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的珍珠(散文卷成长亲情篇)》是著名散文家赵丽宏先生文学作品集的卷一,主要收集其对个人成长经历和亲情的感悟与思考。其主要内容,从幼时玩伴、童年趣事,到父辈师长、人间真情,特别是他对自己儿子成长经历的点滴记录,都渗透着作者一颗真诚质朴的美丽心灵,饱含着一个作家虔敬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追求。其经历、其心理、其境界,乃至字字句句,都感人至深,令人反省。因此,本书对于作家来说,可以看做是其家庭亲情的日历;对于读者来说,又可以作为最温暖的人生提示;而对于这个世界来说,这些文字都是值得珍视的坐标,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思想内涵以及情感归宿。
《心里的珍珠(散文卷成长亲情篇)》主要收录了赵丽宏个人成长的回忆和家庭亲情感悟类文章,是作家的原始记忆和情感皈依。他用生活的原色和人文之美,以平和的笔触和浓郁的抒情,铺陈出一串串晶莹的瞬间:童年足迹、青涩琐忆、舐犊情深、父子悯怀,款款铭刻于心。他对父亲的浓浓情感,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他对儿子成长经历的点滴记录,发自肺腑,人伦情怀沛然其中。对作家来说,本书是一部成长和亲情档案;对读者来说,是人生路上最温暖的情感启示录。
月牙儿带我网鸟去。好大一张网呀,用两根长竹竿兜着,沉甸甸的,月牙儿扛在肩上,脚步都有点儿不稳了。可是他很高兴,一边走,一边笑着告诉我:“等一会儿你瞧吧,网里会钻进来好多好多鸟,要什么有什么!”“有黄鹂吗?”“有!”“有鹧鸪吗?”“有!”“有白头翁吗?”“有!……”我兴奋得不得了,搜肠刮肚地想出许多鸟名,月牙儿都说有。他还回过头来,做了个鬼脸:“当心,还有猫头鹰呢!呀——呜——”他学了一声猫头鹰叫,阴惨惨的,在夜空里回荡……
月牙儿把竹竿固定在一片竹林的尽头,张开了那口大网,罩住了密密层层的竹叶。安好网,他拉着我绕到竹林另一头,轻声对我说:“来,用力摇竹子,一路摇到头,把鸟赶到网里去。”于是,我们并排使劲儿摇着竹子向前走去。竹枝被我们摇得哗啦哗啦直响,只听见鸟儿在头顶上惊慌地乱叫,扇动着翅膀朝前扑。真怪,它们不向上飞,只是一个劲地往前面扑。大概,它们不知道前面有网在等着吧。
走出竹林,我们俩都吓了一跳:一个高大的黑黝黝的人影站在面前,网袋已被他收起来。仔细一看,竟是舅舅。网袋蠕动起伏着,数不清的鸟儿在里面挣扎叫唤。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鸟呀!我拍着巴掌,快活得叫起来。可惜天太黑,看不清有些什么鸟。舅舅,却阴沉着脸不作声,他把手伸进网袋,抓出一只鸟来,我刚想去接,只听“叭”的一声——我真不敢相信,他把鸟儿的脑袋捏碎了,然后将死鸟扔进月牙儿手中的竹篓。没容我表示惊讶,“叭、叭、叭”,鸟儿们脑袋进裂的声音接连不断地响起来……
我懵了,傻乎乎地问:“多好的小鸟,为什么要弄死呢?”
“不要烦!谁还有这份闲心,等着吃就是了!”
舅舅怎么变得这么凶?以前,他最和气了,怎么回事呢?我还在发懵,月牙儿轻轻推了我一下:“快,藏好!”他悄悄地把一只活的小鸟塞进了我的口袋。月牙儿真好!
