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财富,看着摩耶夫人忧愁的面容,净饭王也感到深深的不安。他尽量不在摩耶夫人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忧虑,一如既往地安慰她。摩耶夫人深知,不能为净饭王生下一位王子,这不仅是夫妇二人之间的单纯子嗣问题,还是关系到迦毗罗卫国未来王位继承的大事。她真诚地劝净饭王多纳宫妃,来增加子嗣,但是净饭王深深地爱着摩耶王后,他倔强地回绝说:“如果婆罗贺摩神的意志要我没有后嗣,那么,我娶多少妃子也是枉然。”婆罗贺神,即创造之神,是婆罗门教的三大主神之一。难道真的是神的旨意决定净饭王没有子嗣?

摩耶夫人40岁那一年的夏秋之交,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明月高挂在深邃澄澈的夜空,群星闪烁,夜风阵阵轻拂。摩耶夫人躺在洁白凉爽的象牙床上,依偎在净饭王身边,在舒畅、平和的心情下安然进入了梦乡。安静祥和的气氛笼罩了大地山川、花草树木。朦胧中,摩耶夫人梦见白象入怀,身心畅快和美。自从做过这个梦后,摩耶夫人的忧愁、焦虑都不见了,心情变得宁静、祥和,常常独自在林间散步,在池水边静坐。不久,摩耶夫人怀孕的消息传遍了整个王宫,迦毗罗卫国将来会有一位太子了。日子一天天过去,随着临产日期的接近,摩耶夫人要按照迦毗罗卫国的风俗,回到娘家生育她的孩子。净饭王为夫人和未出世的孩子祈福,向神明祈求平安,然后才派遣无数的随从驾着宝马香车载着摩耶夫人向天臂城走去。这是春天一个美好的清晨,和风徐徐,白云在蓝天上轻轻浮动,鸟儿唱着婉转的歌,当车队行进到蓝毗尼花园时,摩耶夫人被这里明媚的春光吸引,吩咐立即停车,以便仔细观赏美丽的景色。摩耶夫人轻缓地走到无忧树下,伸手抚摸垂曲的树枝,仰望虚空。这时,她腹中的孩子从右肋生出。这一天是公元前565年四月初八,释迦族这个后来被命名为悉达多的孩子诞生了。这位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后来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诞生的日子被人们称为“浴佛节”。P2-5

序言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干。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是苏东坡的一首诗,写的是佛。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诗小,意境却不小,反映出中国古代知识精英的一种文化胸襟和精神建构。

对佛(释迦牟尼)和他所创立的佛教,我们可以疏离,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影响。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指出:“这一件工作(指佛教研究),不管多么艰巨,是迟早非做不行的,而且早比迟要好,否则我们就无法写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再细分起来,更无法写中国绘画史、中国语言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1986年第10期《文史知识》)应该说,这样的论断并非耸人听闻,它是有充分的事实作根据的。

无论对释迦牟尼有何争议,他毕竟是一个思想者。他的思想,除佛教教义外,尚有不少可以被人们辩证吸收。如种无贵贱、众生平等的社会思想,就很可贵。释迦牟尼在居萨罗国作的一首偈颂,反映了这一思想:

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

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

毛泽东从政治家的角度,对释迦牟尼的社会思想也有所肯定:“我们再把眼光放大,要把中国、把世界搞好,佛教教义就有这个思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毛泽东1955年3月达赖喇嘛的谈话)

本书所讲述的释迦牟尼的故事,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其中有些是真实的历史,有些或许是虚构的,有些近似神话。我在写作时除了参照佛教典籍,也来自我多年来遍访名山胜寺聆听各位高僧大德们的弘法故事。考虑到佛教艺术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奇异情节,为方便读者欣赏佛教艺术,本书也叙述了这类情节。尽管释迦牟尼的故事充满着传说色彩,但仍可以从中发现他的一些行迹,了解他的重要思想。

本书编写时曾参考了许多著作,因本书并非学术性质,未能一一注明,在此特向这些著作的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佛教文化博大精神,本人学识尚浅,疏漏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