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流海浪的密约(散文卷上下新课标必读畅销读本)》以培养健全人格和全面提升人文素质为目的,兼顾“人性、情性、知性、理性”平衡的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选文不仅具有艺术的审美性和内蕴的丰厚性,而且在思想性独具魅力,每篇作品都能对读者的心灵产生深刻的撞击。
选文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演讲、传记、新闻等八大中学生常见常用的文体,与各种语文版本的选修教材是一致的。子夜霜、京涛、屈平主编的《涓流海浪的密约(散文卷上下新课标必读畅销读本)》是散文卷,分上下册。你可以从本书中感受作者们的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品读经典”系列是继文心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品读天下”系列之后又重磅推出的一个鼎尖级的阅读系列。本系列按文体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影视、演讲、传记、新闻8辑;按主题分单元;每单元由若干篇作品组成;每篇作品,前有读点,行文中有旁批,文后专题性欣赏,同时该作品还比较阅读等相关链接,比较阅读作品还有品读鉴赏。
子夜霜、京涛、屈平主编的《涓流海浪的密约(散文卷上下新课标必读畅销读本)》是散文卷,分上下册。主题是关于祖国、读书、观点、山水、心态、时间等,它们如心灵鸡汤,人生智慧,激发你智慧锦囊、点燃你人生梦想!
大地的眼睛(节选)
太阳落到一些白桦树的后面,白桦树却仿佛在向白云——春天里呈积云状的白云伸展。树林里一棵松树被太阳涂上一块紫红色的斑点,太阳正在下落,斑点却渐渐升高,渐渐熄灭了。
我望着这块斑点,同时想着我自己我也应该这样——有朝一日是要熄灭的,不过一定要在上升的时候。
我母亲的梦
淋过一场透雨以后,受尽折磨的、寒冷的土地上冒起暖烘烘的蒸气。就是在莫斯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午饭后我们驱车外出,半路上把汽车留在路旁,在林边坐下来。所有夏天的小鸟都在歌唱,一切都飘散着香气。我仿佛觉得,似乎整个大自然都在梦中,就像亲爱的母亲;而我已经醒来,轻轻地走动,以免把它惊醒。
但现在它虽在安睡,却像亲爱的母亲一样,在梦中以其独特的方式,对我的一切了解得清清楚楚:听,我“啪”的一声锁上汽车,跳过一道壕沟,现在正默默地坐着,它却感到惊惶不安了——他到哪儿去了,他怎么了?
我咳嗽了一声——于是它放下心来他在某个地方坐着,也许,在吃东西,也许,正在幻想。
“睡吧,睡吧,”我悄悄地回答,“不要担心!”
杜鹃在远方答应了一声。这只杜鹃,那些鹧鸪,那朵草莓花和剪秋罗,所有我从童年起就这么熟悉的小草,一切,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母亲的梦。
稠李
为什么稠李的幼芽好似锐利的长矛呢,我以为,冬天,稠李在睡梦中记起,人们过去是怎样折断它的花枝,于是反复对自己说“不要忘记,去年春天人们是怎样折断我的花枝,决不饶恕他们!”
现在,春天里,甚至有一只小鸟也在用它自己的语言反复提醒它说“别忘了。决不饶恕他们!”
可能,这就是稠李冬眠之后一觉醒来,着手工作,磨快千万枝仇恨的长矛,用来对付人们的原因吧。昨天下了一场小雨,这些长矛都开始发绿了。
“皮基——皮基!”一只可爱的小乌向人们发出警告。
但白色和绿色的长矛渐渐地越来越钝了。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已经知道,再往后,稠李的长矛里将会长出花蕾,而花蕾将开放出香味浓郁的花朵。
以前的小鸟正在孵雏,已经不作声了。
后来飞来一只夜莺,唱起歌来。大概正是由于这个骗子,稠李忘了自己的诺言“不要忘记,决不饶恕他们!”由于它心肠太软,人们又将折断它的花枝。
通向友人之路
我的朋友!不要惧怕使你不能安睡、扰乱你心境的思想。不要睡吧!就让这思想钻透你的心灵。你要忍耐些。这烦扰是会有个尽头的。
你很快就会觉得,从你的心里有一条通路通向另一个人的心灵,而在这个夜晚使你心绪不宁韵,就正是要从你这里开辟一条通向另一个人的路径,为的是让你们能在一起聚会。
为了爱的斗争
当智慧和善良在心灵中结合为体,专注于某一事物时,那么这就是爱:一个善良而聪明的人,他的全部问题都归结为一点——他应该爱谁?
