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童年的苦与乐
“公证人之家”的私生子
芬奇镇坐落在阿尔巴诺山脉的山脊之上,世代的农耕生活造就了它惬意的欧洲田园风光——河水潺潺流过,森林葳蕤,恬静的葡萄园,质朴的房舍烘托着尖顶的教堂,祥和宁静,仿若世外桃源。诗人伊丽莎白·班内特·布朗宁夫人就曾经赞颂道:“这里的空气似乎能穿透你的心扉。”但作为佛罗伦萨共和国的边远居民点,芬奇镇难逃华丽雍容之风的侵袭,镇上的人萌生和践行着到佛罗伦萨去的梦想。
达·芬奇家族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和乡村、奔放和内敛相伴相生的家族,有人在佛罗伦萨闯荡着公证人的道路,有人在芬奇镇悠然隐居。
自13世纪起,芬奇家族就在芬奇镇定居了,14世纪中叶,这个家族便以芬奇镇的地名为姓。在14世纪的意大利,随着商业的蓬勃发展,负责起草合同、见证交易的公证人职业日益重要。在佛罗伦萨,公证人行会甚至成为七个主要行会中最受尊重的一个。达·芬奇家族就是一个公证人之家,最早有历史记载的成为公证人的家族成员是塞尔‘米凯蒂,他的儿子塞尔·圭多继承了父业。而最辉煌的公证人莫过于圭多的儿子塞尔·皮耶罗,在他做公证人的第二年,他成为了萨索费拉托法庭上的佛罗伦萨公使,后来又成为佛罗伦萨共和国执政团的公证人。毋庸置疑,达‘芬奇家族发展到了一个顶峰,虽然远不及后来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为家族带来的荣耀。芬奇镇成为了记忆中的小小故乡,偶尔用来避暑和休憩,佛罗伦萨才是他们的生活所在。
但是,就在这时,达·芬奇家族中内敛和逍遥的一面开始反败为胜,皮耶罗唯一的儿子——安东尼奥走了和父亲完全相反的路,他在芬奇镇定居,在农户的房子里玩西洋双陆棋,记录家族里每一个孩子的出生和洗礼,成为了一位乡村绅士。但是,他娶了一位公证人的女儿——卢西亚。他们的大儿子不仅继承了祖父的名字皮耶罗,也继承了祖父血液里奋斗的激情。1466年,小皮耶罗离开了芬奇镇,在佛罗伦萨开始了他有声有色的公证人事业,并娶了佛罗伦萨一位富有的公证人的女儿——年仅16岁的阿尔比拉。
与大儿子的野心勃勃和理智克制不同,安东尼奥的小儿子弗朗西斯科更多地继承了父亲与世无争和沉默内敛的气质,他和父亲一起在芬奇镇照看家族农场和葡萄园,他曾经写道:“我在乡下,不想找工作。”
于是,就是在这个徘徊于佛罗伦萨和芬奇镇、野心勃勃和与世无争、激情奋斗和安然隐居之间的达·芬奇家族中,列奥纳多·迪·塞尔·皮耶罗·达·芬奇诞生了,他是小皮耶罗的私生子。
1452年的春天,芬奇镇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之中,年暮的安东尼奥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1452年4月15日,星期六,夜间第三个小时,我有了一个孙子,我儿子塞尔·皮耶罗的儿子,名为列奥纳多。”按照惯例,列奥纳多在出生的第二天便在芬奇镇牧区圣十字教堂进行了洗礼,洗礼用的那个粗糙的石制洗礼盆直至今日都安静地躺在那里,承载着历史的骄傲。尽管达·芬奇是个私生子,但是他的出生却受到了家族的极大欢迎,据说当时至少有十名教父母出席了洗礼,而当时芬奇镇的普通洗礼一般都是两位或四位教父母。
一般认为,达·芬奇是爱情的结晶,他的母亲——卡泰丽娜,是地位低下的乡下女或女仆。对于达·芬奇家族而言,一个没有土地和社会地位的女人是不可能和一位显赫的公证人成婚的,于是,在母亲的孤独和忧伤中,列奥纳多出生于简陋的距离镇子两千米以外的小山村安奇亚诺村的农舍中。
P1-4
来赴一场艺术之约
(代序)
绘画是人类天生的艺术。人们从孩提时代,便懂得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眼中的世界。
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有人却能用画笔将一刹那定格成永恒;平凡的事,平凡的物,有人却能带人们发现它的美好,赋予其新的生命;有形的景,无形的情,有人却能将情感挥洒成动人心魄的色彩,唤起深深的共鸣。
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人,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它们永恒地铭刻在人类文明史上,深植入我们的头脑,构成我们基本的常识。这套书,便是一封跨越世纪的邀请函,翻开它,来赴一场艺术之约。
