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是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240年间,12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是时代宠儿,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睿,汪洋恣肆,从某种程序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这部国别史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刘向所著的《战国策》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古代文史名著。它是一部独特的国别体著作,也可以说是一部独特的言论集、故事集。其内容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的谋臣、策士们在游说列国时所提出的种种有关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主张和策略,以及他们游说活动的情况和过程。《战国策》中充满了雄辩的论述和辩难,构成了一个个权变、阴谋的故事。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原文】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①,周君患之,以告颜率②。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注释】
①九鼎:周王室的传国之宝,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
②颜率:东周臣子。
【译文】秦国发兵威胁东周,向东周君主索要九鼎,周君很忧虑这件事,于是把这件事告诉朝臣颜率。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请让臣向东边的齐国借兵求救。”
【原文】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①,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②,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③之。”齐王大
悦,发师五万人,使④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注释】
①画计:商量。
②危国:指东周。
③图:谋划、考虑。
④使:命令。
【译文】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打算举兵向东威胁周君,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里谋划计策,结果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还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能获得美好的名声;得到九鼎,能获得丰厚的利益。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齐王非常高兴,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原文】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日:“大王勿忧,臣请东解①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日:“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②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日:“寡人将寄径于梁③。"
【注释】
①解:解决,处理。
②途:道路。
③梁:即魏。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魏又称梁。
【译文】
齐王将向周君索要九鼎,周君又为这件事担忧。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忧,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保全,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经由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于梁国。”
【原文】
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①之下,少海②之上。其日久矣。鼎人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③。”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人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注释】
①晖台:台名,今天考。
②少海:地名,即今河南开封西北的沙海,一作“沙海”。
③寄径于楚:由周至齐,并不经过楚国,这是拟议的话。
【译文】
颜率说:“不可以。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沙海一带谋划这件事情已经很久了。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就借道于楚国。”颜率回答说:“不可以。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在叶庭进行谋划已经很久了。假如九鼎进入楚围,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什么地方才能把九鼎运到齐国呢?”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