爱就意味着去做。
[苏联]普里什文/文,庆云、非琴/译
品读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年1月23日~1954年1月16日),20世纪苏联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他是作为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具有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异能的学者,步入俄罗斯文坛的。
《大地的眼睛》(1946-1950)是普里什文最后一部完成的著作,由《通向友人之路》《沉思录》《人类的镜子》三部分构成。《通向友人之路》以传记性质的抒情笔记对影响作者个性形成的重大事件和感受进行了分析。《沉思录》主要是普里什文关于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自然现象等的“沉思”,这些沉思具有深刻的思辨色彩,同时又充满着鲜活的感受和生动的细节。《人类的镜子》,普里什文把自己写动物和植物的笔记都收录在这部作品中。他总能在动物身上看到人类的影子,能感觉到“动物的智慧”,甚至能观察到“一槔树的生活”。因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便成了“人类的镜子”。
情景交融是普里什文的散文具有的独特魅力。在他的笔下,大自然的人格化和人的心灵的物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紫红色的斑点》向我们说明,只有精神世界异常崇高的人,才能永远不满足过去,永远不停止追求,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稠李》和《我母亲的梦》这两首散文诗景与情水乳交融般地融合在一起。《稠李》犹如一篇优美的寓言,是作者表现的人格化的自然。《我母亲的梦》把人类对于自然的依恋、热爱、关切表现得淋漓尽致,犹如儿子对母亲的一往情深。
……
P16-18
诸君嘱我为“品读经典”书系作序,颇为难。非名人亦非实名专家,作序于售书似无益;亦非权威,谈不出什么高深玄论,会让读者失望;学养有限,阅历又浅,啰哩啰嗦的,徒费学子寸金时光,深恐有负众望……辞几次,拗不过,只得鸭子上架了。
从何说起,我犹豫了颇久,还是从与书结缘谈起吧。
很小的时候,我不怎么读书,就是想读书,识字也不多呀。倒是在畅快淋漓地读大自然这部大书,常常“忙。些城里孩子做梦都艳羡的事儿,丛林里听鹊儿莺儿蝉儿唱歌啦,草丛里看蚂蚁抬青虫啦,小溪里捕鱼网虾啦,点煤油灯炸螃蟹啦,抽青藤编花环啦,追逐点点流萤啦,藤蔓上荡秋千啦,采山菌摘野果啦,竹林里捉迷藏啦,山岭上看夕阳白云啦,葡萄架下听故事啦……一切都是那么的有趣!
不过,也常常伴着危险。山林若是走得深了,会遇到狼,大人也跑不过狼,小孩子得就近赶快爬到树上,呼喊人们来救援。有时也会捣蛋地逗引公牛斗架,观战须格外留神,那硕壮的牛蹄子踢一下腿,轻则骨折,要是牛角剜着了肚子,那可就呜呼哀哉了。翻石块捉蝎子风险小一些,不过有时会突然蹿出一条蛇来,骇得你出一身冷汗。采野果安全些,但也会因不辨果性而中毒。有一种植物俗名叫红眼子,学名我至今也没有弄清楚,果实与刺莓很相像,味道也是酸甜的,只是红眼子有毒性,吃多了会出人命的。不过,眼珠子滴溜溜转的孩子是能区分的,红眼子枝干粗壮而无刺,刺莓茎蔓细弱而多刺。采药的时候,小腿胳搏脸啦,被划伤是家常便饭,最让你防不胜防的是蜂子的袭击,我就曾遭遇一群小拇指大小的土蜂的围攻。我刚碰到荆棘丛那株诱人的柴胡,忽地从地下旋出一群土蜂,我没作片刻犹豫,就地滚出数丈远。但蜂子仍如战斗机般地紧追不舍。山里曾发生过公牛被土蜂活活蜇死的事,我想自己是要死了,冒出了玉皇大帝、阎王爷还有菩萨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念头。蜂子蜇了我几下,我立刻清醒了,绝不能动,即使再蜇几下也绝不能还击,否则,蜂子攻击会更疯狂,而且还会有更多的蜂子飞来。蜂子绕着我尖叫着,十来分钟后便飞走了。结果我中了九毒针,三天都吃不下饭。土蜂留给我的纪念——九个褐色斑直到四五年后才消失……一切都是那么惊险而又刺激,男孩子的探险、坚毅、无畏也许就源自大自然吧。
父亲爱读书看报。他回家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搬把圈椅放在老楸树下的石桌旁,沏杯菊花茶——野菊花山里多的是,坐在圈椅里读起来。嬉闹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像我这样天不怕地不怕的顽童。不过,父亲读书的时候,我是不敢疯的。一边悄悄地玩耍,一边偷偷瞄几眼父亲,渐渐地,我发现父亲读得很陶醉,在书上画着批着什么的。其实,疯玩是影响不了父亲的,只是我那时并不晓得。父亲有时还微笑,父亲虽然不曾打骂过我们,却是个极严肃的人,我寻思,书里究竟有啥稀奇居然能让父亲笑?溜进书房,翻翻父亲刚刚读过的书,都是黑乎乎的字,这些字也“可笑”?这字里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于是我自觉不自觉地开始认字了。
