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华等编著的《毛泽东与彭德怀》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历史背景,以彭德怀与毛泽东的合作共事为线索,既反映了彭德怀对毛泽东从认识到尊重到景仰的过程,又反映了毛泽东对彭德怀的观察到信任到倚重的过程,同时在这种双向互动的描述中,生动地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重大事件的丰厚内涵及其决策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毛泽东与彭德怀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少华//大立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少华等编著的《毛泽东与彭德怀》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历史背景,以彭德怀与毛泽东的合作共事为线索,既反映了彭德怀对毛泽东从认识到尊重到景仰的过程,又反映了毛泽东对彭德怀的观察到信任到倚重的过程,同时在这种双向互动的描述中,生动地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重大事件的丰厚内涵及其决策过。 内容推荐 《毛泽东与彭德怀》记叙的是两位伟人之间的真实历史,从相识到相知,从互信到互敬,从合作到分歧。 在毛泽东或彭德怀的革命生涯和人生交往中,彼此的关系最为特殊、命运最为攸关、经历最为曲折。 两人,有着神奇的酷似,也有着迥异的差别;有着太深的渊源,也有着太多的纠葛;有着渐进式的演进,也有着突然的逆转。在历史大潮中,他们合作与分歧,深刻影响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走向和发展;他们的悲欢和离合,浓缩中国半个多世纪的风云沧桑。在潮涨潮落中,在跌宕起伏中,在合作与掽撞中,他们同经磨难,共浴辉煌,也一起经受内心世界的冰火煎熬。与此同时,他们的传奇关系还因为各种原因披上一层秘雾。被“否定”的历史,与被历史否定的“烟云”经常交织纠缠。 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和精彩的文字,探寻彭德怀与毛泽东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历程,还原两人真实的世界。 统领群伦的毛大帅,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他们是相距不到百里的湖南老乡,都是以石命名的硬汉子。浏阳水,湘潭米,桑梓风,故国情,使他们在性格、脾味上具有神奇的相似,又有着惊人的不同,他们的悲欢离合浓缩了半个世纪的风云沧桑。 《毛泽东与彭德怀》由少华等编著。 目录 楔子 一、井冈失守 二、错杀袁王 三、长沙之役 四、富田事变 五、强打赣州 六、雄狮怒吼 七、拥毛复出 八、会师风云 九、奠基陕北 十、百团大战 十一、保卫延安 十二、抗美援朝(上) 十三、抗美援朝(下) 十四、庐山冲突(上) 十五、庐山冲突(下) 十六、罢官之后 十七、最后的军礼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井冈失守 红一方面军历史上有过两次著名的会师。第一次是朱德领导的湘南起义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农民起义军的会师,奠定了红四军的基础,史称朱毛会师;第二次是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从湘鄂赣前来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的会师,奠定了中央红军的基本骨架,史称彭毛会师。处在会师喜悦之中的两位湘潭老乡都没有想到,他们的蜜月竟然只有短暂的三个月,第一次合作的结果竟然是同走麦城,尴尬万分…… 井冈山是毛泽东心目中的圣地,他用诗一样的语言予以讴歌:“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把圣地的安危托付给敢于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既充满着信任,又寄寓着期待。 暴戾的寒风像一条飞舞的长鞭,把漫天雪花抽得四散飘舞,迷蒙混沌。1929年1月14日清晨,红四军4000余人顶风冒雪撤离井冈山,去执行“围魏救赵”计划。部队像一条游龙静悄悄地滑下山岭,消逝在千沟万壑之中。在队伍的最后面,一个高大的身影回首凝望井冈山,依依不舍,久久不忍离去。 毛泽东担心乌云压城的敌情,担心白雪素裹的山寨,担心小井医院的伤员,担心势单力薄的彭德怀。井冈山是他和红四军战士心目中的圣地和母亲,他们把圣地母亲的安危托付给了彭德怀和他率领的红五军。 送别红四军,彭德怀从小行洲、下庄返回茨坪红五军总指挥部,沿途仔细观察地形山势。 巍峨的井冈山,方圆数百里,重峦叠嶂,陡峭峥嵘。高耸入云的黄洋界、桐木岭、朱砂冲、双马石、八面山是环绕在茨坪周围的五大关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井冈山不仅给人一种关塞险峻的感觉,而且还有它瑰丽多姿的一面。春天,遍山开满野花,鹅黄嫩绿,生意盎然;夏天,古木参天,绿荫蔽日,是个避暑纳凉的胜地;秋天,白云缭绕,千里金黄,稻蔬传香。时值隆冬,群峰栉比,众山鳞次j在红日映衬下,像一队队身着银盔白甲的威武战将,傲然屹立。 “好一个用兵之所!”望着这雄奇的山貌,壮丽的景色,彭德怀暗自钦佩毛泽东高人一筹的战略眼光。