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作为历史的缩影、智慧的结晶、语言的精华、文明的积淀,记录着中华文明上下五干年的灿烂辉煌。
《哈我最喜欢的成语故事》由赵志卓主编,精选了一百多则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本书通过精炼的语言、精准的释义、精彩的故事,为小学生打造了一部成语故事宝典。
中华成语不但华美简洁,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这些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耳相传,使得每一句成语都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学习成语,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和它深刻的内涵,是小学生们了解中华文明的一条捷径,也是增长知识、提高修养的一条必经之路。
《哈我最喜欢的成语故事》由赵志卓主编,精选了一百多则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本书通过精炼的语言、精准的释义、精彩的故事,为小学生打造了一部成语故事宝典。阅读这些成语故事,不但能丰富小学生的词汇,更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到成语的魅力和智慧。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立刻决定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
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探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
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我认为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时间,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
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P5-6
中华语言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最有力的见证。成语则是中华语言中的一枚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惯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而且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
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很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在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密切合作”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而且搭配也很合适。像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便都是普通词组,而不是成语。
成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成语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惯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很多带有文言文性质。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惯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这就是常说的习惯用语,而不是成语;“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便属于谚语一类,也不是成语。
成语做为历史的缩影、智慧的结晶、语言的精华、文明的积淀,记录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灿烂。中华成语不但华美简洁,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尤其是某些成语的出处和来历的故事)。这些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耳相传,使得每一句成语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学习成语,了解它背后的故事以及它深刻的内涵,是小学生们沿袭中华文明的一条捷径,也是增长知识、提高修养的一条必经之路。
本书精选了一百多则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本书通过精炼的语言、精准的释义、精彩的故事,为小学生打造了一部成语故事宝典。阅读这些成语故事,不但能丰富小学生的词汇,更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到成语的魅力和智慧。