认字稍多些的时候,我渐渐从只言片语的小故事里沉醉到长篇里去,到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之外的神奇世界漫游了。我读的第一部长篇是儒勒·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大概是小学二年级吧。书中讲的是15个孩子流落荒岛,后来用风筝飞离荒岛,历尽艰险,最后成了一群小豪杰的故事。书是繁体字,那时简体字我也没认几个,读,不过是结结巴巴连猜带蒙的,主人公的机智勇敢,我倒还能深深地感受到。
这本书情节离奇,加上“看官”之类评书味道的语言,我第一次真切地悟到,这世界上有比玩耍还有趣的事情。就这样,我迷上了书,吃饭时读,路上也读,蹲茅厕也读,被窝里也读。放牛时候,如果遇到雨天,我把牛赶进山洼里,然后冲到山头,寻一块平坦的巨石,把化肥袋子铺在上面,盘着脚,在伞下读了起来。那时候探险、推理、科幻、传奇的书读得多,读得如痴如醉,后来被声嘶力竭的嚷嚷声惊醒,原来牛进了庄稼地。牛糟蹋了那么多庄稼,回到家里,教训是免不了的了,但我没有敢辩说是因为读书。读书实在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有人说读书”如雨后睹绚烂彩虹,如江岸沐温馨春风,如清晨饮清爽香茗”,这可能是年龄稍大的孩子或成年人读书的感觉吧,我那时读书,感觉就像是踩着彩虹桥去跨在弯弯的月亮上摇啊摇的。
父亲是个教书先生,在盆地里也算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了。他教语文,教自然,也教美术,他的大书柜自然也是个杂货铺。我与语言文字打交道,就是从与这杂货铺结缘开始的。杂货铺里有《格林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地球到月亮》《唐诗选》之类的文学书,也有《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岳全传》之类的演义书,也有《上下五千年》《史记》之类的历史故事书,也有《十万个为什么》《趣味数学》《新科学》《本草纲目》之类的科学书,等等。这些书,有的我一翻就入迷了,有的翻来翻去也不懂,便不感兴趣了,不过,有外人在跟前我还是煞有介事地读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医学书,小孩子自然不感兴趣,但在随便翻翻中,我知道了李时珍写这部书很不容易,花了三十多年,中国人读它,外国人也读它。奇怪的是,我没有从医,却莫名其妙地懂一点医道,大概是与此有关吧。
我不怎么热乎书的时候,书柜好像没有落锁,迷上了书后,好像是突然落了锁。这书柜就像一块巨大的磁力方石,越是上锁就越有魔力。忽然发现,锁没有直接锁在门扣上,倒是门扣用一条松弛的链子穿过,再用锁锁着链子,可以“偷”书的哟!手伸进柜缝,能取出中间的书,但取两边的书就不容易了。我想了一个法儿,用铁丝钩想看的档。书钩出来容易,要还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有次把书弄破了,心里打鼓了一两天,很快察觉打鼓是不必要的,父亲只是看了看那本书,就把它放到里面去了。
不久,我又发现,隔几天书柜中间总摆着一些我没有读过的书。有时书柜也不落锁,再后来就彻底不锁了,倒是父亲时常提醒我,专心读书是好事,但读上二十来分钟,眼睛要向周围望望,多看看绿叶啦青草什么的。有朋友说我读书写文章没明没夜的,却总不见我近视,很是嫉妒也很是纳闷。这可能得益于这~习惯吧。现在想想,书柜的落锁与开放,那是父亲教子读书的苦心与智慧。
有时,我也和父亲坐在老楸树下读书。父亲引导我怎么读书,起初让我点点画画一些词呀句呀段落呀的,后来让我写写自己的想法。父亲爱惜书是有名的,有个亲戚还书时不小心把书散落到泥地上,父亲心疼了好一阵子,但他从不在意我在书上画呀圈呀的。就这样,快上中学的时候,书柜里的书我几乎读了遍,尽管许多我还似懂非懂的,却隐隐约约感觉到有些知识老师似乎没有我懂的多。
父亲也让我读些报刊,给我订有《文学故事报》《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少年科学》《向阳花》,等等。书是文明的沉淀,报刊虽不及书厚重,却是一扇通向新世界的窗口,读读报刊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父亲读报有个习惯,哪篇文章写得精彩了,就把它剪下来,那时候山里没有复印机,若背页也有不错的文章,父亲就把它抄下来,然后,剪裁的和抄写的文章都贴在不用的课时计划里。父亲挑选的这些文章,更多的是让我们兄妹读。我迷上文学,可能就与父亲剪裁《文汇报》里的连载故事有关吧。