回到家里,舅舅和月牙儿忙着为鸟儿褪毛去内脏,忙碌了半夜。终于,两大碗热气腾腾的红烧小鸟出现在桌子上。舅舅低着头吃起来,他的手有点儿抖,却吃得狼吞虎咽,月牙儿也吃得很香。“吃吧,很鲜呢。”舅舅也给我盛了一碗。我虽然也有点儿饿,却一口也吃不下。舅舅和月牙儿嚼鸟骨头的声音,仿佛又变成了那些可怕的鸟脑袋进裂声:“叭、叭、叭……”
我忽然想起月牙儿给我的那只小鸟。还是放了它吧。手伸进口袋一摸,鸟儿已经死了。哦,这是一只美丽的小鸟,有着紫红的胸脯,墨绿的尾羽……
“涛涛,我们听蟹去!”第二天晚上,月牙儿又来叫我。他知道我不高兴,说:“别生爸爸的气,他以前可喜欢鸟了。现在没办法,一天到晚干活,喝玉米糊,肚子太饿了……”他咽了一下口水,不再往下说。
听蟹,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的兴趣来了。月牙儿拉着我来到高高的江堤上:“别出声,静静地听。”没有月亮,天地间一片漆黑,长江水懒洋洋地拍打着石堤,发出一阵阵沉闷的喧响。月牙儿蹑手蹑脚在陡斜的堤壁上爬,侧着头谛听着。突然,他停住了。回过头低声招呼我:“来,你听。”我伸过头去,拉长耳朵听了好一会,才隐隐约约听到一种极轻微的声音:“咭咭咕……”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滴水声。我刚想发问,月牙儿已经把一只张牙舞爪的螃蟹捉到手中了。原来,这是螃蟹吐泡的声音,它们从江里爬上岸来,常常一动不动地停在堤壁上吐水泡,仿佛在对夜空唱着一支谁也听不懂的歌。听到这声音,只要不惊动,准能逮住又大又肥的老毛蟹。
P4-5
我愿意做一块礁石
赵丽宏
读书和写作陪伴了我大半辈子。写作对有些人来说也许是一种追求时髦、与时俱进的事业,而我却始终认为,这应该是一件以不变应万变的事。这是我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是我的人生。万变的是世事,是永远花样出新的时尚,不变的应该是一个写作者的心境,是他对人生的态度,即所谓在喧嚣中寻宁静,在烦扰中求纯真。这几十年,我努力让自己保持这样的心境。
岁月和命运如曲折湍急的流水,蜿蜒于原野山林,喧哗,奔流,定无轨迹。在水中,你可以是浮萍游鱼,随波逐流,可以漂得很远,却不知所终;你也可以是一块礁石,任激流冲击,浪花飞溅,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安静和沉着。我愿意做一块礁石。
我最初的写作,其实是在乡村“插队落户”时的日记。在一间狭窄的茅屋中,在一盏飘忽幽暗的油灯下,一颗年轻的心抒写着对自然的迷恋,对人生的憧憬。那时的写作,不为发表,没有想过要把自己写成一个作家,只是感觉文字和我有缘,写作驱赶了我的孤独,使我的精神世界变得充实,使我在困苦的环境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四十多年来,我的人生曲折起伏,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时代和环境,然而文学一直是我亲密友善的旅伴,写作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文学之于我,恰如那盏在黑暗中燃烧的油灯,尽管人世间风向来去不定,时起时伏,只要心里还存着爱,存着对未来的希冀,这灯就不会熄灭。我的文字,便是这灯光在我心里的辐射,这辐射衍化成文字,记下了我所感受到的时代、人性和自然。和文学结缘,是我此生的欣慰。
巴金先生曾在他赠我的书中为我题写过这样两句话:“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这是他对自己一生写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后辈的一种鞭策,我一直铭记在心。说真话,抒真情,这是每一个写作者遵循的原则。离开了真,便无以为美,也无以为善。
编这套文集,源自出版界朋友的一片真挚的热心。将四十多年写作的文字汇编成十八卷文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我没有勇气和精力做这件事。这套文集的策划者呼延华先生和他的编辑团队不辞辛劳,从选文、编目到编辑出版,历时两年半,为之呕心沥血,辛苦了无数个日夜,将我的各类作品做了精心细致的搜集和梳理。很多连我自己都不记得的文字,也被编者从那些无人注意的角落里找到,收进了文集。读者即将看到的这十八卷文集,汇集了我的大部分作品,是我大半世人生的缩影,也是我跋涉的屐痕、情感的留影,是我的生命以文字形式长出的枝叶,开出的花朵。它们并非天香国色,只是文学大花园中的一个小角落。出版如此规模的一套文集,也许无利可图,我从一开始就有些怀疑,这样的计划,能否付诸实施。如今,面对着堆成小山一般的清样,感慨万千。一个写作者,能遇到这样真诚执着而有气度的出版家,是我的幸运。我深怀感激。
二○一四年年夏日
于四步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