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是一个幽谧的花园(文学道路卷读书随笔篇)》中的这些读书随笔是作者赵丽宏先生经年阅读心得的积累和集合。作者见微知著,情感自然丰富而又朴实真挚,因是读书偶得的心境,所以不需过分润色修饰,闲庭信步般缓缓道来更能深得其妙。作者对名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非常熟悉,因此对文本的见解自然带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切身的体悟和更复杂的情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灵是一个幽谧的花园(文学道路卷读书随笔篇)/赵丽宏文学作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丽宏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心灵是一个幽谧的花园(文学道路卷读书随笔篇)》中的这些读书随笔是作者赵丽宏先生经年阅读心得的积累和集合。作者见微知著,情感自然丰富而又朴实真挚,因是读书偶得的心境,所以不需过分润色修饰,闲庭信步般缓缓道来更能深得其妙。作者对名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非常熟悉,因此对文本的见解自然带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切身的体悟和更复杂的情感。 内容推荐 《心灵是一个幽谧的花园(文学道路卷读书随笔篇)》是赵丽宏的读书随笔集。作家广泛涉猎中外名著,人间真情、历史追思、人生感悟、艺术美学均收入心海,沉着朴实的语言,灵动流畅的节奏,似与老友倾心交谈,亦似独自月下沉思。见微知著,神意贯通,作家数十年的阅读心得熔炼其中。闲庭信步,深入浅出,缓缓道来,随意之中,妙想纷至。这本读书随笔,将引领读者以不一样的角度,从更深的层次领略名作文本,享受不平凡的阅读体验。书友之间的文学交往,恰如作家在其他各卷作品中呈现的风格:真挚、沉静、自然。读这些文字,能发现作者心中那一个绿荫匝地的幽谧花园,令人神往。 目录 于纯朴中见深情——读朱自清的《给亡妇》 司空图的喜悦 秋虫之鸣 读稿小札 读《雪庐》 平淡和深挚——读于伶的散文 序曲 老屋——读何为《老屋梦回》 真实的力量——读林放《延安一月》 并不匆匆——读周佩红《来去何匆匆》 淡泊和深沉——读姜德明《童年的梦》 品味人参——读普列西文散文 蝉鸣如鼓——读《斯妤散文精选》 墨色中的晶莹——读刘桦园散文 话说中年——读梁实秋《中年》 梦幻山林——读冰夫《山中岁月》 太阳之舟——读文昕《太阳之舟》 沉思的伊人 和平包容着我——读杜宪《我在美国106天》 品文札记 扉页上的记忆和感念——藏书题跋 鹰——谈叶甫图申科 夜莺——谈米什莱 美丽的孤寂——读茨威格散文 鱼骨——读海明威 一本毛边书——读姜德明《余时书话》 远处无数山——读余熙《走向阿尔卑斯》 人物绘画——读《蒲宁散文选》 旧梦重温——缩写《傲慢与偏见》的感慨 悠远的铃声——读阿左林散文 人格的渐变——读戴嘉枋《走向毁灭》 苦难与风流 率真的魅力——读林光《聂鲁达回忆录》 关于《瓦尔登湖》 飞鸟和野草 生命是曲折的——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秋叶——读《帕斯捷尔纳克诗选》 鸟儿飞去又飞来 年轻的诗心 他们不会失踪一读《东方十日谈》 教皇·作家·总统——读马尔克斯《我的回忆:拜访教皇》 面对永恒——谈博尔赫斯 爱之魔力——读米斯特拉尔《死亡的十四行诗》 真幻之间——谈《百年孤独》 遥远的叹息——谈鲁尔福《佩德罗·巴拉莫》 稻草和火光 文人和官 诗意的吻合 人和兽——读基罗加《胡安·达里恩》 意味悠长的速写 心灵的芦笛——谈吴岩的翻译 沉思后的激情——读《’97诗韵》致纪宇 成长的过程——读肖铁《成长的感觉》 含泪的诙谐——读《莫吐儿传奇》 冰雪的声音 传播和积累——有感于《狄更斯文集》出版 读《春彦点评录》 短小和深厚 思想者的足迹 莱辛,你不必担忧 不灭的诗魂——读诗歌《紫薇山》有感 智者的预言——读《院士展望二十一世纪》 又见故人来——重读《西窗集》 读《轭思》 在文字的丛林里飞翔一读萨特的《文字生涯》 脚踏实地,然后飞翔——读陈柏森诗歌近作 真正的“金玉良言” 小品和大师——读苏东坡的小品 巍峨的托尔斯泰 生命的脚印——读罗洛的散文 真的追寻——读袁鹰散文集《灯下白头人》 