父亲爱写点东西,在我刚上小学二年级时,也硬让我开始写。那时候,我连“观察~具体’之类观念都还没弄明白,不过,写的无论长短,父亲都要细细看的,哪处写得好或不妥,都股脑儿指出来,批改的比我写的还要多。不知不觉,我想什么就能写什么了。父亲从来没有给我买过作文书,但我的作文向来都不差。老师评讲作文时,大多是读我的作文,学校出校刊也常常有我的“大作”。语文老师在我日记、作文里批语说。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希望将来能成为什么什么”的。我因此陶醉了。
感觉良好的我,很快就得到了教训。我写了一篇两万余字的小说,自以为非常完美,寄给了父亲,“谦虚”地让他给提点意见。父亲读了三遍,没有改一个字,只是在文末批了四个字:“华而不实!”要知道,那篇小说班里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都抄在笔记本里,连写作老师也大加赞赏。看到批语,我是多么沮丧啊!父亲料到我会失落,随批寄来~封信,信中说:“孩子,浮躁是成不了大器的!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就《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福搂拜著《包法利夫人》,一天只写几百字,干锤百炼,字斟句酌,字字如珠,这些作品都是可以传世的。语言可以写得华丽,但不能没有思想,缺乏思想深度的语言,就像一件陈列在商店里而永远售不出去的漂亮衣服,好看而无用。缺乏思想沉淀,无论语言和技巧如何绝妙,无论长短,那就是废纸一张。大学里的书很多,你可以多读些经典。经典是有灵魂的,灵魂就是那不朽的思想。不想做蹩脚的作者,就要使你的作品有影响人的灵魂的思想;不想做平庸的批评家,就要使你的评论具有独到的前瞻的震撼人的观点……”看似说教,对我的影响却是刻骨铭心而深远的。
当下,出版业可谓繁荣,就我国而言,不说报刊、互联网、电子书、手机阅读,单是出版纸质新书,2000~2012年就达1890375种,全球历年出版的新书就更多了,加上流传下来“古书”数量之巨是无法想象的。不说读了,就是一本一本地数,我们一辈子恐怕也数不清楚。繁荣的背后,是品质的良莠不齐,浩瀚书海不乏有让你手不释卷的佳作,但更多的书是你不需要读的,或者就是粗制滥造,根本就不值得读。不知什么时候,国民迷上了出书,于是乎,但凡能写几个字的会说几句的都能出书了!这样的书,能读吗?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是宝贵的。作为学子,我们要选择那些必读的学业性书和能使我们受益无穷的经典书来读。
“品读经典”的入选作品,很早时候,编写者就寄给我了,这些作品就像白玉盘里颗颗璀璨耀眼的珍珠,许多作品令我沉吟至今。我不想刻意溢美“品读经典”,但编写者的两句话的确吸引了我:“读经典,给心灵痛痛快快洗个澡;品经典,让审美如痴如醉做个梦!”这话说到了点子上。经典就像一泓思想圣水,浸润其中,给心灵痛痛快快洗个澡,灵魂就会得以升华。用经典滋养灵魂,那可没准儿,你也能成为一代大家的。
驻笔时,我想起了冰心赠给读者的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者读经典,往往不觉其美,或不知其所以美,若读了“品读经典”,你会觉其美,也知其所以美。于是乎,我觉得冰心赠语也可以这么说:“读书好,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是为序,与学子共勉。
汗青于静心斋
2013年5月22日
读书,不仅是读读而已,而是关乎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读书,不仅是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洗礼,也是对心灵的一种抚慰;读书,不仅可以汲取思想精神方面的营养,也能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并使审美能力得以提升。
读什么呢?读古今中外最经典的作品。
怎么读呢?欣赏性、评价性地品读。
做到这两点,自然能达到读书的目的。
读经典作品,读者尤其是学生读者往往觉其美,但美在何处,却说不出来。