它讲的是美术家的人生,同时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处绝妙的风景,也就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生命从哪里开始,他们有怎样的家庭、怎样的童年、怎样的爱情、怎样的病痛,又怎样成长、怎样探索、怎样谋生,那些伟大的作品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你会在这里一一找到答案。
他们其实不是艺术圣坛上那一张张用来膜拜的画像,而是跟我们每个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哀有乐。米勒有一个温暖快乐的童年;雷诺阿生了一个成为20世纪著名导演的儿子;高更最先是一位从事金融业、收入丰厚的绘画“票友”;梵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才卖出一幅画;毕加索情人无数,80岁时还迎娶了35岁的妻子;蒙克一生在亲人去世、病痛、烟酒、精神癫狂中度过,却活到81岁高龄……每一幅经典画作,不再是展览墙上的木框,而是与鲜活的生命相联系。你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那些线条与色彩是由怎样的双手来勾勒。
当这许多位美术家汇集到一起,又串起了一部美术史,他们是美术史的链条上最璀璨的珍珠。每一本书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呼应,他们是自己的传主,同时又是其他传主的背景。有时,几位名家同时出现或前后承接,你会发现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竟如此相近。你仿佛徜徉在巴黎的卢浮宫,漫步在枫丹白露森林,沉浸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你看到他们在塞纳河畔背着画夹写生,在学院的画室研究着比例与笔法,在街角烟雾缭绕的酒馆进行着思想的争鸣,在为参加各种沙龙而忙着选画、贴标签、装箱、布展……
你的美术素养不再停留在知道几幅画作、几个名字上,你与艺术的联系更加紧密。你会在一场美术展览中关注画作的派别和技巧,你会在子女接受美术教育时找出最经典的画作,你会在某个地方旅行时说出哪位美术家曾与你走过同一段路。
更重要的——你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艺术的美好。面对安格尔的《泉》,你是否为少女洁白自然的胴体而赞叹?面对米勒的《晚钟》,你是否为农民的虔诚、宁静、纯洁而感动?面对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你是否听到阳光在树叶的空隙中欢跃喧闹?面对梵高的《向日葵》,你的双眼是否被那火焰般的明亮点燃?
林锜
2015年6月于北京
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有人却能用画笔将一刹那定格成永恒,将情感挥洒成动人心魄的色彩,唤起深深的共鸣。
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人,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它们永恒地铭刻在人类文明史上,深植入我们的头脑,构成我们基本的常识。这本由黄芯蕊、音渭编著的《达·芬奇》,便是一封跨越世纪的邀请函,翻开它,来赴一场艺术之约。
它讲的是达·芬奇的人生,同时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处绝妙的风景,也就是他的作品。他的生命从哪里开始,有怎样的家庭、怎样的童年、怎样的爱情、怎样的病痛,又怎样成长、怎样探索、怎样谋生,那些伟大的作品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你会在这里一一找到答案。
《艺术之约》丛书共24册,是一套艺术大师小传类的高雅艺术普及图书。丛书分音乐和绘画两个系列,音乐系列介绍的艺术家有巴赫、肖邦、舒伯特、李斯特、贝多芬、莫扎特、舒曼等,绘画系列介绍的艺术家有梵高、塞尚、高更、毕加索、米勒、达·芬奇等。丛书名为“艺术之约”,取与高雅艺术、顶级艺术大师相约之意。
黄芯蕊、音渭编著的《达·芬奇》为《艺术之约》系列之一,讲述达·芬奇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