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班级管理经验,数千万师生验证受益!
李镇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在他追求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时,也为全国广大班主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了全国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的成长;他亲手打造了武侯实验学校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这些优秀的班主任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用言行感染并影响着更多的年轻班主任。
《我这样做班主任——李镇西30年班级管理精华》是李镇西老师从教30年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精华集萃。
他让教育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他使班级管理工作充满科学精神与民主气息……他就是著名教育家、优秀校长、特级教师李镇西。
《我这样做班主任——李镇西30年班级管理精华》是李镇西老师从教30年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精华集萃。他以民主与爱心为出发点,以真挚的情感和人类普适的价值观滋养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共同感动、成长。他出神入化的班级管理艺术和经验解答了怎样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怎样与学生心灵沟通、如何让学生自我管理等老师困惑的诸多问题,告诉你怎样做最好的班主任。
《我这样做班主任——李镇西30年班级管理精华》为教师培训、进修、提升自我修养的首选!
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谈到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提出要通过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所谓“通过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意思是说,只有耐心地倾听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并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进而给他提供有效地帮助。在这里,倾听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赢得信任,了解情况,提供帮助。
但是,倾听并不仅仅是手段,有时候也是目的。往往有这种情况,孩子来找老师,并不一定非要老师给他以具体的帮助不可,他只是想把老师当做一个倾诉对象,排遣一下心中的苦闷而已。
课间,办公室门被推开了,进来了一个小姑娘。她有些羞涩但也不失大方地问我:“李老师,您是初一(13)班的副班主任吗?”
我说:“是呀!”现在我虽然身为校长,但在两个班担任了副班主任,主要任务是和同学们谈心。
她说:“我现在面临一个困难,想找您谈谈。”她一本正经,俨然一个小大人。
我说:“好呀,您有什么困难。”我放下手中正在备的课文,专注地看着她。
可是她却犹豫了,停了好一会儿不说话。
我问:“怎么不说了?有什么顾虑吗?”
她说:“我怕,我怕人家说我打小报告。”
我笑了:“别怕。你找校长谈心怎么是打小报告呢?这是‘大报告’!呵呵!没事儿,有什么尽管说,我会为你保密的。”
听了我的话,她终于说了:“刚才上体育课,几个同学说我坏话,很难听的坏话。我很难受……”说到这里,她说不下去了,眼睛里满含泪水。
我说:“别着急,慢慢说。”
她于是给我详细说了那个同学怎样骂她。我问她,那个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呢?她说前段时间她和一个同学闹矛盾,这个同学便四处说她的坏话,挑拨离间,所以好多同学也都跟着那个同学说她的坏话。她滔滔不绝地给我说了很长时间,很激动的样子,脸都涨红了。
她说完以后,我说:“我去找那个同学谈谈,好吗?”
“不!”她摇摇头。
我问:“为什么?”
“如果你去找她,她会说我找校长告状,会加倍骂我的。”
我又问:“那你找我干什么呢?你需要我帮什么忙呢?”