心灵是一个幽邃的花园——读《追忆似水年华》随想 音乐塑造人生——读阿加莎·冯·特拉普《音乐之声的故事》 清醒的声音——谈刘绪源的书评 赤子之心——读冀汸自传《血色流年》 随读三则 时光的魅力 北京城南,苍老美丽的面孔一读肖复兴新作《蓝调城南》 中国屏风——谈毛姆 浑浊和清澈——卢一萍和他的《二傻》及其他 历史的回音壁——读周海婴80摄影集《镜匣人间》 读傅抱石《编撰苦瓜和尚年表缘起》 一切源之爱——读吴子健《教育在哪里》 慧眼观星,妙手采花——读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 试读章节 鹰——谈叶甫图申科 他的眼睛浅蓝色,含着灰色的浅蓝。不大,却有些深不可测。别人讲话时,他似乎心不在焉,微蹙着眉峰,将蓝灰色的目光定定地落在高于听众头顶的某一个未知点上。这目光很锐利,似能穿透一切。然而当他手中的烟蒂以袅袅上升的烟缕遮断视线时,这目光便有些模糊起来。模糊自然只是瞬间,烟缕散去,锐利的蓝灰色依然越过众人头顶射向远处,无法断定这目光为何思索和寻觅。 这目光使我想起了鹰。我没有见过高飞在天的鹰的眼睛,但我想它们的目光大概就是这样,遥远的目标一旦出现,没有任何东西可阻挡它们探寻的目光。 这是苏联诗人叶甫图申科。 来访的四位苏联作家中,他的年纪最轻,名气也最大。大概是因为年纪最轻的关系吧,他总是走在后面,总是先坐在一边一言不发地听别人说。越是沉默,他的神秘的吸引力便越强烈。那双蓝灰色的锐利的眼睛是一双诗人的眼睛。 我坐在离他三米的地方默默地观察他。他的眼睛深深地吸引了我。他没有像别人那样微笑着用亲切友善的目光在周围的人脸上扫来扫去,只是沉醉在自己的冥想之中,举在手中的香烟也难得往嘴里送,似乎想让那永不凝固、永不定形的烟缕随着思绪飞……那双蓝灰色的眼睛在看什么,想什么呢? 我突然想起很多年前这里的报纸为他起的绰号:“阿飞诗人。” 我直到现在还不明白,当时为什么要给他这么一个绰号。即便写过几首骂中国的诗,也不该是“阿飞诗人”呀!不过,撇去“阿飞”这个词儿的贬义,似乎还是有点意思的,至少和我此刻的联想有关系,我不是觉得他的眼睛像鹰么!鹰是会飞的。 轮到他讲话了。他微笑,蓝灰色的目光立即变得温和亲切,不再锐利,不再深不可测。于是,他不再像鹰。话极其简短,友好的情感洋溢在每一个词汇中。不必作任何解释,在那些微笑的声音里,历史的阴影烟消云散了…… 讲完话,他用缓慢的动作从藏青色的西装口袋中掏出几张纸——这是他的诗稿。蓝灰色的目光复又锐利,复又深不可测。只是这目光不再射定在一点上,它默默地扫动着,在每一个凝视着他的中国作家脸上停留极短的瞬间,不断地从一张脸移向另一张脸,目光和目光无声地撞击,有火花在静默中闪耀…… 和我的视线接触时,他似乎停顿得长了一些。也许是过于专注的谛察使我的目光变得异样了。他微微地点点头,严峻中掠过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我也以微笑点头作答,而他的目光已经移向别处…… 当他的声音突然在静静的大厅里回响时,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这声音,绝不同于他先前说话的声音。这是一种浑厚、深沉、带着金属声的音响,这声音带着奇妙的节奏从他的口中射出,生机勃勃地回荡在大厅里,弹跳在四壁之间,震动着每一个听者的耳膜,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语言是陌生的,节奏和旋律却似曾相识。他的声音忽而高,忽而低,忽而箭一般直射向远方,忽而又云一般在原地悠悠回旋。我突然想起几年前坐船过长江三峡时看见的一只鹰,一只孤独的峡鹰,我用高倍望远镜追掠了很长一段时间,它飞翔的姿态强烈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中。它稳稳地展开黑色的翅膀,迎着呼啸凛冽的江风,用一种孤傲而又沉着的姿势向前飞,有时候它的翅膀一动不动,以极慢的速度在我头顶滑翔,有时候它奋力振动翅膀一直旋入云霄。当我以为它已经远走高飞不复回时,它又突然从天而降,扑向汹涌起伏的江面,不可思议地停落在浪涛和旋涡之问……你无法预见它飞翔的轨迹,然而你的视线却不得不被那对黑色的翅膀吸引,你的心绪也不得不随之起落跌宕。在他的声音里,那只神出鬼没的峡鹰仿佛又在我眼前出现了…… 毫无疑问,这是真正的诗。在飘忽的旋律中我体会到了他的深沉,在音乐般的节奏中我触摸到了他的激情。我甚至仿佛看见了那对黑色的翅膀,正稳稳地展开着,自由自在地在冥冥之中翔舞。 