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城市森林景观研究理论与实践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赵清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城市森林具有显著的景观属性,将城市森林作为一个景观整体进行研究是对城市森林认识的深化,可为城市森林的规划建设提供新思路,同时也是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领域的拓展,因而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但城市森林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才刚起步,许多概念、理论基础、方法和技术等正在形成和探讨中。本书主旨即在阐明城市森林景观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具体地域,进行城市森林景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探讨。

内容推荐

国外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认同城市森林概念,我国于80年代引入城市森林概念。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和城市生态文明的象征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重视,并为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和环境科学等诸多学科所关注,而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化对城市森林的认识已成为继续提高城市森林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景观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为综合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开辟了新的科学途径,也为城市森林研究和建设提供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思路。城市森林景观生态学研究已成为城市森林研究重要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本书在分析了城市森林景观属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森林景观概念并将其作为本书研究对象,同时结合南京市进行了城市森林景观的较系统的研究,以探讨城市森林景观研究和规划建设的内容、理论和方法。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有:

1.在理论上阐明城市森林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内容体系。书中根据景观概念的异质观和城市森林概念的整体观提出了城市森林景观概念,认为城市森林景观是指城市地域内所有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聚合而成的镶嵌体,或是城市地域内由各种森林斑块和廊道共同镶嵌在城市基质上的森林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学、植被生态学等生态学分支学科理论是城市森林景观研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城市森林景观研究内容主要有城市森林景观调查、格局分析、景观动态和景观生态过程研究、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等。

2.综合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城市森林景观调查。研究中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解译信息源,采用基于dARTMAP的神经网络分类技术,进行了南京市主城区城市森林景观空间分布和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信息调查,提取了一套具有较高精度的南京市主城区城市森林景观空间属性数据。研究认为,影像分辨率、分类技术及分类指标的选择对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精度有直接影响。

3.拟建了城市森林景观生态分类系统。书中根据景观生态分类法的思想、原则和方法,依据人类干扰状况、景观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属性、斑块形状特征和植物群落外貌等方面的差异,将我国城市森林景观划分为3个景观类型、4个景观亚型和36个景观型,拟建了我国城市森林景观生态分类系统。

4.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根据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以调查获取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属性数据为基础,从常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数中选择了景观结构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分维数等4组景观指数作为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定量描述指标,进行了南京市主城区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景观空间结构优化的措施和建议。

5.构建基于不同尺度的城市森林景观空间发展模式。书中根据景观规划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基于不同尺度的南京市城市森林景观空间发展结构模式,即主城区的“圈层式结构”模式、都市发展区的“多圈层中心辐射状空间发展模式”及市域远郊区的“跳跃式布局模式”,并提出了4条辐射状的森林景观生态廊道。

6.探讨城市森林景观动态演化机制。书中根据南京地区森林群落调查和植被研究历史资料,将南京地区森林植被分为4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1个群系组和24个群系,并分析了主要群落特征及其关系,构建了南京地区森林植被次生演替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南京地区潜在自然植被。研究认为,森林植被次生演替是城市森林景观动态变化的内动力和内稳定机制,人类干扰是最主要的外动力,演替和干扰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景观变化和景观稳定性。森林植被次生演替模式揭示了景观生态系统问相互转化关系,而潜在自然植被则反映了景观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时的发展趋势。

7.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是当前生态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也是城市森林景观研究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书中以南京市幕燕风景区森林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为例,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植被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探讨城市森林景观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理论和方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城市森林研究动态

  2.1 城市森林研究发展历史

  2.2 城市森林研究进展

  2.3 我国城市森林研究展望

 3 城市森林景观研究

  3.1 研究意义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展望

 4 本研究内容和方法

  4.1 研究内容和结构

  4.2 研究重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3 技术路线和方法

第二章 城市森林景观概念

 1 城市森林概念

  1.1 城市森林定义

  1.2 城市森林概念讨论

 2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2.1 景观概念

  2.2 景观生态学

 3 城市森林景观概念

  3.1 城市森林的景观属性

  3.2 城市森林景观定义

  3.3 相近概念辨析

第三章 城市森林景观研究的理论基础

 1 景观生态学理论

  1.1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1.2 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2 森林生态学理论