两年前,在挑选何处作为革命的落脚点的问题上,毛泽东确实颇费踌躇,最后,他看中了井冈山的宝贵“资源”:这个地区的群众基础比较好,大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各县曾经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原在这里活动的土著部队虽然大体还属于旧式农民武装的性质,但他们的首领正直进步,愿意同工农革命军联合:这里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周围各县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便于部队筹款筹粮;这里地处湘赣边界地区,距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比较远,湖南与江西两省反动军阀之间又存在矛盾,对该处控制力量比较薄弱。毛泽东的选择在当时部队中遇到很大阻力,不少战士对上山“落草”心存疑虑,相当多的中层干部抱怨井冈山经济拮据、交通不便、文化落后,乃t。穷乡僻壤弹丸之地”,不像个干大事业的地方。但是,毛泽东下定决心,不为众言汹汹而自乱方寸,他犀利的目光透过上述弱点,看到了井冈山群众基础、地形地貌,友军武装、战略位置、敌人矛盾诸因素中蕴含的巨大潜能。 毛泽东的选择代表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的正确方向。如今两年过去了,经过红四军战友的筚路蓝缕,井冈山已成为一面工农武装割据的旗帜,现在艰巨的保卫之责落到了红五军身上,彭德怀骤感沉重。 返回总指挥部,彭德怀吩咐参谋整理中共湘赣边特委及红四军军委留下的各种文件。除重要的文献外,一律烧毁,以防落入敌人手中。 “军长,这份报告烧吗?”参谋递给彭德怀一份《中共湘赣边特委、红四军军委给湖南省委的报告》手稿,上面虬龙游动的笔迹显示是毛泽东的大作。彭德怀浏览几页后,很快被报告的内容吸引住,聚精会神地读了下去。 这份报告写于半年前的1928年7月4日深夜。当时,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袁德生来到井冈山,传达湖南省委关于红四军主力下山,向湘南发展的指示。中共湖南省委还特别强调“泽东须随军出发”。 在此之前,由于毛泽东带领湘赣起义部队开赴井冈山,被中共中央指责为犯了所谓“右倾错误”和“军事投机主义”,给予他开除“候补中央委员”职务的处分。杜、袁二人代表湖南省委希望毛泽东能坚定执行上级指示,不要再犯“错误”,招致新的党纪乃至军纪处分。毛泽东冷静地分析了边区敌我形势,上书坚决反对省委决定,要求继续驻守井冈山。他在报告中接连列举了6条理由: (一)在四军本身有许多过去习于流寇式的生活,极不愿住定一处作艰苦的群众斗争工作,充满红军冒险的遗毒。近一个月来经多方洗刷,同时永新、宁冈二县群众已普遍起来,他们才渐渐死了心,懂得中央及省委上次主张建宁冈大本营的政策是对的。如现在又马上改变.使四军重新走入转徙游动的道路,四军之改造必更困难。前次省委来信指出四军转战千里,近于流寇,必须择地休息以资改造。此意非常正确,正在遵照执行,不宜轻率变动。 (二)在敌情方面,湘省敌人非常强硬,实厚力强,不似赣敌易攻。赣敌被我连败四次,其胆已裂,且受我释放俘虏影响,军心大摇。计尚能作战者仅王均之第七师,一师与一团驻萍乡、二团分驻九江、南昌,料其难于抽调,抽调来后且补可用适当战略战而胜之。湘敌则不然,与我交手在五六次以上,仅能将其小部击退,而敌毫无所损,顽强如故。故为避免硬战计,此时不宜向湘省冲击,反转更深入了敌人的重围,恐招全军覆灭之祸。现在湘南敌军计有桂系两师,二十一军,尚成杰(3000枪),许克祥一师,吴尚一军,敌乃大于赣西七八倍。我军纵可以胜尚、许,决无法胜吴、桂。我军一去,马上在吴、桂、尚、许的包围中,有立被消灭之虞。此点省委似未曾虑及。 (三)宁冈能成为军事大本营者,即在山势既大且险,路通两省。胜固可以守,败亦可以跑,且敌人绝对无法把我围着,若加上各县党与群众的基础,实在可以与敌人作长期的斗争。若此刻轻易脱离宁冈,“虎落平阳被犬欺”,四军非常危险。 后记 本书记叙的是两人伟人之间的真实历史,从相识到相知,从互信到互敬,从合作到分歧。 在毛泽东或彭德怀的革命生涯和人生交往中,彼此的关系最为特殊、命运最为攸关、经历最为曲折。 两人,有着神奇的酷似,也有着迥异的差别;有着太深的渊源,也有着太多的纠葛;有着渐进式的演进,也有着突然的逆转。在历史大潮中,他们合作与分歧,深刻影响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走向和发展;他们的悲欢和离合,浓缩中国半个多世纪的风云沧桑。在潮涨潮落中,在跌宕起伏中,在合作与拉撞中,他们同经磨难,共浴辉煌,也一起经受内心世界的冰火煎熬。与此同时,他们的传奇关系还因为各种原因披上一层秘雾。被“否定”的历史,与被历史否定的“烟云”经常交织纠缠。 我和好友大力创作的初衷就是探寻彭德怀与毛泽东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历程,还原两人真实的世界。以我们的功力和掌握的资料,这也许是过高的目标,但我们一直朝此努力。 在本书的创作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在诸多帮助中,有两位朋友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一位是我的同事王诚同志,他是项目的最初发起人,十余年来一直推动和支持书稿的写作;一位是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李蔚然同志,他热心地推介本书,最终经他之手,推动书稿面世。在此,特向王诚、李蔚然同志和一切关心、支持我们写作的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适值毛泽东诞辰一百二十周年,谨以此书敬献给毛泽东、彭德怀两位伟人和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