根据翻译,这是一首表现都市和乡村生活的诗,两种差别极大的生活被巧妙地交织在一起,都市的烦躁,乡村的宁静,人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种种渴望……然而这一切似乎并不重要,那回旋飞翔在空间的声音所传达的情绪和画面,远比翻译出来的内容要丰富。文字的诗难译,声音的诗更难译。与其离开了那陌生而动人的声音去咀嚼那些被规定了的含义,不如以自己的想象追踪那声音,只要打开心灵的门窗,陌生和遥远在最初的瞬间便会发生截然相反的转变。 我融化在他的声音里,我的思绪随着他的声音无拘无束地翱翔。天空广阔,然而无处不可抵达…… 他的最后一个音符在空中消失后,大厅里静默了片刻。人们在目送那只神奇的鹰远去,似乎不相信它就这样隐匿到了天边的云雾之中。当掌声轰然而起时,我看见他端坐在人们面前,脸上含着超然的微笑。我突然发现,在此之前,我竟没有注意他的脸部表情。他的光芒四射的声音使其他一切黯然失色了。 会议结束后,我们在大厅外的花园中相逢了。我们握手,像老朋友,他那蓝灰色的眼睛里,丝毫没有咄咄逼人的锋芒。我们一起照相时,一位中国诗人突然凑着我的耳朵说:“知道么,他还拍过电影,演一个飞行员。” 哦,他确实是喜欢飞翔的! 1987年初春 P85-88 序言 我愿意做一块礁石 赵丽宏 读书和写作陪伴了我大半辈子。写作对有些人来说也许是一种追求时髦、与时俱进的事业,而我却始终认为,这应该是一件以不变应万变的事。这是我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是我的人生。万变的是世事,是永远花样出新的时尚,不变的应该是一个写作者的心境,是他对人生的态度,即所谓在喧嚣中寻宁静,在烦扰中求纯真。这几十年,我努力让自己保持这样的心境。 岁月和命运如曲折湍急的流水,蜿蜒于原野山林,喧哗,奔流,定无轨迹。在水中,你可以是浮萍游鱼,随波逐流,可以漂得很远,却不知所终;你也可以是一块礁石,任激流冲击,浪花飞溅,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安静和沉着。我愿意做一块礁石。 我最初的写作,其实是在乡村“插队落户”时的日记。在一间狭窄的茅屋中,在一盏飘忽幽暗的油灯下,一颗年轻的心抒写着对自然的迷恋,对人生的憧憬。那时的写作,不为发表,没有想过要把自己写成一个作家,只是感觉文字和我有缘,写作驱赶了我的孤独,使我的精神世界变得充实,使我在困苦的环境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四十多年来,我的人生曲折起伏,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时代和环境,然而文学一直是我亲密友善的旅伴,写作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文学之于我,恰如那盏在黑暗中燃烧的油灯,尽管人世间风向来去不定,时起时伏,只要心里还存着爱,存着对未来的希冀,这灯就不会熄灭。我的文字,便是这灯光在我心里的辐射,这辐射衍化成文字,记下了我所感受到的时代、人性和自然。和文学结缘,是我此生的欣慰。 巴金先生曾在他赠我的书中为我题写过这样两句话:“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这是他对自己一生写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后辈的一种鞭策,我一直铭记在心。说真话,抒真情,这是每一个写作者遵循的原则。离开了真,便无以为美,也无以为善。 编这套文集,源自出版界朋友的一片真挚的热心。将四十多年写作的文字汇编成十八卷文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我没有勇气和精力做这件事。这套文集的策划者呼延华先生和他的编辑团队不辞辛劳,从选文、编目到编辑出版,历时两年半,为之呕心沥血,辛苦了无数个日夜,将我的各类作品做了精心细致的搜集和梳理。很多连我自己都不记得的文字,也被编者从那些无人注意的角落里找到,收进了文集。读者即将看到的这十八卷文集,汇集了我的大部分作品,是我大半世人生的缩影,也是我跋涉的屐痕、情感的留影,是我的生命以文字形式长出的枝叶,开出的花朵。它们并非天香国色,只是文学大花园中的一个小角落。出版如此规模的一套文集,也许无利可图,我从一开始就有些怀疑,这样的计划,能否付诸实施。如今,面对着堆成小山一般的清样,感慨万千。一个写作者,能遇到这样真诚执着而有气度的出版家,是我的幸运。我深怀感激。 二○一四年年夏日 于四步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