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滋味/中国书籍文学馆》编著者陶文瑜。
我们所探索的“轻散文”,包括短而精美,轻而隽永;也包括回归自然,回归质朴。简单说,就是写自己日常的生活,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对所见所感如实呈现,对所思所想真诚相告。并希望,在人们对当下生活渐感浮躁和麻木的时候,能够发现生活的新奇和诗意,发现周围的平淡和美丽。这种写作的价值,事实上是散文文本的一种尝试,也是倡导一种新的写作姿态,即,精短而真实,亲切而和谐,自觉降低观察生活的视点,呈现那些很少被人关注或者未曾发现的视阈,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仔细并缓慢地品咂日常凡俗的美感和复杂,品咂生活的温润和愉悦,安抚当下人凌乱而无处寄托的情思,表达出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礼赞,重新同到崇尚真实、体悟自身存在的散文传统,以改变当下散文的浮躁和矫饰。同时,也切合阅读者内心的感受,不知不觉中,和作者进行文本的互动和心灵的沟通。
《纸上滋味/中国书籍文学馆》编著者陶文瑜。
《纸上滋味/中国书籍文学馆》不仅仅是追求文章的精美和短小,更是文风和理念的革命:文虽短小,意趣不小,有精神的见解,有优美的意境,有清新隽永的文采,更折射出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深意。《纸上滋味/中国书籍文学馆》适合日常的阅读。无论你是学生,还是上班族;无论你是小资,还是蓝领;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能从书中发现自己的身影,找到阅读的乐趣和情感的依托。
我的印象里,大观楼是一间厅堂,很高也比较宽敞,但不明亮,暗戚戚的样子,下午的时候,太阳也只能照到门口的一小摊地方。另一个印象是大观楼似乎只做生煎馒头。冬天的中午过后,哑巴和店里的职工三三两两坐在一小摊阳光里,女的在打毛衣,男的抽烟,大家说说笑笑,哑巴当然不能说话,也听不到大家在说什么,但他也是开心的。直到两三点钟,大家开始生火做馒头。这时候急性子的顾客,已经守在店堂里了。
这样的日子,应该说是好长一段时问,有一天我早上去上班,听到同事们说,昨天晚上大观楼着火了。我赶过去看的时候,是已经塌下来的烧焦的房子,靠在人行道边上,马路上人来人往,大家依旧在忙各自的事情。
之后房子重新造起来,好像是做水暖生意了,反正我记得是有抽水马桶和浴缸吧。
上点年纪自然经历的事情多,也就容易拉拉扯扯,你看,我才说了一家点心店,已经超过了栏目规定的字数。好比手头的工作还没完成,已经是下班时间了,怎么办?留着明天干吧。
一个桌子吃饭,中间有两个陌生人,一开始大家会很少说话,好像是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怎么说了。等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大家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而且是你争我抢地说。写文章也有点这个意思,比如我想到生煎馒头,应该是一篇文章的计划,一写开却渗出来好多内容。
那时候的居委会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我的印象里就是收卫生扫街费或者是发老鼠药吧。我父母家住在第四人民医院对面,大兴三产的时候,那儿的居委会办了一家点心店,点心店里不少品种都平平,但做生煎馒头的,应该是个高人,所以生意兴隆,大家全都是冲着那儿的生煎馒头去了。
之后没多久,靠在接驾桥的朝阳菜场附近也开出一家点心店,也是居委会办的,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家点心店也是别的品种不过如此,而生煎馒头特别精彩。有人说是我们居委会的师傅跳槽去了那儿,但当时我们那儿的生煎馒头依然是原来的滋味呀。回过头来想想,那真是一个优秀生煎馒头辈出的时代啊。
这样的经营持续了五六年,之后城市改造,可能还有些别的原因,这两家点心店都先后关门了,之后居委会也改称社区了,这个时代似乎丢下了好吃的生煎馒头,轻装上阵地前进。
差不多是十多年了,桃坞职工业余学校的巷口,开出一家名叫三得利的小店,那可真是小店啊,就是十来个平方,但做的生煎馒头却是一流。
三得利的店堂里,还贴了一幅书法小品,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吃客送的,小品写的是一首打油诗,我记得大致的意思是小公园里人头挤挤,大家都在夸奖三得利的生煎馒头。诗很业余,书法也一般,但我每次看到,却是特别温馨,苏州的骨子里,就是透着风雅。
我每天上班经过那儿的时候,都是闻到一股菜油和葱花的香味。之后我离开那儿了,有一天就是想起了这样的香味,我叫了一位朋友,打车去到三得利,吃一客生煎馒头和泡泡馄饨。