“品读经典”系列不仅是要把经典作品遴选出采,而且在怎么读经典上为读者作些努力,这些经典作品都有旁批及针对整篇的专题性赏析,同时,比较阅读的作品也都有品读文字。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在“品读经典”系列出版后,我们将在“未来之星”博客上刊发。品读经典”系列各类文体作品的品读要点、品读方法、作品评析的文章。这里我们也期待热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教师,能提供有评析文字的欣赏文章,我们适时将在“未来之星“博客刊发。
推崇经典、拒绝平庸,是我们一贯的主张,我们历时六载编写了“品读经典”这一系列,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最经典的最具阅读价值的作品奉献给我们民族的未来一代——广大青少年读者。当下图书可谓琳琅满目,但是,有品位的太少太少,真正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的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此,。品读经典”系列是以世界眼光来审视古今中外作品的,把最经典的择选出来,呈现给青少年读者。
“品读经典”系列,学生、老师、学者等前后推荐经典性作品35670余篇,经过数次大浪淘沙式的遴选,推荐的作品最终入选的仅有3%。因此,入选“品读经典”系列的这些作品,可以说,篇篇皆是书山文海里最为璀璨的颗颗珍珠,是经典中的经典。浏览它,如雨后睹绚烂彩虹;欣赏它,如江岸沐温馨春风;品读它,如清晨饮清爽香茗。
历尽千百周折和万千艰辛,“品读经典”系列终于将与读者见面了,然而我们仍觉得有些遗憾。
遗憾之一:“品读经典”所选作品的读点、旁批、专题赏析、品读等皆是全国一百多位老师、学者苦心孤诣研究的结晶,虽然经过数个环节的斟酌、修改,再斟酌、再修改,努力使其臻于完美,但是,仍感觉似有不足之处,加之品评作品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难免会有失当之处。因此,我们恳望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遗憾之二:为了开阔读者视野,入选的国内经典作品较少,外国经典作品相对较多,然而这些外国经典作品有的还缺少译者,尽管我们努力查寻,有所弥补,但仍然有的作品的译者难以查到。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作品,需要作者的一些资料,但有的作者资料仍然未能得以完善。由于所选作品涉及面广、稿件来源复杂及时间地域等因素,出版前我们仍难以与所有作者(包括译者)一一取得联系。本着扩大作品的影响力和为读者打造最具阅读价值的一流读物的原则,冒昧将其转载,在此谨致以最深切最诚挚的歉意,恳请作者谅解!
为了弥补遗憾,出版后我们仍将继续联系作者,同时,也恳请作者或熟知作者情况的读者见到本书后能与我们联系,以便重印时弥补缺憾和按国家有关规定支付作者稿酬。
我们真诚希望所有作者都能联系上,也希望更多的优秀作者和专家学者能支持并参与“让下一代能读到真正有价值的书”的活动,为推动民族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未来之星博客:http://blog.sina.com.cn/axbk2009
作者联系信箱:zhbk365@ 126.com
读者建议信箱:meilizhiku@126.com
书,使读者不仅能获得有益的知识、认识神妙的世界,还能感悟细腻激越的情感、品味有滋有味的生活、激发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涵养人,使灵魂净化而至至纯至美、使思想升华而达至真境界。
——博士、教授、学者屈平
书籍浩如烟海,时光如梭,披沙拣金地择其经典来阅读,最为明智。读经典,若囿于《论语》之类,那是狭隘,会营养不良的。古今中外的作品,但凡经实践检验,具有“真知(有实用价值)、真情(有感染魔力)、真趣(可读性强)、真味(耐人寻味)、真理(有传播价值)”的思想内涵和“至妙(语言美)、至绝(技巧美)、至纯(风格之美)、至美(欣赏价值)”的审美价值的,可以称其经典,都是可以捧来读一读的。
——博士、副教授、学者京涛
读书有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便是这山,看水便是这水,读书如同囫囵吞枣,此为第一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这山想到的是他山,看这水想到的是他水,读书如同细嚼慢咽,此为第二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看山悟出这山的真意,看水悟出这水的真意,读书如同反刍品味,此为第三境界。
——文艺评论家、作家子夜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