她说:“不需要你帮忙,我就想和你谈谈,我觉得你是一个好老师,我说出来心里好受些。现在我心里已经不那么难受了。”
那一刻,我很感动。
我说:“这样好不好,我抽时间去你们班上给同学讲讲尊重别人的道理。”
她说:“好的。但你不要点名批评那几个同学。”
我答应了她:“好的。我不点名,只说不尊重同学的现象。”
“好的。谢谢李老师!”说完,她走了。
这次谈话,我主要是在倾听孩子诉说。这种谈话绝不能只是教师一人的“苦口婆心”或“语重心长”,而应该是尽量让学生诉说、倾泻,教师则当听众。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将悲伤、委屈、苦闷等抑郁之情通过向自己信任的人诉说而合理地发泄出来,可求得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卫生。因此,以倾听为主要目的的个别谈话应诱导、鼓励学生滔滔不绝、一吐为快。学生通过倾诉,把内心深处的困惑、焦虑、积郁、愤懑、悲伤等等表达出来,老师则以诚恳的态度仔细聆听,并通过眼神和点头、蹙眉等体态语言告诉学生:“我是理解你的,你也完全可以信任我,我愿意分担你的一切苦闷!”从而使学生无所顾忌地继续讲下去。 “倾听”往往被当做“听见”,这是一种误解。“倾听”的“倾”不仅仅包含有“真诚”的含义,还有“细心”“专注”的意思,这就绝不仅仅是用耳朵听其音,还包括用脑子辨其义。常常说班主任要“学会倾听”,那么怎样才算“学会倾听”呢?一般来说,“学会倾听”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出于一种礼貌或者说对诉说者的尊重,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用心,细心,耐心,就是我上篇文章中所说的不要武断地打断孩子的诉说。这是教育者应有的起码的修养。二是要“会听”,所谓“会”就是要善于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重点和要点,或者一边听一边分析,通过“前言”推出“后语”,通过谈吐洞察内心。这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曾有一位高一女生在作业本后面写了一句话:“李老师,最近我很郁闷,想找你聊聊。”得到这样的请求,对我来说是一种幸福——作为教师,能够得到孩子真诚信任当然是一种幸福。于是,下午放学后,我请她到我办公室:“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 她说最近上课心不在焉,总不能集中精力,莫名其妙地心烦意乱,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我问是不是最近遇到什么困难了,她说没有明显的困难。我又问是不是和同学或者家长闹别扭了,她说也不是。我问:“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她苦笑了:“我也不知道。所以我才来找您聊,想请您帮我分析一下原因。”这可把我难住了,我一时说不出话来。
她接着说:“总觉得心里有事儿,但说不出来,上课常常发呆,下课又后悔,晚上有时候还失眠。”
那一刻,我真感到有些无奈,因为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她的烦恼。但有一点我很明确,她的确有着自己也道不明的烦恼,她找我未必是要我一定给她分析出原因,更多的是想找个信任的人倾诉而已。于是,我决定放弃追问原因,就和她随意聊聊,说不定在她放松聊天的过程中,我能够有所发现。
P68-71
文学与教育齐飞
李镇西
那天和女儿聊天,我说:“爸爸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后来当了教师,我便把文学这种业余爱好融进我的专业,于是我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的确如此,现在的我既是四川作家协会的会员,又是中学语文教师,呵呵,感觉真不错。
我曾想,如果我单纯搞写作,很难成为优秀的作家;如果我单纯搞教育,也未必成为优秀的教师。现在我当然也不能说我是“优秀的作家”或“优秀的教师”,但是,会点儿写作同时又懂点教育,我就成了作家中会教书的,也是教师中会写作的。
十五年前,我曾应某语文教学杂志之邀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把文学梦托付给教育》。其中有这样的话——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从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文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但是,当时我很少会想到,那“动机不纯”的“师范”二字将决定我后来的人生走向,而“中文”则似乎永远不过是一个“文学梦”而已。1982年2月我已经分配到了中学,心里却还惦记着如何把我“创作”的一篇反映实习生活的“中篇小说”变成铅字,以期引起哪位“文坛伯乐”的注目,然后把我这颗“文学新星”调到文联或作协。但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校园生活,使我身不由己地融进了学生之中,并真诚地爱上了他们。我当然仍有点不甘心放弃“文学梦”,但是,对学生的钟爱不能容忍我因对“文学”的追求而对每一堂课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敷衍塞责!更何况,在学生的身上我渐渐发现教育其实有着不亚于文学的魅力!我应该也可以把“文学”与“教育”融为一体。
是的,“教育其实有着至少不亚于文学的魅力”!