  2.1 森林生态学基本原理

  2.2 森林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3 城市生态学理论

  3.1 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3.2 城市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4 恢复生态学理论

  4.1 恢复生态学基本原理

  4.2 恢复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5 可持续发展理论

  5.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5.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

第四章 城市森林景观生态分类

 1 相关分类系统概述

  1.1 城市森林分类

  1.2 植被分类

  1.3 森林景观分类

  1.4 城市绿地系统分类

 2 景观生态分类法

 3 城市森林景观生态分类

3.1 分类原则

3.2 分类单位和分类依据

3.3 景观生态系统类型划分

3.4 城市森林景观生态分类系统

 4 结论和讨论

第五章 城市森林景观调查

 1 遥感及其在植被调查中的应用

1.1 遥感技术研究进展

1.2 遥感技术在植被调查中的应用

 2 南京城市森林景观空间信息调查

2.1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2 数据来源

2.3 影像处理

2.4 景观分布图和数据统计

 3 南京城市森林景观分类信息调查

3.1 研究步骤与方法

3.2 分类指标

3.3 类型划分与合并

3.4 景观类型图和数据统计

 4 结论和讨论

第六章 城市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1 城市环境背景分析

1.1 城市历史与空间

1.2 自然与生态

1.3 社会经济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3.1 景观构成分析

3.2 景观多样性分析

3.3 景观破碎度分析

3.4 景观分维分析

 4 结论和建议

第七章 城市森林景观空间结构规划

 1 规划原则与目标

1.1 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1.2 南京城市森林景观规划目标

 2 主城区空间发展模式

2.1 现状特点及规划目标

2.2 城市森林景观发展规划

2.3 规划建设的主要措施

 3 都市发展区空间发展模式

3.1 规划空间与规划目标

3.2 城市森林景观发展规划

3.3 规划建设的关键措施

 4 市域空间发展模式

4.1 规划空间与规划目标

4.2 城市森林景观发展规划

4.3 城市森林规划建设的关键措施

 5 结论和讨论

第八章 城市森林景观动态演化机制

 1 景观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1.1 景观变化与景观稳定性

1.2 干扰

1.3 演替

 2 南京地区森林植被次生演替模式

2.1 森林植被调查与分类

2.2 森林植被次生演替模式

 3 南京地区潜在自然植被

3.1 潜在自然植被与顶级群落

3.2 南京地区植物区系特点

3.3 南京地区地带性顶级群落讨论

 4 结论和讨论

第九章 城市森林景观生态系统恢复重建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环境与生态

1.2 森林植被现状

 2 景观生态系统质量现状评价

2.1 景观分类和景观制图

2.2 景观生态系统质量评价

 3 景观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措施

3.1 次生林景观类型的恢复重建

3.2 人工林景观类型的恢复重建

3.3 其他景观类型的恢复重建

 4 恢复重建措施的景观生态效应分析

4.1 景观格局分析

4.2 景观生态系统质量评价

4.3 结论和建议

第十章 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的持续发展

 1 加强基础理论问题的综合研究

1.1 运用不同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综合研究

1.2 重视城市林业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

 2 拓展城市森林体系规划的外延和内涵

2.1 推进城市地域间城市森林的横向联系

2.2 深化城市森林与其他景观组分的纵向整合

 3 提高城市森林群落的生态品质

3.1 种类组成的乡土性和多样性

3.2 群落结构的自然化和多元化

 4 逐步实行城市林业经营的产业化

 5 完善城市林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5.1 改革现有城市林业经营管理体制

5.2 加大对城市林业的资金投入

5.3 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

5.4 加强城市林业专门人才的培养

5.5 建立城市林业的公众参与机制

第十一章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问题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