泡泡馄饨是一块钱一碗,我们打车的车钱是三十元,这样合下来,这一碗馄饨是16元,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硬是点了两碗馄饨,就算是吃夜饭,这样成本就降下来了呀。
P18-P19
人们感慨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感慨于各种诱惑越来越多、感慨于被林林总总的大部头和眼花缭乱的图文书搞得不知所措时,我们精心打造的“轻散文”系列丛书,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这既是一种全新的文体,也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
我们所探索的“轻散文”,包括短而精美,轻而隽永;也包括回归自然,回归质朴。简单说,就是写自己日常的生活,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对所见所感如实呈现,对所思所想真诚相告。并希望,在人们对当下生活渐感浮躁和麻木的时候,能够发现生活的新奇和诗意,发现周围的平淡和美丽。这种写作的价值,事实上是散文文本的一种尝试,也是倡导一种新的写作姿态,即,精短而真实,亲切而和谐,自觉降低观察生活的视点,呈现那些很少被人关注或者未曾发现的视阈,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仔细并缓慢地品咂日常凡俗的美感和复杂,品咂生活的温润和愉悦,安抚当下人凌乱而无处寄托的情思,表达出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礼赞,重新同到崇尚真实、体悟自身存在的散文传统,以改变当下散文的浮躁和矫饰。同时,也切合阅读者内心的感受,不知不觉中,和作者进行文本的互动和心灵的沟通。
不可否认,“文化散文”、“学者散文”、“历史散文”等所谓的“大散文”,推动了散文的复兴和发展。但是,现代散文的发展和流变,从来都是多元并进才枝繁叶茂的。“轻散文”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生活类散文的回归和创新。周作人的平和冲淡,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俞平伯的委婉清丽、林语堂的活泼幽默、孙犁的“芸斋”散札,皆可视为“轻散文”的前辈经典。孙犁说:“我仍以为,所谓美。在于朴素自然,以文章而论,则当重视真情实感,修辞语法。”
所以,我们推出的这套“轻散文”,就不仅仅是追求文章的精美和短小,更是文风和理念的革命:文虽短小,意趣不小,有精神的见解,有优美的意境,有清新隽永的文采,更折射出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深意。
这套“轻散文”读本,适合日常的阅读。无论你是学生,还是上班族;无论你是小资,还是蓝领;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能从书中发现自己的身影,找到阅读的乐趣和情感的依托。
我已经基本完成了作家到书画家的转型,文章是能推就推,觉得没什么好写,也没什么想写,从前熟悉的文学刊物编辑到苏州来,我去陪同饭局,心情好像是带着现在的夫人到前妻家做客。想想自己和文章朝夕相处差不多三十年了,当初是要死要活的热爱,竟然说放下就放下了,世事无常真的一点不假。
现在报刊约稿很少了,零星的一些文字,我就当逢年过节参加前妻家的活动了,有一点不太自然,也十分温馨。
《纸上滋味》结集出版,我要记一些文字。
一般我写得多的是序言,我写序言都是“产品介绍”和“使用说明”的套路,不久之前看到评弹演员蒋月泉演唱弹词开篇的录像,一下子有了启发。弹词开篇一向是由琵琶弦子来伴奏的,蒋月泉唱开篇,琵琶却是可有可无的道具,你听在耳朵里,也不觉得短少些什么。对于一部作品而肓,序言就是那一把琵琶,是产品包装盒上的一个图案,和产品本身关系不大的。
顺着这个逻辑说下去,后记或者说跋中就是散场之后一杯喝剩下的茶水,是一张撕过角的戏票。
收在《纸上滋味》中的文字,大都比较短小,表面看基本上是一种快餐,快餐是一种速战速决地让人吃饱的饮食,似乎是不担负让人吃好的义务的。但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一定要寻找一个饮服行业的比喻的话。这样的文字更像是自助餐。自助餐和快餐比较,一样满足了公要馄饨婆要面的要求,却增加了有滋有味的成分,具备了起承转合的娓娓道来,自助餐和宴席比较,少了些繁文缛节,多了点言简意赅,少了点按部就班,多了点随心所欲。
当然我的文字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这是我努力的方向吧。
感谢为这本书的编辑付出好多劳动的陈武兄,我们是多年的朋友,平日交往也不多,但时常会记起,所谓相见亦无事别来忽忆君,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