现在,我从教快三十年了,我对此依然深信不疑,而且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岂止是“不亚于”,文学与教育简直就是相通的——
文学如教育一样,着眼于人的灵魂,追求心灵的感动与激荡;教育如文学一样,充满激情、浪漫、意趣。
文学如教育一样,力求把人引向真善美,引向伟大、深刻与崇高;教育如文学一样,震撼人心,催人泪下,荡气回肠,余韵悠长。
如玉一般的赤子之心,如水一般的纯净灵魂,如山一般的英雄梦想,如海一般的浩渺胸襟……文学都具备。
诗歌一般的激情燃烧,戏剧一般的跌宕起伏,小说一般的惊心动魄,散文一般的从容优雅……教育均拥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反之亦然。
我还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作家与教师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的理解,并影响着生命的质量——
作家以自己的作品影响无数的读者,让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通过文字进入读者的精神世界;教师将每一个孩子当做自己的作品,在每个孩子身上倾注热情,挥洒生命,帮助他们把人生变成一首隽永的诗或一篇厚重的小说。
纯真,激情,妙趣,敏锐,深刻,浪漫,智慧,责任……这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文学的元素。“浓妆淡抹总相宜”“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有源头活水来”“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文学的表达,也是教育的境界。
2010年2月我在新加坡讲学,新加坡同行问我:“为什么您的教育经历中有那么多的感人故事?”我说:“任何一个教师,只要他用心做教育,他的职业生涯一定会充满许多传奇!”比如,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给自己惹什么祸事。教育的悬念由此埋伏,这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教育的某种乐趣。我们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并将一个个小事件小细节小感悟等等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这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候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在创作教育故事和生命传奇。这是文学的韵味,也是教育的魅力!
我的许多著作,比如《爱心与教育》《心灵写诗》等等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这是文学呢,还是教育?
有些东西真的是说不清楚。当我梦寐以求想当“浩然”(我少年时代唯一存在的作家,当时中国很多作家都被打倒了)时,命运让我当了教师。当我放弃当作家的念头,专心致志地上课带班时,波澜壮阔的教育生活却让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笔,我写下一首首献给可爱孩子们的抒情诗,写下一篇篇表达我火热情怀的散文,甚至出版了一本本记录我教育故事的著作:不仅仅是我的《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走进心灵》《风中芦苇在思索》《怦然心动》《心灵写诗》等三十多本引起同行共鸣的著作,还包括没有正式出版但真实记录我和学生共同生活和青春风采的《未来》《花季》《恰同学少年》《花开的声音》……这些作品对我和我的学生而言,是一段生活的定格,一页历史的缩影,一种精神的凝固,一份情感的珍藏,一簇创新的火花,一道理想的光芒,一串记忆的珠宝,一束青春的花朵。它们既是教育的,也是文学的。
更何况,无论是作家还是教师,共同的身份为“知识分子”,共同的责任叫“使命”,共同的理想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让文学与教育携手共进,越来越成为我坚定的信念。
于是,近三十年来,我左手文学,右手教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就这样,理想共初衷一色,文学与教育齐飞,青春和童心为伴,生命携使命同行。我把一部部撼人心魄的文学作品连同一位位可歌可泣的人类英雄精神巨人铸进孩子们的心灵,用文学的激情点亮教育的理想,照亮孩子们未来的公民人生;同时,我用手中的笔书写自己的校园故事,让文学丰盈我的教育岁月,更让我微弱而执著的声音通过文学汇入改革时代的轰鸣潮声。
这一套《李镇西文集》算是我教育生活的文学见证,也是我文学表达的教育结晶。作为教育著述,也许它们谈不上“深刻”,但在我心里,每一句话都如文学般纯真而洁净;作为文学作品,也许它们算不上“优美”,但在我眼里,每一个字都如教育般严肃而神圣。总之,无论是把这套著作看做“教育”还是“文学”,其中的每一页都写着两个字:真诚。巴金说:“把心掏出来。”我当然不敢和巴金相提并论,但我也的确是把心给了亲爱的读者。
我愿意重复我以前写过的两段话,作为这篇序言的结束——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挽留青春,珍藏童心;挥洒情感,燃烧思想;从职业到事业,从幻想到理想;手足舞蹈于校园,心灵飞翔于社会——这就是我的生活!
2011年2月17日
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李镇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在他追求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时,也为全国广大班主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了全国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的成长;他亲手打造了武侯实验学校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这些优秀的班主任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用言行感染并影响着更多的年轻班主任。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 朱永新
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 我没有听过镇西的课,是一大憾事;但是从这些教学实录中,我仍然不难感受到镇西在课堂上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闪的机智和幽默。听这样的课,确实是一种享受。
——著名语文教育家 钱梦龙
李镇西的课与李镇西的文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似乎很难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我的直感是,李镇西的课是他自己的课,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对课文的理解、他对生活的认识与学生碰撞之后而生成的课,他的课带着他鲜明的个性特色。
——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华东师大特聘研究生导师、
著名教育专家 程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